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阿米亥诗8首

阿米亥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上帝怜悯幼儿园的孩子


上帝怜悯幼儿园的孩子,

却较少怜悯上学的孩子。

对成年人则根本毫无怜悯,

他不管他们,

有时他们必须在灼热的沙地上

四肢着地爬行

到鲜血覆盖的

急救站。


但也许他会关注真正的恋人,

怜爱他们,庇护他们,

像一棵树荫覆着睡在

公园长椅凳上的老人。

也许他们也会给予他们

母亲传给我们的

最后的稀有的同情之币,

以便他们的幸福会佑护我们,

现在和在别的日子里。




一间屋里三四个人当中


一间屋里三四个人当中

有一个人总是伫立在窗前。

被迫观看荆棘丛中的不公,

山上燃烧的火。


完整地离去的人们

傍晚被带回家来,像找回的零钱。


一间屋里三四个人当中

有一人总是伫立在窗前。

暗黑的头发覆盖着他的思绪。

他身后,是喋喋的人声。

而在他面前,文字漫游着,没带行李。

没有资粮的心,没有水的预言,

被放在那里的大块石头

依旧封闭着,像信函

没有地址,无人收到它们。




之前


在大门关闭之前,

在最后的问题提出之前,

在我被颠倒之前。

在杂草长满花园之前,

在不再有宽恕之前,

在水泥变硬之前。

在所有的笛孔被盖住之前,

在东西被锁进碗柜里之前,

在规律被发现之前。

在结论被设计好之前,

在上帝握拢他的双手之前,

在我们无处站立之前。




可惜,我们是如此好的一种发明


他们从我的髋部

截下你的大腿。

就我而言,他们永远是

医生。他们所有人。

他们把我们

从彼此身上拆下。就我而言,

他们是工程师。

可惜。我们是如此好而具有爱的

一种发明,用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造就的飞机。

翅膀和全身:

我们甚至稍稍

升离地面。

我们甚至飞行。




两个少女住在一幢旧房子里


两个少女住在一幢旧房子里。

有时她们泛滥,有时她们消失,像沙漠里河流。

有时她们是十个,有时她们就一个。


有时她们的黄灯泡彻夜通明,

像一组孵蛋箱供给24小时的爱,

有时只有一个小小的红灯泡

像一颗糖果四周环绕着光晕。

一株硕大的桑树矗立在院子中央。

春天里有许多果实挂在树上,

落在地上。


她们俩一个弯腰捡拾,

另一个伸臂采撷。

我的眼睛两个都欣赏:

一个穿一件男人的T恤衫再没有别的

另一个,凉鞋系皮带,

几乎一直缠裹到肚脐。




细心的女人


一个剪短头发的细心的女人

给我的思绪和梳妆台抽屉带来秩序,

把感情像家具似的搬来挪去,

重新布置。

一个女人她的身体在腰际扎紧,果断地分成

上下两部分,

长着一双防碎玻璃做的

能预报天气的眼睛。

甚至她的激情的叫喊也遵循一定的秩序,

一种接着一种:

家鸽,然后野鸽,

然后孔雀,受伤的孔雀,尖叫的孔雀,

然后野鸽,家鸽,鸽,鸽,

画眉,画眉,画眉。

一个细心的女人:在卧室的地毯上

她的鞋尖总是背朝着床。

(我的鞋尖指向床。)




肉体是爱的原因


肉体是爱的原因;

之后,保护它的堡垒;

之后,爱的牢狱。

可是当肉体死去时,爱被释放,

疯狂地增长,

就像一台自动售货机出了毛病

鸣响着愤怒的铃声一下子倾倒出

所有世代的幸运的

所有硬币。




我有许多死者


我有许多死者掩埋在空气中。

我有一位丧子的母亲,虽然我还活着。


我就像空间

在与时间作战。


从前在你临窗的面孔后面

那绿色曾非常快乐。


惟有在梦中我依然强烈地爱着。


傅 浩 / 译




哈贝马斯在《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中写道:“就现代性话语而言,从18世纪后期开始,现代性就已经成为‘哲学’讨论的主题。”①他认为,黑格尔是第一个清楚阐释现代概念的哲学家,因此,讨论现代性问题的哲学话语必须从黑格尔开始。黑格尔不仅把“现代”看作一个“人的精神已跟他旧日的生活与观念世界决裂”的新时代,同时也在现代的优越性中看到一种危机,这就是现代性自身所包含的分裂,即主体与客体的分裂或人与自然的分裂。黑格尔试图将“理性”作为统一化的力量来克服现代性自身的危机,并认为只有通过哲学的途径才能实现这一目标。他早年受席勒“审美教育观念”的影响,一度相信审美乌托邦,但很快就产生了怀疑,并在《论费希特和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异》中彻底抛弃了审美乌托邦。黑格尔认为,艺术或诗在克服现代性分裂的过程中只是一个必要阶段,并非最高阶段,在根本上低于哲学,因为只有哲学才是理性作为统一化的力量发挥作用的场所,而艺术或诗则最终必然要衰亡。
但在黑格尔现代性哲学话语生成之际,也产生了一种现代性诗学话语,这种话语步席勒审美现代性批判的后尘,把诗看作克服现代性危机的唯一途径,认为诗不再臣服于哲学,甚至要取而代之,最后只有诗成为“人类的教师”②,超越哲学而永恒留存人间。如果说黑格尔是第一个从哲学上贯彻现代性批判的哲学家,那么,与其同时代的荷尔德林和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诗人则主要是从诗学话语角度讨论“现代性”这一主题。正如哈贝马斯称黑格尔是“第一个意识到现代性问题的哲学家”(Diskurs:57),我们同样也可以将荷尔德林视为第一个意识到现代性问题的诗人。荷尔德林虽然早期与黑格尔在观念上有颇多相契之处,但恰恰是在哲学和诗的不同选择上分道扬镳,而荷尔德林也一直试图在与哲学的争执中建立起自己的现代性诗学话语。为此,我们有必要探讨荷尔德林与哲学的关系,这种关系实际也是诗与哲学的关系。本文探讨荷尔德林如何在他思想发展的早期阶段浸淫于哲学,如何逐渐对哲学产生矛盾的态度,如何最终疏远哲学决心做一个诗人,从而逐渐形成了自己与黑格尔哲学话语截然异趣的诗学话语,并以此来批判和超越现代性。
荷尔德林与哲学的接触始于蒂宾根神学院。1788年,荷尔德林进入蒂宾根神学院学习神学。按学院规定,每一个神学学生前两年须学习哲学,后三年才专门学神学。荷尔德林从心底里充满了对神学的厌恶,学习哲学正好可以让他从中暂时解脱出来,获得心灵自由。

由于康德的三大批判,18世纪末的德国哲学发生了深刻变化,进入了古典哲学时代。1781年,康德发表《纯粹理性批判》,七年后,即荷尔德林踏入蒂宾根神学院那一年,《实践理性批判》问世,1790年康德又出版了《判断力批判》,由此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批判哲学体系。康德最大的功绩在于,他第一次在认识、伦理和美学各个领域内全面提出了主体性问题。在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这两个对立面中,究竟哪一个是真正的主体?这是两千多年来一直苦恼着人类的大问题。人们过去一直认为,认识只带有被动的直观性质。康德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中摧毁了这个正统观点,通过分析先天综合判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认识的主体能动性。在康德看来,认识绝不只是感觉材料,感觉材料要成为知识,一定要有某些先验的认识形式,如果没有主体的认识形式,即知性范畴,我们就不可能得到普遍而必然的科学知识。康德带来的改变是革命性的:他使人认识到,人并非是自然的产物;相反,自然才是人的产物,人或理性成了真正的主体,不仅可以为自然立法,而且在实践上也可以为自己立法。关于康德哲学,海涅曾评价说:“以前理性像太阳一样围绕着现象世界旋转并试图去照耀它,但康德却让理性这个太阳静止下来,让现象世界围绕着理性旋转,并使现象世界每次进入这个太阳的范围内,受到照耀。”③从这个意义上说,康德在哲学领域内完成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推荐阅读:
阿米亥诗10首
阿米亥诗25首

阿米亥诗33首

阿米亥诗歌15首

阿米亥诗25首

阿米亥诗37首

阿米亥《人的一生》

纳姆奥·达索尔诗2首

阿朗·科拉特卡尔诗2首

里尔克《时辰祈祷·朝圣》

梁宗岱译里尔克诗2首

里尔克《罗丹论》

里尔克论塞尚

里尔克《豹》

印度《阿达婆吠陀》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室利·奥罗宾多诗2首

里尔克《果园》

里尔克《时辰祈祷·修士生活》

里尔克《预感》

里尔克《大火过后》

堀口大学诗3首

金子光晴诗3首

印度《梨俱吠陀》

金井直《木琴》

里尔克诗15首

里尔克诗14首

里尔克诗3首

里尔克礼赞

里尔克: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

关根弘诗2首

国木田独步诗2首

壶井繁治诗3首

河井醉茗诗2首

伐致诃利《三百咏》

鲁达基诗5首

川路柳虹诗3首

北村透谷诗2首

茨木则子诗7首

大伴家持3首

大伴旅人《赞酒歌13首》

福士幸次郎诗2首

万叶集

拉胡蒂诗10首

奥马尔·哈亚姆诗选

菲尔多西《苏赫拉布惨死于鲁斯塔姆手中》

德胡达诗2首

罗伯特·普里斯特诗6首

埃米尔·内利冈诗2首

格温多琳·麦克尤恩《发现》

英国史诗《贝奥武甫》

丹·佩吉斯诗9首

比亚利克诗4首

塔米尔·格林伯格诗4首

达丽亚·拉维科维奇诗2首

尼玛·尤什吉诗3首

萨迪诗4首

涅扎米诗3首

埃及《新王朝时期的情歌》

山部赤人诗3首

日夏耿之介诗3首

萩原朔太郎诗3首

蒲原有明诗2首

木下圭太郎《顾望》

立原道造诗3首

密尔诗8首

莱昂纳德·科恩诗12首

多萝西·李夫西诗3首

阿兰·格朗布瓦诗3首

丽娜·拉尼埃诗2首

欧文·雷顿诗2首

里尔克《影像之书》

里尔克《圣母生平》

安娜·埃贝尔诗2首

马赛尔·昂达奇诗2首

厄尔利·伯尼诗2首

哥伦伯《遗书》

菲丽斯·韦伯《嫉恨的种子》

阿维森诗2首

亡灵书

尼罗河颂

阿顿颂诗

吉尔伽美什

伊什塔尔下阴间

古埃及劳动歌谣

巴鲁迪诗2首

里尔克诗14首

布罗茨基诗6首

邵基诗3首

沙迪诗2首


惟有在梦中我依然强烈地爱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