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普希金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俄罗斯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这篇童话诗1833年10月14日完成于波尔金诺,最初发表于《读书文库》1835年第10卷5月号。童话诗的情节取自德国格林兄弟童话。显然,普希金认为故事情节起源于古代斯拉夫人居住于海滨的渔民,因此他用俄罗斯平民生活取代了原作的西欧风情。在格林兄弟童话中,老太婆最后提出想当“罗马教皇”,普希金删去了这一情节,大概认为它距离俄罗斯人的生活过于遥远。原诗无韵,也无固定的格律,有散文化的叙述倾向。译诗采用了较为稀疏的韵脚,诗句接近工整,以便于朗诵。这篇童话诗采用了两点往复与螺旋式上升的结构:一边是象征人性贪婪的老太婆,一边是象征大自然力量的小金鱼,善良而怯懦的老渔夫在老太婆与小金鱼之间来回奔走。随着老太婆的贪欲不断膨胀,大海由平静渐渐变得浑浊、昏暗,当老太婆提出要做海上女霸王,让小金鱼亲自来服侍她的时候,大海终于掀起了黑色风暴,欲壑难填的老太婆受到了惩罚,又回到了海边的破屋,守着一只破木盆。人对于大自然应当保持敬畏,一味向自然索取,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角度领悟普希金的童话,我们能得到有益的教诲与启迪。
诗的开头,写一个老头儿和他的老太婆住在大海边,住在“一所破旧的小木棚里”,老头儿天天撒网打鱼,老太婆天天纺纱结线。这些事实表明老头儿家里很穷,老太婆当时还是爱劳动的。
接着,作者写老头儿打到一条金鱼,不要任何报酬,将她放回了大海。这件事表明老头儿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但是,老太婆知道这件事以后却破口大骂,硬逼着老头儿去向金鱼要一只新木盆。金鱼满足了老太婆的要求。但是老太婆又破口大骂,让老头儿再去要一座木房子。金鱼给了她一座木房子。从这两件事看,老太婆的愿望还不高,要的都是生活中急需的东西;但是,从她骂老头儿的话中,可以发现她很不讲理,得寸进尺。
随后,作者又描写了老太婆三次向金鱼提出要求的情形。第一次,老太婆表示“不高兴再做平凡的农妇”了,她要做“世袭的贵妇人”。金鱼满足了她的要求。老太婆当上贵妇人以后,却把老头儿派到马房里干活儿。这件事表明老太婆的思想已经变了,她开始脱离劳动人民,当剥削、欺压劳动人民的统治者。第二次,老太婆声称“不想再做世袭的贵妇人”,“要当个自由自在的女皇。”金鱼又一次满足了她的要求。当老头儿回来时,“老太婆看都没看他一眼,就吩咐左右把他从眼前赶开”。这件事充分地暴露了老太婆贪得无厌的心理,她当上贵妇人,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仍不知足,还要当全国的最高统治者,要奴役所有的人。第三次,老太婆声称她已经“不高兴再当自由自在的女皇”,而“要当海上的女霸王”,并且要金鱼亲自侍奉她,听她使唤。这一次,金鱼不但没有答应她的要求,还收回了以前送给她的一切。当老头儿从海边回来时,他看到的“仍旧是那所小木房”,老太婆面前“还是那只破木盆”。金鱼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她已经看出老太婆贪婪的心是永远不会满足的。
从上面所说的这些事实可以看出,老太婆是一个骄横、凶狠、贪得无厌的人。作者通过她由穷变富、又由富变穷的遭遇,指出像老太婆这样贪心的人都是没有好下场的。这,就是《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所说明的道理。



Сказка о рыбаке и рыбке

А. С. Пушкин


Жил старик со своею старухой

У самого синего моря;

Они жили в ветхой землянке

Ровно тридцать лет и три года.

Старик ловил неводом рыбу,

Старуха пряла свою пряжу.

Раз он в море закинул невод –

Пришёл невод с одною тиной.

Он в другой раз закинул невод –

Пришёл невод с травой морскою.

В третий раз закинул он невод –

Пришёл невод с одною рыбкой,

С не простою рыбкой – золотою.

Как взмолится золотая рыбка!

Голосом молвит человечьим:

"Отпусти ты, старче, меня в море!

Дорогой за себя дам откуп:

Откуплюсь чем только пожелаешь".

Удивился старик, испугался:

Он рыбачил тридцать лет и три года

И не слыхивал, чтоб рыба говорила.

Отпустил он рыбку золотую

И сказал ей ласковое слово:

"Бог с тобою, золотая рыбка!

Твоего мне откупа не надо;

Ступай себе в синее море,

Гуляй там себе на просторе".


Воротился старик ко старухе,

Рассказал ей великое чудо:

"Я сегодня поймал было рыбку,

Золотую рыбку, не простую;

По-нашему говорила рыбка,

Домой в море синее просилась,

Дорогою ценою откупалась:

Откупалась чем только пожелаю

Не посмел я взять с неё выкуп;

Так пустил её в синее море".

Старика старуха забранила:

"Дурачина ты, простофиля!

Не умел ты взять выкупа с рыбки!

Хоть бы взял ты с неё корыто,

Наше-то совсем раскололось".

Вот пошёл он к синему морю;

Видит – море слегка разыгралось.

Стал он кликать золотую рыбку.

Приплыла к нему рыбка и спросила;

"Чего тебе надобно, старче?"

Ей с поклоном старик отвечает:

"Смилуйся, государыня рыбка,

Разбранила меня моя старуха,

Не даёт старику мне покою:

Надобно ей новое корыто;

Наше-то совсем раскололось".

Отвечает золотая рыбка:

"Не печалься, ступай себе с богом.

Будет вам новое корыто".


Воротился старик ко старухе,

У старухи новое корыто.

Ещё пуще старуха бранится:

"Дурачина ты, простофиля!

Выпросил, дурачина, корыто!

В корыте много ль корысти?

Воротись, дурачина, ты к рыбке;

Поклонись ей, выпроси уж избу".


Вот пошёл он к синему морю

(Помутилося синее море).

Стал он кликать золотую рыбку.

Приплыла к нему рыбка, спросила:

"Чего тебе надобно, старче?"

Ей старик с поклоном отвечает:

"Смилуйся, государыня рыбка!

Ещё пуще старуха бранится,

Не даёт старику мне покою:

Избу просит сварливая баба".

Отвечает золотая рыбка:

"Не печалься, ступай себе с богом,

Так и быть: изба вам уж будет".


Пошёл он ко своей землянке,

А землянки нет уж и следа;

Перед ним изба со светёлкой,

С кирпичною, белёною трубою,

С дубовыми, тесовыми вороты.

Старуха сидит под окошком,

На чём свет стоит мужа ругает:

"Дурачина ты, прямой простофиля!

Выпросил, простофиля, избу!

Воротись, поклонись рыбке:

Не хочу быть чёрной крестьянкой,

Хочу быть столбовою дворянкой".


Пошёл старик к синему морю

(Неспокойно синее море).

Стал он кликать золотую рыбку.

Приплыла к нему рыбка, спросила:

"Чего тебе надобно, старче?"

Ей с поклоном старик отвечает:

"Смилуйся, государыня рыбка!

Пуще прежнего старуха вздурилась,

Не даёт старику мне покою:

Уж не хочет быть она крестьянкой

Хочет быть столбовою дворянкой".

Отвечает золотая рыбка:

"Не печалься, ступай себе с богом".


Воротился старик ко старухе,

Что ж он видит? Высокий терем.

На крыльце стоит его старуха

В дорогой собольей душегрейке,

Парчевая на маковке кичка,

Жемчуги огрузили шею,

На руках золотые перстни,

На ногах красные сапожки.

Перед нею усердные слуги;

Она бьёт их, за чупрун таскает.

Говорит старик своей старухе:

"Здравствуй, барыня-сударыня дворянка!

Чай, теперь твоя душенька довольна".

На него прикрикнула старуха,

На конюшне служить его послала.


Вот неделя, другая проходит,

Ещё пуще старуха вздурилась;

Опять к рыбке старика посылает:

"Воротись, поклонись рыбке:

Не хочу быть столбовою дворянкой.

А хочу быть вольною царицей".

Испугался старик, взмолился:

"Что ты, баба, белены объелась?

Ни ступить, ни молвить не умеешь.

Насмешишь ты целое царство".

Осердилася пуще старуха,

По щеке ударила мужа.

"Как ты смеешь, мужик, спорить со мною,

Со мною, дворянкой столбовою?

Ступай к морю, говорят тебе честью;

Не пойдёшь, поведут поневоле".


Старичок отправился к морю

(Почернело синее море).

Стал он кликать золотую рыбку.

Приплыла к нему рыбка, спросила:

"Чего тебе надобно, старче?"

Ей с поклоном старик отвечает:

"Смилуйся, государыня рыбка!

Опять моя старуха бунтует:

Уж не хочет быть она дворянкой,

Хочет быть вольною царицей".

Отвечает золотая рыбка:

"Не печалься, ступай себе с богом!

Добро! будет старуха царицей!"


Старичок к старухе воротился,

Что ж? пред ним царские палаты,

В палатах видит свою старуху,

За столом сидит она царицей,

Служат ей бояре да дворяне,

Наливают ей заморские вина;

Заедает она пряником печатным;

Вкруг её стоит грозная стража,

На плечах топорики держат.

Как увидел старик-испугался!

В ноги он старухе поклонился,

Молвил: "Здравствуй, грозная царица!

Ну теперь твоя душенька довольна?"

На него старуха не взглянула,

Лишь с очей прогнать его велела.

Подбежали бояре и дворяне,

Старика взашей затолкали.

А в дверях-то стража подбежала,

Топорами чуть не изрубила,

А народ-то над ним насмеялся:

"Поделом тебе, старый невежа!

Впредь тебе, невежа, наука:

Не садися не в свои сани!"


Вот неделя, другая проходит,

Ещё пуще старуха вздурилась:

Царедворцев за мужем посылает.

Отыскали старика, привели к ней.

Говорит старику старуха:

"Воротись, поклонися рыбке.

Не хочу быть вольною царицей,

Хочу быть владычицей морскою,

Чтобы жить мне в окияне-море,

Чтоб служила мне рыбка золотая

И была б у меня на посылках".


Старик не осмелился перечить,

Не дерзнул поперёк слова молвить.

Вот идёт он к синему морю,

Видит, на море чёрная буря:

Так и вздулись сердитые волны,

Так и ходят, так воем и воют.

Стал он кликать золотую рыбку.

Приплыла к нему рыбка, спросила:

"Чего тебе надобно, старче?"

Ей старик с поклоном отвечает:

"Смилуйся, государыня рыбка!

Что мне делать с проклятою бабой?

Уж не хочет быть она царицей,

Хочет быть владычицей морскою:

Чтобы жить ей в окияне-море,

Чтобы ты сама ей служила

И была бы у ней на посылках".

Ничего не сказала рыбка,

Лишь хвостом по воде плеснула

И ушла в глубокое море.

Долго у моря ждал он ответа,

Не дождался, к старухе воротился

Глядь: опять перед ним землянка;

На пороге сидит его старуха,

А пред нею разбитое корыто.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谷 羽 译


从前蓝莹莹的大海边,

有个老头儿和老太婆,

他们住一间破旧的小屋,

三十又三年就那么度过——

老头儿出海撒网打渔,

老太婆纺线在家里待着。

一天老头儿在海上撒网——

头一网拉上来只有海藻;

老头儿第二次撒下渔网,

拉上网来一看全是海草;

第三次他把网撒到海里,

拉上来见网里有条小鱼,

小鱼不一般,是条金鱼!

金鱼忽然像人一样说话,

对老头儿苦苦地恳求说:

“放我回大海吧,老爷爷!

为自己赎身我愿重重回报,

你想要什么我就给什么。”

老头儿惊讶,心里害怕,

他打鱼打了三十又三年,

可从来没听见过鱼儿说话。

他立刻放了那条小金鱼,

对它说话的口气挺温和:

“小金鱼,上帝保佑你!

去吧,回你蓝色的大海,

我可不需要你的什么报答,

去吧,大海里才自由自在。”


老头儿回家来见老太婆,

把遇见的怪事向她诉说:

“今天我捞到一条小鱼,

是一条金鱼,说来新奇,

它和我们一样会说人话,

求我把它放回大海里去,

它答应给我贵重的赎金,

我想要什么它就给什么。

可是它的赎金我不敢要,

就这样把它放回了大海。”

老太婆听了就骂老头儿:

“你这个傻瓜!你可真笨!

你都不敢要金鱼的赎金!

咱们家的木盆全都坏了,

哪怕你跟它要一只木盆!”


老头儿走向蔚蓝的大海,

只见海上轻轻泛着波浪,

他开始呼唤那条小金鱼,

小金鱼游过来,问他说:

“你要什么呀,老爷爷?”

老头儿鞠个躬接着回答:

“鱼娘娘,你行行好吧!

我的老太婆不让我安静,

一刻不停地把我咒骂,

她说想要一个新木盆,

我们家的木盆确实坏啦。”

小金鱼听完以后回答说:

“上帝保佑你,回去吧,

老爷爷,你不要伤心,

你们家将有一个新木盆。”


老头儿回家来见老太婆,

老太婆果然有了新木盆。

不料她骂得却更加凶狠:

“你个傻瓜!你个蠢货!

只要了个木盆,你真笨!

一个木盆能值多少钱?

笨蛋,回去见那条金鱼,

给它行个礼要所新房子!”


老头儿走向蔚蓝的大海,

蓝色的海水已变得浑浊。

老头儿开始呼唤小金鱼,

小金鱼游过来,问他说:

“你要什么呀,老爷爷?”

老头儿鞠个躬接着回答:

“鱼娘娘,你行行好吧!

老太婆骂得更凶、更急,

她不让我这老头儿休息,

那凶婆子想要一座房子。”

小金鱼听完以后回答说:

“上帝保佑你,回去吧,

老爷爷,你用不着悲凄,

你们准会有座新房子。”


老头儿走向他的小破屋,

那座小屋已经没了踪影,

他面前是座宽敞的房子,

还带有砖砌的白色烟囱,

橡木做的大门又光又平。

老太婆正坐在窗户下面,

破口大骂,对丈夫挺凶:

“你个傻瓜!你个笨蛋!

只要了座房子,你真蠢!

滚回去!向金鱼行个礼:

我不愿做下贱的庄稼婆,

我要当个世袭的贵夫人。”


老头儿走向蔚蓝的大海,

蓝色的大海已不再平静。

老头儿开始呼唤小金鱼,

小金鱼游过来,问他说:

“你要什么呀,老爷爷?”

老头儿鞠个躬接着回答:

“鱼娘娘,你行行好吧!

老太婆比以前闹得更凶,

总也不让我老头儿安宁:

她说再也不想做乡下婆,

她要当个世袭的贵夫人。”

小金鱼听了以后回答说:

“上帝保佑你,回去吧,

老爷爷,你用不着伤心。”


老头儿回来见老太婆,

那是什么?是一座高楼,

他的老太婆站在大门口,

上身穿着一件貂皮袄,

头上戴着一顶绸缎帽,

脖子上挂着串珍珠链,

镶宝石的戒指光彩闪烁,

脚上穿的是一双红皮靴。

恭顺的奴仆们在伺候她,

她打骂仆人还带揪头发。

老头儿对老太婆说道:

“显赫的贵夫人,你好!

这一回你大概遂了心愿。”

老太婆冲着他一顿吼叫,

派他到马厩去把活儿干。


过了一个星期又一星期,

老太婆又开始大发脾气,

打发老头儿再去找金鱼:

“快回去给金鱼行个礼:

世袭的贵夫人我不想当,

我要做自由自在的女王。”

老头儿一听,大吃一惊:

“老婆子,你可是发了疯?

你不会走路,不会说话,

会让全国上下笑掉大牙。”

老太婆听了火冒三丈,

抬手给了丈夫一个耳光。

“乡巴佬,敢和我顶撞!

贵夫人的话你竟敢不听?

到海边去自有你的好处,

不想去,我就派人押送!”


老头儿动身走向大海,

蓝色大海已经变得昏暗。

老头儿开始呼唤小金鱼,

小金鱼游过来,问他说:

“你要什么呀,老爷爷?”

他鞠了个躬接着回答:

“鱼娘娘,你行行好吧!

我的老太婆又胡思乱想:

她再也不愿意做贵夫人,

竟要当自由自在的女王。”

小金鱼听了以后回答说:

“你快回去吧,别悲伤!

好,就让老太婆做女王!”


老头儿回来见老太婆,

怎么?眼前是一座宫殿!

老太婆就坐在宫殿里面,

面对餐桌,她当了女王,

大臣和贵族在小心伺候,

给她斟上外国来的美酒,

她品尝印花的蜜糖饼干。

四周的卫士个个威武,

肩膀上扛着闪光的利斧。

老头儿看见,心里恐怖。

他朝老太婆忙屈膝跪倒,

说:“威严的女王,你好!

现在总算遂了你的心愿。”

老太婆看也不看他一眼,

下令把老头儿轰出宫殿。

大臣和贵族急忙跑过来,

揪着脖梗子推他往外走,

在门口跑来守卫的武士,

板斧差点儿砍下他的头。

人们纷纷耻笑老头儿说:

“这个老糊涂,自作自受!

糊涂虫,该记住这教训:

管不了的事情别乱插手!”

过了一星期又一星期,

老太婆又一次大发脾气。

她派遣大臣去找她丈夫,

找到老头儿带进宫殿里。

老太婆冲老头儿说道:

“快去,给金鱼行个礼。

自由女王不合我的心,

我要做海上的女霸主,

我要在海洋上面生活,

要让小金鱼听我调遣,

要让小金鱼来服侍我!”


老头儿不敢说一句话,

他没有胆量违抗女王,

他动身走向蓝色的大海,

只见海上起了黑色风暴,

暴风掀起了惊涛骇浪,

奔腾汹涌,翻滚咆哮。

老头儿开始呼唤小金鱼,

小金鱼游过来,问他说:

“你要什么呀,老爷爷?”

老头儿鞠个躬接着回答:

“鱼娘娘,你行行好吧!

跟那凶婆子真没有办法!

她已经再也不想做女王,

她要在大海上称王称霸;

她想生活在海洋上面,

让你去听从她的调遣,

还让你亲自去服侍她。”

金鱼听了再没说一句话,

只是在水里摆了摆尾巴,

然后游进了深深的大海。

老头儿长时间等待回音,

等不到音信去见老太婆——

瞧:眼前还是那间小屋,

老太婆在门槛儿上坐着,

守着个木盆又旧又破。

1833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丁 鲁 译


有一个老头儿和他的老太婆

住在蓝色的大海旁边;

他们在破旧的土屋子里头

整整住了三十又三年。

老头儿成天撒网打鱼,

老太婆在家纺她的线线。

有一次老头儿往海里撒网,

打上的只有些水藻烂泥儿。

老头儿接着又下了一网,

打上来一些海草须须儿。

老头儿接着下了第三网,

这次打上来一条小鱼儿——

是一条少有的金色的小鱼儿。

这金鱼儿忽然开口求饶!

它用人话苦苦地哀告:

“老人家,放我回海里去吧,

我一定用厚礼给你回报:

给什么都成,只要你需要。”

老头儿听了非常惊讶:

他打鱼三十又三年啦,

从来没听说鱼儿会说话。

他放了这条金色的小鱼儿,

又对它说了些安慰的好话:

“上帝保佑你,金色的小鱼儿,

我不要你给我什么报答;

你游到蓝色的大海里去吧,

去自由自在地尽情玩儿吧。”


老头儿回到老太婆跟前,

把这件怪事儿向她报告。

“今天我打到了一条小鱼儿,

是条少有的金色的小鱼儿;

它能用人话来向我哀告,

请求我放它回到大海,

答应用厚礼给我回报:

不管我有些什么需要。

我把它放回了蓝色的海里,

它给的赎金我可没敢要。”

老太婆对他张嘴就骂:

“笨死你,就这样不会说话!

问它要点儿报酬也害怕!

哪怕要个木盆也好嘛——

我们的那个早已经散架。”


老头儿来到蓝色的海边:

大海轻轻地翻起浪花。

他开始喊那条金色的小鱼儿;

只见金鱼儿游过来问他:

“老人家,你需要一些什么?”

老头儿向它鞠躬回答:

“开开恩吧,金鱼公主啊,

老太婆把我一顿臭骂,

简直不叫我老头儿安生:

她问你要个新的木盆;

我们的那个早已经散架。”

小金鱼回答说:“你别伤心,

上帝保佑你返回家门,

你们会有个新的木盆。”


老头儿回到老太婆那里,

老太婆身边是新的木盆,

可是骂他就骂得更凶:

“你真是一个笨蛋,蠢人!

蠢得就要了一只木盆!

木盆能给你多少好处?

傻瓜,你快回金鱼那儿去;

鞠个躬,要一座木头的房屋。”


老头儿来到蓝色的海边,

蓝色的海水已经浑浊。

他又喊那条金色的小鱼儿。

金鱼儿游过来,又问他说:

“老人家,你还要一些什么?”

老头儿向它鞠了一躬说:

“开开恩吧,金鱼公主啊!

老太婆骂我骂得更凶,

简直不叫我老头儿安生:

这泼妇要座木头的房屋。”

小金鱼回答说:“你别伤心,

上帝保佑你返回家门,

好啦,新房子也会给你们。”


老头儿回到自己的土屋,

一看,土屋早没了踪影;

只见亮堂堂一座新房,

顶上是砖砌的白色烟筒,

橡木板大门多么齐整。

老太婆坐在窗户底下,

对着她男人破口大骂:

“你真是一个笨蛋、傻瓜!

只要座房子你就回家!

快回去,对金鱼鞠上一躬:

就说我不要做低贱的农民,

我要当世袭的贵族夫人。”


老头儿回到蓝色的海边,

蓝色的海面很不平静。

他又喊那条金色的小鱼儿,

金鱼儿又一次游过来答应:

“老人家,你还要一些什么?”

老头儿又鞠了一躬回答:

“开开恩吧,金鱼公主啊!

老太婆发火发得更大,

简直不叫我老头子安生:

她已经不想做一个农民,

要当世袭的贵族夫人。”

小金鱼回答说:“你别犯难,

上帝保佑你一路平安。”


老头儿回去看他的老太婆。

他看到什么?高楼一幢。

台阶上站着他那位老太婆,

紫貂皮坎肩披在她身上,

缎子的花帽扣着脑瓜儿,

珍珠项链儿卡住了脖项,

戴着镶宝石的黄金戒指儿,

小红皮靴子穿在她脚上。

勤谨的奴仆们在身边伺候;

她揪住他们的头发就揍。

老头儿对他的老太婆开言:

“你好呀,贵族夫人太太!

现在你大概很称心愉快?”

老太婆对他一声大喝,

马上赶他去马厩里干活。


过了一礼拜又一礼拜,

老太婆脾气变得很坏;

她又派老头儿去金鱼那地方:

“鞠个躬,去告诉金鱼姑娘:

我不想再做贵族夫人,

我要做独断专行的女皇。”

老头儿吓坏了,向她求告:

“怎么啦,老太婆,你吃了迷药?

你连说话、走路也不像啊!

全国都会要把你耻笑。”

老太婆听了雷霆大发,

照脸上给了她男人一下。

“庄稼佬也敢和我来顶嘴?

敢和我,和我这贵夫人吵架!

老实告诉你,快去海边;

难道要派人押你去吗!”


这小老头儿又来到海边,

蓝色的大海被黑云笼罩。

他又喊那条金色的小鱼儿,

金鱼儿游过来,对他问道:“

老人家,你还有什么需要?”

老头儿对它鞠一躬说道:

“开开恩吧,金鱼公主啊!

我那个老太婆暴跳发狂:

她已经不想做贵族夫人,

她要做独断专行的女皇。”

金鱼儿回答说:“你别害怕,

上帝保佑你平安回家!

好吧!就让她当女皇吧!”

这小老头儿回去看老太婆,

怎么啦?眼前是皇家的宫殿,

宫殿里看到了他的老太婆,

成了个女皇,在饭桌边用膳,

大臣和贵族们四下里奔走,

给她斟上异国的美酒;

喂她吃压花的蜜糖饼干;

周围的卫队实在威严,

漂亮的斧头扛在肩上。

老头儿一瞧——吓得够戗!

不由得向她深深地行礼,

他说:“你好啊,威风的皇帝!

现在可真是称心如意。”

老太婆对他眼皮儿也不抬,

只吩咐把他从眼前赶开。

大臣、贵族们立刻行动,

抓住脖子就推了出来。

在门口,卫兵来得很快,

差点儿没把他劈成几块。

大家都对他嘲笑一通:

“乡巴佬,这都是你的报应!

给你这老东西一个教训:

不该你管的就别管别问!”


过了一礼拜又一礼拜,

老太婆脾气发得更大。

她派朝臣们去找她男人,

找到了就带老头儿见驾。

她给这老头儿委派了任务:

“回去,鞠个躬,对鱼儿说清楚。

我不想再做自在的女皇,

我要做统治海洋的霸主,

我要生活在大海大洋,

要让金鱼儿来给我服务,

让它来听候我的吩咐。”


这些话老头儿不敢违抗,

也不敢张嘴和她顶撞。

于是他来到蓝色的海边,

海上是天昏地暗的风浪:

水面掀起一阵阵怒涛,

奔涌的怒涛发出狂号。

他又去喊那条金色的小鱼儿,

金鱼儿游来了,对他问道:

“老人家,你还有什么需要?”

老头儿向它鞠一躬回答:

“开开恩吧,金鱼公主啊!

那该死的婆娘我真拿她没法!

她再也不愿意当一个女皇,

她要做统治海洋的霸主;

她要生活在大海大洋,

要让你亲自为她服务,

要让你听候她的吩咐。”

金鱼儿再也没有说话,

尾巴在水里甩了一下,

就游到深深的大海里去啦。

老头儿在海边等它的回音,

很久没等着,就返回家门。

一瞧:这还是那座土屋;

门槛上坐着老太婆一人,

跟前摆着那破烂的木盆。

1833年




烛 光 灯 影
里 的 中 国 诗

《圣经·创世记》里说:“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虽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发源、文化传统,但对光与火的礼拜颂扬却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趋向,没有光人类的存在就不可想象。所以《圣经》上说:“那坐在黑暗里的百姓,看见了大光。”尽管人类走出蛮荒走出远古之后,没有了原始人类礼拜光明的宏大祭祀场面,但原始精神并没消逝,各种文化形式里依然保存着礼赞光与火的伟大精神。在中国古典诗词里的灯烛意象与原始人类歌颂光明的精神一脉相通,从本质上说,烛与灯就是光与火,是光的升华火的再生。因此,对灯烛的歌吟与原始人类礼赞光明的习俗是紧密相连的。
宋人陈与义在《夜雨》一诗中谓:“棋局可观浮世理,灯花应为好诗开。”烛光灯影不仅照亮了长夜,照亮了诗坛,也照亮了诗人的心灵空间,灯花烛影里开出了无限“好诗”。在古典诗人笔下,灯烛是照亮黑夜的神圣之光——“冬夜岂不长,达旦灯烛然”  ;也是燃烧奉献的牺牲精神——“自焚以致用,亦有杀身以成仁”  ;更是一种审美意蕴的艺术形式——“乐极伤头白,更深爱烛红”  。更深烛红引起诗人的审美愉悦,《烛影摇红》是流行于词人间的著名词牌。正因如此,诗人才吟唱出“不须愁日暮,自有一灯然”  的著名诗句,漫漫长夜,有一灯相伴,它有抗击黑暗的亲切力量,独坐窗下,灯光婆娑,烛影映红,它是迷离温馨的艺术形式,所以范成大才欣然写道:“席帘纸阁护香浓,说有谈空爱烛红”  ,白玉蟾更是意味深长地说:“月不如灯灯胜月,不消观月但观灯”  ,观灯的兴趣已经超越了对月亮的欣赏,赏灯品烛成为古代文人的雅好,而这一雅好的形成,却联系着一个原始生动的故事,这故事同人类一样古老。

第 一 节
烛 与 灯 的 艺 术 歌 吟 及 光 与 火 的 原 始 礼 赞

烛光灯影映红了中国诗坛,《诗经》里就有了对烛光意象的古老吟唱。《小雅·庭燎》谓:

夜如何其,夜未央,
庭燎之光!
君子至止,鸾声将将。

夜如何其,夜未艾,
庭燎晣晣!
君子至止,鸾声哕哕。

夜如何其,夜乡晨,
庭燎有煇!
君子至止,言观其旂。

这里描绘的彻夜长明、熊熊燃烧的火炬,配合着王宫大夫玉佩锵锵的有节奏的韵律,构成了一幅意境深远的艺术画面。其实庭燎就是古老的烛光,在《周礼·天官·阍人》就有“设门燎”的记载,郑注谓:“燎,地烛也”,《说文》亦云:“烛,庭燎,火烛也”,《庭燎》郑玄云:“在地曰燎,执之曰烛。”又云:“树之门外曰大烛,于内曰庭燎,皆是照众为明。”置之地上,称之为燎,执于手中,即谓之烛。《诗经》对“庭燎之光”的歌唱,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它表现着人类对光与火崇拜的原始情感,一方面它又成为艺术上歌咏灯烛的渊源所自。《周礼·天官·宫正》谓:宫正,“凡邦之事跸,宫中庙中,则执烛”。《秋官》谓:司烜氏,“凡邦之大事,共坟烛、庭燎”。按《周礼》记载,无论是宫中的朝政,还是宗庙的祭祀,都需履行点上高烛燃起火炬的庄严仪式,这里不仅衬托着宗教与政治的威严,也反映着人们对火炬的崇敬与神秘,这种神秘之情传达给诗人就成了对置于案头、悬于室中的灯烛的赞美。

煌煌闲夜灯,修修树间亮。
习凿齿《咏灯笼》

百花疑吐夜,四照似含春。
的的连星出,亭亭向月新。
江总《三善殿夜望山灯诗》

夜色带春烟,灯花拂更燃。
刘长卿《扬州雨中张十宅观妓》

终宵处幽室,华烛光烂烂。
韩愈《江汉答孟郊》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黄庭坚《寄黄几复》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随园一夜斗灯光,天上星河地上忙。
深讶梅花改颜色,万枝清雪也红妆。
袁枚《随园张灯词》

晶莹灯火,摇曳红烛,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风韵,也演化出“东风夜放花千树”、“天上银河地下忙”的盛大节日,灯是生命的象征,灯节也就成为生命庆贺的节日。春秋至汉代有许多灯铭烛赋之类的文字,表现古典文人对灯烛的由衷热爱。《全唐诗》里共有1563次写到灯的意象,烛光意象也有986次之多,可以说形成了歌咏灯烛的蔚为壮观的景象。诗人白居易对灯与烛更是情有独钟,写到灯烛意象的有185次,几乎占唐人灯烛意象诗篇的十分之一,真可谓一位灯光诗人了。烛光明灭,夜阑灯残,记录着无数诗人沉郁哀怨的凄苦人生,流露着生命的无比悲凉;万籁俱寂,一灯晶莹,象征着诗人心智的燃烧,反映着温馨愉悦的审美感受。
尽管诗人描绘了丰富的烛光灯火,但我们注意到诗人歌吟的实质是对火的颂扬、光的礼赞,光是灯的灵魂,火是烛的性格。汉语里“灯火”一词常常连用即是明证,因此诗人对灯与火的歌吟使我们自然联想到原始人类在夜幕之下于山间旷野中燃起篝火祭祀光明的宏大场面。
人们对光明的崇拜礼赞主要表现为日神与火神的崇拜。太阳普照万物,辉映大地,它是最大的光明,也是主要的光源,因此它成为神话最主要的礼拜者。从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到古巴比伦的两河流域,从古印度到华夏民族,到处流传着太阳神及太阳神话,古希腊传说中的日神阿波罗是太阳神,也是光神,它又称作福波斯(意为光亮的),即光神之意,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十字花纹”其实质是光的凝聚,是太阳崇拜的孑遗。德维拉在《符号的传播》一书中,分析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古亚述人的“十字徽纹”时指出:“十字代表了他们的天神Anu。它的表意符号由四个像十字的符号组成,从圆周也可以说当中的菱形向外放射。圆周和菱形在楔形文字的碑文里代表着太阳。太阳不正是在宇宙间光芒四射的吗?对亚述人的等边十字形还能作的一个更恰当的解释是:这种十字在开始时只表示太阳照射的四个主要的方位。后来变成了发光体的符号,并且由此必然地演变成统治上天的至上神的符号。这种情况在迦勒底人、印度人、希腊人、波斯人(可能也包括高卢人和美洲的远古居民)那里,都可以看到。” 
中国古代也有敬拜太阳的原始风俗,《尚书·尧典》中的“寅宾出日”、“寅饯纳日”就是祭祀日出日落的古老仪式,郭沫若根据卜辞材料证明,卜辞中的“宾日”,“出、入日”,“又日”等等,就是殷人祭日的记录。日神在诸神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礼记·郊特牲》注:“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大报天而主日也。”郑玄注:“天之神日为尊”,孔颖达曰:“日为诸神之主”,“天之诸神,唯日为尊,故此祭者,日为诸神之主。”中国的日神是“羲和”,按《尚书·尧典》羲和的使命是履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重要职责。
火的崇拜也是原始人类光明崇拜的一种重要形式,火的发明是人类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不仅照亮长夜,驱散寒冷,使人类可以熟食,甚至带来了整个生产工具的革命,应该说人类的文明是火光照亮的。所以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说:“就世界性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对于原始人类而言,火的发明不啻于再造的太阳,于是人类对光明的崇拜,也表现为对火的礼拜祭赞。
李玄伯教授在《中国古代社会新研》  一书中考察了世界性的祭火风俗,认为祀火典礼是中西政治与文化共同的制度,火是立家立邦的基础,代表着生命的延续,种族的繁衍,所以人们常用“香火”、“烟火”表示血缘的传承。照李元伯先生看来,古代的“父”字,用以称呼家长,《说文》谓:“父,家长率教者。”而父字的原始意义是擎火者,金文作  ,表示手捧火之形,正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擎火者。“主”字的含义也能证明这个问题。主的原始意义是烛是灯,反映着祭火的风俗。《说文》谓:“主,灯中火炷也。”其实主的本字作  ,正是一个燃烧的火苗,“主”字表示重要的意义,正源于火的神圣,反映着人类的祭火风俗。
在原始人心目中,火与太阳具有同样的意义,火是太阳的使者,太阳是火的升华。所以许多民族的祭火祭日风俗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James George Frazer)在《金枝》中描述了欧洲各地的篝火节之后说:“某些篝火节不仅在日期上表现出有意摹仿太阳,在纪念的方式上也表现出有意摹仿太阳。在这些仪式上常有滚火轮下山的风俗,很可以当作摹仿太阳在天空运行……民间有时把仲夏节篝火称为‘天火’,清楚地表明人们那时已经把地上的火光和天上的火光有意识地联系起来了。”  当原始人围绕着火且歌且舞迎接日出时,它一方面反映出人们对太阳与火的礼拜崇敬,同时也反映出在文化的象征里,日神与火神精神是统一的和谐的。
原始人类对于太阳与火的崇拜仪式是狂热赤烈的,虽然我们现在看到的也许只是篝火燃烧后的灰烬,但那种祭火祭日的伟大精神却充溢在各种形式的文化里,化作了种种文化象征物。P. E. 威尔赖特在《原型性的象征》中指出:“在所有的原型性象征中,也许没有一个会比作为某些心理和精神品质的‘光’更为普及,更易为人所理解的了。”  的确,光的文化象征意义,源于人类远古的太阳与火的崇拜祭祀,中国文化中对光明的追求一方面表现为“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的夸父追日式的神话精神,一方面又有屈原式的“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的古典士大夫人格,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精神上都以追求光明为己任,而其原型都是太阳与火。
但应该看到文化并不仅仅以直观的形式反映原始精神,原始文化精神通过“置换变形”(displacement)的过程重现出来。置换变形是原始文化精神通过后期的文化样式曲折地表现出来。弗莱在《原型批评·神话理论》中说:“它一方面使神话朝着人的方向置换变形,另一方面又不同于现实主义,而是朝着理想化的方向使内容程式化。”  置换变形正是原始文化意蕴不断冷却转变,变化为新的艺术形式的过程。这正像原始时代宗教天国的模式被文明时代的田园模式所替代,天堂上的乐园转变成诗人的田园理想,天国的花园转变成田园诗里的清纯溪水和茂盛植物,天国里神的侍者成了田园里的普通农夫。
同样,原始人类对太阳与火的神圣礼拜深情赞美在文化形式上也经历了置换变形的过程。首先,对太阳与火不再是原始宗教的外在崇拜,而转化成精神领域里对光明的追求向往,其次,在形式上人类崇拜的也不仅仅是环绕一堆堆熊熊的篝火及火把,而转化成对悬于室中置于案头的灯烛意象的歌吟。
原始神话是原始人的故事。理性的觉醒驱散了原始宗教的迷雾,但新的文化形式里依然保留着原始人的故事。在艺术的烛光灯影里仍然闪烁着原始的太阳之光和熊熊火炬,古典诗人赋予灯烛的仍然是太阳与火的灵魂,这里我们看几首古老的灯赋烛铭:

唯兹苍鹤,修丽以奇。
身体   削,头颈委蛇。
负斯明灯,躬含水池。
明无不见,照察纤微。
以夜继昼,烈者所依。
刘歆《灯赋》

煌煌丹烛,焰焰飞光。
取则景龙,拟象扶桑。
照彼元夜,炳若朝阳。
焚形监世,无隐不彰。
傅咸《烛铭》

百花疑吐夜,四照似含春。
的的连星出,亭亭向月新。
採珠非合浦,赠珮异江滨。
若任扶桑路,堪言并日轮。
江总《三善殿夜望山灯诗》

我们注意到诗人们赋予灯烛意象的是太阳的灵魂和太阳的性格。“明无不见,照察纤微”是太阳精神的显现,诗人们在对灯烛的歌唱里,不断地写到:“拟象扶桑”、“炳若朝阳”、“堪言并日轮”,把太阳的光芒与闪闪灯烛联系起来。太阳—灯烛在诗的世界里产生了一个“置换变形”,透过眼前的灯与烛,诗人们联想到太阳的光芒,灯烛是作为太阳的化身被诗人歌唱赞美的。
灯烛意象也体现着火的性格,刘歆的《灯赋》中“身体  削,头颈委蛇”是灯的形象,更是火的形象。元代谢宗可在《雪灯》中写灯是“一炬烧寒照夜长,玉虫飞入白纱囊”,明李东阳《河灯》一诗谓:“火里莲花水上开,乱红深绿共徘徊”,两诗写灯均以火的形象起笔,诗人吟咏的是灯,但描绘的却是火,“一炬烧寒照夜长”、“火里莲花水上开”,照亮长夜的灯光和水上盛开的莲灯,在诗人眼里蓦地变幻成熊熊燃烧的火炬,仿佛在短暂中我们又回到了原始人类高擎火炬照亮长夜的远古情境中。
P. E. 威尔赖特认为,光在人类精神世界有三种基本象征意义  :第一,光产生了可见性,它使在黑暗中消逝隐匿的东西显现出清晰的形状,经过一种自然的容易的隐喻转换,物理世界光的可见性活动转喻成心理世界的智力性活动,于是光便自然变成了心理状态的一种符号,也就是说变成了心灵在最清晰状态中的一种标记。第二,现代社会已经把光和热区分开来,但在遥远的古代它仍是不假思索地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光在智慧澄明的状态背景下,也会产生火的隐喻性内涵,火的燃烧品格使光成为心灵的燃烧剂,具有热情和力量的象征意义。第三,光具有普照的性质,火具有特殊的蔓延力量,这一点又与心灵特征联系起来,即心灵如同光和热一样具有引导普及的作用。其实这一点对中国人并不陌生,《尚书·盘庚》中就有“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的生动比喻,毛泽东更是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来比喻进步力量的由小变大势不可挡,它不是一种情状的描述,而是精神的象征。
灯是光的凝聚,烛是火的再生,烛与灯依然具有太阳的照亮、火的燃烧的品格,同时在艺术世界里灯烛意象也具有光与火的象征意义。
首先,灯与烛是一种发光体,因此,它在象征世界里是燃烧是照亮。长夜里的“亮”与“光”就成为诗人们集中描绘的对象。“煌煌闲夜灯,修修树间亮,灯随风炜烨,风与灯升降”,晋人习凿齿的这首《咏灯笼》描绘的就是一笼灯火,照耀夜空,而最吸引人的还是在夜风中从树间透出的“熠熠灯光”,诗人写烛是:“终宵处幽室,华烛光烂烂”  、“烛映一池墨,风飘半篆香” 。写灯是:“一船灯照浪,两岸树凝霜”  、“绿树深深处,长明焰焰灯”  。韩愈笔下是华烛闪闪,光芒灿烂;陆游诗里是一烛辉映,书墨飘香;卢纶吟唱着船灯照浪,明见秋树;齐己描绘的是佛灯焰焰,心有领悟。光与热都映照着温暖着诗人的心灵,光成了灯与烛的最高艺术品格。
第二,灯与烛在艺术世界里还象征着希望与获救,象征着吉庆热烈的生命气氛。在宗教世界里光具有拯救与希望的启示意义。《圣经》所载神的第一句话就是:“要有光”,耶稣曾说:“我是世界的光,跟着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得着生命的光。”(《圣经·新约·约翰福音》8:12),“你们应当趁着有光,信从这光,使你们成为光明之子”(约12:36),“你这睡着的人,当醒过来,从死里复活,基督就要光照你了”(弗5:12)。我们注意到这里光是神的隐喻,是救世的象征,光隐喻着一切引导人摆脱苦难走向幸福的神秘力量。因此人们常常把光与生命联系起来。同样既然灯与烛是发光体,它也就具有了希望与获救的意味。
王维诗谓:“不须愁日暮,自有一灯然。”  黄昏日暮,夜色渐浓,本来是最令人伤感的时刻,而有了发光的灯,诗人便有了希望,有了信心,一灯照夜给人光明与温暖,所以王维才有“不须愁日暮”的歌唱。戴叔伦《宿天竺寺晓发罗源》中有诗云:

黄昏投古寺,深院一灯明。

“黄昏投古寺”意味着诗人是漂泊的远行者,日暮途远自是古典文人心灵疲惫、前途渺茫的象征形式。但正是在这悲凉的情境中,蓦地出现一院灯火,带来了获救的希望,给人以到家的感觉,诗人特拉克尔有诗谓:“漫游者静静地跨进/痛苦已把门槛化成石头/在清澄光华的映照中/是桌上的面包和美酒。”
第三,灯烛代表着燃烧自己照亮世界的人生品格。傅咸《烛铭》中对烛光“焚形监世,无隐不彰”的咏叹里,已蕴涵着燃烧自身照亮世界的启示意义,同时灯烛燃烧的背景是长夜,在夜的背景下,灯烛体现的是一种具有挑战意义的抗争精神。

风幌夜不掩,秋灯照雨明。
王建《酬张十八病中寄诗》

此时听夜雨,孤灯照窗间。
韦应物《简郡中诸生》

尽管长夜悠悠,秋雨绵绵,而灯则以顽强的精神抗争着燃烧着,这不正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写照吗?
第四,灯与烛是智慧与艺术的象征。在原型性象征里一切愚昧、野蛮、暴力都以夜、黑暗为象征,而智慧、文明、艺术、审美则体现为光亮的澄明状态,既然蒙昧成了黑暗,那么智慧也就成了光,成了灯烛。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在解释存在时,常常使用“光”这个词,光照亮了一切,显现了一切,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光的照耀下出场并持续出场的,智慧使混茫的世界变得可亲可感,变得清朗有序,于是光也就成了智慧的代名词。


第 二 节
心 灯:哲 学 与 智 慧 的 隐 喻

灯与烛在象征世界里最广泛的意义是隐喻心灵,美国批评家艾布拉姆斯(M. H. Abrams)在《镜与灯》一书中,曾罗列了西方文艺批评史上种种心灵的隐喻,饶有兴味的是心灵比喻的变迁竟与整个文艺思想的发展相联系。模仿说把心灵比喻成镜子,反映论把心灵比成泉水,表现说则把心灵看成是蜡烛和灯,从镜子到泉水,从泉水到灯烛,意象的变化标志着哲学、文艺学认识论的发展阶段。
以灯喻心意味着把心灵当作发光体,这个心灵的比喻意味着把心灵的认知当作用光去映照的过程。一切被认知的都是被照亮的,未被照亮的是黑暗是蒙昧。柏拉图主义者将人的精神视为“主的蜡烛”,用以照亮各种对象,它照射在这上面的光多于从它们身上得到的光。精神是蜡烛的命题,是因为创造者本身是“光之源泉”,他用智慧之灯装饰美化了下界:“这灯将伴随着人们对他莫名的赞誉和敬仰而永世长明。” 
智慧是灯、是烛,在发源上有着更悠远的传统,古希腊神话中阿波罗是太阳之神,但同时又是艺术、医学、神学之神。几乎人类所有的文化智慧都集于阿波罗一身。阿波罗日神的故事妇孺皆知,但人们很少注意到阿波罗一身多任的现象背后有一个重要的象征底蕴,光明之神与智慧之神合二为一,构成了光与智的意义联系。
中国古典哲学也将智慧和心灵比作火光比作蜡烛,《潜夫论·赞学》谓:“道之于心也,犹火之于人目也。中阱深室,幽黑无见,及设盛烛,则百物彰矣。此则火之耀也,非目之光也,而目假之,则为明矣。”道在中国哲学里往往是一切被认知活动的最高概括,哲学家们在这里把它比喻成了火与烛,而未被认知的蒙昧状态,即心智未达到的领域,即是夜是黑暗,它的底蕴仍然把心看成是灯是火。“启蒙”一词是有启发意义的,启蒙意味着从无知愚昧走向知识觉悟,这里有两个方面的比喻意义:第一,它意味着无知是黑暗的无光的,第二,知识与智慧是光的照亮,因此这个词本身就是对心灵是灯烛的认同,智慧是发光的,是中国哲学的普遍见解。
《周易》中的《离卦》作  ,离象征火与日,《大有》卦作  (上离下乾),其象曰:“火在天上。”而这两个卦象都具有智慧的象征意义,《大有》之《象》曰:“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火作为燃烧的光,不仅能照亮物质世界,也能显示出精神世界的善恶,太极图是以阴阳符号为代表的,它的意象符号是复合式的,阴阳鱼的分割线是S形的,“其中主要的对偶可以用我们的语言表示为反义词:明暗、雌雄、生死、知与不知”  ,可以说在这个图式里的光对智慧做了最高最终的归结象征,所以P. E. 威尔赖特说:“光的意象于是就格外适合于充当代表心灵状态的主要的意指性象征了。” 
中国的道家也常常把光与智联系起来。日本学者今道友信在《东方的美学》中把庄子的哲学概括为“光的形而上学”。《庄子·逍遥游》中有一段著名的文字:“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这段耳熟能详的文字,在今道友信那里被做了别有意味的新解。在他看来,北冥(北海)之“北”字,在中国古典里意味着阴,也就是否定的一极,那是昏暗的方向,而由北冥向南海的运向即思维从北方的海飞向南方,就是向积极的一极,向明亮的充满光的方向,也即天的方向飞去。同时鲲变成鹏也意味着思维变化的必然性,即思维从相对中解脱出来,回到绝对的一的世界。庄周“不是追求老子那种无的根据,他所憧憬的是真正的光。……在光里这种陶醉即恍惚浮游,庄周名之为逍遥游”  。
学术研究中有时候站出来一步,就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大鹏南飞,水击云天的博大境界,在今道友信看来完全是从混沌迷蒙向智慧之光奋飞的过程。鲲是混沌迷蒙,而鹏则代表智慧与感知。我们在佩服日本学者见识的同时,也觉得他对庄子“光的形而上学”阐述不足,这里我再提出几点,以申足其意:
第一,从语源上说,鲲本身象征着原始混沌,在汉语里原始混沌状态往往用混沦、囫囵、昆仑等语词表示,在汉语里鲲即混沌,急读之则谓鲲,析读之则谓混沌。而鹏则代表了光明觉醒。依《说文》解,鹏字作  ,即古凤字。凤在中国民间又称火鸟、火鸡,五百年集木自焚而再生,所以庄子用它作光明的象征,作为到达逍遥自在的象征物。
第二,《庄子》一书的内部存在着一个由北至南,由昏暗走向光明的逻辑联系。《庄子》第一篇是《逍遥游》,外篇的最后一篇是《知北游》。《逍遥游》是鲲化为鹏由北冥入南冥,即由蒙昧走向智慧;而《知北游》中的“知”通于“智”,反映的是从智慧重新返回原始蒙昧,但这里的复归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智慧在经历了质的飞跃之后重新回到自然。这颇类似于禅家语录中的“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
第三,庄子在自己的著作中常常以光来暗喻对道之体悟,暗喻心灵呈现出的一种自由澄明状态。他在《齐物论》中提出了“葆光”的理论,所谓“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光成为庄子对心灵世界的基本认识,心灵被看作是发光体,汇纳百川而不流溢,自由挥发而不枯竭,这是一种超验的自然状态,来自于心灵的宁静祥和,所以《庚桑楚》中说:“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发乎天光者,人见其人,物见其物。”宇即心灵,宁静泰定的心灵总是吐露辉光,只有在宁静中心灵的辉光才能照亮自身,辉映万物,用海德格尔的话说,只有在光的照耀下,世界才敞开并且出场,在这里“天光”即是心灵的代名词了。
《周易》的卦象和庄子“光的形而上学”中,太阳与火的性格已融进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当心成了认知的代表时,心也就成了光。而“心灯”一词却是佛家提出的。“心灯”是佛家术语,《佛学大辞典》谓:“心灯,犹言心灵,静中不昧之义。”笃信佛教的梁简文帝萧纲于《广明弘集·与广信侯书》卷十六云:“岂止心灯夜炳,亦乃意蕊晨飞。”《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九云:“智皎心灯,定凝意水。”灯代表着佛家的人格与精神。

下界水长急,上方灯自明。
卢纶《题云际寺上方》

一灯心法在,三世影堂空。
羊士谔《山寺题壁》

诗人笔下寂寂僧院里的闪闪灯火,总流露出一尘不染、佛光朗照的心灵辉光,这种心灯是“处垢不染,修沉不净,故云自性清净,性体遍照,无幽不烛,故曰圆明”  。“圆明”是佛家人格境界的体现,而这种境界的心灵空间是“性体遍照”、“无幽不烛”的光辉,相反无佛无知的状态就是无灯无明,佛的最高境界是涅槃,而这种境界之中佛家依然点燃一盏“无上灯”——“一切有结尽,无病为涅槃,谓之无上灯”(《阿含经·三十》)。
佛家认为绝对真空的如来法界是难于言说的,即无言说相,无文字相,佛家常于语言之外立象征比喻,而通常的比喻即是灯。

诸法真实相,寂灭无所依,如来方便力,能为众生现。
如来于诸法,无性无所依,而能现众生,显相犹明灯。
《华严经·世间净眼品》卷一

或现种种色身音声教化众生,或现诸语言法,种种威仪,种种菩萨行,种种巧术,一切智明为世界灯,普照众生。
《华严经·入法界品》卷十五

虽然世界如此复杂,佛家的经典威信如此众多,但千头万绪归根结底“一切智明为世界灯”。一切像灯烛一样照亮着的才是心灵,才是智慧。“一灯如悟道,为照客心迷”  ,灯是超度众生摆脱苦难的智慧之火,是达到佛的境界的最高象征。众生的执迷或菩萨觉悟的最大区别是觉悟的心有灯映照。
“继世风流在,传心向一灯。”  灯不仅象征着佛家智慧与心灵,也象征着佛家旨趣的衣钵传承,高僧们常常以灯命名自己的著作,像《五灯会元》、《景德传灯录》、《传灯录》等等,灯在这里是佛家思想传承的代名词了。真正的禅佛意趣难以言传,而心灵却可以以心会心,正如绵绵灯火相传不绝。东晋佛教领袖慧远曾以“火薪之喻”来阐述佛家精神的“冥移之功”。

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前薪非后薪,则知指穷之术妙;前形非后形,则悟情数之感深。惑者见形朽于一生,便以谓神情俱丧,犹睹火穷于一木,谓终期都尽耳。

在佛家看来,佛的思想如同人类世代相传的火炬一样,生生不息,万世不绝。如果不是火与光在人类精神里的美好记忆,很难产生如此生动的比喻和象征。点亮了心智之灯,也就获得了菩提觉悟,踏上希望之路,寒山有诗云:

常闻释迦佛,先受然灯记,然灯与释迦,只论前后智。 

燃灯代表着皈依佛家踏上精神获救之路,烛光灯影照见了高唱梵歌的僧人,也启示着诗人们的佛意禅思。

案上香烟铺贝叶,佛前灯焰透莲红。
刘禹锡《和乐天斋戒月满夜对道场偶怀咏》

香火一炉灯一盏,白头夜礼佛名经。
白居易《戏礼经老僧》

松门山半寺,夜雨佛前灯。
马戴《寄终南真空禅师》

一灯常到晓,十载不离师。
贯休《桐江闲居作十二首》

夜深寺静,灯青烛红,灯烛构成了一种境界一种智慧,反映着诗人与僧人丰富复杂的精神活动。灵一有诗云:“灯传三世火,树老万株松。”  时越千载,树老松衰,人何以堪?而一灯尚传,佛火不熄,人类就有了不泯之希望,正所谓:“闻说天台旧禅处,石房独有一龛灯。” 
从儒家的“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到道家的“宇泰天光”,从《周易》古老卦象的光明启示到佛家的“传心向一灯”,灯与烛都是心灵与精神的象征,灯与烛给中国哲学与智慧以无穷的启示,增添了古典哲学的丰富内涵。智慧与心灵感知之处都有如辉光普照,世界由此显现出来。汉语里的“眼光”一词颇有意味,一切可视的可见的可认识的都是光。眼睛是发现,也就成了光。《圣经·马太福音》上说:“眼睛就是光”,这恰好道出了“眼光”一词的底蕴,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灯烛之所以象征心灵,正因为它是照亮是燃烧。


第 三 节
灯 烛 的 燃 烧:一 种 “ 经 典 意 象 ” 的 形 式 构 成

原始宗教活动就是原始艺术活动,对太阳与火的宗教崇拜几乎同艺术的歌吟同时产生。弗雷泽在《金枝》一书中详细描述了各地的篝火节,欧洲各地的篝火节通常是在春天与夏天点燃,法国的法兰斯孔德省内,四月的头一个星期日,叫火炬(Rrandons)星期日,因为每逢那天,人们就燃起火炬。在那个日子,村里的男孩们就套上一辆车,拖着满街走,在每一个有女孩的人家门口停下来,讨一把柴禾,待火燃起来后,教区所有的人都来看火,伴随着晚祷的钟声,人们就喊着:“看火去!看火去!”这就是篝火节的口号,然后姑娘、小伙及孩子们环绕篝火翩翩起舞。
在奥弗涅山区的篝火节里,每个村庄都燃起篝火,夜幕降临,火焰点燃起来,人们尽情歌舞,并且要从火焰上跳过去,以期吉祥平安,之后他们参加格兰纳—米亚仪式,他们一边走,一边放开嗓子唱道:“我的朋友格兰纳,我的父亲格兰纳,我的妈妈格兰纳。”然后他们把燃烧的火炬拿到树下摇晃,唱道:
Brando, brandomnci tsaqme brantso, in pean panei!
意即:“火炬燃烧吧,让每根树枝都结出一篮果子!” 
应该说弗雷泽《金枝》所记已是原始风俗在民间的残留,但这里仍然可以看到火的礼拜与艺术的歌吟,神秘的宗教形式与且歌且舞的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原始意味深藏于艺术形式之中。原始激情渐渐冷却之后,熊熊篝火前的狂歌曼舞,转变成对灯与烛的艺术歌吟,于是灯烛便成为诗人笔下的“经典意象”。经典意象是反复出现在诗人笔下代表一个文学的特定的情感与审美意蕴的艺术形式,正像黄昏代表中国文人特殊的时间体验,月亮代表着古典艺术独特的审美形式一样,灯烛也是时时闪烁于古典诗词里反映着中国诗人独特的情感活动和审美内容的经典意象符号。
但是经典意象并不是毫无意义的无限重复,一方面它利用我们对传统艺术形式的感觉唤起以往的艺术体验,一方面它又在不同的时空里创造着新的艺术境界,意象往往具有形式符号的意义,但形式的构成是多方面的,以往的文学批评中忽视形式的研究,把形式当成了样式。其实形式的蕴涵是丰富的,所谓意味内容之类必须通过恰当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这里我们分析一下灯烛意象里的情感形式、时空形式和审美形式。

1.有灯与无灯——灯烛意象的情感形式

日出日落,昼夜交替,大自然无尽循环,太阳的升起总带给人希望与生命的力量,同时,火的发明揭开了人类文化历史新的一页。朝霞灿烂,夜火灼灼,照亮了充满神圣崇拜与惊喜之情的原始人类,这种深刻的情感意蕴也在无数的循环往复中嵌入民族心理结构深层,正是这种心灵背景下,灯烛代表着希望与获救,反映着诗人们吉庆热烈的心理情感。
中国古代有灯花报喜的风俗,李时珍《本草纲目》引汉人陆贾言曰:“灯花爆而百事喜。”《汉书·艺文志》中也有占灯花术,即依照灯烛的明暗预知喜忧,这一风俗深深影响了古典诗人,火爆的灯花总给诗人带来吉庆祥和的心境:

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
杜甫《独酌成诗》

今日喜时闻喜鹊,昨宵灯下拜灯花。
鱼玄机《迎李近仁员外》

应是灯花怜久客,故随人意报平安。
郝经《烛花》

从原型批评角度出发,灯花的喜庆意义正源于人类千百年来对光与火的礼拜祭祀,源于无数次高擎火把的长歌曼舞。灯与烛也成为中国诗人心中的希望之火。

一盏寒灯云外夜,数杯温酎雪中春。
白居易《和李中丞与李给事山居雪夜同宿小酌》

马寒村驿暮,灯暖帝城春。
翁卷《送徐平事赴省试》

虽然屋外是寒夜,窗外是飞雪,但一盏孤灯,驱散长夜,带给诗人以心灵的温暖与精神的慰藉。灯在这里是光明是温暖是家园,因此它最终成了希望的代称,韩愈《示爽》诗中云:“冬夜岂不长,达旦灯烛然”,冬夜漫漫,难以煎熬,而有一灯相伴,便有了希望,有了慰藉,有了走出冬夜到达黎明的力量。远古人类对火的崇拜,祖先们环绕着篝火尽情歌舞的热情,转化成诗人秉烛达旦照亮寒夜的信心。
灯火是热烈的,烘托着生命快乐壮丽的气氛。“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廷灯烛上熏天”  ,“万舞当华烛,箫韶入翠云”  ,“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  ,“十万人家火烛光,门门开处见红妆”  。灯烛映照之处,总渲染着生命的吉庆热烈。一片灯火,辉映天地,构成一片壮观的景色,唤起生命的激情,而从诗人的声声歌唱里,我们似乎看到了原始人类手擎火炬向我们走来的身影。
灯火是温馨的,召唤着人们走向宁静的家园。“穷巷独闭门,寒灯静深屋”  ,“寒灯映虚牖,暮雪掩闲扉”  ,灯常与“寒”、“冷”、“雪”、“雨”等恶劣的环境相对,而以灯火的燃烧照亮走向温馨的家园。唐人包何在《同李郎中净律院梡子树》中有诗谓:“滤水浇新长,燃灯暖更荣”,诗人感觉的“暖”是灯烛的暖,也是家园的暖,而这一层暖意正是相对外界的凄风苦雨而言。“然灯松林静,煮茗柴门香”  ,万籁俱静,一灯晶莹,诗人煮茶品茗,陶然忘机,灯光升腾家园的暖意,整个世界被置诸门外,心灵洋溢着一片希望的辉光。
灯烛——希望吉庆是这一意象的正题,而无灯或灯光暗淡凄惨意味着失望与痛苦的反题,反题是朝正题的相反运动,但这并不意味着正题不起作用,恰恰相反,反题是正题的加强形式,因为灯光是希望的喜庆的,无灯才是绝望的忧苦的。戴叔伦有诗谓:“两乡同夜雨,旅馆又无灯”  ,无灯不仅是一种真实情景描述,更是失望忧郁的心理表现,夜—雨—旅馆—无灯,构成了漂泊凄凉的凄苦心态,而无灯则是绝望心态的集中反映。另一方面昏暗的灯光意味着迷离渺茫的生活与心理环境,元稹在《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一诗中写道: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闻知挚友白居易贬谪九江的消息,久卧病中的诗人扶病坐起,望着一天迷茫的风雨,抒发了强烈的悲伤绝望的心情,而痛苦绝望的心情是由“残灯无焰”引发的,这里迷离的“残灯”象征着诗人彷徨痛苦的心境,但它的抒情基础却是基于“灯烛—希望”这一情感而成,正因灯火是希望的象征,无焰的灯火就代表了理想的破灭的绝望心态。中国古典诗词里“残灯”的这一意蕴是非常清楚的:

梦破寂寥思,灯残零落明。
方干《秋夜》

天涯孤梦去,篷底一灯残。
李中《寒江暮泊寄左偃》

谁知苦吟者,坐听一灯残。
李中《秋雨二首》

中国诗人在无数的昏暗灯火里,抒发着人生失意绝望彷徨的落寞情感,残灯代表着诗人无奈凄凉的心理,不过残灯只是一种写意式的意象,未必是一种实有的情境,它在古典诗词里往往是一种意象符号。但必须指出,无灯的情感形式是由有灯的情感形式决定的,因为有了吉庆热烈的灯烛,残灯才有几分悲凉。

2.灯烛意象的时空构成

象征意蕴不是孤立的,有时表面上我们说出了一个语词,其实我们是说着另一个语词的意义,正像我们表面上说着生,其实也潜在地叙述着死,因为生的设计只有对死才有意义。同样当我们说到灯烛意象时,也就涉及到了一个特定的时间——夜。因为灯只有对夜才有意义,灯烛的燃烧是以夜的时间为背景的。灯烛对于人类来说是太阳和白昼的延伸——“啜茗翻真偈,然灯继夕阳” ,“暮雪余春冷,寒灯续昼明”  。
同时,任何意象的存在都有一定的空间形式。把意象放置于何种时空坐标上,体现着某个诗人的特定心态,也反映着一个民族特定的情感模式和审美模式。当然时空是广大的,诗人们从万象中遴选着不同的时空意象,表现着丰富的生命和艺术感受,从而组织成时空交汇视听交织天籁与人生相互交融的艺术世界。意象组合是无穷的,这里我们考察几种常见意象的时空模式。
(1)夜火船灯。船曾是中国文学里的重要抒情意象,“诗思浮沉樯影里,梦魂摇曳橹声中” ,中国诗人留下了无数船上的歌;“灯火船窗深夜话,江山客路早冬诗”  ,船行一路,诗行一路,船载着诗人,也载着无限诗情。远水春帆,钓船秋月,孤篷落日,野渡舟横等等,都成为令人神往的古典审美意象。而在这些意象里最具情韵的还是夜航里的一船灯火:“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这里的“船—水—夜—灯”的结构模式,记录着诗人的漂泊、寻觅,记录着诗人的悲凉,也记录着诗人的希望。
说到了灯,就说到了夜,说到了船,也就说到了水,说到了诗人的远行,说到了诗人的追求寻觅,因此夜火船灯给人的联想往往是整体的,意象集约化的艺术感受,所以黄庭坚“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正是以“夜—湖—雨—灯”的意象的集约化密集化的形式出现,从而表现出意象的整合力量,反映诗人寻觅漂泊的心灵历史。船是诗人的履历,灯是诗人的心灵。在“船—夜—灯”的抒情形式里,诗人往往又以雨衬托其间,使诗人漂泊的历史燃烧的心灵,增添了几分苦寒,增加几分审美的迷离婉约。

山风寒殿磬,溪雨夜船灯。
许浑《岁暮自广江至新兴往复中题峡山寺四首》

夜雨寒潮水,孤灯万里舟。
李群玉《广江驿饯筵留别》

灯影秋江寺,篷声夜雨船。
温庭筠《送僧东游》

船的意象对诗人来说意味着远行,而雨的意象又意味着远行的艰难,意味着人生苦旅的苍凉,同时一天萧萧夜雨,一盏小船孤灯,一江悠悠远水,又构成了一幅幅清淡萧疏的审美图画。
(2)林月山灯。山—林—月—灯的意象组合把诗人带到了更广阔的立体性空间。山是雄伟的大地,月是辽阔的天空,而灯则是诗人。这样,山—月—灯就构成了天地人三方的整体活动空间。
诗人们常常以灯喻月,以月喻灯。“灯光恰似月,人面并如春”  ,“师亲指归路,月挂一轮灯”  ,灯是天上的月亮,月亮是地上的灯,灯与月同是黑夜里的光明,虽然月是自然的光明,灯是人造的光明,但它们都是以夜为背景的,因此月与灯就有了意义相通的基础,它们共同组成一幅抗击黑暗的图画。

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
郭利贞《上元》

入夜翠微里,千峰明一灯。
刘长卿《龙门八咏·远公龛》

红灯初上月轮高,照见堂前万朵桃。
李宣古《杜司空席上赋》

松下山前一径通,烛迎千骑满山红。
赵嘏《浙东陪元相公游云门寺》

虽然诗人置身于漫漫长夜里,但是有了人间的灯火和天上的月华两相映照,整个空间高洁悠远,诗人的心境也显得清朗澄澈,缓释了人生的种种不幸和悲凉,同时无语之青山与人间灯火,天上月华也构成了一幅崇高美景。即朗加纳斯《论崇高》一文中说:“风格的庄严、恢宏和遒劲大多地依靠恰当地运用形象”  ,青山—明月—灯火,正是具有崇高审美蕴涵的审美意象。
(3)落叶秋灯。本来灯与季节的变化无多大的联系,灯烛并不像植物那样春荣秋衰,灯烛一任季节变换却总是燃烧照亮。但中国文学笼罩着浓浓的秋韵,引起无数中国文人的心灵震动,以至于连灯烛也被放置在萧瑟的秋天里描绘:“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  ,“风幌夜不掩,秋灯照雨明”  ,“秋灯照树色,寒雨落池声”  。耿耿秋灯陪伴着诗人度过一个个耿耿秋夜,“秋”的特定季节规定它特定的悲凉情感,反映出诗人们的彷徨无奈,最有典型意义的是《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里林黛玉的《秋窗风雨夕》中的“秋灯”: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林黛玉那颗最敏感也最脆弱最自尊也最易被伤害的心灵连同《红楼梦》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剧意蕴,都寄托于秋花秋草秋风秋雨秋夜秋情的一盏荧荧不灭的“秋灯”表现形式里了。秋灯是诗人的心智的象征,所以它乐于为诗人所吟诵。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片黄叶,是秋的信使,因此,“黄叶一灯”又成为“秋灯”的典型艺术样式。这里仅以几首唐诗为例:

虚室寒灯静,空阶落叶飘。
皇甫冉《夜集张諲所居》

重露湿苍苔,明灯照黄叶。
李端《过谷口元赞善所居》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一室背灯卧,中宵扫叶声。
刘禹锡《秋晚病中乐天以诗见问力疾奉酬》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马戴《灞上秋居》

落叶萧萧,秋灯寂寂,传达出诗人疲惫苍老的生命叹息,落叶是代表秋天出场的,而灯则是诗人的心智,燃烧的心智与浓浓的秋韵烘托着生命的凄凉,在秋天的韵律里,我们也感受到时间催促的节奏。在上述秋灯黄叶诗中,最著名的是司空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卷一曾将几首意境相同的“黄叶”意象诗进行了比较:

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

在谢榛看来,韦应物、白居易、司空曙的几句诗,其抒情意蕴基本相同,而司空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境界高出一筹,原因何在?谢榛只说:“善状目前之景”,其实司空曙的诗妙处在于“黄叶—雨—秋—灯”意象的组合,虽然白居易、韦应物也描绘了“树—秋—人”的情境,但都缺少灯光—黄叶的对比效果。黄叶预报着萧瑟秋天的来临,也象征着历经风霜衰败哀婉的生命,灯光照亮了雨中黄叶,映照出诗人的历历白发,也照亮了诗人从青春年少历经磨难走向衰老的生命历史。秋灯黄叶似乎讲述着一个古老哀婉的心灵故事,从而引起读者的巨大的心灵震动。

3.灯烛意象的审美形式

形式有情感的内容,时空的存在形态更具有审美意味,形式往往是审美的形式、艺术的形式。从色彩角度看,长夜悠悠,一点烛红,闪闪烛红与浓浓夜色组成一幅优美的审美图画,所以在古典诗人笔下红烛意象最具审美风韵。杜甫《酬孟云卿》一诗有句云:“乐极伤头白,更深爱烛红。”这里反映的不只是某种个人爱好,而是一种古典美学表达,虽然世事纷纭,时光如白驹过隙,染白了诗人的头发,但烛光映红,却创造着色彩与光的审美空间,于是生命的悲凉便被红烛意象的审美形式淡化了、缓解了。从审美发源上看,中国美学在色彩上偏爱红色,在空间上追求光的迷离婉约,由此红烛意象成为典型的古典艺术形象。刘禹锡有诗称:“最宜红烛下,偏称落花前。”《抛球乐词》浓浓夜色,点燃红烛,成为令人惬意销魂的时分。
“门外碧潭春洗马,楼前红烛夜迎人。”  夜烧红烛伴随着士大夫的通宵夜饮欢歌达旦,更是美的浸润与沐浴。诗人们往往把烛影摇红的情境与楚楚动人的佳人联系起来——“美人闭红烛,独坐裁新锦”(蒋维翰《杂歌谣辞·古歌二首》),“红烛影回仙态近,翠鬟光动看人多”(李郢《中元夜》),“当时共赏移红烛。向花间,小饮杯盘促”(晁端礼《雨霖铃》)。红烛美人两相映照,更体现古典审美的迷离婉约,以至于洞房红烛成为中华民族对爱情的美学理解。明人王世贞云:“红蜡初镕双凤凰,新诗句好自催妆。”  洞房红烛与金榜题名被看作人生乐事,本身就意味着它具有审美的象征意义,正因为红烛是审美的艺术形式。李商隐有诗谓:“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花下醉》)更深夜静,红烛赏花,别是一番审美意境。所以白居易曾屡屡发问:“几时红烛下,闻唱竹枝歌?”  “何时红烛下,相对一陶然?” 
从光的角度看,光与亮本身就具有审美意义,很难想象暗淡无光的审美对象,海德格尔认为光是最高的美,所以他才一再标榜澄明莹彻的艺术境界。而在万籁俱静长夜漫漫的空间里,突现一点晶莹的灯火,尤其能给人以动人的力量,所以诗人才不惜笔墨表现和创造夜色里的灯光:

百花疑吐夜,四照似含春。
的的连星出,亭亭向月新。
江总《三善殿夜望山灯诗》

圣灯千万炬,旋向碧空生。
细雨湿不暗,好风吹更明。
蜀太妃徐氏《三学山夜看圣灯》

随园一夜斗灯光,天上星河地上忙。
深讶梅花改颜色,万枝清雪也红妆。
袁枚《随园张灯词》

诗人们写到灯的时候,都竭力去展现灯与烛的煌煌光亮,光是一种精神品格,也是一种美学品格——“这种光将自身融入作品,这种融入作品的光芒就是美。” 


第 四 节
烛 光 灯 影 里 的 人 格 精 神

康德说意象的使用“本质上为了使心意生气勃勃,替他展开诸类似的表象的无限无穷领域的眺望” 。在康德看来,意象延伸着人的审美视野,拓展着人的精神世界,因此它也汇聚着人的精神品格,一个意象在无数诗人的反复吟唱中被心灵化艺术化,最终也人格化了。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言“诗中有人”,但诗中的人往往是通过意象来展现的。
灯烛意象里典型地体现着中国古典诗人“焚身致用”奋勇抗争的悲剧人格精神。
首先,灯烛是发光体,因此它的人格象征首要的是燃烧是照亮。正像我们前面分析的,在中国哲学和艺术里,灯烛往往象征着诗人的心灵和智慧,这是古典知识分子莹彻澄明的人格体现。

落日啼连雨,孤灯坐彻明。
崔湜《同李员外春闺》

风幌夜不掩,秋灯照雨明。
王建《酬张十八病中寄诗》

闲思往事在湖亭,亭上秋灯照月明。
雍陶《忆江南旧居》

残磬风中袅,孤灯雪后青。
苏轼《观台》

尽管空间笼罩着无尽的夜色,或是秋雨绵绵,或是冬雪寂寂,而灯仍然以顽强的精神抗拒着燃烧着,以一点孤火去照破夜空,以激情、智慧、善良去温暖人间,驱走了寒冷、愚昧、邪恶,这正是古代正直知识分子坚持真理奋勇抗争的人格写照。可以说选择了一种意象形式,也就选择了一种人格精神。
其次,灯烛也象征着奋勇抗争的奉献和牺牲精神。灯烛是燃烧的照亮的发光体,但它的光芒却以燃烧自己为代价,晋人傅咸在《烛赋》序中称赞“烛之自焚以致用,亦有杀身以成仁”,“致用”是给人带来光明,送去温暖,“成仁”即以智慧善良美感去抗争蒙昧邪恶丑陋的伟大精神。但这一切都是以“焚身”为代价的,焚身即牺牲自己,而从这种物象里获得了人格启示。汉代刘歆在《灯赋》中说“明无不见,照察纤微,以夜继昼,烈者所依”,这里“明无不见,照察纤微,以夜继昼”,是对灯烛品格的赞美,而“烈者所依”意味着古典文人从灯烛意象的精神启示中所作出的自觉的人格选择。龚自珍《己亥杂诗》有“我不畏鬼复不忧,灵文夜补秋灯碧”、“夜奠三十九布衣,秋灯忽吐苍虹气”等诗句,秋灯意象都是漫漫长夜里生命抗争精神的延展与升华。
再次,灯烛体现着一种悲剧意蕴。灯烛是燃烧的照亮的,但相对于漫漫长夜来说,灯又是孱弱的无力的,因此它就具有了悲剧意味,因此在古典诗词里出现了那么多的青灯、孤灯、寒灯、残灯、微灯。这里的“寒”、“孤”、“残”、“微”等词,透露出诗人心理的凄冷、孤独、无奈和悲伤,而尤能表现灯烛意象悲剧意蕴的是“烛泪”,在斑斑烛泪中,我们仿佛听到了诗人的心声和哭声:

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
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
陈叔达《自君之出矣》

月惭红烛泪,花笑白头人。
武元衡《春分与诸公同宴呈陆三十四郎中》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赠别二首》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红烛泪前低语,绿笺花里新词。
晏几道《清平乐》

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
周邦彦《夜飞鹊》

烛光闪闪,泪花莹莹,烛泪与诗人的泪交织在一起抒发出诗人哀婉无奈的悲凉心韵。其实蜡烛是替诗人流泪的,所以杜牧才说蜡烛是“替人垂泪”的,流泪的蜡烛后面一定有一位饮泣的诗人。《红楼梦》里那位“想眼中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的林黛玉,一方面为自己的悲惨命运流着泪,一方面又把这泪移向“秋屏泪烛”: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风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红楼梦》四十五回《秋窗风雨夕》

林黛玉病卧潇湘馆,听夜雨淅沥,灯下翻书,仿《春江花月夜》之格,反其意而作《秋窗风雨夕》,这里已没有《春江花月夜》那轮充满生机的盛唐明月,而代之以在凄风苦雨里感时伤怀的点点烛泪。淋漓泪烛正是林黛玉命运的写照,泪贯穿了林黛玉的一生,而烛泪也是她人格的化身。诗人们之所以写了众多的泪烛,正是写出了一代诗人的悲剧命运。泪烛斑斑,映照出无数中国诗人流泪的心灵。李商隐有诗谓“风车雨马不持去,蜡烛啼红怨天曙”(《燕台四首·冬》),连蜡烛的光芒都是啼出来的,但尽管如此,诗人仍然写出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传达的是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从这个意义上说烛光虽然有其悲剧的意蕴,但它是悲壮的。


结语

“千载已如梦,一灯今尚传”  ,虽然往事若烟,千载如梦,历史已经远去,古老的烛灯已经从广大地区隐退,但灯烛意象仍具有召唤人的力量。都市里时下流行的烛光晚会,颇令人思考,为什么在各种现代化灯具普遍流行的现代,人们对古老的烛光情有独钟呢?难道人们仅仅是喜爱那种迷离朦胧的情境吗?显然是灯与烛有更深刻的历史和审美蕴涵。闪闪烛灯,更容易启发我们对人类从高擎火炬走出蛮荒迈向文明的伟大历史的回忆,烛红悠悠,更容易触动我们民族复杂的历史神经。沐浴在古典艺术的静照里,这一瞬间历史走近了我们,用荣格的话说:原型正通过我们表现出伟大的力量。这又使我想起一句古诗:“喻筏知何极,传灯竟不穷。”




推荐阅读:

普希金叙事诗《茨冈人》

普希金诗24首

普希金《寄西伯利亚》

普希金诗6首

普希金《自由颂》3个译本

普希金《安德烈·谢尼埃》

普希金诗12首

普希金《青铜骑士》

普希金诗12首

罗俊敏诗2首

文忠成诗2首

郑澈《思美人曲》

尹善道《五友歌》

D·H·劳伦斯诗8首

贡戈拉诗3首

塞蒂纳诗2首

鲁米《同甘共苦》

阿特伍德《弃儿》

卡斯特拉诺斯《面对一块古石的默想》

马查多《给我的影子》

鲁米诗20首

阿特伍德诗4首

维加诗4首

埃斯普马克诗3首

萨利纳斯诗4首

塔伦斯《和杜甫》

卡琳·波伊《奉献》

弗勒丁《好天气》

里尔克《果园》

乌纳穆诺诗3首

海顿斯坦诗7首

艾米莉·勃朗特诗5首

正冈子规俳句选

与谢野晶子诗选

里尔克《窗》

里尔克《瓦莱四行诗》

里尔克《玫瑰集》

叶芝诗10首

北原白秋诗6首

岛崎藤村诗7首

埃德森斯文诗35首

奥哈拉诗20首

米莱诗3首

克劳德·麦凯诗5首

西德尼·拉尼尔诗3首

金内尔诗4首

杰弗斯诗4首

兰德尔·贾雷尔诗7首

米沃什《梦痕集》

兰斯顿·休斯诗16首

鲁伊斯诗3首

克维多诗6首

蒙特希诺斯诗2首

路易斯·德·莱昂诗5首

里德鲁埃霍诗2首

米格尔·埃尔南德斯诗5首

哈特·克莱恩诗10首

西蒙·阿米蒂奇诗10首

扎波洛茨基诗10首

帕斯诗7首

泰戈尔《园丁集》

贺拉斯诗7首

泰戈尔《飞鸟集》

泰戈尔《新月集》

泰戈尔《吉檀迦利》

泰戈尔《萤火虫》

索德格朗诗99首

松尾芭蕉俳句选

朗·普利迪诗18首

威廉·斯塔福德诗25首

艾德里安娜·里奇诗选

霍普金斯诗5首

詹姆斯·泰特诗5首

查尔斯·奥尔森诗选

朗费罗诗4首

斯诺德格拉斯《心的指针》

凯特·莱特诗6首

W·S·默温诗7首

W·S·默温诗13首

W·S·默温诗7首

波赫士诗6首

斯蒂芬·克兰诗10首

娜塔莎·特斯维诗10首

查尔斯·西米克诗3首

麦凯格诗8首

休·麦克迪尔米德诗3首

娜塔莎·特斯维诗15首

露易丝·格吕克诗8首

努瓦斯诗2首

穆太奈比诗3首

麦阿里诗3首

韩莎《今天等不到我所期待的梦幻》


孤独没有什么不对,使孤独变得不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