查看原文
其他

同窗丨张世满:话说老班长丁东及三位老大哥

关注本号☞ 新三届 2024-04-01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学者简历


张世满,1959年生,山西大学历史系77级。山西大学教授、博导,曾在波兰、日本留学。山西省政府旅游发展咨询专家,从事历史与旅游教学与研究。撰写或主编《逝去的繁荣:晋蒙粮油故道研究》《文物保护单位价值评估标准体系研究》《旅游规划编制体系创新研究》等著作、教材十几部,发表文章百多篇。从2013年开始主编《山西旅游绿皮书》年度报告,已连续出版9本,主编《山西省志▪旅游志》(1998-2017)已提交出版社。


原题

话说老班长丁东

及同组三位老大哥




作者:张世满


山西大学历史系77级忆文集


《我的大学我的班》毕业40年征文调动了同学们回忆往昔的热情,通过一篇篇各有特色的美文,许多深藏不漏的个人“隐私”纷纷曝光,大大加深了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友情。正如老班长丁东所言:真情唤起真情,笔会胜过聚会。就此知道了老班长及几位老大哥的有趣往事。

山西大学历史系77级79名同学中,共有高中、初中老三届20多人,其中老高中10人。这些老同志与我年龄相差十几岁,所以多数在上学期间并无多少交往,了解也就很有限。这次征文并集结成书,丁东不仅奉献佳作,更是热情推助,出谋划策,动员同学写稿,在其公号上推送,使我和微信公号“新三届”得以联系并成功合作,功莫大焉。史海青、盛北星、张敏三位老大哥都写出佳作。在我的“每日一推”班级微信群推送时,特意对他们的推文加大了笔墨,每人都写了差不多上千字。今天就将这四篇推文略加增删,攒成一篇呈献给大伙,聊做茶余饭后休闲的饵料。

同宿舍同学,右2为盛北星,右1为作者,左2为老杨

1.先说才思敏捷又热心的老班长丁东

上月底,老班长丁东从北京来太原,我约了三五同学小聚。他告诉我,最近会有人寄一本书给我。果然,没过几天就收到《回望赵诚》。这是丁东操持下编成的怀念赵诚(原山西省委党校退休教师)的文集,收录了友人和亲人65篇回忆文章,读来颇有感慨。

丁东和我是大学同学,生于1951年,比我大哥还大一岁,长我整整八岁。他生长于老北京皇城根下的三不老胡同,父母都是受过磨难的文化人,生育他们兄妹二人。1968年丁东从北京师大附中初中毕业,响应中央号召,从北京徒步走到山西,来沁县插队务农,并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因写得一手好文,于1972年调入山西省委调研室写材料兼做编辑。

1977年12月,经过争取获准参加高考,并一举中榜。次年3月入山西大学历史系。当时他已经结婚,爱人同样是北京在山西的插队青年,但此时已是山西大学中文系的教师。缘于他的成熟和热情,又住在学校,入学前就和历史系的一些老师认识,我们的班主任崔老师就指定丁东担任班长。分小组、提名班委和小组长、评定助学金大小事情全交丁东。而他不负老师重托,将各项工作处理得妥妥帖帖。当时我们很少见到崔老师,丁东俨然成了我们事实上的“班主任”。

进入大二后,由于小丁公子诞生,带孩子、喂奶、做饭,家务缠身,丁东便没有精力再担任班长,上课也少了许多,见面的机会也少了。不过他策划的一件事同学们受益良多。

1978年开始全国高考统一出题,历史和地理分开单独考,教育部门也出了历史教学大纲。1979年冬天,丁东敏锐地意识到高考复习资料是紧缺之需,于是策划组织我班同学自己动手,根据教育部历史教学大纲,梳理出中外历史的重要名词、问答题、论述题,编写了一本《历史高考题解》。写书容易印书难。难就难在“空手套白狼”,穷学生没有印刷预付金啊。最后,还是通过体育委员梁力民同学父亲的关系,做通了山西新华印刷厂负责人的工作,在没有收到一分钱预付款的情况下,于1980年春天给我们印出3万册高考题解。

由于当时高考复习资料奇缺,需求旺盛,至放暑假前便销售一空,而且还有一部分订单没法兑现,颇有洛阳纸贵的感觉。统算下来,除却纸张、印刷和稿费等成本,每本资料能挣将近3毛钱,总共尽赚8千多元。印刷厂领导提着的心也终于落地,而且增加了业务收入。

利用这笔钱,丁东提议并组织全班同学当年暑假到北京做了一次深度考察旅游。大家往返北京的火车票,在京期间的交通费、住宿费全部由此支出,每个同学还发放了一定的生活补助。经任茂棠老师联系,同学们住在北京师院招待所,尽管因为是地下室有点潮湿,但白天大伙都在外面参观,晚上回去倒头便睡,也就无所谓了。同学们游览了故宫、北海、天坛、颐和园、长城、定陵、中国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等著名景区景点,并在天安门前留下珍贵的集体照。我班利用勤工俭学挣到的钱集体外出考察旅游,可以说开了这方面先河,令山大其他系的同学羡慕不已。

丁东热心公益乐于助人,大学期间促成了两件好事。一件是为同班张敏解了燃眉之急。张敏是老三届高中生,因为从西山矿务局井下一线考上山大,带着70多元的月工资上学,比我们许多老师的工资还高,而且已结婚成家有一女儿,租房住在山大附近。1981年秋,小女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但找不到合适的小学。丁东得知张敏的困境,利用他爱人邢小群老师在山大的关系,找过山大附小的领导,同意了这个在校生的女儿入学。张敏得知此事办成,心头热涌,倍受感动:“我并未向丁东同学求助过,贤伉俪却能主动急难解困,着实让人难以忘怀。”

另一件是成就了一位研究生。1978年恢复了研究生考试。和丁东一起插过队的魏光奇在长治一家工厂当会计,其夫人在河北工作。怎么结束夫妻两地生活是个难题。丁东知道魏光奇读书多,文章写得也好,于是建议他考研究生。魏光奇文革前是老初三,以后插队、进工厂,再没上过学。初中毕业生直接考研究生,现在似乎不可思议,但当时国家偏偏为同等学力者开了一个口子。

考谁的研究生呢?丁东想到了任茂棠老师。当时,山西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专业实力较强,郭吾真、江地、乔志强、任茂棠四位导师共同招收研究生五名。丁东找任老师说起魏光奇报考的愿望,任老师对没上过大学的人直接考研究生不怀偏见,只说,让他写篇文章,拿来看看。于是,魏光奇写了一篇文章,由丁东转呈。任老师看了说,思维能力不错。于是让魏光奇来太原见了一面,指定了一些参考书,谈了一些备考的注意事项。经过一段准备,魏光奇果然不负任老师的期望,初试、复试都是第一名,录取为研究生。学成毕业后回到河北成为知名教授,两地分居的事自然迎刃而解。

丁东毕业后,在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编辑《晋阳学刊》。职业和爱好之故,从此往后编书、写书、出书成为丁东终生的职业追求。他于90年代中期由太原回到北京,继续从事“书的事业”,在曲折前行中坚守良知,寻找突破,从没停止过求索的步伐,在人文历史领域成就斐然。曾任《炎黄春秋》执行主编,除了自己撰文写书,还策划促成了一系列重要著作的问世,在文化界颇具影响。

从1996年起,他先后出版了《冬夜长考》《和友人对话》《尊严无价》《反思历史不宜迟》《午夜翻书》《永远的质疑》《文化界遛弯儿》《人海观潮》(以下为合著)《思想操练》《教育放言录》《文化十日谈》等十几部著作,编辑出版了《反思郭沫若》(以下为合作编辑)《世纪之交的冲撞》《顾准日记》《顾准寻思录》《遇罗克:遗作与回忆》《世纪学人自述》《背影书系》《当代学人自述》《口述历史》《大学人文读本》《中学人文读本》《大学沉思录》等十几种著作,促成了黄万里传《长河孤旅》(作者赵诚)、韦君宜《思痛录》等著作的出版,被誉为“没有出版社的出版家”。丁东的书,不论是著是编,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思想引领。不用多说,从他所著所编之书的名字就可以体现出来。我拟了一副不太工整的对联加以概括:著好书编好书,年年几乎有好书;说思想道思想,天天岂能没思想。

丁东、邢小群伉俪

值得特别提到的是,丁东及其夫人小群老师这些年致力于口述历史的抢救性工作。不辞劳苦,不事张扬,不求回报,趁着当事人见证人在世,全力“抢救材料”。先后采访了李锐、何方等几十位历史亲历者,有的上门多达几十次。整理出版口述历史作品上百万字,做了官方没有做的大事,为党史国史研究留下了珍贵的史料。十分令人感佩。

丁东同学已届古稀,但老当益壮,勤奋不减当年,笔耕不辍,几乎每天有好文面世。“丁东小群”公众号已发表近600篇原创文章,篇幅短小精悍,叙述深入浅出,内容有史海钩沉,更多是与文化界朋友交往的故事,涉及人文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在为当代学者、教授、作家、诗人、画家、导演、编辑,记者、医生、校长、图书馆长等文化名人立传,配以小群老师的素描肖像,图文并茂,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宣扬他们为社会进步、文明发育做出的贡献,文中真知灼见不断闪现,令人耳目一新,掩卷有思。正如杨菲同学所言:丁东探求历史的努力值得铭记。他是董狐、司马迁等史家节操与精神的追慕者和践行者。

还要说到的是老班长周游列国的经历。3月底得到丁东和小群老师签名新作《旅游记忆》,原先就知道这些年他们夫妇在学术及思想研究之余,频频走出国门作观光和考察游。这本书就是他们旅游的记录。作为一个文化人和思想者,需要有世界眼光,除了看书等途径了解而外,实地探访是代替不了的功课。正如著名学者王东成先生在该书序中所言:“中国文化人,普遍缺乏世界文化历史的眼光,难以从世界文化历史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文化历史、现实处境和未来走向,对自己的文化历史,要么妄自菲薄,要么妄自尊大;而旅游,就是睁开眼睛看世界、伸开双臂拥抱世界的过程,就是洗去傲慢与偏见、狭隘与浅陋的过程,就是热烈收集意外的过程,就是让书中看到的文字站立起来成为自己生命体验的过程。”源于此,丁东夫妇大约在50岁以后开启自费与好友结伴而游的世界之旅。十几年里他们年年出国,走过了亚洲、欧洲、非洲近40个国家,尤其是文明古国几乎一个不落,埃及、以色列、伊朗、土耳其,印度、尼泊尔、希腊、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尽在其中,而且大都留下日记与游记。读万卷书,行几十万里路,是老班长眼光远大、思想深邃的两大不竭源泉。

2.再说聪明过人又务实的老史

史海青同学是我们班的一个传奇。1949年出生的老史,上大学前已经在晋南老家成家,而且有了一个孩子。1967年新绛高中毕业后,由于高考中断,他在当地一所厂矿中学当英语代课老师,也教过别的课。在我们山西大学历史系77级79人中,老史的高考成绩是第一名,是我们班的状元。

老史因为提前考取研究生,与我们同学仅有一年半。但他和我同组,通过这几年的笔墨交流及这次征文,我对他的了解越来越全,印象也愈益深刻,其为学,做事,为人的形象在我心中渐渐丰满起来。

先说为学。借用当下一个流行词,妥妥学霸一个。无论小学、初中、高中,向来都是头名,在班里甚至学校就没拿过第二名。考大学,考研究生,加上赴宁夏大学任教,那又是“连中三元”,真是我班的传奇和骄傲。但说考研。与我们上大学同年,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大二第一学期开学不久,老史得知在校大学本科生也可以报名,迫于经济压力和其他方面的考虑就决定报考研究生。因为老史一家三口本来靠他当代课教师的收入维持生活,小日子过得还不错,但上大学后每月只有19元助学金,这已经是我班最高标准,养家糊口仅靠家里的爱人就变得十分困难。如果考上研究生,助学金可以增加到40多元,就可以接济家中妻儿生活。

老史经过周密调查比对,选择报考了四川大学历史系世界古代史专业。主要理由是学制两年,可以尽早参加工作。凭借曾是中学英语老师的功底,加上大学一年级已经学完世界古代史、世界中世纪史、中国古代史、哲学等课程所具备的学业基础,遂于1979年顺利考取川大世界古代史专业,成为恢复考研后第二批硕士研究生中的一员,而且是川大所有40多位同专业考生中的第一名,总分比第二名高出30多分。

送别史海青同学(前排左二)赴川大读研留影


再说做事。从他的自传叙事中知晓,从小到大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板一眼认认真真,一丝不苟扎扎实实。从高考和考研两次备考以及求职过程这三件事可以看出,无一不是计划周密,考虑周全,准备周到,绝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只要认定做这件事,那一定是胸中有数十拿九稳,从不侥幸弄险碰运气,真真是高手。

最后说为人。老史坦诚、直率、热情、感恩、念旧,不仅是好同学、好同事、好同志,在家中更是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川大上研究生,别人都是接对象、妻儿,而老史却把老父亲接到天府之都畅游,以表孝心,是大孝子。嫂夫人是有大福之人。老史自上大学起就立志“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终于在研究生毕业后将爱妻和一双儿女如愿从农村老家转入区府银川,实现了身份的根本转换。而且,退休后自做车夫,驾车携夫人遍游全国大好河山,老史真是丈夫中的模范。他们夫妻将一双子女培养成人中龙凤,一个在沪上班,一个在京高就,皆事业有成,可见老史教子有方。退休之后又去女儿家做后盾,照看并培养孙儿,无疑是一个好父亲的典型。

高考和考研 “连中两元”已经是传奇。更传奇的是,1981年12月海青同学在川大顺利通过论文答辩,并拿到硕士学位的时候,他的大学其他同学的本科还没有毕业,我们是1982年1月毕业离校的。我们原本是大学同学,如果老史不是到宁夏大学,转而回到山西大学历史系工作的话,那他就会成了我们的老师,这样的传奇就更令人惊掉大牙。

史海青夫妇近照

你别以为是开玩笑,这种可能还真的存在。如果老史就职没有其它附加条件的话,世界史教师严重短缺的山西大学历史系肯定欢迎他归来任教。当年入学时,老史提出转到外语系学习,系主任就已答应他留在历史系上学,毕业后留下教世界史。但是老史求职明确提出条件:学校必须三年内解决夫人和孩子的户口问题。地处大西北的宁夏大学求才心切,完全答应,并立马会将其妻子和孩子转为城市户口,且分派住房,并在一年内为其人爱人安排工作,满足了老史求职的所有附加条件。所以他毫不犹豫地打起背包就出发,离开繁华的成都,选择了宁夏大学历史系,一直工作到以资深教授退休。

3.复说满腹诗书又爱爬山的老盛

盛北星同学1949年出生于香港,解放后随父母回到太原。其父亲在省图书馆工作,从小在书海里泡着,养成嗜书如命的习惯。文革开始时,是名校太原五中高一的高材生。因用眼过度上大学前已经高度近视,戴着一副片子厚厚的眼镜。

非常荣幸,上大学能和老盛住一个宿舍。我们宿舍六人,三张高低二层床,我俩都在二层,隔灯相望。老盛在我们宿舍排行老二,仅次于我的下铺老杨。见头一面就觉此人不凡,身材不高但比例匀称,细皮嫩肉圆润微胖,平时话语不多,但偶有金句蹦出,令人惊异。戴粗边眼镜,背蓝色挎包,里面必有书和相机。骑二八大杠,周末必回家,饭票留给我们享用。

盛北星

除了上课,其余时间老盛多在床上卧读静想,每周至少读完一本书。但很少去图书馆,也基本不去操场。他从小爱操弄相机,而且长于暗室作业,洗印相片技术纯熟,令我等同窗获得不少免费黑白照。

嫌趣味偏低,老盛不屑与大伙儿拱猪;他善打桥牌,带出了我班高水平桥牌队,打遍全校无对手。也是我的桥牌入门师傅,尽管没有举行拜师礼仪。

总之,老盛为我班高人异士,与我等行为轨迹迥异,潜移默化从他身上学到许多东西,长了不少见识。记得有一次临近放假,到车站买火车票,为节省来回0.3元电车费,骑老盛自行车前往。买票出来却发现车子不见了,心里顿时紧张,这可怎向老盛交待?好在是违规停放被警察收走,教育一番后归还,虚惊一场。

毕业后,与老盛断续有交往。他在太原晚报做编辑时,我不时写点豆腐块,多为旅游记事和名胜介绍,挣点稿费贴补家用。前几年在新疆阜康出差,偶遇当年老盛手下记者徐大为,还说起35前曾骑单车到山大寒舍取稿的往事。愉悦之余我和大为说定:老盛回太原我们酒馆叙旧。

大约在2007年,由我带队20余山大教师在香港培训半月,老盛、小玲伉俪在中环某酒店设宴款待。老盛还领我和几位同事,乘渔家小船出海,登岛野游吃海鲜,怡情至乐而难忘。

老同学共游古村落,右二为盛北星

老盛为孝子,不时回太原老家省亲小住,其间亦多有同学小聚,把酒言欢。在我心中,老盛形象高大,自幼酷爱读书和云游,多思而善写,博学而多才,为文章高手,思想先锋,对时局有敏锐预判。在太原晚报工作了几年,后香港落实政策,出生香港的老盛天生是香港公民,便到香港大公报做记者,写下大量美文好稿。尤其是97香港回归港督离去当日,老盛雄文《余晖尽矣!》刊于《大公报》显眼位置,与《别了,司徒雷登》异曲而同工。

97至今将近25年过去,当年老盛正风华正茂,才思喷涌,身居香江已近十载,对东方之珠十分了解,又深谙港英百年历史,且刀笔犀利,文章老道,命题精准,铺陈淡定,侃侃而谈,落日余晖,实事求是,降旗奏乐,仪仗分列,王储末督,尽显无奈,泱泱大国,从容排布,香港历史,翻开新页矣。

六七十年里,老盛读过万卷书,爬过千座山,行过数十万里路,游遍五大洲,对非洲、南美更是情有独钟,写了天下事,过得好不惬意,好不洒脱。读书行路这些自小就已养成的爱好,终生不逾。西岳华山上了好几次,并在华岳巅峰与我班班花段小玲同学情定终生,郎才女貌,比翼齐飞。他们在香港的家就是我班驻港办事处,同学凡到香港定会向老盛小玲报到。在此,借新三届平台祝老盛身轻体健,老当益壮,一如既往,读书,远行,爬山,永葆青春!也期待小玲老盛年内再回并州,与大家相聚畅叙。

盛北星在香港砵甸乍山上,他把香港的山爬遍了

4.最后说说深藏不露又仗义的老张

张敏同学生于1949年,大家原以为老张胡子拉碴一定比白白净净的老盛大,那料经过身份证比对,竟然比老盛晚一天来到这个世界,所以我把他放在老盛之后来说。老张的老家在山西浑源北岳恒山之下,1964年随父迁入太原。高中二年级时因文革辍学,于1969年初入西山矿务局当坑下采煤工。

老张阅历异于常人。入学前长期在煤矿井下工作,每日出没于“黑社会”,结交了一帮壮夫好汉,“啸聚”太原西山杜儿坪煤矿。因其急公好义,仗义疏财,又满腹经纶,善出谋划策,威望甚著,被矿工众弟兄尊为“大哥”,行走山林,颇具气场。1977逢拨乱反正科场大考,老张欲逃离“黑世界”,去尘洗面,转地上行事,遂赴棚赶考,一举中榜,入得晋省学府山西大学,就读历史学系,与我等同窗同组。但被编另册走读,有座位而无床位。

为求学方便,只好在省委党校旁暂借寒舍而居。并邀一位刘姓同窗同居,还引得同居者令堂生疑,暗查明问“政审”一番。某日冬夜,同居者周末回家,余老张独卧。熟睡至二更许,让煤烟闷倒,幸中毒未深,自救成功,逃过一劫。老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但老张羞于声张此事。

同学野外休闲,左2为张敏,右2为曾经同住的刘同学

当年冬天又一日,宋、张、刘三位同学因买月票与工作人员争执,激动之余打碎了售票处几块玻璃,被扣五一广场派出所。早被太原同学推举为“省城帮主”的老张,得此消息后当然不能袖手旁观。竟倚老卖老,胆大包天,冒充班主任,大摇大摆前去捞人。一顿冠冕堂皇的厉言训斥,三位“弟子”“诚恳”认错,双簧演得天衣无缝,令民警深信不疑,遂得以蒙混过关,放人归校,皆大欢喜。此亦属糗事,仍不便示人。

四年苦读,一朝圆梦,我辈各得一个含金量不同之“铁饭碗”。然老张并不如意。遂放下身段,寻历史系领导求助改派。大好人王成美书记愿成人之美,挥毫拟就手书一纸,老张未及回舍便携书疾走,直奔省政协大院。经向门卫武警战士打听信中姓名,按图索骥,顺利找到一位相貌堂堂之男性领导,递上书信。该领导大为愕然!人家压根并不认识写信的王书记。但领导并没有捅破这层窗户纸,竟将错就错,将老张介绍给史志办领导徐一贯先生。恰巧该单位急需期刊编辑,又有领导字荐,徐先生便慨然应允。老张大喜过望,频频点头作揖,改派难事就这样一蹴而就。可见老张造化积德有多深。

直到工作半年后,当年王书记写信所托之人浮出水面,才将这一谜团揭开。原来王书记所托之领导是他的同学,史志办人事处处长刘女士,因为同姓同名,又同在一个大院工作,老张找到的却是省政协副主席刘先生。歪打正着,竟然办了如此大事,可见当时的这位领导有多好。这当然与老张气宇之轩昂,谈吐之不凡有莫大干系,冥冥中吉人自有天佑焉。

如今老张年事已高,七十又四,夏太原冬海南,过候鸟生活。拒绝手机,更不上网,哪知人间还有微信。此次征文,迟迟按兵不动,直到截稿时日,才慨然提笔,手书一文,名曰“闲人闲话”。令当年同居者刘同学录入电脑,转发与我。八个“话说”,个个有料,妙趣横生,包袱频出,精彩至极,令人拍案叫绝,大笑不已。

老同学远足,左一盛北星,右二张敏

老张在同学中间威望甚高。此次征文亮相后,大家纷纷留言点赞评论。现摘录几条结束本文:

吕秀琴留言:张敏老大哥学识渊博,且古道热肠,足智多谋,有小诸葛之称。对茶文化有研究,出差或开会必随身携带茶具、茶叶,工夫茶喝得忒讲究。老张是省地方志的元老,虽不是院长,但说话有分量。我去太原出差,常去叨扰老张,同学情谊没齿难忘。记得 2004 年张敏和侯文正院长来大同检查工作,邀赵立人、陈斌等同学叙谈畅饮,席间张敏即兴吟唱俄罗斯民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三套车》,深沉有韵味。方知老张有才不恃,深藏不露。

徐方留言:张敏貌似有北方胡人之英俊侠义,内里才学不凡,功底深厚,且宽厚大方,极具亲和力。所以,走到哪里都有拥趸一批,看似云淡风轻,其实极有担当,智慧过人,业绩突出!文字精准幽默,潇洒散淡,如见其人!

王秀珍留言:每见张敏,我都心生敬畏。“敬”是因了他的思想深邃,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无常人可比,是因了他的文化底蕴,尤其古文古诗的造诣非常人可及;“畏”是每逢与他同在一个场合时,轻易不敢发声,怕众人因此意识到彼此的文化落差而“露怯”。还有一“奇”:张敏沉静恬淡,身边却有一拨又一拨的“铁哥们”,如梁山好汉追随宋江一般,言谈之间,信任、佩服、亲近的感觉满满。

王守恩留言:今天才知道张敏不仅是我们宿舍的老大,此前还是西山上的大哥。此公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整天坐在寝室翻看一本《说文解字》,对汉字很有研究,古文功夫了得。闲话提到的那篇作业文言论文,同室之人曾经轮流拜读,无不佩服。当时情景,今犹在目。

段小玲留言:张敏,大伙心中的大哥!这次老盛海南回来有点颠覆,有点得意,居然大你一天。

孟祖夷留言:张敏老兄的八个“话说”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特别是得知盛北星年龄比他大一日时,“是可忍孰不可忍”。看到厉志强还像在校时那样年轻,“不知是从哪里学的驻颜之术,我怀疑他和马云是近亲,都是外星来的”,更是叫人捧腹。

(2023.4.30)


张世满专列

高考前, 我是县粮食局“公务员”

张世满: 从考生到阅卷主官, 
与高考结缘43年

张世满:我们这个班可不一般
在校生编写高考复习资料开先河

张世满:程门立雪四十载,
我和程人乾先生的师生情

文图由作者惠赐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山西大学新三届

丁东:我们班的“集体记忆”

与牵头人张世满

史海青:大二提前考研,

毕业早于本科同学

张敏:三同学被扣派出所,

我乔装班主任前往“捞人”

令狐萍:好险!高考迟到半小时,

被破例允许进考场

李润林:一个村支书的求学路

翟相卫:课本变手纸,

“数理化”之梦彻底告终

郭汾阳:忧郁的走读青年,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徐方:“我们仨”同进77级,

一家人上了央视专题

朱红勤:我的大学我的班,

照片中的记忆

杨菲:从“童工”到“厅官“,

山西大学改变了我的人生

王琳:我所经历的文革、

上山下乡和1977高考

吕秀琴:乡村女教师,

赶上恢复高考头班车

宋大川:当年给女同学起外号,

真的没有恶意

白营科:一个农民儿子的大学之路

陈晋勇:首批选调生的人生履历

陈坪:爱好中文的美术生考上历史系 

马建文:念完大学就变公家人了?

王俊山:高考结束我的“原罪”救赎

王廷华:不负青山,换回苍穹,

再苦再难终有她

陈斌:不会说普通话,

我与老师的历史错位

秦志敏:小学毕业生考大学,

一生命运从此改变

盖建忠:学校食堂吃不饱饭,

那依然是最美的年华

张广善:我的人生志向,

起点庄稼把式,终点文博专家

孟祖夷:体检时遭遇停电,

我们被拉去乡医院照X光

杜贵平:1978年这次政审,

终于没有碾碎我的大学梦

石民民:回望1977

杨治平:选择报考中专,

却被“土政策”逼上大学之路

杨建新:78级,共和国特殊的一代人

秦联晋:我给邓小平上书,

父亲给县大人下跪

不想与您失联
请关注备用号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