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丁尼生《​悼念集》

英国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Afred Tennyson, 1809-1892)19世纪英国最受欢迎的著名诗人。
他出生于英国林肯郡的萨默斯比的一个牧师家庭,少有诗名,12岁时便写出了6000行的史诗,18岁时与其兄出版了《两兄弟诗集》(Poems by Two Brothers,1827)。1828年进剑桥大学读书,积极参加诗歌活动。1829年,诗人的短诗获得了剑桥大学颁发的金质奖章。1931年,诗人因父亲去世放弃了剑桥的学业。
两年后,他的挚友哈勒姆又英年早逝,使他深受打击,此后10年内未发表诗作。在此期间,丁尼生贫困潦倒,但仍然在写诗。1850年是丁尼生一生的转折点。他多年来为纪念哈勒姆而作的挽歌集《悼念》一问世就大受欢迎。《悼念》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哀歌之一。由于博得女王的青睐,丁尼生继刚刚逝世的华兹华斯之后被封为桂冠诗人。1884年被封为男爵。1892年10月6日卒于索立郡奥尔兹沃思。
丁尼生是维多利亚时期的主要诗人,他的诗歌语言极富音乐感和表现力,其主要作品有:《国王的田园诗》(Idylls of the King),短诗《拍岸曲》(Break, Break, Break)和《渡过沙洲》(Crossing the Bar),其131首的组诗《悼念》被视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秀哀歌之一,其他重要诗作有《尤利西斯》、《伊诺克-阿登》等。




From

In Memoriam A. H. H.


II


Old yew, which graspest at the stones

That name the underlying dead,

Thy fibres net the dreamless head,

Thy roots are wrapt about the bones.


The seasons bring the flower again,

And bring the firstling to the flock;

And in the dusk of thee the clock

Beats out the little lives of men.


O, not for thee the glow, the bloom,

Who changest not in any gale,

Nor branding summer suns avail

To touch thy thousand years of gloom;


And gazing on thee, sullen tree,

Sick for thy stubborn hardihood,

I seem to fail from out my blood

And grow incorporate into thee.



VII


Dark house, by which once more I stand

Here in the long unlovely street,

Doors, where my heart was used to beat

So quickly, waiting for a hand,


A hand that can be clasp'd no more —

Behold me, for I cannot sleep,

And like a guilty thing I creep

At earliest morning to the door.


He is not here; but far away

The noise of life begins again,

And ghastly thro' the drizzling rain

On the bald street breaks the blank day.



IX


Fair ship, that from the Italian shore

Sailest the placid ocean-plains

With my lost Arthur's loved remains,

Spread thy full wings, and waft him o'er.


So draw him home to those that mourn

In vain; a favorable speed

Ruffle thy mirror'd mast, and lead

Thro' prosperous floods his holy urn.


All night no ruder air perplex

Thy sliding keel, till Phosphor, bright

As our pure love, thro' early light

Shall glimmer on the dewy decks.


Sphere all your lights around, above;

Sleep, gentle heavens, before the prow;

Sleep, gentle winds, as he sleeps now,

My friend, the brother of my love;


My Arthur, whom I shall not see

Till all my widow'd race be run;

Dear as the mother to the son,

More than my brothers are to me.



XI


Calm is the morn without a sound,

Calm as to suit a calmer grief,

And only thro' the faded leaf

The chestnut pattering to the ground;


Calm and deep peace on this high world,

And on these dews that drench the furze,

And all the silvery gossamers

That twinkle into green and gold;


Calm and still light on yon great plain

That sweeps with all its autumn bowers,

And crowded farms and lessening towers,

To mingle with the bounding main;


Calm and deep peace in this wide air,

These leaves that redden to the fall,

And in my heart, if calm at all,

If any calm, a calm despair;


Calm on the seas, and silver sleep,

And waves that sway themselves in rest,

And dead calm in that noble breast

Which heaves but with the heaving deep.



XVII


Thou comest, much wept for; such a breeze

Compell'd thy canvas, and my prayer

Was as the whisper of an air

To breathe thee over lonely seas.


For I in spirit saw thee move

Thro' circles of the bounding sky,

Week after week; the days go by;

Come quick, thou bringest all I love.


Henceforth, wherever thou mayst roam,

My blessing, like a line of light,

Is on the waters day and night,

And like a beacon guards thee home.


So may whatever tempest mars

Mid-ocean spare thee, sacred bark,

And balmy drops in summer dark

Slide from the bosom of the stars;


So kind an office hath been done,

Such precious relics brought by thee,

The dust of him I shall not see

Till all my widow'd race be run.



XIX


The Danube to the Severn gave

The darken'd heart that beat no more;

They laid him by the pleasant shore,

And in the hearing of the wave.


There twice a day the Severn fills;

The salt sea-water passes by,

And hushes half the babbling Wye,

And makes a silence in the hills.


The Wye is hush'd nor moved along,

And hush'd my deepest grief of all,

When fill'd with tears that cannot fall,

I brim with sorrow drowning song.


The tide flows down, the wave again

Is vocal in its wooded walls;

My deeper anguish also falls,

And I can speak a little then.



XXII


The path by which we twain did go,

Which led by tracts that pleased us well,

Thro' four sweet years arose and fell,

From flower to flower, from snow to snow;


And we with singing cheer'd the way,

And, crown'd with all the season lent,

From April on to April went,

And glad at heart from May to May.


But where the path we walk'd began

To slant the fifth autumnal slope,

As we descended following Hope,

There sat the Shadow fear'd of man;


Who broke our fair companionship,

And spread his mantle dark and cold,

And wrapt thee formless in the fold,

And dull'd the murmur on thy lip,


And bore thee where I could not see

Nor follow, tho' I walk in haste,

And think that somewhere in the waste

The Shadow sits and waits for me.



XXVIII


The time draws near the birth of Christ.

The moon is hid, the night is still;

The Christmas bells from hill to hill

Answer each other in the mist.


Four voices of four hamlets round,

From far and near, on mead and moor,

Swell out and fail, as if a door

Were shut between me and the sound;


Each voice four changes on the wind,

That now dilate, and now decrease,

Peace and goodwill, goodwill and peace,

Peace and goodwill, to all mankind.


This year I slept and woke with pain,

I almost wish'd no more to wake,

And that my hold on life would break

Before I heard those bells again;


But they my troubled spirit rule,

For they controll'd me when a boy;

They bring me sorrow touch'd with joy,

The merry, merry bells of Yule.



XXXIX


Old warder of these buried bones,

And answering now my random stroke

With fruitful cloud and living smoke,

Dark yew, that graspest at the stones


And dippest toward the dreamless head,

To thee too comes the golden hour

When flower is feeling after flower;

But Sorrow, — fixt upon the dead,


And darkening the dark graves of men, —

What whisper'd from her lying lips?

Thy gloom is kindled at the tips,

And passes into gloom again.



XLVI


We ranging down this lower track,

The path we came by, thorn and flower,

Is shadow'd by the growing hour,

Lest life should fail in looking back.


So be it: there no shade can last

In that deep dawn behind the tomb,

But clear from marge to marge shall bloom

The eternal landscape of the past;


A lifelong tract of time reveal'd,

The fruitful hours of still increase;

Days order'd in a wealthy peace,

And those five years its richest field.


O Love, thy province were not large,

A bounded field, nor stretching far;

Look also, Love, a brooding star,

A rosy warmth from marge to marge.



L


Be near me when my light is low,

When the blood creeps, and the nerves prick

And tingle; and the heart is sick,

And all the wheels of being slow.


Be near me when the sensuous frame

Is rack'd with pangs that conquer trust;

And Time, a maniac scattering dust,

And Life, a Fury slinging flame.


Be near me when my faith is dry,

And men the flies of latter spring,

That lay their eggs, and sting and sing

And weave their petty cells and die.


Be near me when I fade away,

To point the term of human strife,

And on the low dark verge of life

The twilight of eternal day.



LXIV


Dost thou look back on what hath been,

As some divinely gifted man,

Whose life in low estate began

And on a simple village green;


Who breaks his birth's invidious bar,

And grasps the skirts of happy chance,

And breasts the blows of circumstance,

And grapples with his evil star;


Who makes by force his merit known

And lives to clutch the golden keys,

To mould a mighty state's decrees,

And shape the whisper of the throne;


And moving up from high to higher,

Becomes on Fortune's crowning slope

The pillar of a people's hope,

The centre of a world's desire;


Yet feels, as in a pensive dream,

When all his active powers are still,

A distant dearness in the hill,

A secret sweetness in the stream,


The limit of his narrower fate,

While yet beside its vocal springs

He play'd at counsellors and kings,

With one that was his earliest mate;


Who ploughs with pain his native lea

And reaps the labor of his hands,

Or in the furrow musing stands:

'Does my old friend remember me?'



LXVII


When on my bed the moonlight falls,

I know that in thy place of rest

By that broad water of the west

There comes a glory on the walls:


Thy marble bright in dark appears,

As slowly steals a silver flame

Along the letters of thy name,

And o'er the number of thy years.


The mystic glory swims away,

From off my bed the moonlight dies;

And closing eaves of wearied eyes

I sleep till dusk is dipt in gray;


And then I know the mist is drawn

A lucid veil from coast to coast,

And in the dark church like a ghost

Thy tablet glimmers in the dawn.



LXIX


I dream'd there would be Spring no more,

That Nature's ancient power was lost;

The streets were black with smoke and frost,

They chatter'd trifles at the door;


I wander'd from the noisy town,

I found a wood with thorny boughs;

I took the thorns to bind my brows,

I wore them like a civic crown;


I met with scoffs, I met with scorns

From youth and babe and hoary hairs:

They call'd me in the public squares

The fool that wears a crown of thorns.


They call'd me fool, they call'd me child:

I found an angel of the night;

The voice was low, the look was bright;

He look'd upon my crown and smiled.


He reach'd the glory of a hand,

That seem'd to touch it into leaf;

The voice was not the voice of grief,

The words were hard to understand.



LXXIV


As sometimes in a dead man's face,

To those that watch it more and more,

A likeness, hardly seen before,

Comes out — to some one of his race;


So, dearest, now thy brows are cold,

I see thee what thou art, and know

Thy likeness to the wise below,

Thy kindred with the great of old.


But there is more than I can see,

And what I see I leave unsaid,

Nor speak it, knowing Death has made

His darkness beautiful with thee.



LXXVIII


Again at Christmas did we weave

The holly round the Christmas hearth;

The silent snow possess'd the earth,

And calmly fell our Christmas-eve.


The yule-clog sparkled keen with frost,

No wing of wind the region swept,

But over all things brooding slept

The quiet sense of something lost.


As in the winters left behind,

Again our ancient games had place,

The mimic picture's breathing grace,

And dance and song and hoodman-blind.


Who show'd a token of distress?

No single tear, no mark of pain —

O sorrow, then can sorrow wane?

O grief, can grief be changed to less?


O last regret, regret can die!

No — mixt with all this mystic frame,

Her deep relations are the same,

But with long use her tears are dry.



LXXXIII


Dip down upon the northern shore,

O sweet new-year delaying long;

Thou doest expectant Nature wrong;

Delaying long, delay no more.


What stays thee from the clouded noons,

Thy sweetness from its proper place?

Can trouble live with April days,

Or sadness in the summer moons?


Bring orchis, bring the foxglove spire,

The little speedwell's darling blue,

Deep tulips dash'd with fiery dew,

Laburnums, dropping-wells of fire.


O thou, new-year, delaying long,

Delayest the sorrow in my blood,

That longs to burst a frozen bud

And flood a fresher throat with song.



LXXXVII


I past beside the reverend walls

In which of old I wore the gown;

I roved at random thro' the town,

And saw the tumult of the halls;


And heard once more in college fanes

The storm their high-built organs make,

And thunder-music, rolling, shake

The prophet blazon'd on the panes;


And caught once more the distant shout,

The measured pulse of racing oars

Among the willows; paced the shores

And many a bridge, and all about


The same gray flats again, and felt

The same, but not the same; and last

Up that long walk of limes I past

To see the rooms in which he dwelt.


Another name was on the door.

I linger'd; all within was noise

Of songs, and clapping hands, and boys

That crash'd the glass and beat the floor;


Where once we held debate, a band

Of youthful friends, on mind and art,

And labor, and the changing mart,

And all the framework of the land;


When one would aim an arrow fair,

But send it slackly from the string;

And one would pierce an outer ring,

And one an inner, here and there;


And last the master-bowman, he,

Would cleave the mark. A willing ear

We lent him. Who but hung to hear

The rapt oration flowing free


From point to point, with power and grace

And music in the bounds of law,

To those conclusions when we saw

The God within him light his face,


And seem to lift the form, and glow

In azure orbits heavenly-wise;

And over those ethereal eyes

The bar of Michael Angelo?



XCI


When rosy plumelets tuft the larch,

And rarely pipes the mounted thrush,

Or underneath the barren bush

Flits by the sea-blue bird of March;


Come, wear the form by which I know

Thy spirit in time among thy peers;

The hope of unaccomplish'd years

Be large and lucid round thy brow.


When summer's hourly-mellowing change

May breathe, with many roses sweet,

Upon the thousand waves of wheat

That ripple round the lonely grange,


Come; not in watches of the night,

But where the sunbeam broodeth warm,

Come, beauteous in thine after form,

And like a finer light in light.



XCIX


Risest thou thus, dim dawn, again,

So loud with voices of the birds,

So thick with lowings of the herds,

Day, when I lost the flower of men;


Who tremblest thro' thy darkling red

On yon swollen brook that bubbles fast

By meadows breathing of the past,

And woodlands holy to the dead;


Who murmurest in the foliaged eaves

A song that slights the coming care,

And Autumn laying here and there

A fiery finger on the leaves;


Who wakenest with thy balmy breath

To myriads on the genial earth,

Memories of bridal, or of birth,

And unto myriads more, of death.


O, wheresoever those may be,

Betwixt the slumber of the poles,

To-day they count as kindred souls;

They know me not, but mourn with me.



CIV


The time draws near the birth of Christ;

The moon is hid, the night is still;

A single church below the hill

Is pealing, folded in the mist.


A single peal of bells below,

That wakens at this hour of rest

A single murmur in the breast,

That these are not the bells I know.


Like strangers' voices here they sound,

In lands where not a memory strays,

Nor landmark breathes of other days,

But all is new unhallow'd ground.



CVI


Ring out, wild bells, to the wild sky,

The flying cloud, the frosty light:

The year is dying in the night;

Ring out, wild bells, and let him die.


Ring out the old, ring in the new,

Ring, happy bells, across the snow:

The year is going, let him go;

Ring out the false, ring in the true.


Ring out the grief that saps the mind,

For those that here we see no more;

Ring out the feud of rich and poor,

Ring in redress to all mankind.


Ring out a slowly dying cause,

And ancient forms of party strife;

Ring in the nobler modes of life,

With sweeter manners, purer laws.


Ring out the want, the care, the sin,

The faithless coldness of the times;

Ring out, ring out my mournful rhymes,

But ring the fuller minstrel in.


Ring out false pride in place and blood,

The civic slander and the spite;

Ring in the love of truth and right,

Ring in the common love of good.


Ring out old shapes of foul disease;

Ring out the narrowing lust of gold;

Ring out the thousand wars of old,

Ring in the thousand years of peace.


Ring in the valiant man and free,

The larger heart, the kindlier hand;

Ring out the darkness of the land,

Ring in the Christ that is to be.



CXV


Now fades the last long streak of snow,

Now burgeons every maze of quick

About the flowering squares, and thick

By ashen roots the violets blow.


Now rings the woodland loud and long,

The distance takes a lovelier hue,

And drown'd in yonder living blue

The lark becomes a sightless song.


Now dance the lights on lawn and lea,

The flocks are whiter down the vale,

And milkier every milky sail

On winding stream or distant sea;


Where now the seamew pipes, or dives

In yonder greening gleam, and fly

The happy birds, that change their sky

To build and brood, that live their lives


From land to land; and in my breast

Spring wakens too, and my regret

Becomes an April violet,

And buds and blossoms like the rest.



CXXIII


There rolls the deep where grew the tree.

O earth, what changes hast thou seen!

There where the long street roars hath been

The stillness of the central sea.


The hills are shadows, and they flow

From form to form, and nothing stands;

They melt like mist, the solid lands,

Like clouds they shape themselves and go.


But in my spirit will I dwell,

And dream my dream, and hold it true;

For tho' my lips may breathe adieu,

I cannot think the thing farewell.



CXXX


Thy voice is on the rolling air;

I hear thee where the waters run;

Thou standest in the rising sun,

And in the setting thou art fair.


What art thou then? I cannot guess;

But tho' I seem in star and flower

To feel thee some diffusive power,

I do not therefore love thee less.


My love involves the love before;

My love is vaster passion now;

Tho' mix'd with God and Nature thou,

I seem to love thee more and more.


Far off thou art, but ever nigh;

I have thee still, and I rejoice;

I prosper, circled with thy voice;

I shall not lose thee tho' I die.




悼念集 (选段)



苍老紫杉树,你笼住的碑

把下面死者的姓名道出,

你细枝网住无梦的头颅,

你根子裹在遗骨的周围。


花开时节又带来了花朵,

带来了初生的幼畜雏禽;

你荫翳里的一下下钟声

把短短的人生逐点敲走。


你呀,任何风改变不了你,

阳光和花朵都同你无关,

连烙铁一般的夏日也难

触动你悠悠千年的阴郁。 


我看着你这阴沉沉的树,

愿像你一样坚忍又顽强;

我仿佛血气消尽人变僵,

渐渐地与你融合在一处。




昏暗的屋边我再度站立, 

站在这不可爱的长街上;

往常在这门前,我的心脏

总为等待一只手跳得急。


但再也不能紧握这只手——

瞧我呀,因为已无法入睡,

就像个可怜东西负着罪,

绝早地悄悄溜到这门口。


他不在这里;但是听远处,

生活的嘈杂声又在响起,

而透过空街上濛濛细雨,

露出了惨淡苍白的初曙。



九 


好船哪,你从意大利岸旁

载着我热爱的亚瑟遗骸,

驶过平静的远洋和近海,

请张足翅膀,送他回故乡。


送他给空为他哀伤的人;

迅捷的船犁碎那倒映在

水中的桅杆,驶过那大海,

载回他灵柩,愿一路平稳。


但愿一整夜没厉风搅乱

你疾驰的船身,直到晓星——

晶莹得像我们爱的纯净——

照在曙色里沾露的甲板。


把你的光洒遍昊昊苍穹;

船前的长天哪,愿你安息;

和风啊,愿你也像他安息——

像我挚友,我亲爱的弟兄——


这亚瑟我将永远见不到,

直到失伴的我此生结束;

他对我,这情分胜似手足,

可以同母子之情相比较。



一一


宁静的早晨没一点声响,

配得上更加宁静的悲切;

只听见擦过枯萎的树叶,

栗子嗒一声掉落在地上;


宁静和安谧遍布这高原, 

遍布于荆豆花上的露滴,

遍布于一根根银色蛛丝——

闪出了绿辉和金光点点;


宁静的清光照着的平野

承载着越远越小的堡塔、

秋日的林丛、拥挤的农家,

绵绵延延地同大海相接;


宁静和安谧充满这大气,

秋色把树叶染成了殷红,

而我的心中即使有宁静,

无非是宁静的绝望而已;


宁静的海是银色的睡乡,

睡着的波浪轻摇着自己;

宏伟的胸中死一般宁谧,

它只因海的呼吸而升降。



一七


惹人流泪的你一路驶来;

海风推着帆,而我的祷辞

也像那低声细语的气息

吹着你送过寂寥的大海。


因为我心灵之眼看见你,

看见你穿过周遭的天边——

一周又一周,一天连一天;

快来吧,带来我爱的一切。


今后无论你漂荡在何处,

我的祝福将会像一道光,

日日夜夜照在那水面上,

像座灯塔引导你回故土。


任什么暴风雨逞威洋中,

愿它豁免你这神圣的船;

也愿露珠在夏日的夜晚

温馨芬芳地滴落自星空。


你承担的工作至善至仁,

把他那可贵的遗体载回;

但我将不可能同他相会,

直到失伴的我结束余生。



一九


多瑙河把他交还给塞文—— 

他不跳的心已变得黯淡;

人们埋他在美好的河岸,

那里听得见水波的声音。


每一天塞文河两次涨潮,

这时咸咸的海水流过去,

使潺潺的葳河半无声息, 

使那些层峦叠嶂静悄悄。


没了声息的葳河不流动,

我最深重的哀痛也已哑,

每当我满眼的泪难滴下,

销愁的歌便充满我心中。


潮水回流,夹峙的林木里

水波又发出流动的声音,

我更深的哀痛也已减轻,

这时,我略略能出言吐语。



二二


广袤的土地令我们惬意,

我们俩走着那里的小路,

美好的四年里起起伏伏,

历经了多少回花时雪季;


一路上我们喜洋洋唱歌,

享受着时令提供的一切,

从四月前往另一个四月,

从五月到五月满心欢乐。


但在第五个秋日坡道上, 

我们走的路已开始倾斜,

当我们随希望之神走下,

可怕的死神却坐在前方;


他拆散我们真挚的友情,

把他冷冰冰黑大氅一摊,

把你在其中裹成了一团,

闷得你咕哝声变低变轻。


他带你去看不见的地方,

我虽走得急也跟不上他,

心里在想,他也许已坐下——

等待着我,在某处荒原上。



二八


时间已接近基督的诞辰。 

月亮隐没了,夜色静悄悄;

圣诞的钟声此起彼伏敲,

应和在山峦间的雾气中。


附近四处村落的四套钟

响在远近的草场、荒原上;

响了又归于沉寂,就好像

我和钟声间关了一道门。


四响的钟声在风里变奏, 

一会儿昂扬,一会儿低婉——

平安与友善,友善与平安——

一声声送到全人类心头。


今年我是睡是醒都是苦,

差一点只求永远别再醒,

或者没听到下一回钟声

我这苟延的生命已结束;


但钟声管住我不宁的心,

因为支配过年幼时的我;

它带来忧愁也含有快乐——

这喜气洋洋的圣诞钟声。



三九


你这地下骸骨的老守卫,

我随意拍动,你便一蓬蓬

扬出能结果、传种的花粉;

黑苍苍紫杉,你拢住石碑, 


朝无梦的头低低地俯着,

黄金般时光你同样也有,

那时候花儿把花儿寻求;

但悲苦之神笼罩着死者,


遮暗了人们幽暗的墓地,

是什么出自她撒谎的嘴?

阴暗的你枝梢上亮一会, 

随即又再隐没在阴暗里。



四六


我们沿低低的小路漫步,

荆棘、繁花和来时的幽径

随时光流逝而蒙上暗影,

要不然生活将无从回顾。


任其如此吧,暗影决不会

留存于坟墓后的曙色中,

而往昔的景物自始至终

将永远发出清澈的光辉;


显现的将是一生的光阴,

是果实静静积累的时刻,

是平和有序的富饶时日——

其中那五年田野最丰盈。 


爱神哪,你的疆域并不大,

只不过有着褊狭的四境;

但你看,一颗低沉的星星

把玫瑰色温暖普降天下。



五○


请来我身边,当我年已暮, 

血气已衰落,神经在刺痛;

当我的心感到怔忡沉重,

当生命的机能都已麻木。


请来我身边,当我的感官

为压倒信心的痛楚所苦;

而时光像狂徒乱撒尘土,

生活像复仇女神喷火焰。


请来我身边,当我的信仰

已枯竭,人们像晚春飞虫——

下过了卵,又叮人又哼哼,

然后织成个小茧去死亡。


请来我身边,当我逝去时,

来标明人生斗争的终点,

在生命幽暗的低处边缘,

来标出永恒白天的曙色。



六四


你是不是回顾前尘往事?—— 

像一位特别有天赋的人,

出生在简朴的绿色农村,

他的人生在低微中开始;


但冲破出身的不利障碍,

抓住了幸运女神的长裙,

同他的灾星搏斗个不停,

对抗着逆境的踢打滚摔;


他硬使其优点为人所知,

终于把金钥匙捏在手中, 

为一个强国拟订出法令,

左右着来自宝座的低语;


他在幸运的坡道上晋升,

升到登峰造极的位置上,

成了百姓期望中的栋梁,

也成了世界仰慕的中心;


就像在多思的梦中一般,

当他在身心都休憩之际,

想起遥远的山丘和小溪,

感到无名的亲切和依恋——


那是他往昔的狭窄天地,

在那水声淙淙的小溪边,

他曾同他最早的小伙伴

玩过大臣和国王的游戏;


这伙伴在故乡辛勤耕作,

收获他亲手劳动的果实,

会不会站在犁沟边沉思:

“我那老朋友可还记得我?”



六七


每当月光洒到了我床上,

我知道在你的安息之地,

映着西部那大片的涟漪, 

有一道光辉照在那墙上;


你那方云石亮在黑暗里,

那银辉一点一点悄悄挪,

挪过你姓名的每个字母,

挪过你生卒年份和日期。


那玄妙的光辉飘忽而逝,

月光也渐渐离开我的床;

于是我把疲倦的眼合上,

睡到夜色里弥漫灰晨曦。


这时我知道,透明的薄雾

像面纱蒙上我国的大地,

你的铭牌在漆黑教堂里 

正在曙色中幽幽地显露。



六九


我梦见春天已不再降临——

大自然丧失这古老能力;

霜和烟雾使街上黑漆漆,

人们在门边谈琐碎事情。


我信步走离喧闹的城厢,

来到了满是荆条的林边;

我用荆条在额头围一圈——

犹如普通的花冠戴头上。


我遇见幼儿、青年和老汉,

他们只对我轻蔑和耻笑,

在大庭广众里把我呼叫,

骂我是戴着荆冠的笨蛋。 


他们骂我没出息、是笨蛋,

我却遇到了黑夜的天使;

他神情开朗,说话声很低,

面带微笑地看着我荆冠。


他朝我把发光的手伸出,

像要在荆冠上化出绿叶;

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悲切,

但那些词语却很难领悟。



七四


有些人对死者久久凝视,

有时会发现在那张脸上

有某种前所未见的相像——

同他家族里的某人相似;


同样,你亲爱的脸虽已冷,

我却看明白了你,看清了

你像埋在了地下的智者,

是古代那些伟人的至亲。


但是我能看到的并不全,

而看到了的也没有全说,

也不想谈论,因为我懂得,

死神用你来美化他黑暗。



七八


圣诞节,我们又编着冬青,

用它来装点节日的壁炉; 

无声的积雪把大地镇住,

我们的圣诞夜静静降临。


带霜的大木段火花直爆, 

没有一丝风掠过这地方,

但在郁郁沉沉的万物上,

有种失落之感悄悄笼罩。


像以往那些冬天里一样,

我们又玩起从前的游戏;

照艺术品摆出逼真姿势, 

再加唱歌、跳舞和捉迷藏。


谁流露一点忧伤的征兆?

没有一滴泪,没痛苦痕迹——

悲伤啊,悲伤也能够消逝?

哀痛啊,哀痛也能够变少?


极度的痛惜呀,能够凋殒!

不不;同难解的心情相缠,

痛惜的深层联系仍不变,

但是因痛惜已久泪流尽。



八三


迟迟不来的煦和新春哪, 

违拂了万物盼你的心意;

请降临我们这北国之地——

你耽搁已久,别再耽搁吧!


是什么留住你那种温馨,

留住你云翳遮掩的中午? 

忧烦怎能同四月天相处?

悲愁怎能和夏时月并存?


请带来幽兰、细嫩毛地黄、

蓝得可爱的小小婆婆纳、 

串串火球一般的金链花、 

露珠闪闪的浓彩郁金香。


啊,你这迟迟不来的新春,

抑住我深入血脉的哀思;

这哀思只求吐冻芽一支,

让温润的咽喉涌出歌声。



八七


我经过一堵堵可敬的墙, 

在那墙内我曾身穿长袍;

在镇上我信步东走西跑,

看见人们在厅堂里喧嚷;


我再度听见学院教堂里

高耸的风琴奏出的轰鸣,

这雷似的音乐隆隆撼动

装嵌在窗玻璃中的先知;


还再度听到远远的喊叫,

听出柳荫里赛艇那些桨

划动的节拍;那一带岸上

我踱着踱着,经过多少桥;


周围是一样灰色的平地,

虽感到一样却又不一样;

最后走到的椴树道好长—— 

我去看他曾住过的居室。


门上是另一个人的姓名。

我流连着;屋里阵阵喧响,

是小伙子们歌唱和鼓掌,

是敲着杯子、地板的声音;


这里,我们曾举行过研讨:

一群年轻的朋友,谈思想、

艺术、劳动,议变化的市场

和国家的种种组织构造; 


有人想射一支准确的箭——

但离弦之时箭却没有劲,

有人把外面的一环射中,

有人则射穿稍里的一圈;


最后是他这神射手中的。

我们总乐于听他发议论。

当我们看到他心中的神

使他容光焕发,他的形体


也似乎在向碧空中升起

并发出超凡入圣的光芒;

看到他那非凡的眼睛上

有着米开朗琪罗的眉脊; 


谁还能不倾听他的论述?——

他层层推进,话优雅有力,

让法律像音乐叫人着迷, 

直听到他把结论全列出。



九一


趁落叶松长出红红针叶,

高飞的画眉啼啭得奇妙;

趁这种三月的海蓝之鸟 

在光秃的灌木丛间飞掠;


来吧,让你的外貌能使我 

从你同类中认出你灵魂;

让你对未竟之年的憧憬

在额头的四周又亮又阔。


当夏日正时刻变得丰美,

把多少玫瑰的郁郁馨香

送往微风中的千重麦浪——

起伏在孤零零田庄周围,


来吧;别在上更的夜间来,

挑日光暖洋洋普照之时

来吧,就凭你身后的英姿,

在光明之中更显出光彩。



九九


鸟啼得高亢,牛叫得低哑,

朦胧的曙色,你呀又一次

就这样引进了这个日子—— 

在这天,我失去人间之花;


你透过幽幽的红光颤动,

映在湍急的涨水小河上——

它流过吐露往事的草场,

流过死者曾赞赏的树林;


你不顾将会到来的忧虑, 

不顾秋日火焰般的手指

点上一处又一处的叶子,

却在繁枝密叶中哼小曲;


你温馨的气息勾醒往事,

叫温暖大地上万千居民

回忆起婚礼或人的诞生,

但也使更多的人想到死。


在昏昏沉睡的两极之间, 

那些不认识我的人无论

在哪里,今天也算我亲人,

因为都同我一起在悼念。



一○四


又快到基督诞生的日期; 

夜晚静悄悄,月亮云后藏;

薄雾裹着山脚旁的教堂,

孤零零的它正把钟敲起。


在这个万物休憩的时分,

下面孤零零敲着的组钟

唤起我心中的一声咕哝:

这可不是我熟悉的钟声。


这听来像陌生人的嗓音

响在回忆不到的新地方——

这里没地标联系到以往,

全然引不起我崇敬之情。



一○六


敲吧,骤急的钟,敲向骤雪,

敲向飞云和亮闪闪的霜;

旧岁正在这夜色中消亡,

敲吧,骤急的钟,让其殒灭。


敲吧,敲走旧的,敲来新的,

让欢乐的钟声穿霜度雪;

旧岁在离去,就让它离去,

敲吧,敲走假的,敲来真的。


敲吧,敲走为逝者而悲愁,

敲走使心灵枯皱的酸辛;

敲走贫富间的新仇旧恨,

敲吧,为全人类敲来补救。


敲吧,敲走快死亡的宗旨

和古来的种种党同伐异;

敲来更好的法律和风习,

敲来较高尚的生活方式。


敲走匮乏和焦虑和罪恶,

敲走旧时代的冷酷不义;

敲吧,敲走我的哀诗悲词,

但要敲来较全面的歌者。 


敲走权位和血统的虚荣,

市井的恶意中伤和奸狯;

敲来对真理和正义的爱,

敲来普天下对善的尊奉。


敲走旧日的恶疾与弊病,

敲走对黄金的一意追求;

敲走往昔的千百次战斗,

敲来一千年的人间和平。 


敲来勇敢而豪爽的人物,

心胸更博大,手下较温存;

敲走大地上夜色黑沉沉,

敲来将重临世界的基督。



一一五


现在最后的积雪已融化,

一道道山楂树篱像幽径

傍着田野爆嫩芽,紫香堇

在梣树的根边密密开花。


现在林地里终日在鸣响,

远景添上了秀美的色泽,

云雀在盈盈蓝天中隐没,

成了视界外的一曲歌唱。


现在阳光舞动在牧草上,

山谷里羊群更显得洁白,

一张张白帆白得胜牛奶——

扬在远海和蜿蜒江河上;


现在海上的飞鸥在尖叫,

在绿闪闪的波光中扎下;

有些幸福的鸟四海为家,

就飞往另一方天下筑巢


和繁衍;于是我的心坎上

春天也苏醒,而我的抱恨

变成了一株四月紫香堇,

同万物一样爆芽和绽放。



一二三


如今的深海从前是树林。

大地呀,你见过多少变迁!

如今这喧闹长街,在从前

曾经是寂静大海的中心。


山丘无非是影子,其形态

变了又变,没什么能永恒; 

坚实的大地雾一般消融,

就像云变幻一番又飘开。


但我愿沉浸在我心绪里,

任自己梦想,把梦当现实;

因为我虽能吐出告别辞,

却不能认为这便是分离。



一三○


你的嗓音在滚滚空气中,

在流水声里我也听到你;

你在升起的太阳中屹立,

落日里有你美好的姿容。


如今你是什么我猜不到;

我虽仿佛在花和星星上

感到你散播的某种力量,

对你的爱不因此而减少。


我的爱包含了往日之恋,

如今更变成博大的深情;

你虽同上帝和自然相混,

我对你的爱像有增无减。


你虽远去却同我在一起;

仍能拥有你让我很高兴,

又因你话音缭绕而昌盛,

即便死去再不会失去你。

黄 杲 炘 译





悼念集(选36首)


2


苍老紫杉树,你笼住的碑

  把下面死者的姓名道出,

  你细枝网住无梦的头颅,

你根儿裹在遗骨的周围。


花开时节又带来了花朵,

  带来了初生的幼畜雏禽;

你荫影里的一下下钟声

把短短的人生逐点敲走。


你呀,任何风改变不了你,

  阳光和花朵都同你无关,

  连烙铁一般的夏日也难

触动你悠悠千年的阴郁。


看着你这棵阴沉沉的树,

  愿像你一样地坚忍顽强,

  我仿佛血气消尽人变僵,

渐渐地与你融合在一处。


5


把心中哀伤用文字表出——

  我有时认为这近乎罪愆;

  因为文字也宛若大自然,

对内里的灵魂半遮半露。


但对不平静的心灵和脑,

  有节律的诗句有个用途,

  这哀哀劳作使痛苦麻木——

虽然机械却可充麻醉药。


我要把文字当丧服裹上,

  一如以粗布的衣裳御寒;

  但巨大的悲痛也在里面,

便仅仅显出个依稀模样。


7


昏暗的屋边我再度站立,

  站在这不可爱的长街上;

  在这门前,往常我的心脏

为筹待一只手总跳得急。


可这只手再也无从紧握--.

  瞧我呀,如今已无法入睡,

  却像个可怜东面负着罪,

绝早地悄悄溜到这门口。


他不在这里;但是听远处,

  生活的嘈杂声又在响起,

  而透过空街上蒙蒙细雨,

茫茫中露出苍白的初曙。


9


好船哪,你从意大利岸旁

  载着我热爱的亚瑟遗骸,

  驶过广袤平静的洋和海,

请张足翅膀,送他回故乡。


送他给空为他哀伤的人;

  迅捷的船犁碎那倒影在

  水中的枪杆,驶过那大海,

我回他灵柩,愿一路平稳。


愿整夜里没有厉风搅乱

  你疾驰的船身,直到晓星——

  晶莹得如我们爱的明净——

照在曙色里沾露的甲板。


把你的光洒遍昊昊苍穹。

  船前的长天哪,愿你安息;

  和风啊,愿你也像他安息——

像我挚友,我亲爱的弟兄——


这亚瑟我将永远见不到,

  直至失伴的我此生结束;

  他对我。这情分胜过手足,

可以同母子之情相比较。


11


宁静的早晨没一点声响,

  静得可配更宁静的悲切;

  只听见穿过枯萎的树叶,

栗子嗒一声掉落在地上;


宁静和安谧遍布这高原,

  遍布于荆豆花上的露滴,

  遍布于一根根银色蛛丝——

闪烁成绿辉和金光一片;


宁静、安谧的光普照田野——

  它载着日渐稀少的堡塔,

  秋日的林丛、拥挤的农家,

绵绵延延地同大海相接;


宁静和安谧充满这大气,

  秋色把树叶染成了殷红,

  而我的心中即使有宁静,

无非是宁静的绝望而已;


宁静的海是银色的睡乡,

  睡着的波浪轻摇着自己,

  海面起伏只因为它叹息,

它胸中的宁静一如死亡。


17


惹人流泪的你一路驶来,

  微风推你的帆,我的祷辞

  就像是低声细语的气息,

把你吹送过寂寥的大海。


因为我心灵之眼看见你,

  看见你穿过周遭的天边——

  一周接一周,一天又一天;

快来吧,带来我爱的一切。


今后无论你在哪里漂航,

  我的祝福将像一道光线,

  日日夜夜地射向那洋面,

像座灯塔引导你回故乡。


任什么暴风雨逞威洋中,

  愿它豁免你这神圣的船;

  只愿露珠在夏日的夜晚

带着温馨芬芳滴自星空。


你提供的帮助至善至仁,

  把他那可贵的遗体载回;

  但是我将没法同他相会,

直到失伴的我了却余生。


19


多瑙河把他交还给塞文——

  他不跳的心已变得灰暗;

  人们埋他在美好的河岸,

那里听得见水波的声音。


每一天塞文河两次涨潮,

  这时咸咸的海水流过去,

  使潺潺的葳河半无声息,

使那山地里一片静悄悄。


葳河没了声息、暂不流动,

  我最深的痛苦也已喑哑,

  每当我满眼的泪难滴下,

销愁的欢便充满我心中。


潮水回流,夹峙的林木里

  水波又发出流动的声音,

  我更深的哀痛也已减轻,

这时,我略略能出言吐语。


21


我为长眠地下的他歌唱;

  我看到草在我周围摇曳,

  就摘些这种墓上。草的叶。

做成了哨子放嘴上吹响。


过路人不时听着我哨音,

  有时某个人会严厉地说:

  “这家伙会使软弱的更弱,

会融化掉人们蜡做的心。”


另外一人会答道:“随他去,

  他就是爱当众展示哀痛,

  就想凭这哨音博取称颂,

让人家称赞他忠贞不渝。”


第三个人气愤:“什么当口,

  还凭闲曲儿诉个人哀伤;

  如今民权的交椅、宝座上

挤挤叠叠的人越来越稠——


“这世道真叫人恶心、昏厥。

  连科学之神也伸手杨臂,

  摸索一个个世界,凭魔力

新近叫卫星把秘密吐泄!”


你们都在说废话;你们瞧,

  全不认识那作古的死者。

  我要唱是由于非唱不可,

吹哨子只犹如红雀啼叫:


有的红雀欢,啼声像欢笑,

  因为它幼雀已四下飞翔;

  有的红雀悲,啼声变了样。

因为它一窝雏鸟被偷掉。


22


广袤的土地令我们惬意,

  我们俩走着那里的小路,

  美妙的四年里起起伏伏,

历经了多少回花时雪季;


一路上我们喜洋洋唱歌,

  享受着时令提供的一切,

  经过了一个又一个四月,

从五月到五月满心欢乐。


但在第五个秋日坡道上,

  我们走的路已开始偏斜,

  当我们随希望之神走下

可怕的死神却坐在前方;


他拆散我们美好的友情,

  把他冰冷的黑大髦一摊,

  让你在其中被裹成一团,

闷得你咕吭声模糊不清。


他带着你去了,去的地方

  我看不见也没法去,虽说

  我急急地走,心里在想着;

他也等我在某处荒原上。


27


我不妒忌笼中出生的小鸟——

这缺乏高贵怒火的囚徒,

不管它自己是否觉得幸福,

它从未见过夏天森林的奇妙;


我不妒忌为所欲为的野兽,

它在自己的期限里放纵,

不因犯罪感而约束行动,

也不因良心觉醒而发愁;


我不妒总从未作过盟誓的心,

尽管它可以自诩为幸福,

它只在懒惰的莠草中朽腐,

我不妒忌匮乏造成的安宁。


不论何事降临,我确信,

在最悲痛的时刻我觉得:

宁肯爱过而又失却,

也不愿做从未爱过的人。


28


时间已接近基督的诞辰。

  月亮隐没了,夜色静悄悄;

  圣诞之钟此起彼伏地敲,

相应在山山之间的雾中。


附近四处村落的四套钟

  响在远近的草场、荒原上。

  响了又归于沉寂,就好像

我和钟声间关了一道门。


回响的钟声在风里变奏,

  一会儿昂扬,一会儿低沉,

  是安宁友善,是友善安宁,

是这些送到一切人心头。


今年我是睡是醒都是苦,

差点儿只求永远别再醒,

  只求没听到下一次钟声,

我苟延的生命就已结束。


但这管住我不宁的心情,

  因为这支配过年幼的我,

  这带给我含喜悦的悲苦——

这欢欢喜喜的圣诞钟声。


30


我们颤抖的手都在编绕

  装点火炉旁的圣诞冬令

  大地上笼罩着一片雨云,

圣诞夜凄凄惨惨地来到。


我们空做出高兴的样子,

  在门厅里凭旧遣寻欢,

  但是都有个可怕的直感:

有一缕幽魂注视着一切。


我们不玩了:风正吹柏树;

  只听得风扫过冬日大地;

  大家都是你看我,我看你,

默默地围坐着,手拉着手。


我们回声般的嗓音响起;

  我们唱,眼里虽郁郁不乐,

  唱去年同他一起唱的歌;

这欢歌我们唱得多躁急。


我们不唱了;沉静的感觉

  悄悄来临:安息是最恰当。

  我们说,“安息者睡得最香。”

接着静无声,我们摘下泪。


我们再把歌声唱得更响:

  “他们虽变了,他们却没死,

  同人间的感应也没丧失。

对我们来说并没有变样;


“这精魂之火聚足了力量,

  给摄离脆弱多变的躯体,

  一如其故从夭体到天体,

在天国的各部忽来忽往。”


来吧,欢乐而神圣的早晨,

  从黑夜托出愉人的白天;

  天父啊,请把东方点一点,

点亮那带来希望的明灯。


34


此生虽暗淡,也应给教诲。

  生命啊,就该是生生不息;

  要不,世界就黑到芯子里——

一切,不过是骨殖和残灰。


这一团火焰,这一围绿地,

  美得异样,就像是深埋在

  某癫狂诗人心中的奇才——

创作时,他没意识和目的。


倘上帝对此有同感,怎办?

  万物都得死,那就不值得

  在其间作什么选择,或者

死前让性子稍稍耐一点;


那最好就立即瘫倒不动,

  犹如被蛇唬得怔怔的鸟,

  一头往上下毒牙间直掉,

掉进使它毙命的黑洞洞。


39


你这地下骸骨的老守卫,

  我随意拍动,你便一蓬蓬

  扬出能结果、传种的花粉,

郁郁的紫杉,你伸向石碑,


朝无梦的头低低地俯着,

  黄金般时光你也同样有,

 那时侯花儿把花儿寻求。

但悲苦之神笼罩着死者,


遮暗了人们幽暗的墓地,

  是什么出自她撒谎的嘴?

 阴暗的你枝梢上亮一会,

随即再次淹没在阴暗里。


46


我们沿低处的小路漫步,

  荆棘、繁花和来时的幽径

  随时光流逝而蒙上暗影,

要不然生活将无从回顾。


任其如此:暗影将绝不会

  存在于墓后一片曙色中,

  而往昔的景物自始至终

将永远发出清澈的光辉,


呈现的将是一生的时光,

  是果实不断积累的时刻,

  是宁静有序的丰饶时日——一

其中数那五年最最充畅。


爱神哪,你的疆域并不大,

  只不过有着很狭的四境;

  但你看,一颗温暖的星星

把玫瑰的色彩普降天下。


50


请来我身边、当我年已暮,

  血气已衰落,神经在刺痛;

  当我的心感到怔忡沉重,

当生命的机能都已麻木。


请来我身边,当我的感官

  为压倒信心的痛楚所苦;

  而时光像狂徒乱撒尘土,

生活像复仇女神喷火焰。


请来我身边,当我的信仰

  已枯竭,人们像晓春飞虫—一

  下过了卵,又叮人又哼哼,

织成个小小茧儿等死亡。


请来我身边,当我逝去时,

  来标明人生斗争的终点,

  在生活低处的幽暗边缘,

来指点永恒白日的曙色。


54


我们仍然相信:不管如何

恶最终将达到善的目的地,

不论是信仰危机、血的污迹

自然的苦难和意志的罪恶;


相信天下事不走无目标之路

相信等到造物完工之时,

没有一条性命会被丢失,

被当作垃圾而投入虚无;


相信没一条虫被白白斩劈,

没一只飞蛾带着徒然追求

在无意义的火焰中烧皱,

或是仅仅去替别人赢利。


看哪,我们任什么都不懂.

我只能相信善总会降临,

在遥远的未来,降临众生,

而每个冬天都将化成春风。


我这样梦着,但我是何人?——

一个孩子在黑夜里哭喊,

一个孩子在把光明呼唤,

没有语言,而唯有哭声。


55


我们总希望有生之物

在死后生命也不止熄,

这莫非是来自我们心底——

灵魂中最像上帝之处?


上帝和自然是否有冲突?

因为自然给予的全是恶梦,

她似乎仅仅关心物种,

而对个体的生命毫不在乎,


于是找到处探索、琢磨

她行为中的隐秘含义,

我发现在五十颗种子里

她通常仅仅养成一颗,


我的稳步已变成了蹒跚,

忧虑的重压使我倾跌,

登不上大世界祭坛之阶,

无力在昏暗中向上帝登攀,


我弱小伤残的信仰之掌,

摸索着搜集灰尘和糠秕,

呼唤那我感觉是上帝的东西

而模糊地相信更大的希望。


56


“难送我关心物种吗?”不!

自然从岩层和化石中叫喊:

“物种已绝灭了千千万万,

我全不在乎,一切都要结束。


你向我呼吁,求我仁慈;

我令万物生,我使万物死,

灵魂仅仅意昧着呼吸,

我所知道的仅止于此。”


难道说,人——她最后最美的作品

眼中闪耀着目标的光芒,

建造起徒然祈祷的庙堂,

把颂歌迭上冰冷的天庭,


他相信上帝与仁爱一体,

相信爱是造物的最终法则,

而不管自然的爪牙染满了血,

叫喊着反对他的教义,

他曾为真理和正义而斗争,

他爱过,也受过无穷苦难,——

难道他也将随风沙吹散,

或被封存在铁山底层?


从此消灭?这是一场恶梦,

一个不和谐音。原始的巨龙

在泥沼之中互相撕裂,

与此相比也是柔美的音乐!


生命是多么徒劳而脆弱!

啊,但愿你的声音能安慰我!

哪儿能找到回答或补救?

唯有在通过了帷幕之后。


57


安静地走吧;这悲伤的歌

 毕竟是我们尘世的声音.

  安静地走吧;这狂烈哀吟

是对他的不敬。我们走吧。


让我们走吧;你脸上失色,

  而我已留下了半个生命。

  我想,这挚友葬得很隆重;

可我若不走多工作将耽搁。


但只要听觉尚存,我耳里

  将仿佛有套钟慢慢敲响,

  为最最温雅的灵魂报丧—

他观察的眼睛通情达理。


这钟声是对死者的祝愿,

  如今我听到它始终在敲,

  它在说“您好,您好,您好”,

它永远在说“再见啦再见”。


64


你是不是回顾前尘往事?——

  像一位特别有天赋的人,

  他生于简朴的绿色农村,

他的生活在低微中开始。


他冲破出身的不利障碍,

  抓住了幸运女神的长裙。

  同他的灾星搏斗个不停,

对抗着逆境的跌打滚摔;


他硬使其优点为人所知,

  终于把金钥匙捏在手中,

  为一个强国拟订出法令。

左右着来自宝座的低语,


他在幸运的坡道上晋升,

  升到登峰造极的位置上,

  成了百姓期望中的栋梁,

也成了世人仰慕的中心;


但像在多思的梦中一般,

  当他处于身心休憩之际,

  仍感到遥远山丘的亲密,

感到对溪流的无名依恋——


那是他住时的狭窄天地,

  在那水声淙淙的小河边,

  他曾同他最早的小伙伴

就过大臣和国王的游戏;


这伙伴在故乡辛勤耕作,

  收获他亲手劳动的果实,

  会不会站在犁沟边沉思:

“我那老朋友可还记得我?”


66


每当月光洒到了我床上,

  我知道在你的安息之地,

  映着西部那大片的涟漪,

有一道光辉正照上了墙:


你那块云石亮在黑暗里,

  这时银泽慢慢地挪啊挪,

 挪过你姓名的每个字母,

挪过你生卒的年份、日期。


这玄妙的光辉飘忽而逝,

  月光也渐渐离开我的床;

  于是我把疲倦的眼合上,

直睡到夜色里浸透晨曦。


这时我知道,透明的薄雾

  像面纱蒙上了我国大地,

 你的铭牌在漆黑教堂里

正在曙色中幽幽地显露。


69


我梦见春天已不再降临——

  大自然丧失这固有能力;

  浓烟和冰使街上黑漆漆,

人们在门边谈琐碎事情。


我信步走离喧闹的城厢,

  来到了满是荆条的林边;

  我用荆条在额头围一圈—一

像个普通花冠戴在头上。


我遇见幼儿、老人和青年,

  他们只对我轻蔑和耻笑,

 在大庭广众里把我呼叫,

骂我是戴着荆冠的笨蛋。


他们骂我没出息、是笨蛋,

  我却遇到了夜间的天使;

  他神情开朗,说话声很低,

他微笑着看看我的荆冠。


他伸出了光芒四射的手,

  像要在冠上点化出绿叶;

  他的说话声虽然不悲切,

但话中的意思却难领悟。


74


在越看越仔细的人眼里,

  有时在一位死者的脸上

  会发现前所未见的相像—一

同他家族里的某人相似。


同样,你亲爱的脸虽已冷,

  我却看明白了你,看清了

  你像已埋在地下的死者,

并是古代伟人们的至亲。


但我并没有全部看清楚,

 而看清之处我没有全说,

  也不想谈论,因为我懂得:

死神用你美化他那黑处。


78


圣诞节,我们又在用冬青

  编着装点节日的壁炉;

  无声的积雪把大地镇住,

我们的圣诞夜静静降临。


冻住的大木段火花直爆,

  没有一丝风掠过这地方,

  但在郁郁沉沉的万物上,

有种失落之感悄悄笼罩。


像以往那些冬天里一样,

  我们又玩起从前的游戏。

  照艺术品摆出逼真姿势,

再加唱歌、跳舞和捉迷藏。


谁流露一点忧伤的征兆?

  没有一滴泪,没痛苦痕迹——

  悲痛啊,悲痛也能够消逝?

哀愁啊,哀愁也能够变少?


极度的抱憾哪,能够凋殒!

  不;同一切难解心情相缠,

  哀痛的深层联系仍不变,

但是因哀痛已久泪流尽。


83


迟迟不来的煦和新春哪,

  违拂了万物盼你的心意;

  请降临我们这北国之地;

你耽搁已久,别再耽搁吧!


是什么留住你那种温馨,

  留住你云翳遮掩的中午?

忧烦怎能同四月天相处?

悲愁怎能和夏时月并存?


请带来幽兰、细嫩毛地黄、

  蓝得可爱的小小婆婆纳、

  串串火球一般的金链花、

露珠闪熠的浓彩郁金香.


啊,你这迟迟不来的新春,

  抑住我深入血脉的哀思;

这哀思只求吐冻芽一支,

让温润的咽喉涌出歌声。


84


每当我独自凝神地思量;

  你本在下界度过的人生,

  思量你那新月本会变盈——

那时将发出怎样的辉光——


就见你满心是善地坐着,

  像散发福祉的温暖中心——

  凭眼光和微笑、握手和吻

向你家族的所有人发射;


朋友,你的亲属是我亲戚;

  因为那时候佳期已临近,

  你的生活将同我家的人

联结在一起,而你的子女


爬上我膝头牙牙叫“舅父”,

  但那个铁一般无情时刻

  使她的香橙花变为柏枝,

使希望变泡影、你变尘土。


我仿佛满足他们小愿望。

  拍他们脸颊,叫他们宝宝。

  他们未出世的面庞闪耀

在你从未点起的炉火旁。


我看到自己还成了贵宾,

  同你在一起作亲切探讨、

  深入论争,开优雅的玩笑,

肩并肩走着文学的花径,


看到如今你宏富的创作。

  博得了衷心的交口称赞,

  日复一日让欢愉的白天

在晚霞金彩的山后沉落——


许下个同样晴朗的次晨,

  而一系列岁月十分丰饶,

  沿增人能力的条条小道

通向那威望和皓首银鬓:


直到你灵魂的人间外衣

  渐渐被穿旧,宏伟的使命

  出色地完成,留下了大宗

精神遗产,才离世而逝去;


而那时我灵魂也可乔迁,

  同你的既共命运及共爱,

  超越这痛苦的狭隘地带,

融合在一起后飞向彼岸;


最后到达那终点的洞天——

  在那里,死于圣地的耶稣

  会把他亮光光的手伸出,

把我们当一人接进里面。


我倚靠的是怎样的芦苇?

  啊,对往事的幻想,为什么

  又弄醒我这旧日的凄恻,

砸碎刚开始的一点宽慰?


87


我经过一堵堵可敬的墙,

  在那墙内我曾身穿长袍;

  在路上我信步东走西跑。

看见人们在厅堂里喧嚷,


也再度听见学院教堂里

  高耸的风琴奏出的轰鸣,

  这雷似的音乐隆隆撼动

装饰在窗玻璃上的先知;


又再度听出远远的喊叫,

  听出在柳荫里赛艇的桨

  划动的节拍;那一带岸上

我踱着踱着,经过多少桥;


又走遍一样灰色的沙滩,

  虽感到一样却又不一样;

  最后到长长的根树道上,

去看看他曾住过的房间。


门上是另一个人的姓名。

  我留连着;屋里阵阵喧响,

  是小伙子们在歌唱、鼓掌,

是敲着杯子、地板的声音;


这里,我们曾进行过研讨:

  一群年轻的朋友,谈思想、

  艺术、劳动,议变化的市场

和国家的种种组织构造;


当有人想射支准确的箭——

  但离弦之时箭却没有劲,

  有人把外面的一环射中,

有人则射穿稍里的一圈;


最后他这射手命中目标。

  我们总乐于听他发议论。

  当我们看到他心中的神

使他容光焕发,还似乎叫


他的形体向碧空中升起

  并发出超凡入圣的光芒;

  看到他那非凡的眼睛上

有着米开朗琪罗的眉脊;


谁还能不倾听他的论述?——

  他层层推进,话优雅有力,

  让法律像音乐叫人着迷,

直听到他把结论全列出。


91


趁落叶松长出红红针叶,

  高飞的画眉啼啭得美妙;

  趁三月里,当海蓝色的鸟

在光秃的灌木丛间飞掠;


来吧,让你的外貌能使我

  从你同类中认出你灵魂;

  让你对未竟之年的憧憬

在你头的四周又亮又阔。


当夏日时刻正变得丰美,

  把多少玫瑰的郁郁馨香

  送往微风中的千重麦浪—一

起伏在平凡田庄的周围;


来吧,别在上更的夜同来,

  挑日光暖洋洋普照之时

  来吧,就凭你身后的英姿,

在光明之中更显出光彩。


95


晚间,我们在草地上留连,

  因为脚下的香草既不湿,

  天气又暖和,而在空气里

有夏日的银色雾霭弥漫;


一片宁静中,烛焰既不晃,

  也没有一只蟋蟀蛐蛐叫,

  只听见远处有小河一条,

而河边茶炊下的火正旺。


蝙蝠翻飞在芬芳空气里;

  暮色中盘旋的朦胧飞虫

  在变亮,它们穿貂皮斗篷,

胸前毛茸茸,小眼珠两粒;


我们唱旧时的歌,让歌声

  从土丘飘到土丘;那里

  隐隐有白牛悠然伏在地,

而树木朝田野投下枝影。


但是当别人一个个退去,

  离开了我也离开了夜色,

  当屋里的灯一盏盏熄灭,

只留下我独自一人,这时,


饥渴之感就攫住我的心;

  从那些青翠依旧的落叶—一

  这是死者的华翰一页页—一

我读到往年那一度欢情。


这时,奇妙的无声言辞

  打破了寂静,而奇妙的爱

  也默默呼叫:料人间盛衰

无碍它的价值;还奇妙地


响起信念和魄力的话音——

  敢面对挫败懦夫的疑虑,

  渴求在言辞迷官里寻觅

那通向中心深处的幽径。


就是这样一字字、一行行,

  那死者用往事把我打动。

  突然间我灵魂似乎最终

同他鲜活的灵魂被照亮,


我的灵魂缠在他灵魂中,

  在思想的九天之高急转,

  偶尔碰上了现实,就此便

掌握了世界深奥的脉动——


这宇宙的万古音乐奏出

  时间的进程——它冲击命运——

  和死神的打击。我的出神

终于因充满惊疑而结束。


含糊的言辞!然而啊是难

  以事实铸成的语言包藏,

  就连通过回忆,在理解上

达到我已达到之处也难。


到现在,飘开了幽暗疑云,

  又显出一个个土丘,那里,

  隐隐有白牛悠然伏在地,

而树木朝田野投下枝影。


这时,远远的茫茫夜色中

  微微的风儿巳开始吹起,

  吹得槭树的大叶子颤栗,

使凝住的馨香阵阵飘送;


在上空它汇成清新的风

  摇着茂盛的榆树,晃动著

  重瓣紧裹的玫瑰,直吹得

百合来回摆动;还说了声


“天亮了,亮了,”就渐渐平息;

 没一点痕迹,东天和西天

  像生死,把微光融成一片——

为把白天拓得无边无际。


99


鸟啼得高亢,牛叫得低哑,

  朦胧的曙色,你呀又一次

  这样地引进了这个日子——

在这天,我失去人间之花;


你透过幽幽的红光颤动,

  映在湍急的涨水小河上——

  它流过吐露往事的草场,

流过死者爱过的树林中;


你不顾将会来到的忧虑,

  不顾秋日火焰般的手指

  点上一处又一处的叶子,

却在繁枝来叶中哼小曲,


你温馨的气息勾醒往事,

  叫温暖大地上千万居民

  回忆起婚礼或人的诞生,

但也使更多的人想起死。


在昏昏沉睡的两极之间,

  这些不认识我的人无论

  在哪里,今天也算我亲人,

因为都同我一起在悼念。


101


没人看,园中树仍将摆动,

  柔嫩的花仍将抖落地上,

  没人爱,山毛榉依然变黄,

枫树仍把自己烧得通红。


没人爱,围着它的一盘籽。

  向日葵闪着火焰般的光,

 同众多的玫瑰石竹一样。

把夏香添入嗡嗡的空气。


没人爱,小溪仍流过平原,

  在多少沙洲边絮絮叨叨—一

  无论这时候大阳当空照,

或者小熊座绕北极星转。


没人管,运行的月仍照临,

  在河上。在湾中散成银箭

  或者笼住风中的树一片,

为苍鹭、秧鸡的栖处照明;


直到从野外、从这花园里,

  送来的是一种新的联想;

  而岁月流逝,这里的风光

陌生人的孩子将会熟悉;


如同庄稼人一年年耕耘

  他相熟的土地、砍伐树木;

  而我们的忆念渐渐模糊,

一年年远离这一带山岭。


104


又快到了基督诞生之时;

  夜晚静悄悄,月儿云后藏;

  薄雾裹着山脚下的教堂,

只有它正在把钟儿敲起。


在这个万物休意的时分;

  下面敲了一遍的那组钟

  唤起我心中的一声咕哝:

这可不是我熟悉的钟声。


它们像陌生的声音在响;

  这里,不会在回忆中浮现,

  没一块界碑同往日相关,

只是并不圣洁的新地方。


106


敲吧,急骤的钟,向着骤雪,

  向着乱云和霜天的霞光;

  旧岁正在这在色中消亡,

敲吧,急骤的钟,让其殒灭。


被吧,敲走旧的,敲来新的,

  让欢乐的钟声穿霜度零;

  旧岁在离去,就让它离去,

鼓吧,敲走假的,敲来真的。


敲吧,为作古的一切致哀,

  敲走使心灵滴血的悲痛;

  敲走贫富问的新伙旧恨,

把补救为全体人类敲来。


敲吧,敲走渐渐死的宗旨

  和古来的种种党同伐异;

  敲来完美的法律和风习,

敲来较高尚的生活方式。


敲走那匮乏、焦虑和罪恶,

  敲走旧时代的冷酷不义;

  敲呀,敲走我的哀诗悲词,

但要敲来较完整的歌者。


敲走对权位、血统的虚荣,

 市井的恶意中伤和奸狯;

  敲来对真理和正义的爱,

敲来普天下对善的尊奉。


敲走旧日的恶疾与弊病,

  敲走对黄金的一意追求;

  敲走往昔的千百次战斗,

敲来一千年的人间和平。


敲来勇敢而豪爽的人物,

  他们的心怀博大手亲切,

  敲走大地上的沉沉夜色,

敲来将重临世界的基督。


115


如今最后的积雪巳融化,

 一道道山植树篱像幽径

  傍着田野爆嫩芽,紫香堇

在榇树的根边密密开花。


如今树林的喧声响又长,

  远景添上了秀美的色泽,

  云雀在盈盈的蓝天隐没,

变成视界外的一曲歌唱。


如今阳光欢舞在牧草上,

  山谷里羊群更显得洁白,

  每张帆更白得像是牛奶——

扬在蜿蜒的江河、远海上;


如今那里的海鸥在尖叫,

  在绿闪闪的波光中扎下,

  还有鸟幸福地四处为家,

正飞往另一方天下筑巢


和繁衍;于是我的心坎上

  春天也苏醒,而我的抱恨

  就变成一株四月紫香堇,

同万物一样在爆芽、开放。


118


请审视时间的一切工作,

这是在青春中劳动的巨人;

切不要把人类的爱和真

看作垂死世界的泥土和白垩。


请相信:我们称为死者的

是更为丰富的日子的生者

追求着更高的目的。据说

我们脚下坚实的土地


起源于茫茫流动的热气,

长成了仿佛任意的形状,

经历了周期的摧残震荡,

直到最终,人昂然立起;


他一处一处兴起,分支,

预报着更高级的后裔,

并预言人将占更高的位置,——

只要他能在自己身上显示


大自然的工作:不断发展成长;

或是戴着象征苦难的冠冕

作为光荣,而奋力向前,

证明生命并不是无用的矿,


而是铁,掘自黑暗的地底,

并被燃烧的恐惧加热,

在嘶嘶作响的泪中淬火

再受到命运之锤的重击,


直至成形成材。快起来超越

那醉舞的牧神、那声色之乐,

向上运动,从“兽”中超脱,

而让那猿性与虎性死灭。


123


昔日绿树成荫,而今海涛滚滚。

大地呀,阅历了多少变迁、生灭!

看,这闹嚷嚷的十里长街

曾经是寂然无声的海心。


山峰像是影子,流动不止,

变幻不止,无物能保持永恒;

坚实的陆地像雾一般消溶,

像云一般变形而随风消逝。


但在我精神中我将留驻,

做我的梦,并确信非虚;

哪怕我唇中吐出告辞之语,

我不能想象永别之路。

飞 白 译




易 象 与 意 象

《易》是中国古人用以理解世界、把握人生的一套实用的操作系统。《易》从人的生存和命运的角度揭示了天人关系,指导人合理地应对世事的变动。宗白华说:“易之卦象,则欲指示‘人生’在世界中之地位,状态及行动之规律、趋向。此其‘范型’为适合于人生之行动的。”宗白华:《形上学》,《宗白华全集》第一卷,第627页。作为上古天人之学的精髓,《易》以广大悉备的象数模型刻画了天与人的应和方式。上古独占知识的贵族阶级把《易》作为其生存活动的参考。他们借占筮活动来认识形势和做出决断,并了解吉凶祸福的意义。在《易》中贯穿的一阴一阳之道、乾坤生化之理,对于中国哲学特质的形成,尤其对于今人的精神世界的再创造都有特殊的启发。
根据产生的时代和操作思路的不同,《易》的术数体系分为“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今人主要讨论的是“周易”。“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是上古传续下来的实用性的卜筮手册,《易传》则是一部形成于战国时代的系统地反思易理的哲学著作。我们在后面会专章讨论《易传》的思想,这里仅限于阐释《易经》的哲学和美学的意义。
一、人世戏剧的模型
《易经》是一部上古流传下来的卜筮操作手册。它的操作方式深刻地塑造了中国人“立象”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要在具体的时空环境、人事情境中形成“真”、“善”和“美”的意义。情境化思维的主要工具是“象”,在《易经》中主要是卦爻的“象”和“辞”。
《易经》的六十四个卦象都是阴爻()与阳爻(—)排列组合的结果。即出现八个基本卦象,分别指示着天地、水火、风雷、山泽这些成对出现的自然物象。八卦再交叠,即成六十四卦。经由相对简便易行的操作,求卜者可以在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范围内,找到对于当下境遇的解释和对未来决断的指引性提示。所以,《易经》的卦、爻象跟图案、文字一样,也是一种古人呈露意义的“文”。
为了便于求卜者了解卦象、爻象的涵义,《易经》为每一卦、每一爻提供了解释性的卦辞、爻辞。如《颐》的六五爻“不可涉大川”和上九爻“利涉大川”,既是对渡江河(这在古人生活中是件难抉择的大事)时机的具体建议,也对一切涉险前进的人事境况给出了指示。有的爻辞本身就把比喻的意旨点出,如《大过•九五》:“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并给出了“无咎无誉”的结论。
大多数的卦爻辞是从自然或人世现象中提取出来的场景,如卦辞“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小畜》)、爻辞“履霜,坚冰至”(《坤•初六》)、“过涉灭顶”(《大过•上六》)等等。有些爻辞带有社会习俗的印记,如多次出现的“匪寇,婚媾”(《屯•六二》、《贲•六四》、《睽•上九》),或与上古的抢婚风俗有关。少部分卦爻辞还借用了殷商的历史典故,透露了《易经》产生的时代背景,如多次提到“丧羊于易”(《大壮•六五》)、“丧牛于易”(《旅•上九》),就记载了殷先王亥被有易氏夺取牛羊的往事,还有“高宗伐鬼方”(《既济•九三》)的战事和“帝乙归妹”(《归妹•六五》),即商王帝乙被迫与周文王通婚的史实。不过,这些史实一旦进入到了《易》的语境,就会逐渐虚化掉其具体的意指,而与那些一般性的卦爻辞一样,成为某些普遍情境的指示牌。
《易经》的“象”与“辞”里的各种各样的物象,如风、雷、雨、大川、树林、栋梁、井、鼎、茅草、牛羊等等,一旦进入到《易》的意象体系,就溢出了具体物件本身的意义,而成为一些隐喻体,用于描摹人世间的各种事物流变、行为事态以及心理情志。冯友兰对于中国艺术的一个解释也能用来说明易象的奥妙。他说:“善画马者,其所画之马,并非表示某一马所有之特点,而乃表示马之神骏性。……不过马之神骏性,在画家作品上,必藉一马以表示之,此一马是个体;而其所表示者,则非此个体,而是其所以属于某类之某性,使观者见此个体底马,即觉马之神骏之性,而起一种与之相应之情,并仿佛觉此神骏之性之所以为神骏者,此即所谓藉可觉者以表示不可觉者。”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第170—182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在这个例子里,“马”就是一种“象”,只要带有“神骏性”的事物(甚至当今时代的越野车),都可以归于“马之象”。这样,易象就具有了多义性、可扩展性的特点。每一个生活中的切近事物都可以成为隐喻体,成为一个个富有包孕性的“意象核”。人间万事万物的意义都可以勾连于、附着于这些意象核上,由此,人可以以其所知而知其所不知。有学者指出,《易经》“是提供象的语汇的源泉,这种象使我们能够对变化中的、我们的生活条件,加以透彻地思索,并且能够对这些变化中的条件作出适当的反应”。安乐哲:《自我的圆成:中西互镜下的古典儒学与道家》,第117页,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为了帮助人们应对变化多端的情境,《易经》的卦爻辞都具有多义性。比如,卦辞里的“见”常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看见”、“发现”,另一层意思是“出现”、“显现”。《乾:九二》的“见龙在田,利见大人”究竟是指人在旷野中发现了一条龙,还是龙自顾自地显现在那里?进而,这究竟意味着利于一个人去谒见大人,还是说一位有望成为大人的君子到了该显露自己德才的时候?答案是开放的。《易经》的卦辞允许人根据不同的境遇而有不同方向的理解。卜问者主动参与到意义的生成过程中去,并没有扭曲客观事物的面貌,反而正是用这种方式成就了世界万物的意义。
易象还是一个庞大的、周流通变的体系。互卦、对卦、覆卦、错卦、综卦等卦象的变化方式把不同的“意象核”勾连在一起,隐喻着更加复杂的场景。《易经》把世间百态呈露于以图形、数字构建起来的象数体系当中,既包纳万有,因时而变,又提纲挈领,化繁为简。
易象囊括了人世间的各种境遇。《易》中一些卦象涉及对特定的活动领域的概括,如战争(师)、诉讼(讼)、婚嫁(咸)、求学(蒙)等等。这是较浅近的理解,其实,各种活动、境遇之间是互通和流动的。境遇是人所遭遇的主客观处境的总称。境遇并不能完全由人选择和掌控,但又不排除人的努力,后来的儒家以“命”概括之。《易》的每一个卦象,都好似一幕戏剧,有的悲壮,如“明夷”,有的盛大,如“观”、“大有”;有的无奈,如“无妄”、“大过”,有的和悦,如“谦”、“临”;有突如其来的转折,如“离”,也有漫长的坚守,如“屯”。时移世易,具体的布景可能不同,但人总是剧中人,剧中的忧喜也从未改变。《易》以意象的形式,把人间的各种境遇总括起来,让人根据自己的实际处境反思剧情的意义。孔子曾经感叹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易》有助于人了解天命。
易象呈现了中国古人心目中的世界面貌。宗白华说:“‘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宗白华:《形上学》,《宗白华全集》第一卷,第628页。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转述颜光禄的话说:“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当今学者亦指出:“八卦是因理而取,画是因趣而取,文字则是因义而取。”朱志荣:《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第212页。所谓“理”是人们从多变的世事中总结出来的普遍化的道理,较之名词概念的涵义和事物的形貌要抽象一些。但是,卦、字、画既然都是出于“图”而昭明“象”的,《易》的理也就蕴藏了识(概念涵义)与趣。如果说柏拉图式秩序的理想呈现形式是几何图形,那么中国古代意义世界的理想秩序则具有艺术化的形态。寓秩序于艺术之中的观念最早即来自于《易经》的卦象体系。
二、阴阳对待的动态之美
作为中国审美意象的源头,所有的易象都生于“一阴一阳”的参合互动。这决定了此种“象”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首先,不同因素的差异和对待是一切“象”成立的基础。前面指出,“文”原为两纹交错,指示着相异因素在交合、互动中生发意义。在《易经》中,阳爻和阴爻是最基本的相异因素,指示两种最基本的动势。阳性刚健有力,富于主动进取、积极创造的活力,阴性多柔,沉静收敛而长于守护。两相配合,阳为阴灌注了生命的活力,阴则以休息呵护之功涵养了阳气的生机。孔子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是阳与阴和谐配合的结果。这是中国古人所欣赏的一种美。而在两相敌对的情况下,阳主躁动而阴多邪僻,或睽离闭否,或冲击交争,都是阴阳不调的表现。这大多表现为与阴阳和合之美相对立的丑。和谐与争战,恒在交替运动之中。阳与阴的不同组合,以及这些组合的反复叠加,形成了范围天地、曲尽人事的卦象体系,喻示着现实人生与精神活动的种种情态。
中国古代思想凡言天地,必归于人事。性别关系是人事当中最明显、最重要的一对阴阳关系。中国古代以男为阳,以女为阴,恒以德言之。古人论人之美,多不在外部的形貌、体格、身材,而在容色言谈举止当中呈现出来的内在品质和内在力量。阳之德为刚,在勇于担当和积极地创造,大刀阔斧,勇往直前;阴之德为柔,在甘于辅翼和稳妥地呵护,柔韧细腻,周到全面,使创造性的工作趋于圆满。中国人对性别关系的理解也本乎阴阳之理。阴阳统一于生养的事业,所以中国古人但言夫妇,不言男女。阳与阴各自发挥其所长,补对方之所短,共同实现生养之功,平等之义寓于其中。
阴与阳所以能够配合,是因为它们并不是相互外在、各自独立的因素。阴能涵摄阳的动势,以配合其创造,阳亦需回护阴之劳绩,方得其养护,此即所谓阴中含阳,阳中有阴。再结合“时”与“位”,母子、父子、婆媳、兄弟、姑嫂……家族人事的一切关系都有其阴阳对待,也都是从一夫一妇、一阳一阴的屈伸往来中渐次推衍出来。中国人的一切悲欢离合的戏剧莫外于此。故《中庸》云:“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
苟能经受住复杂局面的考验,阴阳各成其大,若进一步配合,则达乎天地。阳可以辉光万丈,为文明的积累推陈出新;阴可以坚贞和包容,默默成就化育万物之功。阴阳和合之美本乎人世的功业,进而配天地的文采。中国的“龙”与“凤”的意象即是对阳刚与阴柔之象的理想化呈现。龙能兴云布雨,凤则含章可贞,皆神异吉祥之灵物,盘桓天地间。“龙凤呈祥”渐成为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审美理想之一。
龙与凤是中国古代的器物上的常见造型。夏代陶器上已经有了龙形纹。在二里头出土的陶片上即有龙纹,其上可见鳞甲、眼睛和利爪。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龙凤佩饰,纳龙凤造型于一体,集合了阴刻、阳刻、接榫、镂雕等工艺,形象构思奇巧。
其次,易象的意义依托于一个整体的、有机的象数系统。《易》本乎一阴一阳的生发,没有哪一卦、哪一爻不与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整体相关联,也没有任何两个卦、爻之间是彼此无关的。中国人由此相信万事万物处于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网络之中。所以,要理解《易经》的一个卦象、爻位的意义,不仅要看其自身的情况(比如是阴还是阳),而且一定要考虑其状况与其环境(context)是否协调,是否“当位”、“应时”。易理多以“当位”为吉,以“位不当”为凶,同样,阴阳能够上下配合感应为吉,否则为凶。
对于吉凶的断定原则也蕴涵着中国古人对于“和”的理解。“和”是对于整体系统的协调运转状态的一种概括。一方面,“和”内在地要求差异。史伯云:“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国语•郑语》)任何一方独大的状态都是不稳定的,“以他平他”就是不同因素、功能之间的协调互补,在相互制约中达到系统整体的平稳有序。另一方面,“和”又要求在歧异因素之间的互动中避免直接的对立与激烈的摩擦,所以“和”常与“温”并提。《论语》载孔子“温而厉”,朱熹推崇“温和冲粹之气”,都刻画了异质因素之间互动的理想方式。
“和”也意味着人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左传》云“和实生物”,《国语》云:“夫有和平之声,则有蕃殖之财。”(《周语下》)俗语所谓“和气生财”即由此衍化而来。良好的自组织环境为生物的生长壮大和事业的兴旺开展创造了条件。中国人自古以堪舆术来测知天地间的信息与人事之间的交互作用。他们既希望找到利于家国兴旺的时空位置,也同时强调人心和平之“德”、因德外化之“乐”对于整体环境的影响。他们甚至认为人心的道德力量可以扭转外在环境的不利方面。这种意识浸入中国古代的艺术创作,从诗词、文章到山水画、扇面以至印章都讲究“布局”,以疏密有秩、流通无碍的“和气”为贵。
再次,《易》所蕴涵的整体系统不是一种静态的、超时间的完满结构,而是寄寓于在自组织过程中的动态平衡。阴阳的对待是中国人把握世界的最基础的结构。阴阳对待实现于阴阳的流动之中。“对于他们[中国传统思想家]说来,用恰当的隐喻来理解宇宙,与其说是物理学的,倒不如说是生物学的。所争论的问题不是永恒的、静止的结构,而是生长和转化的动态过程。”杜维明:《存有的连续性:中国人的自然观》,载于彭国翔、张容南译《儒学与生态》,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01页。中国古人在艺术中领会这种动态的结构。以书法为例,“书道之秘只在阴阳。古往今来书家将阴阳之理贯彻于书势、书体结构、点画、墨线等一切方面。如在用笔上方是阳,圆是阴;用墨上,燥为阳,湿为阴;结构上,实为阳,空为阴……从而形成了一开一合的内在运动之势。在字的空间结构上,朝揖、避就、向背、旁插、覆盖、偏侧、回抱、附丽、借换等,都是其表现。阴阳二法,就是变汉字相对静止的空间为运动的空间。有了阴阳,才有了回荡的空间。”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第183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中国古代的易、术、艺所依凭的思维方式,皆以流动的结构、因应不测的系统观念见长。这种广义的艺术不仅令人的心性易归于平和,对培养创造性思维也颇具意义。当代的前沿科学研究越来越倾向于以结构、模式、系统的思维来观察复杂的宇宙现象、生命现象和意识现象。“在20世纪晚期思想中,一个重要的转变就是从机械化约主义转向一种新的整体主义取向。……混沌理论(chaostheory)和复杂性理论(complexitytheroy)发现并研究从未被怀疑过的系统组织自身的方式。因此,现在‘自组织’概念与东亚的‘自然’概念非常相似,其演变进程与一种深度的内在模式相一致,它取代了机械的观念去解释宇宙和生命自身的起源。”见迈克尔•凯尔顿(MichaelC.Kalton)《拓展新儒学传统:21世纪的问题与观念重构》,载于彭国翔、张容南译《儒学与生态》,第79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
动态平衡在《易》中的一个表现是吉凶涵义的永恒转化。《易》中的各个卦象描摹的是不同情境下的吉凶之象。有的卦是凶象,如否、剥、蹇、损等,有的卦则为吉,如乾、泰、复、益、升等。然而,中国古人并不倾向于树立纯粹的吉凶模型,反而要强调变易造成的“物极必反”的局面。这表现在卦象当中,就是卦象总体为吉者,最后一爻反而多半不吉,如《乾》之上九“亢龙有悔”,《复》之上六“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益》之上九“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等。反过来,卦象凶者,最后一爻反而多吉,如《否》之上九“倾否,先否后喜”,《蹇》之上六“往蹇来硕,吉。利见大人”,《损》之上九“弗损益之,无咎,贞吉,利有攸往,得臣无家”,等。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第一卷,第63、64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各卦之间的变化也通过转化而达到吉凶的平衡,最明显的如否极泰来,剥尽而复,都是前卦凶而后卦吉,反之亦然。
《易》之“泰”卦九三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益”卦上九曰“莫益之,或击之”,“剥”卦上九“硕果不食”等都暗示了中国人对于“满则溢”、“全则毁”的警惕和对天道不测的敬畏。这些智慧在《老子》当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概括和提炼。《老子》中的“不欲盈”(十五章)、“大巧若拙”(四十五章)、“圣人被褐而怀玉”(七十章)、“光而不耀”(五十八章)等等,也都在提醒着人们要避免艳冠群芳、光彩照人的状态,警惕“最大”、“最美”的名号。在《易经》和《老子》的影响下,“登高必跌重”、“月盈则亏”等等具有启示意义的日常现象逐渐成为中国人观察自然和人事的基本观念之一。在中国古代的审美思想中,举凡“最高”、“最大”、“最强”、“最美”都不是值得欣羡的状态,“圆满”、“至高”在艺术作品当中大多付诸虚写,保留在未实现的状态之中。
近代美学的一系列基础性观念溯源于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的理想范本是几何学、逻辑学、数学等“超时间”的学问。杜威在《经验与自然》中反思了西方哲学在追求哲学抽象与追求“不变”的努力之间的密切关联。他指出,“永久的东西能使我们安定,它给予我们宁静,可变化的和正在变化的东西是一种不断的挑战。在事物发生变化的地方,我们就感觉到有所危迫。它是使人烦扰不安的一个威胁。……哲学,即概括的思维,沉湎于荒诞的追求一种在理智上获得绝对概括通则的点金石,……或者(如亚里士多德所理解的)把它理解为在一切时间上始终同一的东西,或者把它当作是和时间没有关系的、超时间的东西。”杜威《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第20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这种哲学理想在审美方面的表现就是追求简洁可把握的形式以获得一种稳定的秩序感。西方人好把园林里的植物裁剪成队列一般的几何形状,或以数学的思维方式来创作音乐和建筑作品,都是这种“形式”的外化。而在《易》中,阴阳之间的平衡是动态的。《易》的卦爻形式所模仿的天道往复中充满了“变数”,不能被套进一个固定的、可重复的公式当中。永恒变易是中国美学思考的基础性观念。两种基础性观念的差别造成了中西美学在思维方式、价值理想等方面的巨大歧异。我们在后面讨论老子、孔子美学的时候都会反复涉及这个问题。
在《易经》的影响下,中国人倾向于把审美情感寄托于动态的“游目”当中。宗白华指出,中西绘画艺术在透视法上的区别,及其背后的空间意识、世界观念等更为深层的差异,都呈露了不同文化中艺术意象之“情”的特点。他说:“西洋画在一个近立方形的框里幻出一个锥形的透视空间,由近至远,层层推出,以至于目极难穷的远天,令人心往不返,驰情入幻,浮士德的追求无尽,何以异此?中国画则喜欢在一竖立方形的直幅里,令人抬头先见远山,然后由远至近,逐渐返于画家或观者所流连盘桓的水边林下。《易经》上说:‘无往不复,天地际也。’中国人看山水不是心往不返,目极无穷,而是‘反身而诚’,‘万物皆备于我’。王安石有两句诗云:‘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前一句写盘桓、流连、绸缪之情;下一句写由远至近,回返自心的空间感觉。这是中西画中所表现空间意识的不同。”宗白华:《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宗白华全集》第二卷,第148页。一个是驰情不返之“求”,一个是盘桓往复之“游”,其情不同,其景之显现也不同。
动态平衡的另一个表现就是一种错落驳杂的、“非完美”的形式美。
中国的艺术观念、美学思想愈溯之古远,愈见出寓秩序于驳杂的意识。“物”之古义通“文”,端在于成分之杂驳错落。王国维曰:“古者谓杂帛为物,盖由物本杂色牛之名,后推之以名杂帛。……由杂色牛之名,因之以名杂帛,更因以名万有不齐之庶物,斯文字引伸之通例矣。”(王国维:《观堂集林•释物》)“错杂”、“不齐”即蕴有意义生成的空间,以此符应无限丰富的物象。在《关雎》描画的士女往还图中,流水中的“参差荇菜”就是一个烘托了“活泼泼”之氛围的背景式的意象。为了这种具有生机的氛围,中国古代的工艺也好运用错落参差的线条、纹样,与之相比,整整齐齐、正圆正方的形式多让人联系到胶结刻板,非中国古人所喜。
整齐的形式暗示了一个掌握绝对权力的规划者,而错杂的秩序却是由每一个参与者共同造就的。这在《易经》的乾卦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喻示“大人之德”的《乾》见六爻全阳,无主可从,所以该卦的“用九”特别点出一个断言:“见群龙无首,吉。”群龙毕至造成了“无中心”的局面,大人君子在交游中各自呈现着自己独有的美好,并愉快地欣赏他人的嘉言懿行。“无首”的结构看似松散,却蕴含着丰富的自我提升的可能性。
崇尚错杂和独行的特点甚至造就了中国艺术组织形式的特点。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中国古代的合奏乐队与西方交响乐队的区别。由于每一件乐器(正如每一位乐手)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能在一个统一的制式中服从一个数学化的规则,中国古乐的合奏也就是多个个体的不可重复的配合与交流,而非一个团队在统一指挥下的协同行动。所以,“群龙无首”的状态乃是一种有利于促进萌发、激荡的发生结构。张祥龙:《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礼乐人生与哲理》,第38—40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早在漫不可考的时代,《易》的卦辞就已经为中国人的思想打下了这样的基础。
总之,在动态平衡、错落有致的秩序观念中,《易经》推崇一种独特的“群龙无首”之美。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在思想、艺术、生活诸多方面特有的一种自由观、平等观,是了解中国艺术、中国美学之特色的切入点。




推荐阅读:

木下圭太郎《顾望》

立原道造诗3首

密尔诗8首

莱昂纳德·科恩诗12首

多萝西·李夫西诗3首

阿兰·格朗布瓦诗3首

丽娜·拉尼埃诗2首

欧文·雷顿诗2首

里尔克《影像之书》

里尔克《圣母生平》

安娜·埃贝尔诗2首

马赛尔·昂达奇诗2首

厄尔利·伯尼诗2首

哥伦伯《遗书》

菲丽斯·韦伯《嫉恨的种子》

阿维森诗2首

亡灵书

尼罗河颂

阿顿颂诗

吉尔伽美什

伊什塔尔下阴间

古埃及劳动歌谣

巴鲁迪诗2首

里尔克诗14首

布罗茨基诗6首

邵基诗3首

沙迪诗2首

易卜拉欣《1919年埃及妇女大游行》

赛布尔《啊,我的星,啊,我惟一的星》

塔哈《热恋中的月亮》

瓦法《当夜色来临的时候》

里尔克《时辰祈祷·贫穷与死亡》

里尔克《杜伊诺哀歌》

苏尔达斯诗8首

奈都诗4首

安莉塔·波利坦诗3首

伯勒萨德诗2首

尼拉腊《云之歌》

本德《鸟语》

特德·贝里根诗13首

三木露风诗6首

土井晚翠诗4首

柿本人麻吕诗4首

山上忆良诗3首

室生犀星诗3首

三好达治诗3首

鲇川信夫《船舶旅馆晨歌》

科恩诗12首

特德·贝里根诗14首

奥里维拉诗4首

拉莫斯诗3首

板顿诗7首

哈姆扎诗3首

伦德拉《人间的歌》

托埃蒂·赫拉蒂《孤独的渔夫》

叶芝诗15首

丁尼生《尤利西斯》

瓜尔兑亚诗3首

哲米勒诗2首

西都莫朗《早上的空地》

陶白《人们说》

穆海勒希勒《回忆仿佛沙粒》

马丁内斯《扭断那天鹅的脖子》

高村光太郎诗5首

丁尼生诗4首

塞亚卜诗4首

鲁萨菲诗3首


返照明溪梁 深松晦夕景 岩卧符夙期 云阴石床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