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年存单利率2.48%,已经合理

刘郁 郁言债市 2022-11-24



摘 要   


11月初以来同业存单利率快速上行,1年期存单利率从2.0%左右上行至接近2.5%。如何看待后续同业存单利率的走势?


回顾2016年以来同业存单利率与MLF利率的关系,可以大致分为三种情况:一是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高于1年期MLF利率。这种状态主要出现过两个阶段。一是2016年11月至2018年一季度,货币政策处于收紧周期,MLF利率合计上调30bp。另一个阶段是2020年四季度至2021年一季度,属于2020年疫情之后货币政策退出宽松,回归常态过程的后半段。


二是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低于1年期MLF利率,但明显高于7天逆回购利率。该状态也主要出现在两个阶段,均处于货币宽松周期。一个是2019年,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平均较MLF利率低22bp。另一个是2021年下半年至2022年一季度,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平均较MLF利率低26bp。


三是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持平甚至低于7天逆回购利率。该状态主要也曾出现在两个阶段,均是受到疫情的阶段干扰,货币政策也处于宽松周期过程,流动性十分充裕。一是2020年疫情期间的2-6月,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一度较MLF利率低近140bp。二是2022年4-10月,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一度较MLF利率低近85bp。


往后看,我们当前朝着第二种状态靠近,货币政策不至于转向明显收紧,仍处于宽松周期。不过市场对央行投放的依赖度上升,资金利率已经很难回到7-8月的水平,隔夜利率可能多在1.5-1.6%区间,7天利率多在1.8-1.9%区间。


在货币宽松阶段,且不出现疫情这种特殊因素的情况下,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会介于MLF和逆回购利率之间,往往较1年期MLF利率低20-30bp,而较7天逆回购利率高出约45-55bp。同时我们参考货币宽松周期的2019年、2021年下半年至2022年一季度同业存单的定价,根据2019年的曲线,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中位数在2.54%;而根据2021年下半年至2022年一季度的曲线,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中位数在2.45%。


综合来看,取两者并集,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的中枢可能大致落在2.4-2.6%区间。前2.48%的1年存单利率已经处于我们估算的区间之内。如果后续存单利率继续调整,明显高于2.6%的上限,则可能是脱离货币政策环境的阶段性超调。


风险提示。流动性出现超预期变化。国内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



11月初以来同业存单利率快速上行,1年期存单利率从2.0%左右上行至接近2.5%。如何看待后续同业存单利率的走势?我们试图在本文中给出同业存单定价机制的一点理解。

1
同业存单利率的定价机制回顾

理论上,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参考同期限的SHIBOR,但较长期限的SHIBOR报价相对不活跃,导致同业存单利率的变化反而会领先于SHIBOR。因而,根据SHIBOR来判断同期限同业存单的利率走势,往往得到同步或滞后的结果。


因而,我们进一步寻找同业存单利率定价的锚。回顾2016年以来同业存单利率与MLF利率的关系,可以大致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高于1年期MLF利率。这种状态主要出现在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2016年11月至2018年一季度,货币政策处于收紧周期,MLF利率合计上调30bp。这期间债券是熊市,货币政策收紧推升了同业存单利率,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一度比MLF利率高出近200bp,两者利差中枢达到120bp左右


另一个阶段是2020年四季度至2021年一季度,属于2020疫情之后货币政策退出宽松,回归常态过程的后半段。尽管这一轮货币政策未加息加准,但监管对结构性存款的限制,使得银行负债端压力阶段上升,也传递到了同业负债成本上,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最高时,比MLF利率高出36bp,两者利差中枢在10bp左右



二是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低于1年期MLF利率,但明显高于7天逆回购利率。该状态也主要出现在两个阶段。一个是2019年,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平均较MLF利率低22bp。另一个是2021年下半年至2022年一季度,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平均较MLF利率低26bp这两个阶段均处于货币宽松周期中,2019年央行分别在1月和9月两次下调准备金率,在11月下调MLF和逆回购利率5bp。2021年下半年至2022年一季度,央行分别在2021年7月和12月降准,在2022年1月下调MLF和逆回购利率10bp。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与MLF利率的利差,既体现出货币宽松带来的同业负债成本下降,也可以视为市场对后续货币宽松程度的预期(降息幅度)。


三是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持平甚至低于7天逆回购利率。该状态主要也曾出现过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2020年疫情期间的2-6月,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一度较MLF利率低近140bp另一个阶段是2022年4-10月,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一度较MLF利率低近85bp。两个阶段的相似点,均是受到疫情的阶段干扰,货币政策也处于宽松周期过程,流动性十分充裕。差别在于,2020年的宽松主要由货币政策推动,3月末央行下调逆回购利率20bp,下调幅度较上次的10bp直接翻倍,以及4月初下调准备金利率由0.72%至0.35%,催升了市场的降息预期,一度将准备金利率视为利率走廊下限;再叠加2020年4月的降准,推动流动性走向充裕状态。而2022年的宽松,财政退税、减免税带来的增量流动性可能更为重要。央行4月降准0.25pct,幅度不及预期,而央行的降息操作相对较晚,8月15日下调了MLF和逆回购利率10bp。


通过简要回顾历史数据,我们基于同业存单利率与政策利率的关系,大致得到以下几个经验总结:第一,在货币宽松阶段,1年期MLF利率可以视为同业存单利率的上限。而7天逆回购利率则可以视为同业存单利率的下限,需要特殊条件才能接近甚至低于下限。


经验总结的背后。对银行而言,同业存单和MLF作为银行负债端资金,具有一定程度的替代性。货币宽松阶段,流动性往往较为充裕,银行通过发行6个月到1年期的同业存单,成本一般会低于MLF利率。而7天逆回购利率作为同业存单利率的参考下限,逻辑可能在于,市场利率整体偏离了政策利率,利率曲线出现整体下移。例如今年三季度,DR007较7天逆回购利率低40-60bp(常规情况下,DR007持平或略低于7天逆回购利率),对应同业存单利率也较常规状态相应下移,从而使得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接近7天逆回购利率。


第二,在货币宽松阶段,且不出现疫情这种特殊因素的情况下,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会介于MLF和逆回购利率之间,往往较1年期MLF利率低20-30bp,而较7天逆回购利率高出约45-55bp。




2

以史为鉴,寻找同业存单的合理定价

近期同业存单利率的快速上行,原因可能在于资金面收敛,叠加现金理财面临更多监管约束,以及利率快速回调带来的市场情绪波动。监管方面,现金类理财过渡期于2022年底结束,这可能对存单的需求产生影响,尤其是9个月和1年期存单期限较长,其与货基和现金类理财的投资期限要求偏离,需求的降幅可能相对更大。而对于银行而言,根据净稳定资金比率NSFR规则,存续期6个月以上的存单权重为50%,6个月以内的权重为0,因而银行对长期同业存单的需求较多,大行和股份行更偏好发行9个月和1年期限。这种供需矛盾,使得6个月以上期限存单利率出现快速上行。


基于近期资金利率和货币政策环境,预计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的中枢可能落在2.4-2.6%区间。11月初以来,银行间资金利率接近回归常态化,向政策利率快速靠拢,例如DR001从持续低于1.5%一度升至1.8%+。银行在回购市场的融出量下降是核心矛盾,而较高的债市杠杆率加剧了资金面的波动。往后看,在这种情况下,同业存单利率将达到多少?我们根据《债市,稳住》中的方法进行测算:


我们首先明确接下来一段时间的货币政策环境。在经济增长恢复至接近潜在增速之前,尤其是当前居民负债意愿较低(10月居民部门社融为负),货币政策不至于转向明显收紧。不过市场对央行投放的依赖度上升,资金利率已经很难回到7-8月的水平,我们预计隔夜利率可能多在1.5-1.6%区间,7天利率多在1.8-1.9%区间。


其次,基于对货币政策环境的判断,我们可以参考2019年、2021年下半年至2022年一季度同业存单的定价。根据2019年的曲线,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中位数在2.54%,25-75%分位介于2.39-2.58%。而根据2021年下半年至2022年一季度的曲线,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中位数在2.45%,25-75%分位介于2.38-2.49%。


综合来看,取两者并集,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的中枢可能大致落在2.4-2.6%区间。当前2.48%的利率已经处于我们估算的区间之内。如后续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明显高于这一区间的上限,可能是脱离货币政策环境的阶段性超调。




风险提示:

流动性出现超预期变化。本文假设流动性维持近期的充裕状态,但假如国内经济数据持续超预期,流动性相应出现超预期变化。
国内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本文假设国内货币政策维持当前力度,但假如国内经济超预期放缓、或海外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变化,国内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


相关文章:之一:《杠杆低、久期短,利率能下否?》
之二:《10Y美债又上1.6%,外资会从债市流出吗?》之三:《4月债市怎么看?怎么配?》之四:《国企债务风险演化路径猜想》
之五:《“资产慌”与“资产荒”》之六:《2016-2021,山西煤企债的轮回》之七:《地方债发行高峰,央行怎么对冲?》之八:《税期流动性意外宽松,能否延续?》之九:《这一轮城投政策收紧不一样》
之十:《地方债,等不来的发行高峰》之十一:《流动性正在起变化》之十二:《从流动性起变化到阶段性防御》
之十三:《2021下半年,城投“抱团”进行曲》
之十四:《城投政策收紧,万变不离其宗》
之十五:《从超预期收紧到超预期宽松,越来越窄的利率区间》之十六:《信用收加货币宽,2018重现?》之十七:《地方债发行高峰真的要来了吗?》之十八:《1Y山西煤企和津城建4.5%+,值得挖掘吗?》
之十九:《MLF+政府债约6.5万亿,基础货币缺口为何不大?》之二十:《安邦、海航和包商,往事并不如烟》之二十一:《泰禾、蓝光和华夏幸福,化债路漫漫》之二十二:《“类滞胀”往事》之二十三:《细数历次债务“恳谈会”》
之二十四:《10年国债利率可能下行突破2.8%》
之二十五:《疫情,出口和利率》
之二十六:《复盘2021,峰回路转》之二十七:《细数历次货币政策拐点的信号》
之二十八:《宽信用,从总量到结构的三阶段》
之二十九:《10年国债2.85%,利率或阶段顶部》
之三十:《从地产放松到利率拐点的往事》
之三十一:《疫情脉冲,10Y国债或继续下行》
之三十二:《多空交织,市场在博弈哪些民企地产债?》之三十三:《2018年中美利差倒挂启示录》之三十四:《中美2Y利差倒挂16bp,流动性或受约束》之三十五:《62地已放松地产政策,何时由量变到质变》之三十六:《汇率贬值下的利率往事》
之三十七:《疫情之后,债市的两种可能情景》之三十八:《资产荒演化论》之三十九:《6月流动性或有波动,但仍宽松》
之四十:《债市仅剩期限利差》
之四十一:《财政增量工具猜想》之四十二:《10年国债利率或向下突破》之四十三:《721国常会给出的信号》
之四十四:《长端利率或挑战前低》之四十五:《回调或是机会》之四十六:《30年国债,距低点一步之遥》之四十七:回购存单票据利率齐上行,未到拐点之四十八:《9月继续久期策略》之四十九:《流动性怎么看》之五十:《汇率贬值之下,债市无熊市之五十一:《同业存单量价齐升,传递信号?》之五十二:《11月利率或延续第三阶段下行》之五十三:《基本盘未变,5Y左右骑乘策略》之五十四:《债市,稳住》

   
已外发报告标题债市周思录之五十五:1年存单利率2.48%,已经合理对外发布时间:2022年11月15日报告作者:刘   郁,SAC 执证号:S0260520010001,SFC CE No.BPM217,邮箱:shliuyu@gf.com.cn

法律声明


请向下滑动参见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有关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内容的完整法律声明: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供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发证券”)客户参考,相关客户须经过广发证券投资者适当性评估程序。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微信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若使用本微信号推送内容,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解读及指导,广发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微信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微信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广发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广发证券认为可靠,但广发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
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广发证券不对因使用本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广发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广发证券所有,广发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广发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                                               
您的星标、点赞和在看,我都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