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曼努埃尔·多斯·桑托斯·利马《归来》

安哥拉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曼努埃尔·多斯·桑托斯·利马(1935年6月28日出生,席尔瓦·波尔图(现为库伊托),安哥拉诗人、剧作家和小说家,其创作根植于争取安哥拉从葡萄牙殖民主义中解放出来的斗争。
利马于1956年代表安哥拉出席了在巴黎举行的第一届国际黑人作家和艺术家大会,并于1962年再次出席了在开罗举行的亚非裔作家大会。曾任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组织委员会委员、安哥拉人民解放军军事领导人。这些经历为他的写作提供了营养。后来他搬到蒙特利尔,在那里教法语。
利马的第一部小说《自由的种子》(Sementes da Liberdade,1965)在里约热内卢出版,他的第二部小说《眼泪与风》(Lagrimas e o Vento,1975)在里斯本出版。后一部作品虚构了导致独立的解放战争。利马还出版了诗集《基桑奇》(1961年)和一部戏剧《暗黑破坏神》(1977年;“魔鬼的皮肤”)以及一个政治寓言,Os anões e Os mendigos(1984;“矮人和乞丐”)。


Manuel dos Santos Lima, (born June 28, 1935, Silva Porto [now Kuito], Angola), Angolan poet, dramatist, and novelist whose writing is rooted in the struggle for liberation of Angola from Portuguese colonialism.


Lima represented Angola in 1956 at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Black Writers and Artists in Paris and again at the Congress of Afro-Asian Writers in Cairo in 1962. He was a member of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the Popular Movement for the Liberation of Angola and a military leader of the Popular Army for the Liberation of Angola. These experiences provided nourishment for his writing. He later moved to Montreal, where he taught French.


Lima’s first novel, As Sementes da Liberdade (1965; “The Seeds of Liberty”), was published in Rio de Janeiro, and his second, As Lagrimas e o Vento (1975; “Tears and Wind”), in Lisbon. The latter work is a fictional account of the war of liberation that resulted in independence. Lima also published a volume of poems, Kissange (1961), and a play, A Pele do Diabo (1977; “The Skin of the Devil”), as well as a political fable, Os anões e os mendigos (1984; “Dwarfs and Beggars”).



归来


一面面无色的旗帜,

在风中摇曳。

一辆卡车奔驰向前,

歌声在唱,

——唱归家的男子汉。

宏亮的歌传向远方,

传向星星点点的茅屋,

那里,母亲们正在翘望。

旗帜——渴望的旗帜,

在风中摇曳。

飘落的歌声追寻

那铺着苇席的地板,

离别的歌犹如

街上的尘土飞散。

摇曳着,摇曳着,

无色的旗帜激荡起多少渴念。

在一个个小镇里,

新生儿的啼哭正在响起。

周 国 勇 译


《归来》是曼努埃尔·多斯·桑托斯·利马一首著名的抒情诗,诗人用一支饱含深情的笔,抒发了游子的一腔乡情,描写了独具特色的家乡景象,体现了归来的游子对于家乡的真挚热爱,格调清新,情趣盎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离家的游子终于回家了,在家乡,“母亲们正在翘望”,而且,一面面“无色的”“渴望的旗帜”“在风中摇曳”,期盼又欢迎游子的归来。游子的心情是激动的,家乡想念他的人也沸腾了,游子听到那欢迎他的“宏亮的歌”“传向远方”,一直传到他日思夜想的“星星点点的茅屋”以及茅屋旁边翘首期盼的母亲们那里。诗中并没有花上只言片语写母亲对儿子是如何如何思念,也没有写儿子是如何如何思念故乡,只是用了“翘望”和“歌声”两个词就把母子之间那份如影随形的牵绊情真意切地表现出来,十分动人。
诗人没有从儿子思乡这一在旅居文学中常见的主题着笔,而是从母亲对儿子的期待落笔,好像不是自己对故乡牵挂,反倒是母亲遗憾未能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母亲的等待更须体贴。这种构思,曲折有致,出乎常情,不写己思人,而写人思己,更见己思之深、之切,越发显出母子情深和“我”的思乡深情。写母亲在门口翘首等待自己,实际上是为了表现“远行人”对“家中人”的思念,对面落笔,含蓄深沉。而“翘望”一词的运用更是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具有旅途奔波经验的人们不难想象,这份思念和牵挂有多深、多苦!这一词语语短情长,耐人寻味,突出了母亲对儿子绵绵不尽的深情和爱。
游子想起了离别的日子,离别的片刻历历在目,同样的场景,只是人们有着不同的心情,那时也唱起了歌,却是“离别的歌”,乡亲们在“尘土飞散”的“街上”送走了他们的孩子。自从把他们的孩子送上征程那一刻开始,他们就在等待漂流在外、在前线奔走的孩子,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旗帜”也明白人的心情,它是人们相聚分离的见证。在诗人笔下,它也具有人的感情。在游子离家的那段时间里,“旗帜”也在风中摇曳着、等待着,直至变成“无色的”,还陪在人们身边,与人们一起希冀。“那铺着苇席的地板”更是激起了离家的儿子无限的思念与回忆,使他忆及合家欢聚的情景,这既是诗人自己此时此刻的心声,也传达了世人共有的情思。全诗以“无色的旗帜”作为引子,那旗帜十分理解诗人无奈离开生身故土而去异乡漂泊的心情,旗帜安慰他孤独寂寞的游子心,旗帜是游子寂寞旅途中的精神支柱,旗帜也和家乡的人一样,有悲愁和喜悦,有痛苦和欢乐,有人的感情。“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诗中的景物都带上人的感情。终于,当“新生儿的啼哭正在响起”的时候,离家多年的儿子回来了。
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感情浓郁,节奏明快。虽然意象简单,但构成的意境富有非洲特色,高度概括而又极其自然地表达了旅居在外的年轻诗人对家和亲人的刻骨思念。透过文字渗出来的那种淡淡的美,不但可以抚平心灵上的痛苦和忧伤,而且可以使人产生许多往日美好的回忆,把读者引入意韵悠远的境界。( 党 啸 林 )



非 洲 葡 萄 牙 语 文 学

非洲使用葡萄牙语的国家有安哥拉、莫桑比克、几内亚比绍、佛得角和圣多美与普林西比,这些国家长期遭受殖民统治,文化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19世纪中叶以前,这些地区的文学主要是方言口头文学,描写当地人民生活的葡萄牙语文学实际上是从19世纪中叶以后才发展起来的。
在安哥拉,1849年出版了若泽□达·西尔瓦·马亚·弗雷拉的诗集《我的灵魂的自发性》。这是安哥拉葡萄牙语文学的开始。他的诗歌颂爱情、友谊,怀念家园,赞美大自然和祖国。
在小说领域最先获得成功的是阿尔弗雷多·特罗尼(1845~1904),他的小说《思加·姆图莉》(1882)描写一个非洲妇女受尽凌辱的一生,展现了19世纪下半叶罗安达的社会画面。
诗人、哲学家科尔德罗·达·马塔(1857~1894)曾经号召“创造我们自己的文学”。他的主要作品有《安哥拉故事 114篇》和诗集《梦呓》(1887)等。
1948年,成立了“安哥拉新知识分子运动”的组织。他们的口号是“让我们来发现安哥拉”。1950年在罗安达出版了《安哥拉新诗人诗集》。1951年, 这个组织创办《信使──安哥拉人之声》 杂志, 传播爱国主义和民族感情。它的创刊被认为是“安哥拉新文化的转折点”。这个运动和杂志的创始人有维里亚托·达·克鲁兹(1928~1973),他的诗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发出了要求解放的呼声。政治家、 诗人阿戈什蒂纽·内图(1922~1979)的作品有《阿戈什蒂纽·内图诗四首》(1957)、《诗集》(1961)、《神圣的希望》(1974)。他的诗富有战斗性,号召人们反抗殖民主义。
作家卡斯特罗·索罗梅尼奥(1910~1968)有“真正的安哥拉小说的开创者”之称。他的有些作品,如剧本《纳拉》(1939),小说及故事集《悲伤的夜晚》(1939)、《有出路的人》(1942)、《疾风和其他的故事》(1943)、《卡兰加》(1945)、《黑土地的故事》(1960)等,大多取材于部落社会的生活,带有神话和传奇色彩。他的另外一些作品,如《死亡的土地》(1949)、《转折》(1957)以及在他逝世后出版的《创伤》(1970),描述了安哥拉人民所受的剥削,揭露了殖民统治的残暴。这些作品使他在国内外赢得了声誉。他的作品已在许多国家翻译出版。
罗安迪尼奥·维埃拉(1936~ )的小说集《罗安达》(1964)揭露了葡萄牙殖民主义统治,曾获得安哥拉文学奖和葡萄牙作家协会的文学奖,葡萄牙作家协会为此曾一度被当局勒令停止活动。他的其他作品还有《古老的故事》(1974)、《我们马库卢苏人》(1974)、《新的生活》(1975)等。
曼努埃尔·多斯·桑托斯·利马(1935~ )的小说《自由的种子》 (1965) 和《泪水与风》(1976),直言不讳地揭露殖民主义统治。《泪水与风》是一部描写殖民战争的小说。作者曾参加1957年在巴黎举行的黑人作家、艺术家国际代表大会和1962年在开罗举行的亚非作家代表大会。
在佛得角,最早的葡萄牙语文学著作为若泽·埃瓦里斯托·德·阿尔梅达 (生年不详)的小说 《奴隶》(1856)。它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上半叶的圣地亚哥岛上,写黑人摆脱被奴役的屈辱地位,并得到人们尊重的主题。
但是,佛得角葡萄牙语文学的真正兴起还是在《光明》杂志(1936~1960)出版以后。杂志的创办人之一、诗人若尔热·巴尔博扎(1902~1971)主张诗歌抛弃传统的以欧洲人为中心的格调,着重表现佛得角人民。他在《群岛》(1935)、《环境》(1941)和《一位岛上居民的日记》(1956)等诗中描绘了佛得角人民的苦难:干旱、饥饿、 逃亡以及与世隔绝的生活。他同时代的作家曼努埃尔·洛佩斯生于1907年,曾两次获得以葡萄牙16世纪探险家和作家费尔南·门德斯·平托命名的文学奖。曼努埃尔的作品有故事集 《海湾里的一只公鸡叫了》(1959)、小说《暴雨》(1959)和《东风的袭扰》(1960)等。巴尔塔扎尔·洛佩斯的长篇小说《小铃》(1947)在语言上、结构上都有所创新。
几内亚比绍于1977年 1月在解放区出版了诗集《支持斗争中的人》,其中收集了14位诗人的作品。这部诗集标志着几内亚比绍葡萄牙语文学的开端。
在圣多美和普林西比,诗人弗朗西斯科·若泽·特恩雷罗(1921~1966)于1942年发表诗集《圣名岛》,他的诗喊出了非洲人民的共同声音。女诗人马里亚·曼努埃尔·马尔加里多(1925~ )的诗富有反抗精神,她的作品有《寂静的天空》(1957)。
在莫桑比克,路易·德·诺罗尼亚(1909~1943)的诗描写了莫桑比克人民的灾难与不幸。他的作品有《十四行诗集》(1943)。女诗人诺埃米亚·德·索乌扎和若泽·克拉韦里尼亚的诗颂扬了她们的祖国和非洲人民,抨击了殖民主义者。她的作品有《其他世界的哭声》、《不眠之夜》、《奴隶之歌》、《无法医治的创伤》以及诗集《赤古堡》(1946)等。
莫桑比克的作家奥尔兰多·门德斯的小说《关税》(1965),描写殖民者闯入非洲后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的灾难。1975年莫桑比克独立后,又出版了他的文集《浮起的国家》,汇集了他的诗、剧本和短篇小说。
路易斯·贝尔纳多·洪瓦纳(1942~ )的短篇小说集《我们打死癞皮狗》(1964),揭露了殖民主义对非洲人民的残酷压迫。这部作品已被译成其他国家的文字出版。
作家维尔吉利奥·希德·费朗(1947~ )的《北方》(1975)暴露了殖民军队内部的厌战情绪,并赞扬了解放区游击队与居民的融洽关系。




推荐阅读:

策兰诗14首

米赫历奇诗6首

特朗斯特罗默《火之书》

马修·阿诺德《多佛尔海滩》

济慈诗2首

史蒂文斯《弹蓝色吉他的人》

史蒂文斯《作为字母C的喜剧演员》

史蒂文斯诗8首

史蒂文斯诗5首

佩索阿诗2首

梅廷‧塞拉尔诗4首

内山登美子《布谷鸟》

宇佐美孝二诗2首

藤木俱子俳句选

狄瑾荪诗6首

史蒂文斯诗19首

史蒂文斯《罗曼司的重演》

雪莱《西风颂》

但丁·迦白列·罗塞蒂《寂静的午时》

克里斯蒂娜·德·比尚诗2首赏析

艾弗瑞斯特·帕尔尼诗2首赏析

雨果·克劳斯诗抄

查尔斯·赖特诗4首

史蒂文斯《蓝色吉他手》

阿吉·米斯赫尔诗3首

奥尔良诗2首赏析

杜·贝莱诗2首赏析

克莱芒·马罗诗2首赏析

与谢野晶子《乱发︰短歌选》

史蒂文斯《蒙眼障的懵姨丈》

伊丽莎白·毕肖普诗5首

伏尔泰《致吕兰夫人》

让·拉辛《一个基督徒的诉怨》

圣-阿芒诗2首赏析

史蒂文斯诗11首

狄金森诗3首

华兹华斯诗2首

叶芝情诗2首

阿米尔·欧尔诗4首

阿尔阿札威诗5首

丹雅·蜜凯尔诗4首

史蒂文斯诗10首

巴列霍《人类的诗篇》21首

杰克·吉尔伯特诗6首

马克·斯特兰德诗4首

狄金森《我为美而死》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