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莱伯诗2首

Malherb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弗朗索瓦·德·马莱伯(François de Malherbe(1555~1628)),法国诗人,文学批评家。生于卡昂。就读于卡昂大学和巴黎大学,后留学于巴塞尔大学和海德堡大学,受新教教育,后改宗天主教。1577年任普罗旺斯省总督秘书。1600年以写给新王后玛丽·德·美第奇的颂歌出名,1605年成为法王亨利四世的宫廷诗人。为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奠基人之一,在对诗人德波特(Philippe Desportes,1546—1606)等人作品的评论中提出自己的诗歌理论,主张诗歌应当偏重理性,排斥俚语,古字和外来语等,要求语言纯洁,有严格的音律和诗韵。对后来法国语言和诗体的改革产生过影响。其诗作精雕细琢,追求完美,但缺乏激情。翻译过古罗马李维和和塞内卡的作品。




慰杜伯烈丧女


你的哀痛,杜伯烈,难道就没个了时?

难道你慈父之情

在你心头引起的那许多悱恻之思

添哀痛永无止境?

你那爱女既已经不幸而归于泉路,

那也是人所同归,

难道这不幸对你竟成了一种迷楼,

使得你不能解蔽?

我知道她的童年有多少天真可爱,

我哪能颠倒是非;

我哪能只顾友谊要减轻你的悲哀,

便蔑视她的妩媚。

可是她生在人间,人间事物愈妍美,

命运就越发无情,

她既是朵玫瑰花,就只有玫瑰花的

一个早晨的寿命。

而且即使她能够照你的衷心祝愿,

获得寿命的延长,

即使她能够获得生白发死在遐年,

其结果又该怎样?

难道你就以为她年老了进到天国,

能受到更大欢迎?

或者她在棺材里能不受尘土消磨,

能不受蛆虫侵泯?

不啊,我的杜伯烈,一旦司命的巴克②

把灵魂撤出身躯,

年龄就立刻幻灭在那斯蒂克斯河③

与死者不相从属……

死神的残酷无情绝不和一般相等;

你徒然向他哀求,

那残忍者掩着耳只当作不听不闻,

任从我们去号哭。

穷人在他矮屋里有茅檐为他掩蔽,

不能逃他的掌心,

卢佛宫的禁卫军密布在宫阙周围,

也难保君王性命。

若对他口出怨言,愤激而不能涵忍,

就未免不识高低,

上帝之所欲,欲之,这才是不二法门,

使我们精神宁息。


范 希 衡 / 译


弗朗索瓦·马莱伯是法国17世纪前期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轻天才灵感,重功夫技巧,他的诗歌形式严谨,节律工整。他的诗歌创作少而精。这首《慰杜伯烈丧女》,写于他蛰居外省的时候,是他的成名之作。诗中所指的杜伯烈,是一位与马莱伯交往甚密的朋友。1598年,杜伯烈5岁的爱女玛格丽特不幸早夭,杜伯烈陷入极度的苦痛之中。马莱伯为安慰挚友,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告慰诗”。事实上,这首诗并不是马莱伯的即兴之作,而是将1590年创作的一首题为《慰克雷奥夫》的抒情诗加以细致地修改和完善,最终发展为此诗。由此可见马莱伯诗歌创作的严谨态度。
全诗由十节四行诗组成,紧紧扣住一个“慰”字,即劝慰好友不要过于悲伤,感情诚挚,说理委婉而透彻。我们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可以看出诗人明显的唯理主义倾向。
诗歌开首两节,诗人连用了几个反诘语气,直接指出好友过于沉溺在丧女之痛中:“你的哀痛,杜伯烈,难道就没个了时?……哀痛永无止境?……你不能解蔽?”虽然字字句句涉及好友的悲伤,但诗人真正关心的内容并不是悲伤的惨痛,“慈父之情”的深挚,而是如何驱除、消散悲伤,如何令好友释怀。在关切好友的同时,诗人的理性精神情不自禁地渗透出来,点明了我们每个人真实而残酷的命运:“泉路”是“人所同归”。
写到这里,诗人也意识到自己过于理智的劝慰会让人觉得他冷漠,“只顾友谊”而“蔑视她的妩媚”,于是将注意力转向玛格丽特,在惋惜玛格丽特早夭的同时,继续以理性的姿态奉劝友人节哀。玛格丽特生前“天真可爱”,像娇艳的玫瑰花般,带给周围的人诸多快乐和甜蜜,但是啊,“她既是朵玫瑰花,就只有玫瑰花的/一个早晨的寿命”。在法国文学传统中,美好的生命往往与美秀的玫瑰联系在一起,而且总是强调完美事物的转瞬即逝。诗人在此巧用传统的比喻,强调的也是花期的短暂,命运的无情。随后诗人假设玛格丽特如真能获得长寿,“死在遐年”,但“其结果又该怎样”?诗人认为,早夭与寿终的差别,仅仅在于生命周期的延长,她在天国的礼遇不会有差,她在人间的躯体同样受泯。诗人的这种对待生与死的理性认知,绝不是因为事不关己而夸夸其谈。事实上,他此前也失去过两个孩子,他作为慈父的心也被伤透过两次,但最后理智给诗人坚强面对生活的理由。正是经历过,哀痛过,奢望过,然后醒悟了,诗人才能发出这样的假设,才能那么冷静客观地劝慰友人。
在最后三节诗歌中,诗人回到死亡面前众生平等的议论,希望友人能够收起悲伤,顺应天命,以求得感情与精神的“宁息”。当死神挥动手中的锋锐犀利的镰刀,他从来都是“残酷无情”的:哀号声无法使之动容,穷人的“掩蔽”无法逃过他的“掌心”,君王的威严无法恐吓他的意志。他只听命于上帝的指令,对所有灵魂一律平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接受上帝的安排,顺应普遍法则的支配,以坚韧的态度应对人生在世的一切苦难和挫折,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心灵的安宁。
全诗明白晓畅,措辞、用韵、节奏和诗节都很严谨,值得推敲。尤其是在诗行的长短句设置上,马莱伯总是将感性的抒情放在较长的诗行,而紧跟其后的较短的诗行则是哲理的阐释,充分体现了马莱伯对待感情的放与收的态度。而在诗歌内容上,马莱伯同样将感情的洪流抑止在理性的闸门之内,以真挚亲切的语言和侃侃而谈的雄辩来抚慰好友的伤痛。《法国诗歌史》的作者萨巴杰曾写道:“我们沿着他的著作可以找到三大主题:死亡、眼泪和安慰。”这首《慰杜伯烈丧女》,突出地体现了马莱伯处理此类主题的主张与风格:理性多于抒情,“以工巧求朴质”。( 蔡 海 燕 )




欲与空许诺言的女子诀别


美人,我的心上人,你多变的心

好像大洋一样,有落潮和涨潮,

请想想怎样把我的痛苦减轻,

不然我要下定决心不再苦熬。

你的秀目有我喜爱、赞赏的魅力,

使我身不由己而且情不自禁;

它们要留住我,重视我的赏识,

必须具有同美一样多的爱情。

正当我想达到如愿以偿之际,

总有借口阻止好事最终实现:

就像尤利西斯之妻不停编织,

织好的布一夜之间全部脱线。

夫人,想想吧,你曾经给我许诺,

食言并不光彩,你还拿我取笑;

如果你不记得,那是健忘不过,

如果记得清楚,那就信誉缺少。

爱得这样崇高,我总是在捉摸,

要我同你分离,除非送我归天;

如果发生变化,那是你的过错,

因你海誓山盟,却又不守诺言。


郑 克 鲁 / 译

马莱伯崇理性而抑感情,一般都在诗歌中竭力撇开个人抒情的、主观的成分。这首《欲与空许诺言的女子诀别》却有些例外,他不但在诗中向“美人”表达深深的爱意,还将自己因为她的反复无常而遭受的心灵磨难形象地刻画出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徜徉在风月之情中的马莱伯。
诗歌一开始,诗人便直接点出了“美人”的“多变”。所谓“心上人”,就是放在心头的人。既然诗人将美人放在心头,他的心情便会因为她的情感变化、态度变化和言行变化而或喜或悲、或乐或哀。这种情绪的高峰和低峰体验,宛如置身汪洋,在涨潮和落潮之间起伏变换,令一向克制、理性的诗人备尝痛苦和艰辛。在经历了多次的心情跌宕波折之后,诗人终于濒临忍受的极限,禁不住向美人祈求:“请想想怎样把我的痛苦减轻……”而同时,美人一向“多变的心”,又提醒了诗人,对美人的祈求往往无效。万般无奈之下,诗人只得向“恐吓”求助:“不然我要下定决心不再苦熬。”
在诗歌第二节中,诗人继续进行自己的“恐吓”招数。他承认,美人的秀目充满魅力,令他“身不由己而且情不自禁”。但是,如果美人想仅仅凭借诱人的秀目就获得自己的“赏识”,获得自己全身心的爱情,那是不现实的。美人还必须付出“同美一样多的爱情”,付出一颗像秀目那般美好的心灵。否则,休想“留住我”。
诗人的“恐吓”成功了吗?很可惜,没有。在诗人看来,每当他的愿望将要达成,美人“多变的心”将要收拢的时候,“总有借口阻止好事最终实现”,就像珀涅罗珀织衣。珀涅罗珀是荷马史诗的人物,她是尤利西斯的妻子。在尤利西斯征战特洛伊的漫长岁月中,她在家里过着单调而重复的生活。为了抗拒求婚者的纠缠,她答应只要为尤利西斯的父亲织好寿衣,便从他们中间选择一人作丈夫。她在白天编织,而在晚上,则又悄悄地把织好的部分拆掉。就这样织了又拆,拆了又织,她终于等到丈夫的归来。后人常用这个典故来形容永远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或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对于诗人来说,美人的反复无常,就像珀涅罗珀的编织过程,永远没有尽头,这怎不叫他伤心、绝望?
既然“恐吓”没有成效,诗人只得向道德求助。人都应该信守诺言,所谓一诺千金、说一不二、言而有信……说的都是诚信,它是我们为人处世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食言已然不对,更何况还要取笑受害人?随后,诗人进一步分析,食言一般由两种原因导致:一是忘记了诺言,这还只是“健忘不过”;二是明明记得诺言,却有意违背,这就是“信誉缺少”。诗人深爱的美人,究竟缘何食言?虽然诗人没有明说,但充溢在字里行间的哀怨至少可以让我们瞧出一些端倪。
最后,诗人重申,自己虽然深恋美人,却因为对方空许诺言而欲与之诀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强调的重心在于“欲”字,该诗法语标题的首个单词也是意为“计划、欲”的“dessein”。想要分手、计划分手,字里行间又充分表达自己的爱恋,这种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贯穿着诗歌始终,令我们在诗人的情感起伏之中读出一份绵长的期待:说到底,诗人仍然只是“恐吓”,仍然心存希望。( 蔡 海 燕 )



推荐阅读:

卡利诺斯《号召》

康斯坦丁·卡瓦菲诗6首

艾利蒂斯诗34首

希尼诗57首

希尼诗16首

希尼诗10首

希尼诗7首

阿那克里翁《向酒神祈求》

阿尔基洛科斯诗6首

彼翁《致晚星》

狄更生诗13首

狄金森诗7首

赫西俄德《神谱》

埃斯库罗斯诗2首

阿尔克曼诗3首

席勒诗3首

斯笃姆诗5首

乌兰德诗2首

瓦尔特诗2首

尼采诗7首

诺瓦利斯诗3首

汉斯·萨克斯诗2首

内莉·萨克斯诗6首

拉斯克·许勒诗9首

丽萨·札苒诗20首

黑塞诗90首

特拉克尔诗56首

玛丽安·摩尔诗32首

丽泽穆勒诗15首

秀陶:绿原译《里尔克诗选》读后

朱迪斯·赖特诗21首

布考斯基诗112首

罗莎·奥斯兰德诗28首

罗伯特·勃莱诗33首

里尔克《时间之书》

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

里尔克《杜伊诺哀歌》

巴列霍诗33首

梁宗岱译诗集

徐志摩译诗集

默里克诗5首

缪勒诗4首

赫迪·赫芭娜诗4首

丹妮斯·莱维托芙诗22首

露易丝·博根诗19首

戴望舒译诗集

阿莱杭德娜·皮扎尼克诗31首

阿方索·科斯塔弗雷达诗20首

詹姆斯·K·巴克斯特诗7首

卡尔·克罗洛夫诗6首

李利恩克龙诗2首

歌德诗15首

克洛普斯托克诗2首

君特·格拉斯诗4首

葛瑞夫诗5首

法勒斯雷本诗3首

艾兴多尔夫诗5首

冈特·艾希诗11首


天空一无所有 为何给我安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