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罗伯托·胡亚罗斯诗5首

罗伯托·胡亚罗斯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罗伯托·胡亚罗斯(Roberto Juarroz。1925—1995),二十世纪阿根廷著名诗人,曾任《诗歌=诗歌》杂志主编,以《竖诗》为标题出版过14本连续的诗集。阿根廷著名作家、诗人胡里奥·科塔萨尔说:“在我看来,他的诗是近年来西班牙语诗歌创作中最有高度和最有深度的”;法国著名诗人勒内·夏尔说:“罗伯托·胡亚罗斯是一位真实而伟大的诗人”;而199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墨西哥大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则说得更具体也更直接:“垂直的诗,向上或者向下,精神的饮水升起之处的喷泉,思想的自由空气降临之处的塔楼。罗伯托"胡亚罗斯的每一首诗都是一颗令人惊奇的词语结晶:语言缩小成一滴光芒。一位绝对瞬间的伟大诗人”。



*


迟早

我们不得不将我们的手放入火里


或许,在那之前手能学会

成为火焰

或者也许恳求火焰

成为手的形态。


但是,如果这两样都失败了,

或许手和火焰

可以消解成原子

从轮廓分明的光明解脱。


或者,也许更简单

加热宇宙一点点。


*


活着就是成为违反。

一种律法或另一个。

没有二择一的取舍:

不违反任何事的是死人。


现实是一种违反。

非现实也是。

在两者之间涌动着一条镜子河

那不会出现在任何地图上。


在那河里所有的律法都会溶解,

每一个违反都会成为另一面镜子。


*


一支箭射穿宇宙,

谁射出那只箭并不重要。

它同样地穿过液体和固体,

可见的与不可见的。

试图弄清楚它将射向哪儿就像是

想象一堵环绕着无的墙。


箭来自匿名去向匿名,

来自一个虚空那不是起源

射向另一个虚空那不是终点,

运动不同于运动

但却时常狂喜于新的开始。


我发现那只箭在你手中

或是你发现它在我的思想里。

我能看到它进入一朵云,

削切,一只飞鸟成两半,

浮现,从花丛和雨水中,

劈开,一个盲人,

刺入死者。


或许它匿名的原型

召唤我们进入我们匿名的自身,

也就此,将我们自己

从开端和末日中释放。


*


一件事物如果改变形体

它就同时改变味道,

不仅相对于别的事物的味道

还有对于自身的味道,

适合它的状态的风味,

它那无人居住的内脏的美味。

如果在形式的排列与消散中

这件事物能找到属于自己的

并在自身的密封的起源之云中再度遇见它,

那它的味道将与以前一样,

但仅仅外在地,

它自身已永久改变。


*


临迫在心中噼啪响,

而希望的脚步

跳着它忧郁的舞,

爱上自己的阴影。

有一首期待中的圣歌

无法开始

只要这场舞还未结束

它对时间的耕种。

这是一首倒退的圣歌,

倒置的临迫,

最后一根线,系住喷泉

在流水带走它之前。

有些歌要唱出来,

有些则沉默,

而最深沉的,从第一个字母

向后回返。


一 笑、冯 冬 / 译




“存在”在西方语言中是一个最普遍的概念,再也找不出一个比它还大的概念。因此,在逻辑上不能给它下定义,再加之它经常在日常交际中被用到,人们便把它当做一个自明的概念,放弃了对它的探讨,但海德格尔认为,我们不能取消关于存在的探讨,因为这关系到我们存在的意义问题,关涉到使科学成为可能的先天条件问题,存在的问题是科学的基础。
每一门学科都有它的“哲学基础”,自然科学也不例外,比如《现代汉语词典》对“物理学”的定义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那么,在研究之前,我们应该先回答什么是“物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物质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那么,我们应进而追问什么是“意识”,什么是“存在”,它与物质有何关系?因为只有明确了这些问题之后我们才能明确物理学的研究对象。
科学史上,从宏观的牛顿方程到微观的薛定谔方程的发展标志着物理学对“存在”认识的深化,这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但是现代科学却越来越忽视了它们得以“存在”的基础、前提和意义,这给人们带来的只是被统治,被束缚,被异化的结果。
第二,历史上的理由。
因为“存在”不可定义,又经常应用,所以人们就忽视了对它的研究,西方从柏拉图起,用“存在者”的研究代替“存在”的研究,作为主体的人便研究作为客体的存在者,这就导致了西方长期的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而这种模式只关注不动的客体眼下的情况,不关心运动和将来,不关注“可能性”,这样,一切只囿于“眼下”,人失去了“将来”和“可能性”,也就失去了自由。
第三,人的生存状态上的理由。
人一旦失去了“可能性”和“自由”,久而久之,人就会被统治与异化,这即是前面论述的人的生存状态上的异化。
“存在”问题既然关系到科学研究得以成立的前提,关系到人的生存状态,由此观之,这不能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那么,如何关注存在”呢?海德格尔在前期和后期给出了迥异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前期:通过关注“此在”来关注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虽然我们不能用“存在者”代替“存在”,但“存在”毕竟又是“存在者”的存在,因此,应该从存在者身上“逼问”出它的存在来。存在者是多种多样的,哪一种存在者可以作为研究存在的优先对象呢?海德格尔认为人这种存在者可以作为研究存在的优先对象,首先,因为只有人能够提出和思考上述问题,而提出和思考上述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存在方式,其次,因为人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者,其它的存在者和人构成千丝万缕的“伙伴关系”,他们只有在人的存在这里才能获得自己存在的意义。
海德格尔把人的存在称为“此在”。他是通过描述“此在”的种种情感特征来展示“存在”的,这也就是第一部分中所描述的人的生存状态,海德格尔把这种生存状态称为“非本真的状态”,那么,怎样由人的“非本真的状态”走向“本真状态”呢?海德格尔提供了如下的方法: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面向将来的时间中,我们每个人时间的终结便是死亡,死亡是无可避免的事,也是无法由别人替代的事,因此,每个人对死亡都有一种“畏”,我们应该在这种“畏”的启发下使“此在”从沉沦和异化状态中醒悟过来,再进一步通过“良知的呼唤”来积极地自我谋划,自我设计,以便实现最能体现自己独特的存在的各种可能性,换言之,就是在有生之年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获得最好的自我实现。
海德格尔前期的这种分析个人的情绪来揭示“存在”的方法有着十分明显的不足,它存在着强烈的主观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倾向,有人批评是“虚无主义”,“懦夫灵魂”,“唯情哲学”。



推荐阅读:

穆巴迪亚特诗3首

达迪耶诗2首

威廉·华兹华斯《永生颂》

聂鲁达《一百首爱的十四行诗》

惠特曼《哀歌》

惠特曼《从滚滚的人海中》

耶麦诗14首

桑托斯诗2首

索萨诗2首

诺洛尼亚诗2首

W·C·威廉斯诗13首

米开朗基罗诗6首

莱·马雷诗6首

约翰·肖·尼尔森诗3首

詹姆斯·麦考莱诗3首

爱德华·菲茨杰拉德诗选

嘎波莱-梅辛《归家的游子》

威廉·怀特黑德诗2首

布可夫斯基诗33首

安东尼奥·马查多诗6首

总统诗人桑戈尔诗3首

狄奥普诗2首

法尔诗2首

罗伯特·布里吉斯诗4首

约翰·贝杰曼诗3首

塞尔努达《给身体的诗》

茨维塔耶娃诗6首

布莱希特诗9首

阿尔贝·加缪《秋是第二个春》

罗伯特·骚塞诗8首

托马斯·沃顿诗2首

布莱希特诗6首

安东尼奥·马查多诗7首

盖斯《悬诗》

霍普诗5首

柯文·哈特《未来的历史》

玛丽·吉尔摩诗5首

菲茨杰拉德诗3首

马·沃洛申诗3首

缪塞诗7首

柯勒律治:断片三则

盖斯《我们痛悼既往的爱情》

阿卜杜勒·拉赫曼《爱情》

哈塔克《格言诗》

爱德华·托马斯诗12首

纳博科夫诗13首

特瓦尔多夫斯基诗4首

索洛维约夫诗15首

索洛古勃诗15首

施巴乔夫诗4首

茹科夫斯基诗4首

普罗科菲耶夫《歌》

爱德华·托马斯诗42首

柯勒律治《爱》

柯勒律治《消沈颂》

柯尔律治《忽必烈汗》

爱德华·托马斯诗100首

柯勒律治《克丽斯德蓓》

柯勒律治《老水手行》

奥登《葬礼蓝调》

爱德华·托马斯诗142首

柯勒律治《克丽斯德蓓》

柯勒律治《老水手行》

奥登《葬礼蓝调》

阿多尼斯诗35首

安德拉德《白色上的白》

奥登《悼叶芝》

奥登《美术馆》

阿多尼斯诗18首

奥登诗4首

波勃罗夫斯基诗9首

艾杜尼斯《给掌握中时光的挽歌》

叶赛宁《为什么月光如此暗淡》

丸山薰《雪越下越厚》

特朗斯特罗默《黑色明信片》

希克梅特《我坐在大地上》

卞之琳译奥登诗5首

奥登《来自中国的十四行诗》7首

奥登诗7首

司各特《颂歌》

穆特朗《金字塔》

桑德堡《芝加哥》

史蒂文斯《罐子轶事》

布罗茨基诗7首

米兰·迪奥迭维奇诗8首

卡佛诗22首

狄兰·托马斯诗5首

毕晓普诗9首

巴赫曼诗10首

博纳富瓦《麋鹿的归宿》

纪伯伦《先知·论死》

马查多诗30首

阿莱桑德雷诗15首


时间在我不看它的时候静止 却在我知晓它的瞬间流逝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