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阿诺德《多弗海滨》

Matthew Arnold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1822年--1888年)英国近代诗人、教育家,评论家。出身于教师家庭,其父托马斯·阿诺德是当时著名的教育家,曾任有名的拉格比公学(Rugby School)的校长。1841年他进入牛津大学学习,1844年毕业,1847-1851年为兰斯当公爵的私人秘书。从1851年开始被公爵委任为为学校视导,直至1886年。1859年加入纽卡斯尔委员会,调查英格兰普通教育状况。1865年受唐顿委员会指派,就英格兰和威尔士的中、高等教育提出报告。1885年奉命考察德国、瑞士、荷兰、法国的自由教育,以及教师地位、培训及待遇等,其考察报告对国家制定教育法规、政策有一定影响。任学校视导期间,提出许多改进教育的建议,多为当局采纳。强调阅读文学著作的重要性及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认为语法具有心智训练价值。要求教师向学生敞开胸怀,鼓励青年教师花更多的时间于文学,并自修伦敦大学的课程。与其父一样不重视科学教育,亦不注重教育理论的科学基础而注重实效。在英国教育史上,阿诺德父子均有重要影响。著有《报告集》(1909),出版后即被指定为教师候选人的必读书。

他任牛津大学诗学教授长达十年。诗歌灵感得之于古希腊作家,歌德,华兹华斯,写过大量文学,教育,社会问题的随笔,猛烈抨击英国生活和文化方面的地方主义,庸俗风气,功利主义,成为当时知识界的批评之声,影响了托·斯·艾略特,利维斯等一代文人。1849年,他发表第一部诗集《迷途浪子》(The Strayed Reveller)。他只能利用工作之余的闲暇进行文学创作,但即便是业余之作却已使他得以跻身于维多利亚时代主要作家的行列。在中国较为流传的散文为《英国民族的精神》。阿诺德的诗歌创作主要集中在1850年代,1860年后主要从事散文写作,写下了大量的文学评论和社会评论作品。阿诺德的诗作主要收集在《诗集》(Poems, 1853)、《诗歌二集》(Poems: Second Series, 1855)和《新诗集》(New Poems, 1867)中。其批评论著有《评论集》(Essay in Criticism, 1865)、《文化与无政府》(Culture and Anarchy, 1869)《文学与教条》(Literature and Dogma,1873)《评论荷马史诗译本》和《评论集》等。



多弗海滨


今夜海上是风平浪静,

潮水正满,月色皎皎

临照着海峡;——法国海岸上,光明

一现而不见了;英国的悬崖,

闪亮而开阔,挺立在宁谧的海湾里。

到窗口来吧,夜里的空气多好!

只是,从海水同月光所漂白的陆地

两相衔接的地方,浪花铺成长长的一排,

听啊!你听得见聒耳的咆哮,

是水浪把石子卷回去,回头

又抛出,抛到高高的岸上来,

来了,停了,然后又来一阵,

徐缓的旋律抖抖擞擞,

带来了永恒的哀音。


索福克勒斯在很久以前

在爱琴海上听见它给他的心里

带来了人类的悲惨

浊浪滚滚的起伏景象;我们也听得出

一种思潮活动在这一片声音里,

在这里遥远的北海边听见它起伏。


信仰的海洋

从前也曾经饱满,把大地环抱,

像一条光亮的腰带连接成一气。

可是现在我只听见

它的忧郁,冗长,退缩的咆啸,

退进夜风的喧响,

退下世界的浩瀚,荒凉的边沿

和光秃秃的沙砾。


啊,爱,让我们互相

忠实吧!因为世界教我们分明

看来像摆在眼前的一个梦境,

这么美,这么新,这么个多式多样,

实际上并没有光明,爱,幸福,

也没有稳定、和平、给痛苦的温慰;

我们在这里,像在原野上受黑暗包围,

受斗争和逃遁惊扰得没有一片净土,

处处是无知的军队在夜里冲突。



在别林斯基成熟期的文学观念里,文学不是一种属于个人的孤立的偶然现象,而是与一个民族和全人类的整体的精神生活密切相关的伟大的文化现象。由于将“共同性、相互联系、依赖性和连锁性”当做“文学的特点”,别林斯基便特别强调个人生活和文学的“普遍性”:“谁具有更多的普遍性,谁就更富有生命;没有普遍事物的人,就是行尸走肉,虽生犹死。一个人具有普遍性,这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表现在下面一点上:他理解一切合乎人的天性的东西,一切构成天性的本质和特点的东西,他有权利对自己说:‘我是一个人,没有任何人性的东西和我是格格不入的。’对一个具有普遍性的人来说,个人的利益和世俗的需要是次要的东西,天性和人性才是主要的东西。”别林斯基所说的“普遍性”,就是一种高尚的、有教养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是开放的、包容的、利他主义的,而不是封闭的、狭隘的、利己主义的。对别林斯基来讲,文学即生活,谈论文学就是谈论生活本身,谈论如何写作就意味着谈论如何生活,所以,一个优秀的作家,就是一个摆脱了低级的生活形态的人,就是一个鼓舞并引导人们高尚地生活的人:“是的,生活并不等于是有这么许多年吃吃喝喝,为官衔和金钱奔波劳碌,空闲下来时,打呵欠,玩纸牌:这种生活比死还糟,这种人比禽兽还不如,因为动物虽然屈服于自己的本能,却还要充分利用它天生可以用来生活的一切手段,勇往直前地完成它的使命。生活就意味着:感觉和思索,饱受苦难和享受快乐;其余的一切都是死亡。我们的感觉和思想所包含的内容越是丰富,我们饱受苦难和享受快乐的能力越是强大和深刻,我们就生活得越多:一瞬间这样的生活,比麻木昏睡、浑浑噩噩、庸俗无聊地活上一百年,还要有意义得多。”别林斯基试图帮助自己时代的人们理解个人与祖国的关系、爱祖国与爱人类的关系:“对于一个完备而健康的人来说,祖国的命运总是沉重地压在他的心头;一切高贵的人,总是深刻地认识到他和祖国的亲密关系、血肉联系。……在他的灵魂里,在他的心里,在他的血液里,负载着社会的生活:他为社会的疾病而疼痛,为社会的苦难而痛苦,随着社会的健康而蓬勃发展,为社会的幸福而感到快乐。……对祖国的爱应该从对人类的爱出发,正像局部从普遍出发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这就是意味着:热诚希望祖国实现人类的理想,并且尽力促其实现。否则,爱国主义就将变成中国人气质,爱本国的东西,仅仅因为它是本国的,憎恶外来的东西,仅仅因为它是外来的,甚至于对于自己的丑陋和畸形也是顾影犹怜,赏玩不尽。”别林斯基的这些观念,完全是一种崭新的新人文主义思想。优秀的俄罗斯作家之所以优秀,伟大的俄罗斯文学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社会性”和“人类性”被当做灵魂性和基础性的东西,而这“灵魂”和“基础”的形成,是与别林斯基的启蒙主义引导分不开的。



推荐阅读:

博尔赫斯《天赋之诗》

贺拉斯《诗艺》

贺拉斯《啊,琵拉》

普拉斯《镜子》

萨福《给所爱》

马洛《牧羊人的恋歌》

米沃什诗20首

特朗斯特罗姆《悲哀贡多拉》

泰德·休斯诗23首

海明威诗13首

卡瓦耶罗·伯纳德7首

艾布·马迪诗2首

穆特朗诗2首

米·努埃曼诗2首

拜伦《哀希腊》

拜伦《普罗米修斯》

拜伦《想当年我们俩分手》

特朗斯特罗姆诗21首

特朗斯特罗姆诗13首

特朗斯特罗姆诗12首

特朗斯特罗姆诗6首

特朗斯特罗姆5首

艾吕雅诗19首

奥登诗3首

西尔瓦《夜曲第三首》

西格利亚诗选

马苏里《无所顾忌》

奥登诗55首-查良铮译

王佐良译奥登诗7首

王佐良译彭斯诗4首

袁可嘉译诗9首

袁可嘉译叶芝诗5首

海姆诗20首

华兹华斯《丁登寺旁》

图霍尔斯基《教堂和摩天大楼》

尼古拉斯·纪廉《两个祖先的歌》

海姆《战争》

阿伦茨《夜里》

罗伯茨《割草》

贝兹鲁奇《西里西亚的森林》

勃鲁图斯诗2首

库奈奈诗2首

容克诗2首

卡明斯诗14首

彭斯诗15首

乔叟诗3首

道生诗3首

布罗茨基诗14首

波德莱尔《信天翁》

哈菲兹《世上的蔷薇千朵万朵》

威廉·布莱克《爱的花园》

帕斯捷尔纳克《哈姆雷特》

卡图卢斯《生活吧,蕾丝比亚,爱吧》

沃伦《世事沧桑话鸣鸟》

沃尔科特《黑八月》

惠特曼《啊,船长!我的船长!》

华兹华斯《孤独的刈麦女》

魏尔伦《月光》

吉普林《如果》

布莱希特《诗人的流亡》

扎加耶夫斯基诗十二首

巴列霍《只信你》

狄更生《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雪莱《给云雀》

布考斯基《蓝鸟》

弗罗斯特《丝绸帐篷》

曼德尔施塔姆《列宁格勒》

特兰斯特罗默《果戈理》

拜伦《雅典的少女》

黑塞《雾中》

博尔赫斯《我的一生》

莎士比亚诗8首

威廉·布莱克《老虎》

阿赫玛托娃《安魂曲》

约翰•弥尔顿《时间啊…》

弥尔顿《我仿佛看见》

D.H.劳伦斯《钢琴》

徐志摩译李清照词

徐志摩译哈代诗3首

徐志摩译曼殊菲尔诗3首

普希金《青铜骑士》

艾略特《四个四重奏》

R.S.托马斯诗30首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