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修学旅行者的世界

2015-12-09 马策 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原载于九派人文



1.修学与旅行

隐隐约约觉得,我们这个时代的海外修学旅行正日趋时髦起来。物质层面的便捷,和个人的求知意志以及精神自由,促成了这种属于少数派人士的时髦运动。


在我看来,“修学旅行”乃是个并列短语,而非偏正短语。修学与旅行相互寄寓,属于并重的语义关系,而非一偏一正的修饰与被修饰关系。想起黑塞说过“旅行是一场艳遇”。旅行中的风物变化,和旅行者遭遇目的地地方性知识引发的个人体验、个人发现,也就是身体与自然、人文、历史的多重叠加,都能为“艳遇”的象征意义所概括。

当修学旅行者归来,将“艳遇”写成日记并公开出版,私人性转换成公共性,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想要看出作者个人目光中的地方性知识呈现出怎样一种风貌。这涉及到“对理解的理解”的再理解。当然,这强调了修学的一面,有着关于目的性的焦虑感。但又不能忽视旅行的一面,不能过分为知识、为所谓的问题意识所负累,因此又要求作者将旅行在观光旅游和格物致知上达成一定平衡。



2.修学之旅与日本小史

说到“旅游”一词,始见于南朝沈约的诗句“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白居易的“江海漂漂共旅游,一樽相劝散穷愁”,尤其让人印象深刻。说到修学旅行,如果“放宽历史的视界”,这事儿其实出现得更早:比如我们不妨说孔子周游列国实际上也包含着携众弟子四处游学之意;司马迁为作《史记》进行的循行天下、考辨历史事实,以期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的前期壮游,可谓史上最早的目的性非常明确的修学之旅;而明朝的徐霞客寓游于学,则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古代职业修学旅行家。

规范意义上的修学旅行源于日本明治时代,系日本学校教育项目,属于文化教育交流的旅游行。1950年代以后,日本现代修学旅行渐兴,并逐步向全社会扩展,为社会团体、个人所效仿。如今,修学旅行业已成为全球个人求知旅行的代名词。

本文主要谈论的是王瑞智日本修学旅行作品《东国十八日记》。话题不妨再荡开一笔。

自秦始皇的御医徐福泛海日本寻求仙丹始,中日文化交流历史显赫。在唐朝,日本派出大批遣唐使奔赴长安学习中国文明,而唐朝也派出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播大唐文化。近代史上,始于1890年代的清政府向日本派出留学生,学习由日本中转的西方文明,前后数以万计,造成了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留学运动。日文由汉字构成,而现代汉语大量词汇又直接来源于日文。近现代史上的中国改良、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无不与日本瓜葛深刻。显而易见,中日之间的地理因素,和特殊的源远流长的文明互鉴历史因素,不知不觉地构成了国人日本旅行的阔大背景。

当然,这未必是修学者王瑞智日本旅行的具体背景,但却是大多数读者关于日本的知识背景。也不妨说,无论日本侵华历史如何造成了国人的仇日情绪,但在大文化层面,国人对日本不仅并无太大的违和感,甚至还具有相当的亲和感。这也是有关日本的读物能够一再行销市场的深层原因。



3.文艺中年王瑞智

我一直认为,修学旅行有着鲜明的个人求索的现代意味。世界如此喧嚣,前程远大,而人物渺小,每一次启程都是投入一己的“孤独星球”。想必世界无时无刻无不欢迎每一个修学旅行者。

有人把生活当作奋斗。有人把生活当作修行。有人觉得世界很大,有必要慢慢行走,边走边看,生活于是成了一场又一场接踵而至的旅行,一种形式意味浓厚的审美发现。文艺中年王瑞智的生活自然属于后者。

王瑞智的确堪称文艺范。在我认识他的十多年前,他是个毕业于中国科大的IT创业者。一眨眼,化身为图书出版人,创立“花生文库”。就在周星驰被首都大学生重新发现的新世纪初,王瑞智把周星驰请进了北大,并推出畅销书《周星驰不完全手册》,为这位“喜剧之王”的再度风靡火上浇油。后来,他又担任过八年的《万象》杂志运营总监,负责编辑和运营,编辑部就设在北大蔚秀园。再后来,他又在北京段祺瑞执政府旧址经营起花生咖啡馆来了。两处闹中取静、环境特别的好地方,作为工作地点的确太奢侈,作为可消闲愁的自处场所才是适得其所。

自2003年起,王瑞智开始了漫长的修学之旅,足迹遍及亚欧非,尤其数度出入日本国。如今,从花生咖啡馆出发—游荡世界—返回咖啡馆—兴之所至,又从咖啡馆出发—重临世界,继续旅行、游荡,已经成了他的生活新常态。



4.东国十八日记

修学旅行既是受兴趣驱动的求知,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大凡资深的旅行者都懂得如何将求知还原为生活。生活性,日常性,自然也是王瑞智《东国十八日记》的主题。

在2013年11月的18天时间中,作者散行东京、日光、镰仓、伊豆半岛、静冈等日本关东地区。饮食、行止、交游以及书本知识与实地考察的相互印证,诸如此类,记录具足。看上去是随心散行,却也不失深度踏勘的意味。

一定程度上,旅行是日常生活的“他者”,但对王瑞智而言,旅行很可能并不意味着“生活在别处”,而是旅行所到之处都是生活。在这些日记文字中,东国文化时空变幻中的历程无疑构成了他生命中一段特殊的“呈堂证供”。旅行就像是日常生活的镜像,它显形的也许是更精确的自己。

我当然不打算索解日记的意义,但我读到了比意义本身更丰富多元的细节。所谓意义往往大而无当,意义只是“意义”的踪迹,个人化的细节却广泛地见于王瑞智笔端富有年鉴学派意味的、有关日本历史构造的社会史料:地理学的、文化学的、经济学的、人类学的以及历史学本身的、生活方式的……

本书当然不是畅游扶桑的自助手册,更非流行的国人春节或黄金周扫货日本的“血拼”攻略或清单指南。总体感觉是,它实为一个全球化时代的修学旅行者有关日本关东地区个人目光中的地方性知识风貌手札。其所记起居行脚,参以地方人文阐发(因为日记写作事先未考虑公开刊行的私人性,背景资料的确大多略过了,好在这是个百度时代,搜索即知),文字简洁清通,明晰晓畅,颇富指示性,不乏古代汉语笔记文体传统智慧,读来轻松愉悦,分明有一种不知不觉的代入感,十分舒服。

印象尤其深刻的是作者对日本电影导演小津安二郎在关东地区的外景地主题式踏勘,以及对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著作涉及地理的主题式踏勘。这是由文艺作品引发的阅读与旅行相互印证的案例。早在1980年代的大学时光,我就曾经设想手持《湘行散记》和《边城》,踏勘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寻访往昔的风土人情,可惜未能成行……



5.发给修学旅行者的两条短信

王瑞智是个马不停蹄的旅行者。今年2月份,我的微信朋友圈里尽是他“二颗牙”(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旅行消息;到了7月份,又都是他第四次日本旅行的消息。真是让人惊艳,让人羡慕。也让人期待:期待他新的修学旅行文字。

好吧,塔朗吉的诗句的确不错:“但愿你一路平安,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我以此作为祝福短信,发送给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启程的老朋友王瑞智。是的,“当你启程,前往伊萨卡岛,但愿你的道路漫长,充满奇迹,充满发现。”这是卡瓦菲斯的诗句,我想,也是适于发给所有修学旅行者的祝福短信。


是的,“充满奇迹,充满发现”——这也就是黑塞的“艳遇”之意。




东国十八日记


本书是作者2013年秋冬在日本旅行时的日记。这次旅行,主要是按照三条线路对日本进行实地考察:

1、武士制度的起源与发展、武士制度的鼎盛与衰败、继之而起的幕末开国;
2、日本著名电影导演小津安二郎在关东地区的外景地参访;

3、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著作涉及地点参访。

在前后十八天的时间里,作者走访了东京、日光、镰仓、伊豆半岛、静冈等日本关东地区,结合着三条线路上一个个具体的“点”,把各个点的历史文化民俗等内容埋在文中,让读者跟随作者的脚步,在游览景点、品尝美食的过程中体悟到日本文化的特征。


本书除了文字,还附有全彩照片与手绘地图,旨在为读者理解日本历史文化提供一个全息、立体的视角,使该书兼具游记、文化随笔、旅游攻略的多重功能。


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

shijiewenxue



识别二维码关注



点击 关键词 查看更多内容



新书速递

她们笔下的她们 | 倒带人生 | 海与毒药 | 我似猫 | 狄更斯的圣诞故事 | 断背山

名著名译

安徒生童话 | 伊索寓言 | 高老头 | 普希金诗选

中国翻译家

丰子恺 | 叶君健 | 朱生豪 | 查良铮 | 罗大冈 | 纳训

名家读本

D.H.劳伦斯 | 索尔仁尼琴 | 里尔克 | 芥川龙之介 | 高尔基 | 华盛顿·欧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