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小札| Ken Hyland教授:Genre, discipline and Identity (另附讲座视频)

2016-08-22 上海语言学通讯 上海语言学通讯



    选读缘由 


如何从话语解读身份,不同学科有不同视角,Ken Hyland基于Swales的语类分析(Genre Analysis), 指出对话语社团(community)实践的敏感性使语类(genre)成为话语社团和身份两大人文科学关键概念的考察资源。Hyland 通过语料库方法总结了不同学科在观点表述,论证风格,知识态度中偏好反复使用的语言形式,表明语类不但有助于解释言语行为者如何理解情景语境中的互动和文化语境对这一互动的规约,还可以揭示言语行为者如何在融入学术社区的同时建构自己的身份。Hyland 在详解核心概念 -语类、亲缘(proximity)和姿态(positioning)基础上,回顾了三个语料库的实证研究发现,逐步建立语类与学科,语类与身份之间的关系,而后者是本文选读的重点。



     核心概念


语类(Genre)

Hyland指出传统语类观忽视了个体创造性和文本变异性,而Swales1990年的语类观可以作为理解学科和身份的基础:语类应该从其所使用的话语社团角度来解读。功能语言学认为意义就是功能,而意义是选择的结果,约束文本作者的行为。Hyland认为语类是包含了一系列认知程序的图示(schema),形成于话语社团成员的共享经历;语类有助于理解文本如何建构特殊语境,是一种话语社团资源。


亲缘和姿态 (proximity & positioning)

亲缘指靠近话语社团的修辞传统,以受话人为导向,是个体与学科文本话语之间的联系,强调共享的社会表征(social representations); 姿态体现自我特点,突出作者如何使用这些话语来发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声音。二者之间是强调共性与强调个性的关系。Hyland 认为语类约束同时也是原创性的诱发条件(Genre constraints are simultaneously the enabling conditions for originality.) 因此,语类是个体和话语社团的界面:学者在创作文本的同时也在建构自己的身份。




     语类的应用

语类和学科

Hyland 通过10本主流期刊,8个学科,120份研究文献,140万单词的语料分析,发现: 


人文类软学科与理工类硬学科在自我指称,引用,自我引用,模糊限制语,增强语和引导语方面都呈现巨大差异,具体讨论详见原文,这些发现说明学科的认知与话语社团特点既体现也建构了它们的修辞传统。

语类和身份建构

学术写作一直强调写作和作者身份建构的关系。现在身份被当作一种日常社会互动的结果。按话语社团特定的方式说话和写作既表明了个体身份,又体现了某话语社团或文化的成员身份。所以规约我们身份的框架也是我们展示个人视角的资源。亲缘是语类选择建构成员属性,而姿态是语类选择建构成员的个体性,就学术而言,身份既树立我们的学者信度又树立我们的个人声誉。

Hyland 分别从教师主页,奖励申请和学术简历三个方面的语料库研究论述了上述观点,在讨论学术简历时,借助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通过聚焦动词或过程类型,如物质过程(work, write, study),心理过程(think, believe, feel)和关系过程(being),来解读身份。Hyland发现关系过程和物质过程占95%的小句,突出了作者是谁,在做什么。有头衔背景的作者更多使用关系过程,而没有头衔背景的作者更多使用物质过程,这或许是职业生涯发展中视角的转变,从我们做什么转向我们是什么。关系过程类型主要是集约型(intensive type),表明作者头衔,比如副教授或期刊编辑。这种类型占关系过程的三分之二;头衔还影响身份建构,比如资深学者往往选择识别小类(关系过程包括识别和属性两个小类)加强身份声明,如

She is the author or co-author of over 40 technical papers and is the holder of two patents. 

而学生和非专业作者往往选择属性小类,表明团体而非个体身份:

She is a Postdoctoral Fellow in the Comparative Media Studies program at the Massachusette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从亲缘角度看,人文学科的研究实践突出作者在论文观点解释和论证方面的独创性见解,而理工学科的研究实践则突出研究发现是团队集体努力的成果,所以前者往往建构个体身份,后者往往建构团体身份。

Hyland 通过两个具体案例(访谈)分析了语类选择和身份建构之间的关系:

第一位是社会语言学家激进女权主义者Deborah Cameron教授,Hyland 发现这位教授更爱用 ”it is + Adj. + to infinitive” 句型,给人以坚定自信的风格。这种句型将新的复杂的信息调至述谓位置,方便读者处理信息,表明自己观点并吸引读者接受。但是这种手法由于明显在控制读者思想,是一种潜在的威胁策略,易遭致否定。为了权衡,这位教授必须通过指认读者来认可观点的多样性,从而引导受话人接受自己的观点。”it + that” 的句型也被这位教授大量使用来投射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这种手法使得作者的观点成为信息的起点,也成为读者解读下文的视角,使得读者不自觉地接受了原文作者的态度。如:

If so, it is evident that inequality, rather than just difference, shapes the relationship of language to gender. 

这位教授还通过大量使用反论证(counter-argument),如not, but, though这种强有力的对话方式来挑战相反立场。如:

What lies behind it is not, however, a desire to democratise the ‘life of the mind’, but a set of ideas about the changing nature of work. 

而另一位学者John Swales性格迥然不同:他通过清晰表明个人态度和与读者的人际关系来建构谨慎探究的同事身份,通过大量使用第一人称,突出了作者地位和个体写作身份。与第一人称高频搭配的动词包括 think, believe, suspect, hope, tried 和guess, 表明这位学者的试探性态度,Hyland还发现这位学者在自我提及时往往卑己尊人,如

But I am very unsure whether I will ever use these particular materials again. As matters stand at the moment, these materials have been, I believe, an educational failure. 



     研究启示

亲缘和姿态这组概念的提出旨在突出作者自我呈现时的两难处境:既要受制于语类规约来表明身份归属,又需要操控这些规约来建构个体身份。Hyland 强调通过学习Swales的语类分析,可以发现语类的产生不仅促进了话语社团的形成,也建构了个体的身份。Hyland 在突出亲缘和姿态概念时用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及物性分析,以客位(etic)视角解读言语者身份和动机,然而SFL视角下的学术英语写作研究过于关注文本而忽视了社会语境对写作实践的影响(Flowerdew 2009;Gardner 2012;徐昉2015)所以Hyland的案例分析又结合了访谈这一主位视角(emic),描写详细,解释充分,不管是对学术写作实践还是学术英语写作研究都有极强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主位视角解读身份似乎可以结合关联理论、礼貌理论、顺应理论等语用视角来建构分析框架,从而弥补SFL理论中社会语境的缺失。




    推荐阅读

Benwell, Bethan & Stokoe, Elizabeth (2006). Discourse and Identity.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Djenar, Dwi Noverini, Mahboob, Ahmar, & Cruickshank, Ken. (2015). Language and identity across modes of communication.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Hyland, Ken. (2012). Disciplinary Identities: Individuality and Community in Academic Writ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yland, Ken. (2010).  Community and individuality: performing identity in Applied Linguistics. Written Communication. 27 (2): 159-188.

Ivanič, R. (1998). Writing and Identity: The Discoursal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in Academic Writing.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Omoniyi, Tope & White, Goodith. (2006).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identity. London: Continuum.

Flowerdew, John. (2011). Reconciling approaches to genre analysis in ESP: the whole can equal more than the sum of the parts. In D. Belcher, A. Johns and B. Paltridge (Eds.) New directions in ESP research.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pp. 119-144.

另外,我们推荐大家阅读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引进Hyland教授(海亮)的研究文集《学术写作英语》



彩蛋!彩蛋!彩蛋!

                   

    The ESP Version:Genre,Community and Identity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322hlp388&width=500&height=375&auto=0


           Ken Hyland  国际著名应用语言学家,学术写作与语篇分析领域世界领军学者。香港大学应用语言学首席教授(Chair Professor),应用英语研究中心主任。曾担任国际语言学顶尖期刊Applied Linguistics主编,创办并执编SSCI期刊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8部,编著11部,各类国际大会主旨发言200余场,谷歌学术引用率近2万6千次。


注:本次札记的原论文与以上视频呼应

本文编辑: 上海语言学通讯特约编辑  桐影  


上海语言学通讯【上海语言学通讯】公众号由同济大学博士王峰(电话13917738016)负责更新。主要收集发布1全国范围内英语语言文学的学术会议、研修班讯息;2上海各大高校的英语语言文学的学术讲座;3学术期刊和学术观点推送。我们也可以协助各地外国语学院邀请专家来讲学和科研指导。欢迎大家在平台留言更多精彩内容点击“历史消息”

欢迎更多学友加入读书小札编辑部


欢迎关注!

上海语言学通讯


读书小札:

1.科研助力|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稿约

2.科研助力| 《外语教学》稿约

3.科研助力| 《外语界》期刊简介+投稿方式!

4.【学界新闻】2015年《外语教学》总目录及载文分析

5.【学界新闻】《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年总目录

6.【征稿出书】语言学专著出版征集令(上海交大出版社)


读书小札:

1【学者观点】名词与学术互动:元话语分析的新进展(Kevin Jiang & Ken Hyland)

2 研修侧记| 传统、理想、情怀:2016年上海交通大学马丁适用语言学中心研修侧记

3 学界新闻| 你是爱赛菲勒吗---- 2016年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大会侧记

4 研修侧记| 2016年外教社暑期研修班"high quality research in language teaching"

5 读书小札| 数字化时代翻译研究课题探新 ——读《计算机辅助翻译实践》有感

6 读书小札| 读袁周敏博士“身份的界定: 问题与建议”一文

7 读书小札| 语料库翻译学视角下术语翻译策略的历史文化解读:读黄立波、朱志瑜”严复译《原富》中经济术语译名的平行语料库考察“

8 读书小札| 赵彦春教授论“国学经典英译的时代要求:基于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英韵: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

9 读书小札| 适用语言学与翻译研究: 读何伟、赵常玲《从功能语境看译者的选择》

10 读书小札| 从“血缘伦理”到“契约伦理”:司各特小说《中洛辛郡的心脏》中的伦理观解读

11 读书小札|张辉、邸伟超 Making Intelligence More Transparent

12 读书小札| 翻译研究的书评写作策略:以《翻译批评的本质回归与价值重塑》为例

13 读书小札| 论语法隐喻图示化的语义波

14 读书小札| 语料库与译者培养: 探索与展望

15 【读书小札】王文斌,崔靓《试论英语的西方音乐特征与汉语的中国绘画特征》

16【读书小札】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剧汉译本中“使”字句应用的研究

17【读书小札】融入大生态的文体学超学科研究 ——张德禄教授《英语文体学重点问题研究》

18【读书小札】融入大生态的文体学超学科研究 ——张德禄教授《英语文体学重点问题研究》

19【读书小札】二语心理词库组织模式研究(另附T检验SPSS教学视频)

20【读书小札】 实证类研究语步设计与相关分析SPSS统计软件操作视频

21【读书小札】语义波理论及其在教师课堂话语分析和建构中的作用

22【读书小札】徐盛桓教授:身体-情感语言表达研究

23【读书小札】《语篇研究跨越小句的意义》之“语篇格律”

24【读书小札】追古溯今、放眼世界:王宁教授谈全球化时代的翻译及翻译研究

25【读书小札】语言哲学三问

26【读书小札】后现代翻译理论中的悖论与阐释

27【读书小札】Metaphor in Culture:LIFE IS A SHOW in Chinese

28【读书小札】学术英语之语法选择

29【读书小札】什么是话语分析?

30【读书小札】语篇研究:跨越小句的意义(第二版)

31【读书小札】翻译史研究的方法论典范:读廖七一《严复翻译批评的再思考》

32【读书小札】党争胜教授谈“民族文化词的翻译问题探微”

33【学者观点】王振华教授语篇语义学研究思想撷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