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哈诗选

马哈 星期一诗社 2023-01-03

  K.H.马哈(1810-1836)捷克诗人。其诗语言通俗,富于音乐性,被誉为捷克“诗歌中的珍珠”。抒情叙事诗《五月》是他的代表作。

  卡雷尔·希内克·马哈(Karel Hynek Mácha,1810年11月16日-1836年11月6日)是捷克著名的浪漫派诗人。出身贫寒。大学学习哲学与法学。作品多以浪漫笔调,描绘人民争取独立与解放、反对专制暴政的斗争,讴歌自由理想。他被称为“捷克诗歌的施洗者和培育了整个现代诗歌的精神之父”。他的代表作是抒情叙事长诗《五月》(写于1836年),它被誉为“捷克诗歌的珍珠”。他以浪漫主义的笔调,描绘了捷克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反对专制暴政的斗争,讴歌自由,思考生活的意义,抨击那些戴着假面具的虚伪、懦弱的人,反对小市民平静的牧歌式的生活,并且批评当时整个社会制度的宗教信条。当时的一些著名的批评家都不理解他和他的《五月》,称他为“浪漫主义的精神失常者”、“一个有失常态的人”。但很快人们就认识到了《五月》的价值,他也因此成了“捷克诗歌的施洗者和培育了整个现代诗歌的精神之父”。




五月(节选)


1


那是五月初一,深沉的黄昏,

黄昏的五月——爱恋的时辰。

斑鸠加入了求爱的合唱,

在那霉湿的松树丛林。

沉静而痴情的青苔低声细语;

参天大树为负心而内疚忧戚,

夜莺向蔷薇献上了自己的恋情,

回应的却是一阵阵馥郁的叹息。

灌木丛荫蔽下的平静的湖

在暮霭中发出深沉的悲鸣,

回荡在湖畔周围的矮树林中,

远方,一束束灿烂的阳光

像一条条长长的缎带

漂泊于蔚蓝的晴空,

有如爱人炽热泪珠的闪动。

晴空万里那一个个世界

仿佛也沉浸在永恒的爱情神殿里;

情侣们热烈地相互拥抱

灿烂地继而暗淡地彼此照耀,

直至像漂泊累了的情侣们的淡淡相逢。

盈月那张秀美的面容——

像寻找恋人的钟情的姑娘的脸蛋,

苍白得多灿烂,灿烂得多苍白——

燃起玫瑰色的火焰;

湖面上映照出自己的倒影,

顾影自怜地为爱情而死去。

远处庭院像苍白的疑影闪动,

仿佛在渐渐地相互靠近,靠近,

进而相互搂着下沉,再往下沉,

贴向暮霭的灰色膝盖,

直至夜幕最终将它们吞没殆尽。

于是树连着树,与它们融合一起。

夜幕覆盖住最远的山峦,

那儿,白桦与松树偎依,

松树俯向白桦树;

那儿,小溪在湍湍地流,

涟漪逐着涟漪。

万物在这爱的时辰

都愿意倾吐自己那满怀的恋情。

4


……

我忧郁的眼里噙着两滴热泪,

像湖中星星的倒影,在我满脸嬉戏。

因为我也曾有过美丽的岁月,我童年的岁月

被忿怒的时光老人把它残酷地淹没在了远方。

像他的梦一样飘渺,像一个影子样的消失,

像曾经清晰地映在湖面上那些白色村落的倒影,

像死者们临终时的思想,

也像古代战争中隆隆的炮声将他们的名字通通淹没掉,

像自古以来的北极光,

光明一现,随即消散,

像张破损的竖琴的弦索,断了的弦的声音,

像过去了的岁月里发生的事情,流逝的星星发出的光,

像消失了的星宿的行踪,死去了的情人的感情,

像被遗忘了的坟墓,永恒深处的一间倒塌了的房屋,

像火熄后的烟,铜镜溶化后的声音,

像一只死去了的天鹅的歌唱,像人类失去了的极乐世界,

这就是我的童年。

虽然我正值青春年少——

就像五月——那首诗。

就像那荒芜的岩石断崖上的五月的黄昏,

脸上挂着一丝淡淡的微笑,心中却藏着深深的愁怅。

你是否见到那个旅客,

在广阔的草原上,赶在晚霞消失之前向目的地疾驰?

你的目光已经永远见不到这个旅客了,

他越过丛山峻岭,直奔天涯海角,

没有尽头——唉,永无尽头!这就是我的前途。

谁会给这颗心以什么样的慰藉?

爱无止境!——而我的爱却被夭折!

那正是五月初一,深沉的黄昏,

黄昏的五月——爱恋的时辰;

斑鸠加入求爱的合唱,声声鸣叫:

“希内克!威勒姆!!雅尔米娜!!!”


蒋承俊译




断片


有两个被爱情束缚住的朋友,

山川或年月的间隔不能使他们分手;

我住在你的心里,你住在我的心里,

他们一爱——就爱得天长地久。


杨熙龄译




捷克文学

蒋承俊


  捷克成文的文学始于 9世纪。大摩拉维亚帝国君主从拜占廷请来基里尔和麦托迪两位传教士,创造了古斯拉夫文字,是捷克 9至11世纪时的书面语言。早期捷克文学除《圣经》和一些拜占廷文学著作外,还有许多传说、故事和宗教赞美诗是用古斯拉夫文字写的。其中以《摩拉维亚-巴龙尼传说》和颂诗《主啊,怜悯我们吧!》最为著名。10世纪后,由于拉丁文化的渗入,形成拉丁和古斯拉夫文化并存的局面。在11世纪,拉丁文化占统治地位,出现了科斯马斯(1045~1125)用拉丁文写的《捷克编年史》,这是一部描述自原始神话时代一直到作者逝世为止的捷克历史著作。12世纪以后,开始出现用捷克文写的诗歌,如《圣瓦茨拉夫,捷克国的大公》。13世纪初,捷克进入封建社会繁荣时期,骑士文学开始兴起。这时期的优秀作品有叙事诗《亚历山大》和《达利米尔编年史》等。14世纪下半叶,即查理四世帝国时代,市民文学兴起,出现了反映市民生活和封建社会矛盾的一些作品,例如《赫拉德茨手稿》等。其中尤以《十诫》和《对于手工业者们和官员们的讽刺》两篇最为著名。闹剧《马斯蒂奇卡日》讽刺中世纪卖药的骗子,反映了当时的平民生活。15世纪上半叶,爆发了反封建的胡斯运动,文学开始广泛地表达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斗争愿望。扬•胡斯(1371~1415)的《论教会》控诉了教会的残酷剥削。他创造的新的正字法的基本原则在今天还在使用。这一时期宗教诗歌和抒情诗、歌曲的创作十分繁荣。《伊斯特布尼斯基圣歌集》收集了胡斯运动中大部分捷克诗歌,其中《谁是上帝的战士》一首最有名。胡斯运动失败后,文学进一步加紧了同宗教的联系,彼得•赫尔奇茨基(1390~1460)写了《真实的信仰之网》,宣传人权平等的思想。他的信徒组织了“兄弟会”,继承了胡斯派的传统,宣扬精神上的自我完善。1579至1593年,“兄弟会”秘密出版了捷克文《圣经》新译本《克拉利采圣经》,影响很大。15世纪70年代,出现了代表市民阶层政治立场的人文主义文学,其代表作家是维•科内尔(1460~1520)。1620年的白山战役失败后,捷克丧失了独立,直到18世纪70年代才开始民族复兴。这个时期称为捷克的“黑暗时代”,知识分子大部分逃亡国外。如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扬•科门斯基(1592~1670)的讽刺作品《世界的迷宫和心的天堂》,就是在国外发表的。国内文学趋于衰落,有些作品也仅以口头文学的形式流传于民间。

  18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上半叶,是捷克民族复兴时期,文学重新走向繁荣。约•多布罗夫斯基(1753~1829)和约•荣格曼(1773~1847)等人,在努力提高捷克语地位、奠定现代捷克语语法基础和丰富捷克语词汇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弗•帕拉茨基(1798~1876)的历史著作,瓦•克•克利茨佩拉(1792~1859)的戏剧,扬•科拉尔(1793~1852)反映各斯拉夫民族相互支持的著名诗集《斯拉瓦的女儿》,以及瓦•汉卡(1791~1861)和约•林达(1789~1834)的著名史诗《王室手稿》和《绿山手稿》等,为提高捷克人的民族意识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此期间,有的诗人开始发掘和整理民间文学的宝藏,认为那里才是真正民族精神的所在。弗•切拉科夫斯基(1799~1852)写了《捷克诗歌的回声》。此外,还翻译了大量外国文学名著,为捷克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19世纪初,随着民族复兴运动的深入,文学也开始反映民族解放运动和人民民主运动。在诗歌方面出现了以诗人卡•希•马哈(1810~1836)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流派。这个流派的作品往往借写历史题材,以古喻今,反映了人民大众反侵略、反封建、反专制主义的革命思想。马哈的《五月》以及卡•亚•爱尔本(1811~1870)的《花束集》,都被誉为捷克诗歌中的明珠。散文方面,涌现出以鲍•聂姆曹娃(1820~1862)为代表的一批现实主义作家,聂姆曹娃的被誉为捷克文学瑰宝的长篇小说《外祖母》,剧作家约•卡•狄尔(1808~1856)的一些历史题材的戏剧,讽刺作家、诗人卡•哈夫利切克(1821~1856)的一些讽刺作品和诗等,都对哈布斯堡王朝的专制统治进行了充分的揭露,同时热情歌颂了民族独立斗争。

  19世纪下半叶,现实主义文学日益发展,创作的主题是反对外族侵略,争取民族解放,暴露统治阶级的罪恶与腐朽,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号召人民起来为自身的解放而斗争。以诗人扬•聂鲁达(1834~1891)和维•哈列克(1835~1874)为代表的“五月派”,是当时文坛的生力军。聂鲁达的名诗《再前进》,斯•捷赫(1846~1908)的《奴隶之歌》,都渗透着革命的政治热情。阿•伊拉塞克(1851~1930)是捷克现实主义历史小说的创始人。

  在19世纪和20世纪交替之际,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反映在文学上的各种流派有自然主义、围绕在《现代评论》杂志周围的颓废派以及未来派。他们多从资产阶级观点出发,批评资本主义社会及其道德观。捷克现代文艺批评的奠基人弗.哈.沙尔达(1867~1937)的论文集《为明天而斗争》(1905)所阐明的艺术思想,具有印象主义的特点。还有一些作家陷于无政府主义思潮中。惟有诗人彼•贝兹鲁奇(1867~1958)在他的诗集《西里西亚之歌》中,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表达了工人群众对社会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强烈反抗。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成立。为无产阶级解放而斗争的作家和诗人成了第一共和国时期文坛上的主力军。伊•沃尔凯尔(1900~1924)、斯•科•诺伊曼(1875~1947)、约•霍拉(1891~1945)、亚•塞费尔特(1901~ )等无产阶级诗人,在作品中展示革命的美好未来;玛•玛耶罗娃(1882~1967)、伊•奥勃拉赫特(1882~1952)等共产党员作家努力塑造革命者的光辉形象;兹•尼耶德利(1878~1962)、伊•沃尔凯尔的文艺批评,力图用阶级观点分析一切文艺现象。与此同时,以“旋覆花”社为代表的捷克现代派诗歌开始兴起。现实主义作家亚•哈谢克(1883~1923)、弗•万丘拉(1891~1942)、卡•孔拉德(1899~1971)、卡•恰佩克(1890~1938)的散文,从各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抨击了反动的军国主义和残酷的帝国主义战争。所有这一切,使20年代的捷克文坛呈现一片生气勃勃的景象。

  30年代,在苏联文学的影响下,捷克文学中的社会主义倾向增强了。这时涌现出贝•瓦茨拉维克(1897~1943)、尤•伏契克(1903~1943)等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家,他们坚持文艺批评中的党性、阶级性原则。玛•玛耶罗娃、玛•普伊曼诺娃(1893~1958)等作家的作品,写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为了社会主义理想而进行的英勇斗争,揭示了共产党在革命运动中的组织领导作用。维•奈兹瓦尔(1900~1958)、弗•哈拉斯(1901~1949)、约•霍拉等诗人抛弃了脱离现实生活、内容空虚、单纯追求奇特怪诞形式的现代派表现手法,转向以现实手法,描写社会生活。

  在德国侵略者占领时期,由于法西斯的残酷迫害,爱国作家难于直接地暴露黑暗的现实,他们只好利用历史题材,抒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表示他们对捷克民族的光荣历史传统的怀念。这类作品如万丘拉的《捷克民族历史图画》,通过描写捷克历史传说和故事,运用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以激发人们反侵略和保卫祖国的斗志。另一部分作家则倾向于描写人的心理活动,所以这时期心理小说也很流行。但同时也产生了象伏契克在德国秘密警察监狱中所写的《绞刑架下的报告》那样的作品,歌颂了共产党人在同敌人的斗争中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解放后,捷克文学进入新的时期,诗人奈兹瓦尔、弗•什拉麦克(1877~1952)、亚•塞费尔特、弗•赫鲁宾(1910~ )以及散文家扬•德尔达(1915~1970)、娅•格拉扎罗娃(1901~1977)等人的作品中的常见的主题,是反对法西斯战争,歌唱解放,赞美新生活和要求和平。

  50、60年代的散文,大多描写新与旧的斗争、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农业合作化等问题,其中以扬•奥青纳谢克 (1924~1979)的小说《公民布里赫》、 博•日哈(1907~ )的《老乡》较为著名。

  进一步探索现代人的内心世界,是70年代捷克诗歌与散文的主要特征。 维•扎瓦达 (1905~ )、伊•斯卡拉(1922~ )、约•里巴克(1904~ )是有代表性的诗人。作家扬•科扎克(1921~ )的几部描写合作化运动的小说,展示了广阔的农村生活画面。




相关阅读:纪伯伦 里尔克 特拉克尔 沃尔科特 奥克塔维奥·帕斯 约瑟夫·布罗茨基 曼德尔施塔姆 杰克·吉尔伯特 达尔维什 特拉克尔 恶之花 R.S.托马斯 骚塞 柯勒律治 威廉•华兹华斯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论策兰1 论策兰2 卡瓦菲斯诗集 保罗·策兰 威廉斯 曼德尔施塔姆 艾吕雅 奥登 狄兰.托马斯 里尔克 查尔斯·布考斯基 拉金 穆旦 穆旦 阿多尼斯 帕斯 塞尔维亚·普拉斯 埃姆朗·萨罗希 贝科娃 策兰 阿米亥 博尔赫斯 博尔赫斯 叶芝 济慈 茨维塔耶娃 米沃什 聂鲁达 安东妮娅·波齐 阿尔托 张进成 爱默生 巴赫曼 维吉尔 索因卡 梅特林克 弗拉绥里 卡图卢斯 爱默生 巴赫曼 维吉尔 索因卡 梅特林克 弗拉绥里 卡图卢斯 辛波丝卡 伊萨克扬 A·萨阿强 普罗佩提乌斯 奥维德 贺拉斯 勃罗夫卡 哈代 毕肖普 奥瓦迪亚 凡尔哈伦 克劳斯 巴格利亚娜 莱瑙 雨果 马拉美 米赫里奇 瓦普察洛夫 列夫切夫 盖尔马诺夫 伐佐夫


超越自我
孜孜以求
继承突破颠覆重构
个性先锋自由开放
理念
星期一诗社

豆瓣:https://www.douban.com/group/xqyss/

部落:https://buluo.qq.com/p/barindex.html?bid=346217

微信:xu_zhi_ting 邮箱xzt886@vip.qq.com QQ群58987806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