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邵燕祥​《沉默的芭蕉》

邵燕祥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这是诗人于1980年春天旅行云南,住在“竹篱瓦舍”旅店里所作。一个远方的游子,倾听黄昏时骤雨敲打着青瓦绿蕉,唤起了一种身在异乡的寂寞之情,进而作出了富于诗意的表现。
诗的第一节是具象描写,但已赋予芭蕉以生命和性格:“神态矜持而淡漠”。这为以后诗情的发展作了准备和铺垫。第二节是诗人的联想,与上节末句相对照:“从前你不是这样的”,举出李清照中庭和曹雪芹院落中的芭蕉作例子,在这两位古代文学家的作品中,多次写到芭蕉,如李清照的芭蕉词:“窗前谁种芭蕉树? 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但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感受不同,移情就有所不同。用古代文人对芭蕉的描写,来进一步反衬诗人此时此地的心境。当黄昏风起雨落,相约的人不来,诗人只有独斟自慰。“谁与我相伴/一直到酒酣耳热”。一种落寞孤独之情油然而生,无人对话排遣宣泄,诗人客居它乡无比孤寂的形象跃然纸上。情景交融,构成了边乡风雨夜特有的氛围,感染了读者。
后面三节,诗人与雨中芭蕉直接对话,实际上,是诗人借物抒发他的感受和心境。在醉醺醺的诗人眼前,芭蕉也完全活了起来:“芭蕉呵我的朋友/你终于开口/款款地把幽思陈说”。这样,就打破了前面清静冷漠的气氛,而且是边暖酒边与芭蕉对喝,“夜雨不停话不停”,显得热闹而充满活力,一位飘逸旷放、豁达脱俗的诗人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最后一句,可算神来之笔:“孤独/不是生活”! 所有前面抒发的情怀,原来在此,与《沉默的芭蕉》题目对应,反点其题。令人感到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正是这首诗构思巧妙之处。

可以说,《沉默的芭蕉》的艺术构思,是汲取了我国古典诗词名作的精华,当我们读到诗人斟酒与芭蕉共饮对话,不禁就想到唐代大诗人李白饮酒邀月的诗篇:“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同样孤独,同样豪情,同样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但是时代和背景已截然不同。李白虽能一人自得其乐,但诗中却透露出一种凄凉之感;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现代诗人,却是与芭蕉共饮对话,热热闹闹。最后冒出一句:“孤独/不是生活”,将诗人热爱生活的感情和盘托出,激励读者热情地去拥抱生活,珍惜现在。
邵燕祥是当代著名诗人。他的诗自然多属于新诗。但当我们读起他这首《沉默的芭蕉>时,我们却感受到古典诗歌般的韵味.小夜曲似的意境.不由自主地沉醉其中。一首小诗,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是因为它具有以下特点:1、拟人化的手法。塑造了人格化的意象。这首诗像优美的童话。诗人将本来是无情物的一株芭蕉“活化”为有情物,它“神态矜持而冷漠”,它“舒卷有情”,它“终于开口”。而且还有童话里才有的情节:人与芭蕉对望、问答、斟酒相敬。这有思想,有情感的“活芭蕉”.这远离喧嚣的“边乡风雨夜”。令人神往,引人玩味。



邵燕祥《沉默的芭蕉》


芭蕉

你为什么沉默

伫立在我窗前

枝叶离披

神态矜持而淡漠

从前你不是这样的

在李清照的中庭

在曹雪芹的院落

你舒卷有余情

绿蜡上晴光如泼

 

近黄昏,风雨乍起

敲打着竹篱瓦舍

有约不来

谁与我相伴

一直到酒酣耳热

 

呵,沉默的芭蕉

要谈心请拿我当朋友

要争论请拿我当对手

在这边乡风雨夜

打破费尔巴哈式的寂寞

 

芭蕉啊我的朋友

你终于开口

款款地把幽思陈说

灯火也眨着眼睛

一边听,一边思索

 

芭蕉,芭蕉

且让我暖了搁冷的酒

凭窗斟给你喝

夜雨不停话不断

孤独,不是生活

 

1980年4月6日

 


推荐阅读:

邵燕祥诗选

邵燕祥《青海》

邵燕祥《阿美利加的豪雨》

章德益《西部太阳》

章德益《我与大漠的形象》

叶延滨《想飞的山岩》

曾卓《悬崖边的树》

牛汉《悼念一棵枫树》

郑振铎《我是少年》

白桦《情思》

朱自清《小舱中的现代》

公木《我爱》

陈梦家《一朵野花》

痖弦《山神》

李大钊《山中即景》

金克木《年华》

殷夫《别了,哥哥》

古苍梧《二十五岁见雪》

公刘《上海夜歌》

骆一禾《灿烂平息》

彭燕郊《读信》

刘湛秋《中国的土地》

郭小川《乡村大道》

邵洵美《季候》

王尔碑《南河》

辛笛《再见,蓝马店》

杜运燮《井》

杨唤《二十四岁》

鲁迅《人与时》

胡风《为祖国而歌》

周梦蝶《菩提树下》

周梦蝶《十月》

周梦蝶《还魂草》

周梦蝶《除夕》

周梦蝶《燃灯人》

食指《相信未来》

胡适《鸽子》

施蛰存《银鱼》

刘大白《邮吻》

朱湘《雨景》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铁匠》

刘半农《相隔一层纸》

羊令野《梦中寻梅图》

郁葱《后三十年》

杨牧《母亲》

王统照《正是江南好风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