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文】郜峦等:历史地理学视野下的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研究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年轻分支,强调的是将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空间”和历史学的基本概念“时间”有机结合起来。历史地理学家卡尔·苏尔(Carl O.Sauer)认为,历史地理学研究不仅要知道今天的某一区域,还必须在认识某一区域时,尽可能在今天的区域中揭示出以往的痕迹。

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是以地域环境及生活习惯等方面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为出发点,根据其灵活运用中医理论防治疾病的特色进行归类的学术流派,是对某一特定地域医家特点的整体概括,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可以说,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是对某一特定地域医家特点的整体概括,是对该地域发病倾向性与治疗特殊性的集中阐发,凸显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整理、发掘、研究地域性学术流派的趋势已经逐步形成。目前对地域性学术流派的整理研究主要涉及新安医派、齐鲁医派、岭南医派、海派、钱塘医派、孟河医派、永嘉医派、吴中医派等。不难看出,时空背景是研究地域性医学流派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历史地理学方法有利于梳理地域医学流派的发展脉络,揭示地域医学流派的时空特征,澄清地域医学流派发生、传承与发展的相关因素,评价其时空属性及历史价值。

1.历史地理学与中医学溯源

中医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变迁,在不同的经济文化背景中会产生不同的疾病谱、不同的诊治思维、不同的用药风格,从而形成不同的学术流派。如《素问·上古天真论》黄帝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显然已经认识到上古之人与今时之人的区别,而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明确指出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体质、疾病都有很大区别。

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中,每一位医家和每一个学说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哲学思想、社会发展、政治环境、文化氛围,医者的社会地位、文化程度、思想观念等因素综合影响着医疗实践活动。比如宋代理学、清代朴学等都对当时的医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国家政治的统一与分裂,社会环境的安定和动荡,往往也都影响着医学的发展。

而地理环境对医学的影响,古人的认识更早。如《吕氏春秋》《淮南子》等著作中就有疾病、健康、寿命等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认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东方生风”“南方生热”“西方生燥”“北方生寒”“中央生湿”,指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发病病邪。而《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则明确指出不同地域人群的不同体质,如东方“天地之所始生”,“其民皆黑色疏理”;西方“金石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皆华食而脂肥”;北方“天地所闭藏之域”,故“脏寒”;南方“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民皆致理而赤色”。此外,在本篇中所揭示的深层次理念也说明,不同地域可以形成不同的地理、气候、物产、生活习俗等,同时不同地域也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区系,势必对人体生理、病理产生影响,以及对治疗方法、工具创造性发明产生影响,这也许是地域性医学流派形成的雏形。

2.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的历史地理学属性

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是对某一特定地域医家特点的整体概括,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性特征。而纵观各个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无不具有其历史传承性,兹以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中的典型医派为例着重说明。

2.1新安医学流派

新安医学流派的地理区域性十分明确,是以歙县、休宁、祁门、绩溪、黟县、婺源为核心区域。古称新安郡,宋徽宗更名为徽州。当然历史地理学中的“地域”概念,是指从古代沿袭或俗成的历史区域,与现代所说的行政区域划分不尽相同。如新安医学指古新安区域古徽州的地方医学,包含江西婺源县,若按今行政区,婺源不属安徽。

从地理环境上看,新安境内四面环山,特殊的地理环境为新安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新安地区在气候上的特点则为中药材资源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从历史发展来看,我国历史上因为战争有过三次人口大迁徙,中原氏族大量南迁,流入新安,与当地的文化相互渗透和融合,促进了新安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唐宋以后,徽州历代皆以从儒攻举子业为重,府学、县学、社学发达,书院书塾林立。同时新安医学的发展也离不开徽商的崛起。此外,人口增长的医疗需求也促进了新安医学的发展。

因此,新安医派的兴起是历史、政治、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催化的结果,新安医学流派的形成有着明确的历史地理学属性。同时在新安医学流派自身形成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也都有所不同。现根据《新安名医考》资料统计新安名医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新安名医分布情况(人)

从上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新安医学流派的发展起于东晋,而在明清达到鼎盛时期。在地域的分布中也是不均衡的,以歙县和婺源最为突出。

2.2  岭南医学流派

岭南医学是指岭南地区的中医药学。岭南又称岭表、岭外,本来是一个自然地理的概念,指北枕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岭以南,从当前政区划分来看,岭南主要包括今广东、广西、海南、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岭南地区地处北回归线两侧,属热带、亚热带气候,全年的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均居全国最高水平,河道纵横,水量丰富,因此,当地人腠理疏脆,暑湿壅滞中焦,形成了以湿热为主体的特有体质。这些对岭南地区的疾病谱和诊治用药无不产生重要影响,形成了岭南地区独特的用药风格。

从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看,岭南医学形成于晋唐时期。在文化上,整个岭南地区在古代开发较晚,有本土的文化、南迁的中原文化以及域外文化,共同形成了岭南文化,孕育着岭南医学。同时岭南古代为百族杂处之地,各民族自身的文化和医疗经验也都丰富着岭南医学。而凉茶等民俗医药文化可谓岭南热带医学最具地域特征之表象,无疑也成为岭南医学的特色之一。

2.3  齐鲁医学流派

齐鲁医派是指产生在齐鲁大地上,根植于齐鲁文化的具有地域型特色的中医学流派与学术群体。地处东海之滨,处于北方温带季风气候区,春秋较短,冬夏较长,年平均气温略低。

齐鲁医学的流派特征与传承范式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基本形成。关于齐鲁大地的医学流派,国内学者首先提出的是“齐派医学”这一名称,是指形成于先秦、发展于两汉,以齐国为主要地域并以秦越人、淳于意为主要代表的医学学派。齐鲁大地是中华民族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齐鲁医家是中医核心学术思想与方法的创立者,影响深远。

早在夏商时代,原始的阴阳说、五行说就产生在齐国,一直到战国时代的邹衍才把两者结合起来,形成阴阳五行学说,对齐鲁医派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稷下学宫、黄老之学则为齐鲁医学流派的产生提供了宏阔的学术背景。稷下学宫各学派在为齐国统治者畅言经略良策的同时,互相切磋,相互渗透、交融与吸收,取长补短,形成了各学派兼容并蓄、思想宏富而博杂的局面,进而促进了学术思想的进步。

因此,齐鲁医派的产生和发展,也是这个特有的地域环境中,在特定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中,结合临床实践不断发展的结果。

2.4  其他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

再如,海派中医是在近代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在上海发展起来的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特殊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形成了海派中医特殊的学术特点,中西医学交融并举,赋予了海派中医“开放、兼容、吸纳、变化”的鲜明特征。

孟河医派是明末清初,出自江苏常州孟河的一大地域性医学流派,逐渐形成以费、马、巢、丁四大家族为主的医学流派,清末民初在全国影响很大,学术思想流传至今。

苏州在自然环境上地处长江以南,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在人文环境上,儒生众多,文化修养、道德修养高,而经济文化孕育了诸多名医,形成了吴中医学流派。

钱塘医派则指的是在钱塘(今杭州)地区,明末清初,聚集了一批医药学家,跨越时空两百多年形成的医学流派。该流派以张卿子为创始人,以张志聪、张锡驹为中坚人物,集讲学、研经与诊疗活动为一体。

旴江流域沿江一带,土地肥沃,物产富饶,经济文化发达,产生了许多闻名于世的杰出医学家,据地方志及医学史记载,仅宋、元、明、清四代,旴江流域各县有传略可考的医学家就多达二百余人,医学著作约一百余种,这一医学群体即称为“旴江医家”。旴江医派的形成自然也离不开当地的历史、经济、文化和药材的影响。

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地理、气候、物产、民俗,并形成了相应的地域文化。空间的接近,文化的交融,学术的传承,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

3.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的历史地理学研究模型构建

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与时空背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时空背景影响着地域性医学流派的产生与发展,而历史地理学则着重从时空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因此,历史地理学方法有利于揭示地域医学流派的时空特征,评价其时空属性及历史价值。当前,历史地理学的主要理论有地理历史型、时间断面型、时间断面堆积型、占据系列型与空间进化系列型以及时空连续型叙述理论。

具体到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的研究中,研究者有必要引入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理区域的医学发展。比如健康情况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疾病的时空变迁规律,以及不同历史时期道地药材的地理分布变迁规律等。

针对这一设想,我们初步构建了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的历史地理学二维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分别以地理学属性(包括地理范围、气候条件、物产、民俗、体质、药物种类等)为横轴、历史学属性(包括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社会等)为纵轴,认为正是基于不同的历史学因素和不同的地理学因素的相互渗透和影响,才形成了不同的具有地域特征的疾病谱、诊治思路、用药习惯,即不同的地域医学。在此基础上,多学科的交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才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

图1  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的历史地理学二维模型

4.结语

综上所述,研究和探索医学发展的规律,必须以医学自身为研究主体,置身于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的大环境中进行考察。本文将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引入到流派研究中,期望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对每个影响因素进行详细的阐释,并根据各自的权重赋值形成量化指标,进而能够评价揭示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的时空属性及历史价值,构建基于历史医学地理学的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评价方法学体系。

作者:郜峦 王振国 张丰聪山 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来源:《中医杂志》2017年第20期。参考文献略。

点击标题阅读往期文章精选


【注意】教育部社科司关于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一般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注意】教育部清理1453科研项目: 经费追回!追究责任!3年不得再报!

【荐读】要申报2019年教育部课题?这31个关键问题必须搞清楚!

【论文】黄兴涛:清代满人的“中国认同”

【论文】傅梦孜 :对古代丝绸之路源起、演变的再考察

【论文】施和金:中国古代战争的时空分布

【论文】李廷华 |“关学”余脉:于右任、张季鸾和吴宓

【论文】李桂英: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获准的体会

【论文】孟祥晓:明清时期卫河与沿岸中小城镇的变迁

【论文】孙家洲:《肩水金关汉简》所见汉武帝“茂陵邑”探微

【论文】宋江宁:关中盆地史前到秦汉时期的中心区转移现象考察

【论文】杜光华 于浩:从殷墟都邑布局看现代城市布局理念

【论文】李帆 :求真与致用的两全和两难

【论文】王立新:史学论文写作漫谈:如何选题

【论文】徐冲 :两方墓志与三场葬礼: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另类风景

【论文】李金铮:方法的内外互补—“中国史”学界的中国与西方

【论文】徐冲 :两方墓志与三场葬礼: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另类风景

【论文】黄彦震:清入关前满洲民族联合过程 与满洲对索伦部的政策

【论文】朱汉民:书院历史变迁与士大夫价值取向

【论文】黄彦震:清代索伦部族群演变溯源

【论文】郭声波:从圈层结构理论看历代政治实体的性质

【论文】侯杨方:清代十八省的形成

【论文】刘祥学:地域形象与中国古代边疆的经略

【论文】许序雅:历史学中的“时间”探究

【论文】周振鹤:中国历史上自然区域、行政区划与文化区域相互关系管窥

【论文】 乌丙安: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化修复与维护

【论文】王屏:论日本人“中国观”的历史变迁

【论文】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其启示

【大家】唐晓峰:踏入历史地理学之路——再论青年侯仁之

【论文】蓝勇:怎样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

【论文】牟发松 : 十六国北朝政区演变的背景、特征及趋势略论

【论文】孙竞昊 赵卓|江南史研究的”新“与”旧“:从华南学派的启示谈起

【论文】李鹏:清末民国中国历史地图编绘与民族国家建构

【论文】丁海斌 焦杨:中国古代“由主入辅型陪都”研究

【论文】程妮娜:从“天下”到“大一统” ——边疆朝贡制度的理论依据与思想特征

【论文】段清波:论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

【论文】王永平:唐代长安的庙会与戏场

【论文】王建革:19-20世纪江南田野景观变迁与文化生态

【论文】孙周勇 邵晶:论寨峁梁房址的建造、使用和废弃

【论文】徐建平:清中期以来阿尔泰山地区分界研究

【论文】张萍:地理信息系统(GIS)与中国历史研究

【论文】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平台:设计、理念与应用

【原创】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构想及其价值与意义

【札记】中国古都形态变迁:从"大都无城"到"无邑不城"

【原创】“大都无城”的余绪—对若干春秋都邑的聚落形态分析

【论文】中国中世纪都城系统”的考古学观察——以长安城为中心

【原创】西汉长安都城建设的立体化趋向

【原创】汉长安城对秦都咸阳的继承与创新

【论文】隋唐圜丘三壝形制及燎坛方位探微

【论文】中古华北水资源状况的初步考察

【论文】明清黄河水患与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变迁

【论文】论淤灌是中国农田水利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重要阶段

【原创】明代关中地区的水利建设

【论文】论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年度综述的科学再现性

【笔谈】历史政治地理常用概念标准化举要

【笔谈】“人地时空学”的理论建构和现实思考

【笔谈】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笔谈】历史地理研究:如何面对万年世界历史

【笔谈】历史地理研究方法刍议

【论文】历史时期中国疆域伸缩的地理基础

【综论】2014—2015年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述评

【原创】周秦汉隋唐之间:都城的选建与超越

【原创】中国历史城市地理学理论建设刍议

【原创】论历史地理学的学科交叉性及其学术价值

【原创】早期丝绸之路跨民族情爱与婚姻

【往事】史念海先生创办《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季刊的经过

【论文】试析唐五代时期政府的养老政策

【论文】秦始皇直道遗迹的探索

【荐读】量地制邑,度地居民——中国行政区划幅员的历史变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