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斯温本诗6首

英国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阿尔杰农·查尔斯·斯温本(Algernon Charles Swinburne,1837—1909) 是先拉斐尔派的重要成员,与罗赛蒂等人一样,他也对当时艺术萎靡板滞和充满道德说教的状况深感不满,而表现出对中古艺术的向往和追求感官美的倾向。在诗集《诗与谣》中,诗人以热烈、迷狂和充满欲望色彩的爱情为主题,以挑衅的姿态向社会趣味、风尚、礼教和规范发起了唯美主义的反叛。但斯温本又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这使得他脱离“为艺术而艺术”的“象牙之塔”而为民主和自由高唱赞歌。在诗集《日出之前的歌》中,诗人热烈支持欧洲各国人民的改良运动,猛烈批判拿破仑三世、沙皇和教皇等上流社会。同时,斯温本的激烈的无神论世界观也使他的诗洋溢着异教精神,而不似先拉斐尔派其他诗人如克里丝蒂娜·罗赛蒂那样沉浸于基督教情绪之中。正因为斯温本的诗既带有感官美的性质和蔑视传统道德的颓废色彩,同时又洋溢着激进的民主主义激情,所以引来批评界保守势力的群起围攻,他们给诗人冠以“罪之火”、“八爪海怪”、“地狱里钻出来的浑身是火的魔鬼”等绰号,把诗人及其作品比喻为是“松开放在一间维多利亚客厅里的一匹半人半兽的怪物”。
斯温本1837年生于伦敦,父亲是海军将官,故幼年在海边度过。在伊顿公学学习时,因触犯校规被勒令退学,后入牛当大学,又因肇事离校。此后定居伦敦,以诗歌、美酒和女人为伴,过着浪荡文人的生活。由于长期生活放荡及酒精中毒,健康逐渐趋于崩溃,1879年在好友帮助下迁往伦敦郊外疗养,在此度过了30年的漫长生涯。斯温本一生从未停止过写作,共发表23部诗歌、散文和居本,其中著名的有诗集《诗与谣》、《日出前的歌》、《诗与谣二集》;《诗剧研究文集》、《论夏洛蒂·勃朗特》、《莎士比亚研究》、《论雨果》、《论本·琼森》,和关于玛丽亚·斯图亚特的话剧三部曲的第一部悲剧《皮埃尔·德·沙特拉尔》(“Pierre de Chastelard”)等。在诗艺上,斯温本以重感性著称。他注重于用细腻柔和的文笔描绘客观事物的形状与色彩,给读者以视觉方面的刺激。但他更重视诗的音乐之美刻意追求词本身的声音以及词的组合所产生的节奏。他试用过各种诗歌节奏,如大规模地运用“抑抑扬”等英语诗中少见的三拍子音步,并用它恰到好处地显示大海动荡起做伏变化万千的韵律。他还喜欢采用回旋曲、幻想曲等源的音乐盖过了诗的内容的倾向。但他在诗歌音乐性方面的开拓和追求,极大地丰富了英语诗的音律,为英语诗歌形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夕阳和大海之间


在夕阳和大海之间,

爱人的手和唇抚爱了我。

昼带来夜,甜带来酸,

长久的愿望带来短暂的欢乐。

爱情啊,你带来的是什么

在沙丘和大海之间?

在潮线和大海之间

喜化为悲,悲化为我,

爱变为泪,泪变为火,

死去的欢乐变为新的心愿,

恍惚听得情话,感到抚摸,

在沙滩和大海之间。

在日没和大海之间

爱守着我度过爱的一刻,

然后踏着那金灿灿的水道

他飞步而去,追随着日没。

我看到他的脚步来了又去,

在海沫和大海之间。

在海滨和大海之间,

爱笼罩梦,梦笼罩我。

第一颗星看见二化为一

在月升和日落之间;

第二颗星不见爱,只见我

在海岸和大海之间。

飞 白 译


斯温本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诗人兼评论家,也是19世纪中叶兴起的先拉斐尔派的重要成员。这一派诗人认为当时艺术萎靡板滞,应该回到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期的神秘和真诚。在这一派诗人中,斯温本由于同情意大利独立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因而在诗中更多地歌颂了民主和自由。同时,他在诗歌技巧上造诣颇深,色彩丰富,音调优美。他的主要诗集《诗与谣》对男女之间的爱情作了迷人的表现,曾在当时青年中流行一时。
身为海军将领之子和海边生长的少年,斯温本成了一个酷爱大海的诗人。他的诗中充满了海的主题,海的音响,以致攻击者为他起了个“海怪”的绰号。《在夕阳和大海之间》这首象征诗也以大海为中心意象,围绕着大海,层层递进地表现着爱情的主题。人们永远欣赏大海,因为它总是一样的,又总是不一样的,它是重复和变化的复杂结合,正如爱情为人类所共有而又在每个人的心灵上掀起不同的波澜。
这首诗似乎是表现“我”在大海边与爱人第一次相恋时的心情。诗人先将夕阳与大海的亲吻同爱人的第一次亲抚并置,从而给我们以想象的乐趣。除了对夕阳柔和灿烂色彩的联想,夕阳还是白日最后的时刻,它的转折意味,它的短暂存在,都使我们在夕阳和爱情这不同的事物中发现相似的东西。第二节中的“潮线”指大海涨潮时在海滩上留下的砾石堆积,在潮线与海水之间,在情人约会的沙滩,“喜化为悲,悲化为我,/爱化为泪,泪变为火”。爱情动荡起伏如大海,使得心中诸种感情戏剧性地变化交替,甜蜜也带着痛苦,泪水也炽热灼人。第三节,诗人又捕捉着日落在大海上留下的光和影,象征爱情来去匆匆的脚步,神奇莫测而又可感可知。最后,在夜幕即将降临之际,爱的梦笼罩了一切,第一颗星见证了爱,将爱的瞬间化为永恒,而第二颗星“不见爱,只见我”,又将爱的永恒化为了爱的瞬间。这就是永远重复而又变化的大海,这就是永恒存在于瞬间的爱情。
斯温本的创作深受法国象征派诗歌特别是波德莱尔的影响,在他的诗中,形象和声韵都具有暗示性和象征性。我们可以说这首诗的中心意象“大海”象征着爱情,而它也可以又不仅限于爱情,“我”在傍晚大海边的幽会相对地说来,并不十分重要,但每个人与“爱”的第一次幽会都会在心里刻下永久的记忆,我们可以把这次幽会看作是人生中各种追求的象征。
大海的形象是在夕阳、潮线、沙滩、海沫和海岸的环形烘托下塑成的。夕阳表现了大海“长久的愿望”和“短暂的欢乐”;涌动的海潮和飞溅的海沫瞬息即逝,却含有永远不死的希望和幻想,“死去的欢乐”又变成“新的心愿”不断地涌上心头;而沙丘、潮线、海岸对大海的包围又使我们感悟到大海的幸福和痛苦,它永远在追求和限制之间运动,正如爱情永远在梦想和现实之间震荡。
深层次的情景交融使斯温本的诗歌色彩丰富,而诗情画意与优美的音调交融在一起,更合成了迷人的效果。这首诗在节奏上采用的也是海浪的韵律:重复而变化,涌动又缓退,表现了爱情给人带来的昏眩感和百感交集的迷茫。这种音乐的魔术构成了斯温本的长处和短处:喜欢的人赞扬他是音乐大师,反对的人则指责他玩弄音响。( 潘 一 禾 )



海上的爱情


我们今天正在爱情的陆上,

我们将要去何方?

爱人,是逗留还是起航?

是扬帆还是划桨?

有许多路,有许多风吹荡,

但只有五月才是五月的春光;

我们今天正在爱情的手上;

我们将要去何方?

我们陆上的风是忧愁的呼吸,

这忧愁被亲吻吻得奄奄一息,

又是那过去的欣喜;

我们用一株玫瑰压在舱底;

我们的路伸展着,上帝

和爱情知道它在哪里。

我们今天正在爱情的手上——

我们的水手是羽毛丰满的爱神,

我们的桅杆是斑鸠的尖喙长伸,

我们的甲板用纯金制成;

死去的少女的发丝是我们的缆绳;

爱神的利箭是我们的补给用品,

是形形色色的贮存。

我们今天正在爱情的陆上——

爱人,我们在哪儿送你上岸?

是那原野踩着陌生人的脚掌,

还是在靠近家屋的田园?

还是在那儿火之花熊熊怒放,

还是在那儿雪之花纷纷开绽,

还是浪之花阵阵飞溅?

我们今天正在爱情的手上——

她说,送我到那儿,爱情驻守,

它只有一根利箭,一只斑鸠,

一颗心,一只手。

——亲爱的,像这样的港口,

没有一个少男将向那儿驾舟,

没有少女登上滩头。

吴 钧 陶 译


《海上的爱情》是斯温本的诗集《歌与谣》中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爱情诗,写出了诗人别样的爱情体验。在一般的对爱情的理解中,爱情是男女主人公追求的目标,是人们的理想,而在斯温本看来,追求爱情的人也“正在爱情手上”,为爱情所掌控,整首诗歌反复地强调这一点。爱情不是一个抽象的被追求的目标,它有自己独立的生命力,也需要用新的旅程来展现和丰富。爱情的成长有漫长的路,前途受到各种艰难险阻的考验,她面临各种抉择和不确定:是逗留还是起航,它将要去往何方?并且在爱情的路上“有许多风吹荡”。诗人在第一节就流露出很多对爱情旅程的不确定感受。
爱情是死去活来的内心体验,是被甜蜜的亲吻和忧愁的呼吸双重浇灌下的花朵,一切痛苦和忧愁,又是过去爱情带来的欣喜之情的见证。爱情的美好在于它是对美好的追寻过程,它就像压舱的玫瑰,需要我们在航程中寻找。而它在哪里,只有上帝和爱情知道。诗人用巧妙的构思表明了他对爱情的辩证性认识:爱情是保证恋人远航安全的压舱之物,而它在哪里,它的真谛是什么,却要在航行中来慢慢体验、寻找。而爱侣双方乘船寻找爱情玫瑰的比喻,进一步诠释了诗人“我们正在爱情手上”的论断:爱恋的双方被爱主宰着。
与这样的爱情相对应的是航船的独特“装扮”,它的水手是“羽毛丰满的爱神”,桅杆是“斑鸠的尖喙长伸”,甲板是纯金制成,死去少女的发丝是它的缆绳,而爱神的利箭是卫护着这爱情的威仪。我们到底是爱情的奴仆还是爱情的主人?诗人的描写给人带来复杂的感受。这样的航船将把我们送到哪里呢?诗人用“踩着陌生人脚掌的原野”、“靠近家屋的田园”,还有“火之花”、“雪之花”和“浪之花”的开放和飞溅来象征爱情将给人带来的不同体验。第三、四节诗人同样强调我们在爱情的手上,种种体验也是被爱所裹挟。
爱恋中的情侣对爱的理解是人人不同、各自探索的旅程,诗歌结尾留下高度空白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填充。爱情的船将把爱人带到一个她选择的理想之地,在那里,爱情仅仅通过“一根利箭,一只斑鸠,一颗心,一只手”来显现(shows),那么利箭是用来守护还是用来考验?手和心是不是爱得以现实存续的双重保障?这些意象是否表明了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坚定誓言?可能这些含义都有。诗人用自己独特的意象选择建构了他们爱的理想之地。而像这样的爱之地域,“没有一个少男将向那儿驾舟,/没有少女登上滩头”,它恰恰是男女主人公爱情航程独一无二的选择。这一节含义空白的建构源于意象的独特选择,诗人在形象选择上的大胆与新奇不仅贯穿全诗,而且在最后一节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俞 超 )




匹配


如果爱人是玫瑰鲜艳,

而我是一片绿叶,

我们就会生长在一起,

不论是哀泣或欢唱的天气,

不论是开花的田野、庭院、

青翠的喜悦、灰色的悲切;

如果爱人是玫瑰鲜艳,

而我是一片绿叶。

如果爱人是动人的曲调,

而我是歌里的词句,

单一的欢欣、双重的声音

会把两对嘴唇结合成吻,

快乐得就像枝头小鸟

中午尝到了甘甜的雨;

如果爱人是动人的曲调,

而我是歌里的词句。

我亲爱的,如果你是生,

而你所爱的我是死,

我们要一同行云飞雪,

趁未到和风滋润的三月,

趁它没有用水仙和鸟鸣

唤醒明媚甜蜜的春时;

我亲爱的,如果你是生,

而你所爱的我是死。

如果你是悲哀的俘虏,

而我是欢喜的侍者,

我们要生生世世一同游戏,

用顾盼传情,也用叛逆,

用朝朝夕夕的痛哭,

也用少男少女的笑乐;

如果你是悲哀的俘虏,

而我是欢喜的侍者。

如果你主宰着四月,

而我把五月统治,

我们要把绿叶尽情挥霍,

我们要成天描绘花朵,

直到白日荫凉如黑夜,

直到黑夜光华如白日;

如果你主宰着四月,

而我把五月统治。

如果你是快乐王后,

而我是痛苦之王,

我们要一同猎获爱神,

把他的飞羽全部拔尽,

再教会他慢步行走,

给他嘴里勒上马缰;

如果你是快乐王后,

而我是痛苦之王。

飞 白 译


这首以“匹配”为题的爱情诗,用六节极富想象力的比喻,富于哲理地揭示了爱情的各种非常状态。诗歌在结构上,每节以一组对应的意象作单元,展开对爱情双方的匹配性想象,形式严密工整。与一般爱情诗的温柔吟咏不同,诗歌在意象内涵的挖掘上充满了狂想。
第一节引出的是玫瑰和绿叶的“匹配性”描述,诗人并未刻意强调绿叶对玫瑰的奉献,而是把二者当作同一个生命体上生长在一起的伴侣,他们是不可分割的,无论生长在何种境遇中,也无论遭遇喜悦还是痛苦,他们的命运都联系在一起。爱不是两个心灵的事,而是同心一体的自然生长。第二节用曲调和歌词作比,将男女比作唱出同一“欢欣”的双重声音,这双重声音奏出欢快的乐曲,声音和乐曲的结合,如同枝头小鸟唧唧喳喳的相互亲吻。从头两节来看,诗人心目中的爱情是男女主体间自然和愉悦的一体关系,融为一体是爱情男女主人公相互匹配的表现。而从第三诗节开始,诗人开始向我们展示另一种类型的“匹配”。
第三节,他用生死作恋人双方的对比,命运的差异不能影响爱恋的情感,他们“行云飞雪”,唤醒春的脚步,爱是携手走向新生,而不是生对死的厌弃和离别。诗人在第四、五节中还用“悲哀的俘虏”和“欢喜的侍者”、“四月”和“五月”比喻爱情中的男女双方。悲哀的俘虏和欢喜的侍者在这种特殊的境遇中,也会产生别样的爱情,他们在这个危机场合中顾盼传情,进行着叛逆的爱情游戏。爱情是两颗心灵的刹那间的感应,它是超越一切世俗观念的叛逆,无论你是阶下囚,还是高人一等的座上客,在地位悬殊的爱情中一样有“少男少女”的笑乐。而将男女分别比作四月、五月的主宰者,则表达了诗人对充满生机和激情的爱情生活的向往,对绿叶的尽情“挥霍”和对花朵的尽情描绘喻示着爱情中的男女主人公的激情释放。
诗歌的最后一节用“快乐王后”和“痛苦之王”比喻爱情男女,两个极度差异的个体,要用爱的过程来给予对方最大的慰藉,使各自的生命达致圆满。而这个过程,是他们对爱神的猎获过程。爱神无法决定恋人的命运,每一段爱情都轰轰烈烈,内含无穷的力量,它要掌控自己的命运,将爱神牢牢把握。诗歌在后面几节向我们展示了爱情的恢弘力量,和前面两节所描写的温柔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诗歌题名“匹配”,每一节分别用两个意象来诠释,爱情的匹配可以是玫瑰和绿叶,可以是曲调和歌词这样的协调搭配,竟然也可以是生和死、欢乐和痛苦、敌和我这样极富张力的危机性搭配,而尤其是这后一种,更能显示出惊心动魄的力量。斯温本不仅向我们展示出爱情温柔和谐的一面,更向我们呈现出爱的崇高和恢弘的另一面,这让我们更深刻地悟出爱的真谛——匹配,不仅是一致,极不一致的内在一致才更激动人心。( 俞 超 )




配偶


如果爱情好似香艳的玫瑰,

而我好似它的叶片儿青翠,

我们的生命将在一起生长,

无论天气阴惨,或者清朗,

处在开花的原野,或者花径,

感受绿色的欢乐,或者灰色的苦闷;

如果爱情好似香艳的玫瑰,

而我好似它的叶片儿青翠。

如果我好似那蜜语甜言,

而爱情好似那曲调绵绵,

我们的嘴将一同歌唱,

两种嗓音,但是一种欢畅,

欣悦的亲吻则好象飞鸟

在中午得到细雨的淋浇;

如果我好似那曲调绵绵。

如果爱情好似生命,我的亲人,

而我,你的爱人,好似死神,

我们将一同发光,一同降雪霜,

直等到三月使天青气爽,

带着水仙的芬芳,椋鸟的鸣啭,

和散发丰收气息的时光;

如果爱情好似生命,我的亲人,

而我,你的爱人,好似死神。

如果你好似被忧愁束缚的奴隶,

而我好似受欢乐差遣的仆役,

我们将一生一世,一年四季,

作着爱的眼波和背叛的游戏,

晚也哭,朝也哭,泪水潸潸,

像女孩,像男孩,笑声朗朗;

如果你好似被忧愁束缚的奴隶,

而我好似受欢乐差遣的仆役。

如果你好似四月的贵妇,

而我好似五月的贵族,

我们将一小时一小时把叶子抛下

又一天一天地用鲜花作画,

直到白天像夜晚一样阴暗,

夜晚又像白天一样明亮;

如果你好似四月的贵妇,而我好似五月的贵族。

如果你好似悦乐的皇后,

而我好似痛苦的帝胄,

我们将一同去追捕爱情,

把它的飞翔的羽毛拔净,

教它的双脚能循规蹈距,

将它的嘴套上缰绳挽具;

如果你好似悦乐的皇后,

而我好似痛苦的帝胄。

吴 钧 陶 译


斯温本脑袋大得出奇,又有一头火焰似的红发,偏偏又喜欢穿红颜色的服装,更因为他是传统思想和规范的叛逆者,所以他年青时被人们斥责为“从地狱里钻出来的浑身是火的魔鬼”。可他并不在乎,比如在爱情主题上,他喜欢描写一种热烈的、露骨的、不同寻常的感情,常常把“正人君子”们吓得惊恐万状。
《配偶》就属于一首热情奔放的爱情浪漫诗。
爱情和生命好似孪生姊妹,没有生命就没有爱情,没有爱情,生命也就会枯萎、失色。生命是爱情的温床,爱情是生命的火花,诗在前三节里表现的正是这样一个主题。如果“爱情”似“玫瑰”,那么我就是青翠的“叶片”,鲜花绿叶相得益彰;“我”是“蜜语甜言”,“爱情”便是“曲调绵绵”,甜言绵曲相随相谐;“爱情”似“生命”“我”便是“死神”,生与死密切相关。所以“爱情”和“我”总是一起“感受绿色的欢乐?”“灰色的苦闷”,“一同歌唱”、“一同发光”,“一同降雪霜”。是的,在已纪燃起爱的火焰的诗人眼里,只要宇宙还没被毁灭,人类还有生命的灵魂,爱情就会像炽烈的太阳给大地送去无限温暖,就会像春雨给干涸的禾苗撒下甘霖。爱情的确是人类感情中最纯洁、最宝贵的内容,所以它才成为人类永恒的主题。
正因为爱情与生命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所以演绎出无数对男女恋人生死相依,同甘共苦的乐曲,他们编织了七彩的生活,证明了生命的意义,创造了人类延续直到永恒的脉息。诗人第四节开始表达的正是这样一个主题。“爱人”“似被忧愁束缚的奴隶”,我“就似”受欢乐差遣的仆役;“爱人”“似四月的贵妇”,“我”便“似五月的贵族”;“爱人”似“悦乐的皇后”,“我”就“好似痛苦的帝胄”。总之,我们时刻相守永不分离,一起哭,一起笑,一起用“解花作画”,一同去“追捕爱情”,直到“它双脚能循规蹈矩,将它的嘴套上缰绳挽具,”成为我们的“战利品”。
从诗人无穷的想象,大胆而奇特的比喻中,无疑可以窥见“浑身是火的魔鬼”的影子,他爱的那样疯狂,爱得那般痴迷,又爱得无所顾忌。他的设喻在别人笔下实在少见,可以让人们领略不同寻常的奔放、奇特的风格。




回旋曲


当我吻她的发,坐在她脚边,

把它编织又解散,尝到发的甜;

用发缚住她双手,牵住她眼光——

像花那么深,像薄暮那么迷茫;

被自己长发捆住的她呀美如画,

当我吻她的发。

梦的甜蜜哪里比得上她的面容,

那冷海之下冰凉的海花的梦;

我的脸和她的脸间永无苦涩,

一切新的欢甜都相形失色,

除非是白的死,吻我于同一刹那——

当我吻她的发?

飞 白 译


斯温本1866年出版的诗集《诗与谣》曾在英国引起轩然大波,其程度几乎可与九年前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在法国引起的风波相比。维多利亚时期的诗歌在主题上一直是谨慎从事的,而斯温本却故唱反调,吟咏起热烈、迷狂甚至有些残酷和烦腻的爱情,从而以挑衅的姿态向社会趣味、风尚、礼教和规范发起了唯美主义的反叛。由于这种反叛带有感官美的性质和颓废色彩,同时又洋溢着诗人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激情,所以遭到评论界的群起攻击。有评论家把当年的斯温本及其诗集比喻为“松开放在一间维多利亚客厅里的一匹半人半兽的怪物”。从这首《回旋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当年遭到猛烈攻击的斯温本的诗歌风格。
这首诗的音乐效果十分强烈,并有迷人的魅力。它的回旋曲形式源自民间的轮舞,尔后形成一种固定曲式,最后又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诗体。这种形式以首句A为基本主题,然后以ABACA的结构反复三四遍,中间的插入段不同,但内容上连续递进,首尾呼应,形成回旋的韵律。
如首句“当我吻她的发”是基本主题,第一段由“我”爱人长发的“甜”,写到用发“牵”住的眼和被发“捆”住的人。第二段由这张“美如画”的面容,唤出冷海之下冰凉的海花的梦境;与海水的苦涩相比,这面容的甜蜜永不变味,因为这空前绝后的欢甜存在于“一刹那”的“吻”,还原至最初诗人吻的发。诗的形象和音韵的结合天然贴切,头发的缠连与音乐的回旋水乳交融、相映成辉,恰到好处地再现了情人间缠绵悱恻的依恋之情。
这首诗也充分体现了斯温本诗歌的唯美色彩和先拉斐尔派强调感官美和神秘性的唯美倾向。美在这里不仅被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为了得到哪怕一瞬间的完美,诗人愿以死相许;而且美在这里是以一种“纯粹的美”的方式存在的。首先,它是孤立的、刹那间的一种感觉,诗人着力表现自己在吻爱人头发时被这头发的颜色、气味和结构所唤起的感觉形象,这种感觉形象带着高度的个别性,它传达着诗人的情思,透露着诗人的憧憬;正如诗人所表现的那样,这短暂的、孤立的感觉只有一刹那的存在,只因为艺术才让其定格在自己的形式里,从而赋予了它最高的美和永恒的价值。其次,这种美不仅局限于个人的感觉范围,而且还与痛苦和死亡相联系。这首诗的意象具有明显的梦幻色彩和神秘性,尤其是诗末将最高的美与“白的死”叠在同一瞬间,强调美神和死神的同等威力和同等魅力,这一方面是表现这一吻的短暂易逝,另一方面也通过虔诚的向往和对死亡的感受,来创造至高无上的完美,这种美已超越了现实生活本身,达到了超然度外的迷狂境界。这种唯美色彩后来为王尔德所继承,就进一步发展成了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的思想,以及人生的含义就在于力图充实并尽情陶醉于每一刹那的美感享受的观念。最后,这首诗在形式上精雕细琢,以一种严谨的技巧处理着这么一个细小的题材,力图最大范围地发挥艺术形式美的威力,其意象、音韵和色彩都有嬉珠赏玩的纯美色彩,也确实使我们在阅读中为其精美的制作和细巧的锤炼而折服。( 潘 一 禾 )




回旋曲


这么多年,自从我们在人世跋涉,

诸神给了我和我的爱人什么恩泽?

他们给我无穷的恐惧和灾难,

我饮的泉水比海水还要苦涩,

悲伤高悬苍天,而欢乐随风流转,

这么多年。

诸神给我爱人的是何祸福?

谁将替她答复?谁能说出

无人知晓的隐衷——是苦是甜?

如果她从不哭,愿泪水永不遮住

那双对我比明星还贵重的眼,

这么多年!

但如果泪水曾沾湿她的眼皮,

似双贝含珠,似蔷薇滴雨,

那么,就让它再一次沾湿花瓣,

让甜蜜、明亮、短暂的泪滴

为一人而哭——他是她眼泪之源,

这么多年。

飞 白 译


这首回旋曲一如上一首那样流转多变,回旋起伏,给人以自然、流畅、迷人的音乐效果,但又不像上一首回旋曲那样疯狂和迷乱,而是柔肠百转,情意绵绵。如果说上一首写的是爱的甜和吻,那么这一首写的是爱的苦和泪。诗人百感交集地发出“天问”,回望爱情千百年来所蒙受的苦难和悲哀,并以“悲伤高悬苍天,而欢乐随风流转,/这么多年”来咏叹情人们的历史命运。这个主题与诗人早期诗中那种异乎寻常而带有性感的爱情描写显然已有所不同,它似乎体现了诗人在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又不由自主地写起了较为广泛和较为“正常”的主题。借用今天的评论家的说法,斯温本这只热带海鸟,一度在潮湿多雾的伦敦天空展露了华丽的羽毛后,如今收起了双翅。
然而,虽然激情日趋平缓,斯温本仍未放弃对他早期的旋律的依恋。这首回旋曲笔意超逸,缠绵委婉,证明在回旋曲这一领域内,斯温本始终是无人能够匹敌的。
此诗第一节描写一对爱人风雨同舟的命运,说明“同甘共苦”的本质是“共苦”,而这么多苦都是因“我”得罪诸神而招来。这是第一层意思。
第二、三节转而写受“我”株连而受苦一生的爱人,塑造了一个为爱情而默默受苦的女性形象。由于她从不抱怨,诗人只能从表面现象——从是否流泪来忖度她的无人知晓的隐衷;如果她从不流泪,那说明她心地明朗,甘愿为爱情受苦,以苦为甜;如果她也曾偶尔流泪,那不是为自己,而是为那“株连”她的人而流,她的心在他身上,“他是她眼泪之源”。这是第二层意思,也是此诗的中心意思。
斯温本在这支献给一位真诚伴侣的颂歌中用了他惯用的绮丽词句,如“比明星还贵重的眼”、“双贝含珠”、“蔷薇滴雨”之类,这些词句本来是可能流于俗艳的,但如今用在这样一个纯真的女性身上,竟脱尽俗气而变得楚楚动人了。特别是按照回旋曲式再三重复“这么多年”四字,在空中回旋、呼唤,大大加强了抒情的力量。( 潘 一 禾 )




奉献


甜爱,别要我更多地奉献,

我给你一切,决不吝啬。

我若有更多,我心中的心,

我也会全都献在你脚边——

献出爱情帮助你生活,

献出歌声激励你飞升。

但一切礼品都不值什么,

只要一旦对你感受更深——

触摸着你,尝着你的甜,

想着你,呼吸着你,才能生活,

被你翅膀扫着,当你飞升;

被你双脚踏着,我也甘愿。

我什么也没有,只有爱情,

只能把对你的爱向你奉献。

他有更多,让他献得更多,

他有翅膀,就让他飞升;

而我的心啊,在你脚边,

它必须爱你,才能生活。

飞 白 译


斯温本在学生时代就是意大利和法国革命运动的积极支持者。1867年他认识意大利革命家马志尼后,深受其影响,并在1868—1871年间写成革命民主主义诗集《日出之前的歌》,热情支持欧洲大陆革命运动,猛烈批判拿破仑三世、沙皇和教皇等反动势力。《奉献》就是其中引人注目的一首抒情诗。
斯温本既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诗人,同时又是先拉斐尔派的唯美主义诗人,这两种因素的结合,使他一登上诗坛就采取向社会趣味、风尚、礼教、规范和秩序全面挑战的姿态。在《奉献》中,两种因素的结合也鲜明夺目。
在形式上,这是一首爱情至上、不拘礼教的情诗,而且建筑在音律美、感官美的基础之上,唯美主义色彩浓厚。以先拉斐尔派强调的感官美而论,诗中用了“触摸着”、“尝着”、“呼吸着”等有强烈感官色彩的词句,而且音律非常精美,这也属于感官美的范畴。这首诗原文的格律这里不多说,只讲一下它的奇特韵式;若用abc三个字母代表诗中的三个韵,那么全诗的韵式是abcabc, bcabca, cabcab——看起来像一组代数式,听起来像一首回旋曲,而文字与音韵的循环反复似乎是一种文字游戏。
然而,这首诗却并非空洞无物的文字游戏,它既有强烈的情感,又有强烈的倾向性。它是一首炽热的情诗,而按照书名和诗题的提示,它又是一首献给自由解放的情诗。作者怀着炽热的恋情,甘愿向自由奉献一切,哪怕这一切只能换来对自由的一触!只要在真正的触摸中尝到了自由的滋味,体验到了自由的可贵,那么,相比之下自己献出的一切都算不得什么了;而且,离开自由的空气人已经无法生活了。这一腔恋情更动人之处是:在争取解放的斗争中难免有牺牲有误伤,但诗人却说:“被你翅膀扫着,当你飞升;被你双脚踏着,我也甘愿!”在这儿,斯温本完成了他“奉献”的主题。
现在,我们看到这首诗的唯美主义形式所起的作用了。像代数行列式般回旋往复的韵式表现着缠绵炽热的恋情;大量的单音节词与响亮的重音韵(在原文中作为阳性韵)表现着坚毅果断的意志;斯温本式的“过多的音乐”和“浓艳”的词句,不但没有盖过诗的内容,而且与内容合为一体了。( 飞 白 )




推荐阅读:

瓦特·兰德《Istrovewithnone》

米沃什诗13首

萨福情诗选34首

琵雅·塔夫德鲁普诗3首

斯地格·拉尔松诗2首

西奥多·罗特克诗6首

卡特琳娜诗2首

安娜·哈尔贝里诗3首

金惠顺诗3首

罗斯玛丽·多布森诗20首

马克因·斯威特里茨基诗14首

库什涅尔诗8首

金惠顺诗6首

爱尔德里特·隆德恩诗5首

塞尔努达诗3首

约翰·厄普代克诗2首

西奥多·罗特克《插枝》

玛丽·施比斯特诗7首

曼德尔施塔姆诗6首

简·凯尼恩《征战忧郁》

勒内·夏尔诗20首

乔治·塞菲里斯诗14首

奈莉·萨克斯诗15首

安娜·斯沃尔诗16首

杰克·吉尔伯特诗选18首

曼德尔施塔姆诗12首

简·凯尼恩诗18首

勒内·夏尔诗14首

勒内·夏尔《三十三个片断中》

勒内·夏尔诗8首

勒内·夏尔诗4首

勒内·夏尔诗8首

埃德温·阿灵顿·罗宾逊诗4首

简·凯尼恩诗10首

朱迪丝·赖特诗10首

曼德尔施塔姆诗3首

曼德尔施塔姆《列宁格勒》

茨维塔耶娃诗2首

普希金诗6首

普拉斯诗4首

安妮.卡森诗7首

茨维塔耶娃诗38首

茨维塔耶娃诗5首

涅克拉索夫《诗人与公民》

普希金《自由颂》3个译本

普希金《安德烈·谢尼埃》

普希金诗12首

乔治·西尔泰什诗9首

切斯瓦夫·米沃什《诗论》

玛丽娜·茨维塔耶娃《山之诗》

塔尔科夫斯基诗13首

茨维塔耶娃诗4首

茨维塔耶娃诗6首

茨维塔耶娃诗9首

帕乌拉·伊诺德尔诗4首

安娜·丽塔·佛朗哥诗4首

金子美铃诗23首

北欧现代诗选56首

乔治·西尔泰什诗6首

巴朗恰卡诗8首

德里克·沃尔科特诗3首

扬尼斯·里索斯诗10首

贾尼·罗大里诗2首


座客三千人 于今知有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