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赞叹】唐都长安140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达成多项合作协议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6939z2kcl&width=500&height=375&auto=0

(走进唐都长安宣传片)

6月19日上午,

“唐都长安140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在西安市闭幕。



闭幕大会上,

中国古都学会与西安市社会科学院、

陕西师范大学与西安市文物局、

陕西师范大学与陕西历史博物馆

分别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为彰显古都西安的独特文化魅力与历史内涵,全力推进西安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目标,两天来,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大会主题“长安与世界对话”,在四个分论坛“古都长安与世界古都名城比较”、“大唐历史成就与中华文明演进”、“大唐盛世文明与中外文化交流”、“‘一带一路’与大西安建设”中开展了热烈讨论,成果累累。

  闭幕大会上达成多项合作协议:中国古都学会与西安市社会科学院拟合力推进长安古都研究,以卓越的研究成果作为西安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依据并共同研发和建设中国古代都城地理信心系统(GIS)共享平台;陕西师范大学与西安市文物局拟发挥各自在文化遗产资源、学术科研、学科建设以及教育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在科研课题共同申报立项、文物保护、人才培养、人员交流以及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等领域开展深入而广泛的合作;陕西师范大学与陕西历史博物馆拟在“历博学院”建设、唐墓壁画和纸质文物等的修复研究、丝绸之路研究、青铜器研究、历史文化进校园、专家教授互聘等六个层面优先开展合作,以探索双方长期交流合作的有效模式。

  与会专家表示,陕西是高校大省、学术大省,此次会议将进一步促进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尤其是长安学的繁荣发展。本次会议主办方之一的陕西师范大学是我国最重要的隋唐史研究基地之一,对外交流活跃,此次会议的成功举行,能促进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一流学科”的建设,也利于相关领域的学者丰富自己的研究课题,更好地对大西安建设献智献力。

“长安与世界古都城市

比较研究”分论坛

希望这座伟大的城市能存留在

我们的生活中


曲江池 (资料图片) (记者 王旭东 摄)

长安是历史悠久、举世闻名的世界级古都,周秦汉唐文化是西安的名片,而其中尤以开放、包容、自信的盛唐气象广为世人称道,曾使中华文明闪耀世界。在某种意义上说,西安就是盛唐文化遗存的见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必须回望的伟大丰碑。6月18日、19日在“唐都长安140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举办主题为“长安与世界古都城市比较研究”分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围绕如何借鉴成功经验,更好保护古城资源,彰显古都西安独特的文化魅力与内涵进行深入探讨。

  第一分论坛分为三个板块:“古都保护、管理与展示”“古都研究与城市文化建设”“长安与世界古都城市比较研究”。论坛收录的论文涉及古今中外15座古都的历史复原及保护、开发、利用研究,除解析发掘长安古都蕴藏的独特历史文化资源外,还分析了不同区域乃至不同国家的古都的联系与区隔。

  论坛上,来自韩国国立庆州文化财研究所所长李钟勋,介绍了新罗古都庆州的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与保存制度,国内专家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暨北京大学世界遗产中心教授阙维民、 洛阳市文物局局长余杰先生、开封市文物局局长刘顺安等,分别介绍了西湖文化景观的设计和保护、洛阳大遗址的保护与展示概况、开封古都文物资源保护的实践与探索。

  “唐长安城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城市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伟大杰作。”谈到西安古都的保护,国际建筑师学会亚澳区建筑遗产工作组主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原院长刘克成提出,隋唐长安城作为一个整体保护,整体性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比局部更重要,不能因为局部的丧失而放弃对整体的保护,要保护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要更加强调它的完整性,以及遗址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切实保护以发现的考古遗址及环境;有效保护隋大兴唐长安城的城市格局,体现城市规模;妥善保护隋大兴唐长安城的山水形胜;严格控制潜在一直埋藏区,加强遗址考古;加强遗址的展示与诠释,使隋大兴唐长安城变得可体验可触摸。

  “隋大兴唐长安城建成至今已经1436年,毁灭也已逾千年。”刘克成说“希望这座伟大的城市不仅存留在历史,存留在书本,也能存留在我们的生活中。”

  “隋唐长安城六爻地形以及影响”“流域和古都的耦合关系”“张骞从西域到底带回来什么”,论坛上,学者、专家的报告选题视角新颖、独特。作为论坛评议专家,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家瑶说,论坛上的报告资料非常扎实,丰富详细,充满了学者的情怀,也显示了他们极其雄厚的学术研究,他们的研究对今后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古城保护的关系将起到积极意义。


“大唐历史成就

与中华文明演进”分论坛

展示唐史研究的

最新前沿动态和丰硕成果


大雁塔 (资料图片) (记者 王旭东 摄)

18日下午到19日上午,唐都长安140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之“大唐历史成就与中华文明演进”分论坛,在西安成功举办,来自海内外的50多位唐史研究专家和学者汇聚一堂,热烈讨论唐史研究的最新前沿动态,共同探讨了唐朝的历史成就及其与中华文明演进之关系。

  第二分论坛“大唐历史成就与中华文明演进”是唐都长安140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重要内容之一。该论坛共分为三个阶段,分别由日本明治大学东亚石刻文物研究所所长气贺泽保规、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杜文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宁欣、台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陈俊强、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院原副院长孙继民、北京大学历史系和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陆扬担任主持人。该分论坛所收录的论文,研究时段上讫隋代,下至五代,跨越300余年;研究的地域范围从中央到地方以及周边地区;涵盖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军事史等多个领域。

  在论坛举办期间,来自海内外的唐史学者们汇聚一堂,热烈讨论唐史研究的最新前沿动态,共同探讨了唐朝的历史成就及其与中华文明演进之关系。陆扬、宁欣、日本神户学院大学教授大元良通、河北师范大学教授谷更有等50多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分别以《晚唐的身份政治和士族再造现象》《京畿地区的农商杂处与三蜀移民:读沈亚之<盩厔县丞厅壁记>》《吐蕃人在长安(摘要)》《唐代村落形成史论略》等为题,进行了精彩发言,深入阐述了唐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最新前沿学术研究成果。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对唐代历史学术研究、充分挖掘利用盛唐时期的历史文化资源等,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带一路”与大西安建设分论坛

丝路被赋予新时代内涵

为欧亚合作增添新动力


大唐芙蓉园 (星球研究所)

开放、包容、合作、机遇……在6月18日举行的“一带一路”与大西安建设分论坛上,成为中外专家说的最多的关键词。来自乌兹别克斯坦、意大利等国和国内研究学者等十多位专家围绕着丝绸之路与欧亚区域合作的关系展开论述,为大西安的建设建言献策。

“陕西的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科学技术力量也是比较雄厚的,在这两个因素结合的状况下,我认为应该建设这样一个‘一带一路’历史文化数字化的示范区。”首位发言专家、陕西省社科院副研究员、陕西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赵东说。他认为,通过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使得体制机制灵活,从而激发出文化活力。“通过积极培育相关企业加强生产能力,不断加强数字历史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让历史文化数字化相关领域实力不断增强,同时全面建设历史文化数字传播体系,并通过网络使陕西文化走出去成为常态。”赵东强调,在强化组织领导外,还要落实相关财税金融政策,强化创新服务和人才支撑。“相信有这样一个历史文化数字化示范区的建设战略,我们陕西的‘一带一路’核心区地位会不断地得到彰显,陕西的历史文化也会进一步彰显。”

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伊施库瓦多夫对古代中国,尤其是长安表达了无限的敬意,“古代中国与中亚的关系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和贸易意义”。近年来,乌兹别克斯坦相关学者在对丝绸之路沿线地区过境交易相关数据分析后发现,丝绸之路在中亚地区商路上仍处于重要的地位。

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另一位历史学专家努勒金诺夫表示, 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提出了创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旨在促进这一地区国家之间的发展合作与繁荣,“一带一路”的想法强调复兴丝绸之路在进一步扩大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农业、旅游、教育等关系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今天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现阶段乌中两国关系正在多方位并且动态积极的发展,两国签署的一系列文件,以及贸易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合作,都是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对传统的延续。”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刘景纯从水资源与大西安旅游开发和建设方面做了详细阐述,他建议开发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渭河游船旅行观光带,通过整治渭河河道,标识并有条件地复原部分历史遗迹建筑、水利工程等,包括沣河的沣镐遗址、郑国渠,灞桥风雪及草滩码头等。“生态性、景观性、人文性于一体,遵循历史文脉和山水格局,让历史水资源成为大西安文化旅游的新名片!”

国际化大西安建设

将推动三大命运共同体建设


“国际化大西安规划的提出和践行正是历史经验的当代延伸和创新,更是陕西省推进‘一带一路’的具体实践!”昨日下午,在“一带一路”与大西安建设的分论坛中, 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建设与中亚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教授李琪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根植于历史,属于世界,大西安的规划会引发国际社会的关注。

  李琪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为沿线国家提供了变为地区或世界物流中心和欧亚重要枢纽的机遇。中国和中亚国家的产能合作使其获得了项目投资,有利于改善依赖能源出口的经济弊端,会给陕西、大西安的国企、民企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因此,国际化大西安的建设对推动周边命运共同体、区域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协同发展必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凝聚了中华文化的精华,是历史上中国最早进行对外交往的窗口,也是中国最先引进、吸纳和再创域外文化的地方。”谈起丝绸之路与文化的关系时,李琪表示,“文化大西安”将传导中华文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他举例说,“大西安”规划的目标之一就是打造富有东方历史人文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因此,人文基因是现今国际化大西安规划的历史基础,文化提升是国际化大西安建设的核心内容。“‘文化大西安’的定位正是以‘文明之路’为载体进行实践、运作和模式创新。”

  李琪建议,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经济投资固然重要,塑造文明大国形象,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底蕴,但文化软实力建设也不可或缺,这关系着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对陕西的认知和对“大西安”的认知和定位。“‘文化大西安’的目标定位,既是国家战略所需,也是陕西自身发展和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方向使然。”李琪说。


来源:西安日报 西安发布

点击标题阅读往期文章精选


【视频】长安与世界对话 唐都长安140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相关视频

【视频】10岁西安女娃一曲秦腔摇滚《长安夜》惊爆全场

【会议】唐都长安140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日程安排

【注意】“黄河文明研究”夏令营招募开始了!

【会议】第二届“一带一路”视野下的中国与中亚国家:人文交流与合作国际论坛邀请函

【论文】王建革:19-20世纪江南田野景观变迁与文化生态

【趣史】谁才是唐太宗最宠爱的女儿?

【重磅】201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立项名单的公示

【论文】陈隆文:先秦货币地名与历史地理研究

【论文】杜文玉 赵水静:一身正气狄仁杰——兼论其文学形象之嬗变

【论文】徐建平:清中期以来阿尔泰山地区分界研究

【论文】张萍:地理信息系统(GIS)与中国历史研究

【论文】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平台:设计、理念与应用

【原创】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构想及其价值与意义

【札记】中国古都形态变迁:从"大都无城"到"无邑不城"

【原创】“大都无城”的余绪—对若干春秋都邑的聚落形态分析

【论文】中国中世纪都城系统”的考古学观察——以长安城为中心

【原创】西汉长安都城建设的立体化趋向

【原创】汉长安城对秦都咸阳的继承与创新

【论文】隋唐圜丘三壝形制及燎坛方位探微

【论文】隋唐时期山东农作物的种植和分布

【论文】中古华北水资源状况的初步考察

【论文】明清黄河水患与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变迁

【论文】论淤灌是中国农田水利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重要阶段

【原创】明代关中地区的水利建设

【论文】论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年度综述的科学再现性

【笔谈】历史政治地理常用概念标准化举要

【笔谈】“人地时空学”的理论建构和现实思考

【笔谈】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笔谈】历史地理研究:如何面对万年世界历史

【笔谈】历史地理研究方法刍议

【论文】历史时期中国疆域伸缩的地理基础

【综论】2014—2015年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述评

【原创】周秦汉隋唐之间:都城的选建与超越

【原创】中国历史城市地理学理论建设刍议

【原创】论历史地理学的学科交叉性及其学术价值

【论文】《关学宗传》的内容及其学术价值

【原创】早期丝绸之路跨民族情爱与婚姻

【往事】史念海先生创办《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季刊的经过

【原创】史门问学记

【论文】试析唐五代时期政府的养老政策

【论文】论秦郑国渠的引水方式

【论文】秦始皇直道遗迹的探索

【论文】日本学界“史料论”研究及其背景

【原创】汉长安城对秦都咸阳的继承与创新

【原创】汉唐间北方农业技术的南传及在江南地区的本土化发展


看完记得点ZAN!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