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谢默斯·希尼《玩耍的方式》

爱尔兰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在这首诗里,作者通过对一节课的描述表达了政治污染了心灵和艺术鉴赏力的学童们的希望,诗人期待这些孩子们能够在自由精神的引导下去努力奋斗,朝着美好的明天前进。
作者在诗的开头先娓娓道出每日上课的场景:“阳光直穿过玻璃窗,在每张书桌上。”第二句就用拟人的方法赋予阳光以动感,原来诗人把阳光照在物体上比作是阳光在“寻找牛奶杯盖子、麦管和干面包屑”,而这时候,“音乐大踏步走来,向阳光挑战”,粉笔也不甘示弱,“粉笔灰把回忆和欲望掺合在一起”。作者运用有动感的词汇,用精心提炼出的非凡想象,表现日常的生活,使整个画面有了生命力。
第二、第三节中,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上课的画面:原来是一节音乐课,“教师将放送/贝多芬的第五协奏曲”,而且老师允许“学生们可以在作文中自由表达/他们自己”。于是,有些好奇的孩子们问:“我们能胡诌一气吗?”这时,希尼以简洁、经济的方式处理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只是用了“把唱片一放”一语,就生动形象地传递出老师的内心经验和感受,让我们在将要发生的事和希望发生的事之间的缝隙中注意到一个诗的空间。“顿时/巨大的音响使他们肃静”,这是真正的音乐,它“越来越高昂,越坚定,每个权威的音响/把课堂鼓得像轮胎一般紧,/在每双瞪圆了的眼睛背后/发挥它独具的魅力”。“一时间”,孩子们沉浸在音乐的海洋里不能自拔,他们忘记了老师的存在,忘记了周围发生的一切,他们的“笔杆忙碌着/嘴里模拟着闯进怀来的自由的/字眼”。
当诗歌达到高潮时,学生是“一片充满甜蜜的静穆,在恍惚若失的脸上绽开”,而“我看到了/新面目”,诗人写到这里也激动了,“这时乐声绷紧如陷阱”,“他们失足了,不知不觉地落入自我之中”,而诗人也“失足”了,他掉进音乐能引起孩子们如此大的兴趣的喜悦里。虽然孩子们生活在浑浊的政治环境里,毕竟孩子们还有一双欣赏纯净音乐的耳朵。
诗的最后两句产生了惊人的效果,是神来之笔,是全诗的中心。诗人以宽广的悲悯襟怀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向我们展示了他掩饰不住的喜悦:“他们失足了,不知不觉地落入自我之中。”因为只有追求真正的自我,舍弃外在的浮躁与庸俗,一个国家才有希望,诗人从这首音乐的教化陶冶作用上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学生们旺盛的生命力。希尼用直接而个性化的语言,传达的却是隐晦而曲折的、对生存状况里的各个角落的深层观照与个人立场。对于希尼这一类的诗人来说,语言只是中转站。



玩耍的方式


阳光直穿过玻璃窗,在每张书桌上

寻找牛奶杯盖子、麦管和干面包屑

音乐大踏步走来,向阳光挑战,

粉笔灰把回忆和欲望掺合在一起。

我的教案说:教师将放送

贝多芬的第五协奏曲,

学生们可以在作文中自由表达

他们自己。有人问:“我们能胡诌一气吗?”

我把唱片一放,顿时

巨大的音响使他们肃静;

越来越高昂,越坚定,每个权威的音响

把课堂鼓得像轮胎一般紧,

在每双瞪圆了的眼晴背后

发挥它独具的魁力。一时间

他们把我忘了。笔杆忙碌着,

嘴里模拟着闯进怀来的自由的

字眼。一片充满甜蜜的静穆

在恍惚若失的脸上绽开,我看到了

新面目。这时乐声绷紧如陷阱,

他们失足了,不知不觉地落入自我之中。

袁 可 嘉 译



在这首诗里,希尼通过对一节课的描述表达了对被庸俗的政治污染了心灵和艺术鉴赏力的学童们的希望,诗人期待这些孩子们能够在自由精神的引导下去努力奋斗,朝着美好的明天前进。因此,希尼的笔可以说是剖析时代、社会、民族生活和暴力及不平等现象的手术刀,是以诗的方式探测人的心灵深度、道德深度的尺子。
希尼最擅长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把稀松平常的瞬间转化为诗意。诗人在诗的开头先娓娓道出每日上课的场景:“阳光直穿过玻璃窗,在每张书桌上。”第二句就用拟人的方法赋予阳光以动感,原来诗人把阳光照在物体上比作是阳光在“寻找牛奶杯盖子、麦管和干面包屑”,而这时候,“音乐大踏步走来,向阳光挑战”,粉笔也不甘示弱,“粉笔灰把回忆和欲望掺合在一起”。希尼正是运用有动感的词汇,用精心提炼出的非凡想象,表现日常的生活,使整个画面有了生命力。

第二、第三节中,诗人向读者展示了上课的画面: 原来是一节音乐课,“教师将放送/贝多芬的第五协奏曲”,而且老师允许“学生们可以在作文中自由表达/他们自己”。于是,有些好奇的孩子们问:“我们能胡诌一气吗?”这时,希尼以简洁、经济的方式处理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只是用了“把唱片一放”一语,就生动形象地传递出老师的内心经验和感受,让我们在将要发生的事和希望发生的事之间的缝隙中注意到一个诗的空间。“顿时/巨大的音响使他们肃静”,这是真正的音乐,它“越来越高昂,越坚定,每个权威的音响/把课堂鼓得像轮胎一般紧,/在每双瞪圆了的眼睛背后/发挥它独具的魅力”。“一时间”,孩子们沉浸在音乐的海洋里不能自拔,他们忘记了老师的存在,忘记了周围发生的一切,他们的“笔杆忙碌着,/嘴里模拟着闯进怀来的自由的/字眼”。
希尼的神奇之处就在于用看似平常的语句说出不平常的意思。你不知道下一步会发展到哪里,又有怎样的惊喜等待你。当诗歌达到高潮时,学生是“一片充满甜蜜的静穆”“在恍惚若失的脸上绽开”,而“我看到了/新面目”。诗人写到这里也激动了,“这时乐声绷紧如陷阱”,“他们失足了,不知不觉地落入自我之中”。而诗人也“失足”了,他掉进音乐能引起孩子们如此大的兴趣的喜悦里。虽然孩子们生活在浑浊的政治环境里,毕竟孩子们还有一双欣赏纯净音乐的耳朵。
诗的最后两句产生了惊人的效果,是神来之笔,是全诗的中心。诗人以宽广的悲悯襟怀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向我们展示了他掩饰不住的喜悦:“他们失足了,不知不觉地落入自我之中。”因为只有追求真正的自我,舍弃外在的浮躁与庸俗,一个国家才有希望,诗人从这首音乐的教化陶冶作用上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学生们旺盛的生命力。希尼用直接而个性化的语言,传达的却是隐晦而曲折的、对生存状况里的各个角落的深层观照与个人立场。对于希尼这一类的诗人来说,语言只是中转站。
在这个诗歌追求“现代性”的时代,希尼的质朴风格还具有一种道德上的矫正意义,即向人们展示诗歌最核心品质的本来面貌,它从未放弃对生活、自然以及情感的关注。全诗语句清新,节奏自然,叙述生动,哲理性强,让人在有意味的形式中得到美的熏陶与思想的洗礼。( 党 啸 林 )




对 仗 的 要 求


对仗中的“仗”字,来自于仪仗中的“仗”字。仪仗通常是两两相对,排列整齐;与此相应,诗词中所用对仗,也要求两两相对,排列整齐。

近体诗产生以前,诗中的对仗只是一种修辞上的需要,并没有硬性的规定。近体诗的对仗不仅是修辞上的需要,而且是格律上的规定。词也是根据格律规定而用对仗的。

诗词对仗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两句相对时,相对的字词词性要相同或相近;二是两句相对时,句子的组成结构要相同或相近。

两句相对是对仗的一般形式,是指两个相连的句子形成对仗。如:


正月十五夜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这首诗的首联是相连的两个句子,又是形成对仗的两个句子。在这两个句子中,“火树”对“星桥”,“银花”对“铁锁”,“合”对“开”。下面颔联和颈联也是对仗句。

律诗中相连的两句往往形成对仗,但不是所有相连的句子都要求对仗。如上面诗中第七、八句,虽相连却不对仗。

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对仗的两个基本要求:

1.两句相对时,相对的字词词性要相同或相近

词性是划分词类的根据。古代汉语中的词类划分与现代汉语语法中的词类划分基本一致,大致可以分为十三类。同类的字词词性相同,邻类的字词词性相近,都可用于对仗。

(1)名词类:如“日”、“月”、“山”、“川”、“宫”、“室”、“笔”、“墨”、“诗”、“书”、“身”、“心”、“花”、“鸟”等。用名词写就的佳句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其中“花”对“草”,“人”对“马”,“眼”对“蹄”,就是典型的名词类词语用作对仗的例子。名词分类多而细,较为复杂,后面有详细讲解,此处不赘述。

(2)专有名词类:表示人名、地名的专有名词,自成一类。用人名、地名形成对仗,如“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陆游《夜读揽辔录》)其中“宗泽”对“岳飞”,就是人名对人名;“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中“黄河”对“太行”,就是河山名对河山名。这些都是专有名词用作对仗的典型例子。

(3)方位词类:表示方位的一些字词,自成一类。如“东”、“西”、“南”、“北”、“前”、“后”、“左”、“右”、“高”、“低”、“上”、“下”、“中”、“外”等。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其中“外”对“前”,就是方位词用作对仗。

(4) 数词类:表示数目的一些字词,自成一类。如“一”、“二”、“五”、“十”、“百”、“千”、“万”、“双”、“两”、“孤”、“半”、“独”、“众”等。佳句如“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杜甫《八阵图》)其中“三”对“八”,就是数词对数词的例子。

(5)代名词类:如“吾”、“余”、“汝”、“尔”、“他”、“谁”、“君”、“子”等。佳句如“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文天祥《金陵驿》)其中“我”对“谁”,就是代名词用作对仗。

(6)形容词类:如“轻”、“重”、“疏”、“密”、“明”、“暗”、“美”、“丑”、“贫”、“富”等。佳句如“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其中“疾”对“轻”,就是形容词用作对仗。注意,此处的“疾”是敏锐的意思,用作形容词。

(7)颜色词类:表示颜色的字词自成一类,如“红”、“赤”、“朱”、“丹”、“白”、“绛”、“素”、“黑”、“玄”、“青”、“苍”、“翠”、“绿”、“黄”、“金”、“银”、“玉”、“粉”等。佳句如“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其中“绿”对“青”,就是颜色词用作对仗的例子。

(8)动词类:如“看”、“读”、“耕”、“织”、“爱”、“恨”、“行”、“归”、“飞”、“鸣”等。佳句如“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郑思肖《德佑二年岁旦》)其中“读”对“报”,就是动词用作对仗的例子。有时,形容词和不及物动词也被看成同类,可以用作对仗。如“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文天祥《金陵驿》)其中的“老”对“飞”,就是形容词对不及物动词。

(9)副词类:副词是从虚词类分出的,自成一类词。如“将”、“已”、“忽”、“渐”、“皆”、“俱”、“频”、“屡”、“只”、“但”、“又”、“复”、“更”、“都”、“不”等都属于副词一类。佳句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其中“不”对“又”,就是副词用作对仗的例子。

(10)虚词类:虚词主要包括连词、介词,如“与”、“同”、“而”、“则”、“于”、“为”等都属于虚词一类。如“渐与骨肉近,转于童仆亲。”(崔涂《除夜有作》)其中“与”对“于”,就是介词对介词。

(11)连用词类:连用词是指经常连在一起用的两个字,分同义和反义两种。同义的连用词,如“骨肉”、“宾客”、“兵马”、“渔樵”、“星斗”、“风尘”、“少壮”、“老病”、“战伐”“干戈”等。反义连用词有“天地”、“古今”、“前后”、“远近”、“表里”、“沉浮”、“兴亡”、“有无”、“往来”、“纵横”等。佳句如“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王安石《即事》)其中“纵横”对“高下”,就是反义的连用词相对。

同义连用词和反义连用词,也可形成对仗。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其中“破碎”对“浮沉”,就是同义连用词对反义连用词,也是工对。

(12)联绵词类:联绵词与连用词不同,连用词实际上是两个单音词运用,而联绵词是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按类型分,联绵词分为双声词、叠韵词和非双声叠韵词三种。按词性分,联绵词可分为以下几种:名词性联绵词,如“苜蓿”、“葡萄”、“芙蓉”、“鹦鹉”、“鸳鸯”、“蟋蟀”、“霹雳”等。如“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其中“芙蓉”对“薜荔”,就是名词性联绵词用作对仗的例子。形容词性联绵词,有“磅礴”、“依稀”、“峥嵘”等,佳句如“但愿暂成人缱绻,不放常人月朦胧。”(朱淑真《元夜诗》)动词性联绵词,有“踌躇”、“匍匐”、“徘徊”等,佳句如“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其中“寥落”和“流离”,就是动词性联绵词用作对仗的例子。一般来说,名词性联绵词、形容词性联绵词、动词性联绵词,各自相对。

(13)重叠词类:如“悠悠”、“幽幽”、“萧萧”、“凄凄”、“萋萋”“滚滚”、“茫茫”、“密密”、“历历”、“沥沥”、“粒粒”、“年年”等。佳句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其中“历历”对“萋萋”,就是重叠词类用作对仗的例子。

以上十三类是近体诗中常见的用于对仗的词类,但没有包括所有用于对仗的词类。此外,还有量词类等,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其中“千里”与“一层”相对,“里”和“层”属于量词相对。

在上述十三类中,名词类所属字词最多,最为复杂,故将名词划分为若干小类。

(1)天文类:如“天”、“日”、“月”、“星”、“风”、“云”、“雨”、“雪”、“气”、“烟”、“阴”、“阳”、“雷”、“露”等。

(2)时令类:如“年”、“月”、“日”、“时”、“春”、“夏”、“秋”、“冬”、“昼”、“夜”、“朝”、“夕”、“晓”、“宵”等。

(3)干支类:自成一类,一般不与别类相对。如“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等。

(4)地理类:如“地”、“路”、“山”、“川”、“江”、“河”、“湖”、“海”、“峰”、“岭”、“浪”、“涛”、“国”、“城”、“京”、“郊”、“村”、“田”、“家”等。

(5)宫室类:如“宫”、“室”、“房”、“屋”、“楼”、“台”、“亭”、“阁”、“门”、“窗”、“阶”、“壁”、“府”、“库”等。

(6)器物类:如“车”、“舟”、“床”、“席”、“干”、“戈”、“旗”、“鼓”、“灯”、“镜”、“杯”、“盘”、“刀”、“剑”等。

(7)衣饰类:如“衣”、“裙”、“巾”、“布”、“帛”、“冠”、“簪”、“钗”、“盔”、“甲”等。

(8)饮食类:如“酒”、“茶”、“饭”、“饼”、“药”、“丹”、“蜜”、“餐”、“粮”、“油”等。

(9)形体类:如“身”、“首”、“手”、“足”、“心”、“胸”、“耳”、“目”、“音”、“容”、“声”、“色”、“蹄”、“爪”、“角”、“羽”、“魂”、“魄”等。

(10)人伦类:如“父”、“母”、“兄”、“弟”、“子”、“女”、“姑”、“舅”、“君”、“臣”、“将”、“相”、“农”、“渔”、“士”、“兵”等。

(11)人事类:如“道”、“德”、“情”、“志”、“才”、“力”、“功”、“名”、“恩”、“怨”、“歌”、“舞”等。

(12)文事类:包括文具和文学。如“诗”、“书”、“章”、“句”、“文”、“字”、“图”、“典”、“藉”、“笔”、“墨”、“纸”、“砚”、“琴”、“棋”等。

(13)动物类:如“鸟”、“兽”、“虫”、“鱼”、“鸿”、“雀”、“犬”、“虎”、“蝶”、“蝉”、“虾”、“蟹”等。

(14)植物类:如“草”、“木”、“花”、“果”、“禾”、“麦”、“杨”、“柳”、“菊”、“荷”、“枝”、“叶”、“絮”等。

一般说来,要求严格的对仗应该是同类字词相对。如形容词类对形容词类,颜色词类对颜色词类,动词类对动词类,副词类对副词类等。而名词类相对,必须是同一小类相对,才算是工对。如天文类对天文类,人事类对人事类等。

如“柳条绿日君相忆,梨叶红时我始知。”(白居易《酬李十二》)其中“柳”对“梨”,“条”对“叶”,是植物类相对“绿”对“红”是颜色词类相对;“日”对“时”是时令类相对;“君”对“我”是代名词类相对;“相”对“始”是副词类相对;“忆”对“知”,是动词类相对,这就是工对的例子。

放宽点,也可邻类字词相对,这种对仗称为邻对。如名词类中的天文类对地理类,器物类对衣饰类,等等。再放宽点,相对两句中的字词,有的相对,有的不甚相对,这种对仗称为宽对。

2.两句相对时,句子的组成结构要相同或相近

在两句相对时,除了要求词性相同或相近,还要求两句的句子组成结构相同或相近。工对的两句,句子组成结构也应是相同的。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这两句的句子组成结构是相同的,其中“疏”对“暗”是定语对定语,“影”对“香”是主语对主语,“横斜”对“浮动”是谓语对谓语,“水清浅”对“月黄昏”是补语对补语。这两个句子中又都存在着省略和倒装,“水清浅”和“月黄昏”原应是“在清浅的水面上”和“在黄昏的月色中”。 

在严格的工对中,不仅句子成分相同,而且各句子成分的所处位置也相同。当然,这仅是句子组成结构相同的一个例子。句子组成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两句相同或相近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

关于对仗的两条基本要求,以第一条为主。常见的对仗中,一般多注意词性的相同或相近,而不太在意句子的组成结构是否相同或相近。




推荐阅读:

奥登诗55首

王佐良译奥登诗7首

王佐良译彭斯诗4首

袁可嘉译诗9首

袁可嘉译叶芝诗5首

海姆诗20首

华兹华斯《丁登寺旁》

图霍尔斯基《教堂和摩天大楼》

尼古拉斯·纪廉《两个祖先的歌》

海姆《战争》

阿伦茨《夜里》

罗伯茨《割草》

贝兹鲁奇《西里西亚的森林》

勃鲁图斯诗2首

库奈奈诗2首

容克诗2首

卡明斯诗14首

彭斯诗15首

乔叟诗3首

道生诗3首

布罗茨基诗14首

波德莱尔《信天翁》

哈菲兹《世上的蔷薇千朵万朵》

威廉·布莱克《爱的花园》

帕斯捷尔纳克《哈姆雷特》

卡图卢斯《生活吧,蕾丝比亚,爱吧》

沃伦《世事沧桑话鸣鸟》

沃尔科特《黑八月》

惠特曼《啊,船长!我的船长!》

华兹华斯《孤独的刈麦女》

魏尔伦《月光》

吉普林《如果》

布莱希特《诗人的流亡》

扎加耶夫斯基诗12首

巴列霍《只信你》

狄更生《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雪莱《给云雀》

布考斯基《蓝鸟》

弗罗斯特《丝绸帐篷》

曼德尔施塔姆《列宁格勒》

特兰斯特罗默《果戈理》

拜伦《雅典的少女》

黑塞《雾中》

博尔赫斯《我的一生》

莎士比亚诗8首

威廉·布莱克《老虎》

阿赫玛托娃《安魂曲》

约翰·弥尔顿《时间啊…》

弥尔顿《我仿佛看见》

D·H·劳伦斯《钢琴》

徐志摩译李清照词

徐志摩译哈代诗3首

徐志摩译曼殊菲尔诗3首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