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0年国债,距低点一步之遥

刘郁 肖金川 郁言债市 2022-09-26

摘 要   


8月15日降息后的两个现象:一是30年国债成交量显著增加,收益率下行至3.11%,距2016年的低点3.08%一步之遥。二是30年国债一级中标利率低估值3bp,且认购倍数较7月大幅提升。


降息打开中长端利率下行空间,30年国债“补涨”。此次降息之前的8月12日,3、5、7、10和30年国债,以及20年国开债的收益率均高于2016年对应期限收益率的低点。而截至8月19日,仅剩下30年国债收益率还略高于2016年的低点。


溯2016和2020两轮30年国债成交放量,可以发现30年国债成交放量作为市场情绪的反映,往往出现于债牛行情的后期阶段,不过难以借此直接判断后续的债市走向。不过与前两轮相比,本轮降息之后,MLF还有进一步下调的可能性。因而与2016年和2020年低点3.08%和3.14%相比,后续30年国债收益率可能仍有下行空间。


30年国债收益率下行的空间,可以从期限利差的角度出发,2016年30年和10年国债期限利差的波动区间,对当前具有一定程度的参考意义。当前30年和10年国债期限利差为53bp,介于2016年8-10月43-59bp的偏中间位置,后续30年和10年国债期限利差可能还有10bp的压缩空间。


此外,房贷利率下行,对银行而言超长期限国债吸引力上升。以首套房贷利率4.25%计算,扣除增值税和所得税之后,税后综合收益为3.0%(不考虑风险资本占用),已经低于当前30年国债收益率3.11%。如果8月5年LPR下调幅度超过10bp,随着房贷利率下行,超长期限国债对银行的吸引力可能会相应上升。


风险提示。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流动性出现超预期变化。



1
30年国债成交放量


8月15日降息后,观察到两个现象:一是30年国债成交量显著增加,收益率下行至3.11%,距2016年的低点3.08%一步之遥。30年国债换手率指标(成交量与债券余额之比)迅速上升,从前一周的0.5-0.6%一路上升至8月19日的2.1%。相应地,30年国债收益率单周下行12.8bp,尤其是19日,10年及以内期限国债收益率均小幅上行,而30年国债收益率仍下行2.4bp。二是30年国债一级中标利率低于估值3bp,且认购倍数较7月大幅提升。8月19日30年期国债中标收益率为3.1067%,较前一天的二级市场收益率低3.1bp;全场倍数4.43,高于7月30年期国债的全场倍数3.05。



降息打开中长端利率下行空间,与2016的低点相比,国债和国开债中仅30年国债仍然略高。正如我们在或再降息,持券不炒中的分析,降息的关键作用在于,货币宽松预期被强化,打开长端利率下行空间。此次降息之前的8月12日,3、5、7、10、30年国债,以及20年国开债的收益率,均高于2016年对应期限收益率的低点。而截至8月19日,仅剩下30年国债收益率还略高于2016年的低点。因而8月19日,30年国债收益率逆势下行,除了一级市场消息的催化之外,也出现了一轮与2016年低点比价的“补涨”行情。



近期政府债净发行量较低,机构欠配压力较大。除了降息的影响,我们也注意到,今年7月以来政府债净发行量整体处于较低水平,7月4日至8月19日,政府债合计净发行规模仅2913亿元,而去年同期为10808亿元。地方专项债发行前置,使得今年下半年供给压力明显减小,机构面临较大的欠配压力。同时,信用债收益率也处于历史较低位置,票息优势并不显著。因而降息之后,中长端利率债出现明显“补涨”行情。




2

2016和2020两轮超长债成交放量
2016和2020年也分别出现过30年国债成交放量的阶段。这两个阶段及其之后的利率走势,是否对当前有借鉴?


(一)2016年7月下旬至12月中旬,30年国债换手率上升,收益率下行落后于10年期限


2016年7月下旬至10月中旬,资产荒进入收尾阶段。30年国债换手率从不足0.3%一度升至2%+,收益率下行,与10年国债利差缩窄。这一阶段,10年国债收益率出现“双底”,分别是8月15日的2.64%和10月21日的2.65%,而30年国债收益率的低点出现在10月21日的3.08%。30年和10年国债利差,从70bp+回落至35-45bp。


具体来看,2016年6月,10年国债收益率从3.0%左右下行至2.8%,但30年国债收益率仍维持3.5%附近,并未跟随10年期下行,使得30年和10年国债利差一度升至70bp+。从7月初至8月15日,30年国债出现“补涨”行情,收益率下行至3.17%,下行幅度达37bp;而10年国债走到全年低点2.64%,下行幅度为20bp。30年和10年国债利差缩窄至53bp。这期间投资者根据期限利差来寻找收益率曲线的凸点,驱动超长债收益率下行。


从8月中旬至10月中旬,利率小幅上行之后再度下行,出现第二个收益率低点。8月24日,央行时隔6个月重启14天逆回购;9月13日,央行重启28天逆回购(详见细数历次货币政策拐点的信号)。这两次操作,事后来看,是流动性边际收敛的重要信号。不过8-9月,银行间资金利率尚未出现明显上行。以隔夜利率R001为例,7-9月平均值分别为2.05%、2.06%和2.20%;R007平均值分别为2.46%、2.47%和2.48%。9月R001的上行被视为季末因素所致。
资金利率处于相对低位,使得10年和30年国债收益率经历8月下旬至9月初的小幅上行之后,从9月中旬再度进入下行。10月21日,10年国债收益率回落至2.65%,接近年内低点,而30年国债收益率则下行至3.08%这一全年低点,与10年国债利差回落至44bp。期间30年国债成交量处于较高水平,反映市场情绪趋于极致,将30年国债作为拉久期的工具。


2016年10月下旬至12月14日,流动性收敛,利率整体趋于上行。10月下旬, R001从2.1%左右升至2.4-2.5%,R007从2.4%一度上行至3.0%+。尽管货币政策尚未明确转向,但资金利率中枢明显上行,给长端利率带来较大冲击。这一阶段,30年和10年国债收益率上行幅度较为接近,均在55-60bp区间。期间30年国债成交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可能反映非银机构在快速减持超长债。


30年国债成交活跃的时段,主要是2016年7月27-29日,8月15-29日,9月12-28日,以及11月。其中,7月27-29日和9月12-28日,30年国债收益率分别下行7bp、8bp;8月15-29日和11月,30年国债收益率上行8bp、17bp。


2016年,30年国债收益率的低点相对10年国债更晚。背后是资产荒驱动,资金优先配置中长端,在中长端利率见底“降无可降”时,资金开始追逐超长端利率债,压缩30年和10年国债的期限利差。30年国债收益率见底时,30年和10年国债利差为44bp。




(二)2020年3月中旬至5月下旬,30年国债换手率上升,收益率的低点和拐点均领先10年


2020年3月中旬至5月下旬,疫情带来的利率下行从发酵到收尾,30年国债换手率从0.3%左右一度升至2%+,收益率先下后上,与10年国债利差趋于扩大。在这一阶段,10年国债收益率同样出现“双底”,分别是4月8日的2.48%和4月29日的2.50%,而30年国债收益率的两个低点分别出现在3月9日的3.14%、4月8日的3.16%。期间30年和10年国债利差,从70bp左右升至80bp。


30年国债成交活跃的时段,主要是2020年3月10-19日、4月15-21日,以及5月15-20日,均处于每月中旬MLF续作时点附近。因而交易30年国债,可能是市场博弈月中续作的MLF利率下调预期,是否兑现的重要工具。这期间30年国债成交放量的同时,30年国债收益率均有所上行,分别上行23bp、8bp、2bp,反映出货币政策宽松不及市场预期(4月15日MLF利率下调,是3月30日逆回购利率下调的对应操作,并非新的一次降息)。


2020年,30年国债收益率的低点相对10年国债更早,主要是2020上半年15-30年期限地方债一级发行量较大,地方债拉长期限以匹配基建项目建设周期,超长债供给压力使得30年国债收益率提前进入上行区间。尽管2020上半年地方债的供给压力主要体现在5月中下旬,但3月末国常会明确再提前下达一批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市场对供给压力的担忧相应显现。30年国债收益率见底时,30年和10年国债利差仍高达62bp,在10年国债收益率见底时,两者利差达到68bp。在后续利率上行过程中,两者利差继续扩大,5月中下旬一度超过80bp。





3

30年国债收益率还有多少空间

通过回溯2016和2020两轮30年国债成交放量,可以发现30年国债成交放量作为市场情绪的反映,往往出现于债牛行情的后期阶段,不过难以借此直接判断后续的债市走向。


一是相对来说,利率上行导致的成交放量频次更多,2016年30年国债收益率下行和上行过程中均出现放量,而2020年则主要是30年国债收益率上行过程中出现成交放量。二是从利率拐点来看,2016年,30年国债收益率见底滞后于10年期限约2个月。而2020年,30年国债见底则领先于10年期限约1个月。三是从货币宽松拐点对比来看,2016年3月初降准后央行未再进行宽松操作,30年国债收益率见底晚于此次降准7个月。2020年3月30日逆回购利率下调20bp,30年国债利率的两个低点分别位于此次降息之前和之后。


本轮30年国债成交放量,可能更接近于超预期降息之后的“补涨”行情。不过与前两轮相比,本轮降息之后,MLF还有进一步下调的可能性。因而与2016年和2020年低点3.08%和3.14%相比,后续30年国债收益率可能仍有下行空间。考虑到2016年和2020年的1年期MLF利率分别为3.0%和2.95%,而当前的MLF利率仅为2.75%,除了市场利率与政策利率之差外,后续的降息空间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30年国债收益率下行的空间,可以从期限利差的角度出发,2020年30年和10年国债利差处于较高水平,主要是受到超长期限地方债发行放量的影响。2016年30年和10年国债期限利差的波动区间,对当前具有一定程度的参考意义。当前30年和10年国债期限利差为53bp,介于2016年8-10月43-59bp的偏中间位置,后续30年和10年国债期限利差可能还有10bp的压缩空间。



此外,房贷利率下行,对银行而言超长期限国债吸引力或上升。当前首套房贷利率最低为4.25%,8月15日MLF利率下调后,5年LPR也可能继续下调,带动首套房贷利率继续下行。以首套房贷利率4.25%计算,扣除增值税和所得税之后(分别为6%和25%),税后综合收益为3.0%(不考虑风险资本占用),已经低于当前30年国债收益率3.11%。如8月5年LPR下调幅度超过10bp,首套房贷利率的税后收益就会低于2.93%。因而,随着房贷利率下行,超长期限国债对银行的吸引力可能会相应上升。




风险提示:

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流动性出现超预期变化。


相关文章:

之一:《杠杆低、久期短,利率能下否?》

之二:《10Y美债又上1.6%,外资会从债市流出吗?》

之三:《4月债市怎么看?怎么配?》

之四:《国企债务风险演化路径猜想》

之五:《“资产慌”与“资产荒”》

之六:《2016-2021,山西煤企债的轮回》

之七:《地方债发行高峰,央行怎么对冲?》

之八:《税期流动性意外宽松,能否延续?》

之九:《这一轮城投政策收紧不一样》

之十:《地方债,等不来的发行高峰》

之十一:《流动性正在起变化》

之十二:《从流动性起变化到阶段性防御》

之十三:《2021下半年,城投“抱团”进行曲》

之十四:《城投政策收紧,万变不离其宗》

之十五:《从超预期收紧到超预期宽松,越来越窄的利率区间》

之十六:《信用收加货币宽,2018重现?》

之十七:《地方债发行高峰真的要来了吗?》

之十八:《1Y山西煤企和津城建4.5%+,值得挖掘吗?》

之十九:《MLF+政府债约6.5万亿,基础货币缺口为何不大?》

之二十:《安邦、海航和包商,往事并不如烟》

之二十一:《泰禾、蓝光和华夏幸福,化债路漫漫》

之二十二:《“类滞胀”往事》

之二十三:《细数历次债务“恳谈会”》

之二十四:《10年国债利率可能下行突破2.8%》

之二十五:《疫情,出口和利率》

之二十六:《复盘2021,峰回路转》

之二十七:《细数历次货币政策拐点的信号》

之二十八:《宽信用,从总量到结构的三阶段》

之二十九:《10年国债2.85%,利率或阶段顶部》

之三十:《从地产放松到利率拐点的往事》

之三十一:《疫情脉冲,10Y国债或继续下行》

之三十二:《多空交织,市场在博弈哪些民企地产债?》

之三十三:《2018年中美利差倒挂启示录》

之三十四:《中美2Y利差倒挂16bp,流动性或受约束》

之三十五:《62地已放松地产政策,何时由量变到质变》

之三十六:《汇率贬值下的利率往事》

之三十七:《疫情之后,债市的两种可能情景》

之三十八:《资产荒演化论》

之三十九:《6月流动性或有波动,但仍宽松》

之四十:《债市仅剩期限利差》

之四十一:《财政增量工具猜想》

之四十二:《10年国债利率或向下突破》

之四十三:《721国常会给出的信号》

之四十四:《长端利率或挑战前低》

之四十五:《回调或是机会》



   

已外发报告标题债市周思录之四十六:30年国债,距低点一步之遥

对外发布时间:2022年8月21日报告作者:

刘   郁,SAC 执证号:S0260520010001,SFC CE No.BPM217,邮箱:shliuyu@gf.com.cn

肖金川,SAC 执证号:S0260520030002,邮箱:xiaojinchuan@gf.com.cn


法律声明


请向下滑动参见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有关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内容的完整法律声明: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供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发证券”)客户参考,相关客户须经过广发证券投资者适当性评估程序。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微信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若使用本微信号推送内容,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解读及指导,广发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微信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微信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广发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广发证券认为可靠,但广发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
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广发证券不对因使用本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广发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广发证券所有,广发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广发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

                                               

您的星标、点赞和在看,我都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