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史蒂文森诗5首

英国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19世纪后半叶英国伟大的小说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金银岛》《化身博士》《绑架》《卡特丽娜》等。早期他到处游历,为其创作积累了资源,后期致力于小说创作,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其作品风格独特多变,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影响巨大。到了20世纪中期,评论家对其作品进行了新的评价,开始审视史蒂文森而且将他的作品放入西方经典中,并将他列为19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爱,爱是什么?


爱——爱是什么?一颗强大而破碎的心;

紧握的手;沉默;漫长的绝望。

生命——生命为何?在光秃的荒原上

观看爱到来,又见爱离分。




在海边


当我下到海边,

他们给我一个木铲,

来把沙滩挖。


我的坑空空像茶杯,

每个坑都漫进来海水,

直到再装不下。




姑妈的裙子


姑妈一扭身,

连衣裙发怪音,

尾随拖着地,

蹒跚过门去。




秋日的火


彼花园里,

遍溪谷上,

秋日篝火,

烟足轻扬!


欢夏落幕,

夏花随风,

红火炽燃,

青烟亭亭。


唱四季歌!

总有灼灼!

夏时之花,

秋日的火!




夏天的床


冬日起床还在晚上,

穿衣借着昏黄烛光;

夏天却是完全颠倒,

白昼就得上床睡觉。


你只好上床呆呆看,

鸟儿们蹦跳在枝间;

或听大人的脚步声,

仍在街头过往不停。


这怎能让你不作难,

漫天还是一片碧蓝,

我如此的喜爱玩闹,

却要白昼上床睡觉!

大 河 原 译



略 谈 但 丁《 神 曲 》
版 本 的 由 来 与 发 展

读者在读过伟大诗人但丁的这部巨著《神曲》之后,必会感到其中的注释何其繁多,有时甚至会繁多到令人生厌的地步,但与此同时,恐怕也会有相反的感觉,即感到这些注释的必要性;感到这些注释对于理解或加深理解诗句,是颇有裨益的,尽管有时,对某一诗句的解释,或对某一典故的考证,有几种诠释同时出现,令人无所适从。注释之多乃至不可或缺,自然是由于这部诗作确实寓意深、典故多,涉及的知识面广(举凡哲学、神学、天文学、星相学、物理学、数学、几何学、历史学、地理学、希腊神话、民间掌故,等等,不一而足),这是任何一个只具备普通常识和学识的人都难以驾驭的。译者在历时三年的翻译过程中,也深感个中的艰深,遍尝难言的苦味,有时甚至会感到,若没有一些古今注释家的有关诠释,几乎是只字难译,寸步难移的。今天,在完成这部不朽之作的翻译之后,译者情不自禁,要对一切有关的古今注释家,特别是对本译本所依据的两个版本的主编者萨佩纽先生和波斯科(已故)及雷吉奥两位先生,满怀感激之情,从心底里道声:“多谢!”的确,若没有他们的指教和协助,要想比较顺利地完成这项繁重而艰巨的工作,是根本不可能的。(当然,对于一个译诗的译者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恰当地处理诗句的结构、韵脚、风格问题;但是,如果不较好地解决作为理解原诗的第一步,又怎能迈出作为处理诗句的第二步呢?)
由此也可以看出,注释对于《神曲》版本的重要性。然而,根据译者所掌握的极不完全的资料,《神曲》问世之初,二者并不是像以后那样,是密不可分的,即形成类似金批《水浒传》那样的批注本或注释本。看来,正是这部不朽之作的价值和艰深,促使诗作本文与评注逐渐由分流发展为合流。《神曲》完成的年代,至今一直是众人争议的话题,这是因为但丁不曾留下手稿;最早的《神曲》版本都是手抄本,其中有些可追溯到十四世纪,亦即《神曲》问世不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神曲》的社会影响之巨大。最著名的手抄本(同时也是最古老的之一),有1336年的皮亚钦察的“劳迪亚诺”(Laudiano)手抄本和1337年的米兰的“特里乌尔齐亚诺”(Trivulziano)手抄本,距但丁逝世的1321年分别为十五年和十六年。这两个版本都曾于1921年用珂罗版付印。当时人们对《神曲》的喜爱和重视,从以中世纪流行的纤细画装饰抄本可见一斑。其中最精美的有“香提区手抄本”(Codici di Chantilly)和“梵蒂冈·乌尔比纳泰手抄本”(Codice Vaticano Urbinate)。薄伽丘对但丁十分崇拜,不仅把《神曲》的原名《喜剧》改名为《神曲》〔即在《喜剧》(Commedia)一词上加形容词“神的”(divina),成为“神的喜剧”,中译名则为《神曲》,该名自1555年由卢多维科·多尔契出版社(Lodovico Dolce)出版的版本正式起用后,一直沿用至今〕,而且还写下著名的《但丁赞》,并亲自抄录《神曲》多次,其中最早的抄本为“卡皮托拉雷·迪·托列多手抄本”(Capitolare di Toledo)。薄伽丘生于1313年,比生于1265年的但丁小四十八岁,由于他对《神曲》钻研甚深,他所投靠的佛罗伦萨僭主于1375年左右,曾委托他在佛市的圣斯泰法诺·迪·巴迪亚(S.Stefano di Badia)教堂讲解《神曲》,因为他当时已经体力虚弱,只讲解了《地狱篇》里的十七首诗,即以健康为由中断,旋即溘然长逝。用印刷技术出版的《神曲》最早版本当中,最老的为一部1472年的版本。佛罗伦萨于1481年出版的第一版《神曲》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波提切利(Botticelli,1445—1510)为之插图的。众所周知,《神曲》是但丁用所谓“俗语”(volgare)写的(其实,这种“俗语”与今天的意大利文比较,无异于我国的古文之于白话文),十五世纪上半叶,贝托尔迪(Bertoldi,?—1445)首次将《神曲》译为拉丁文,并作了评注。似乎可以由此推测,版本加评注,亦即《神曲》的注释本,大约起始于十五世纪。至十六世纪,就逐渐增多,如1544年威尼斯出版的亚历山德罗·维卢泰洛(Alessandro Vellutello)注释本,全名为《阿利基埃里·但丁的喜剧,附亚历山德罗·维卢泰洛的新说明》(La Comedia di Dante Alighieri, conla nova espositione di Alessandro Vellutello);著名的威尼斯1555年版《神曲,附卢多维科·多尔契的评注》(La Divina Commedia col commento di Lodovico Dolce)。但也有单篇的注释本,如《阿利基埃里·但丁的喜剧中的地狱篇,附圭尼弗尔泰·巴尔齐扎的评注》(Lo Inferno della Commedia di Dante Alighieri col commento di Guiniforte Barzizza)。十七至十八世纪,较著名的注释本有1732年卢卡出版的《但丁·阿利基埃里的神曲,附庞贝·文图里神父的评注》(La Divina Commedia di Dante Alighieri col commento del p.Pompeo Venturi);1791年罗马出版的《但丁·阿利基埃里的神曲,附B.隆巴尔迪神父的评注》(La Divina Commedia di D.Alighieri col commento del p.B.Lombardi);其中也有《神曲》个别篇章的注释本,如《洛伦佐·马加洛蒂评注但丁的地狱篇前五首》(Commento di Lorenzo Magalotti ai primi cinque canti dell'Inferno di Dante)。洛·马加洛蒂(1637—1712)是罗马著名的文学家和科学家,曾担任佛罗伦萨名门望族莱·德·梅迪契(L.de'Medici)于1657年成立的“佛罗伦萨齐门托学院”(Accademia fiorentina del Cimento)的秘书。自十九世纪以来,《神曲》注释本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版,如:由著名的词典学家、多题作家R.安德雷奥利(R.Andreoli,1823—1891)评注的《神曲》,先后于1856年在那不勒斯和1870年在佛罗伦萨出版;由天主教教士路易吉·贝纳苏蒂(Luigi Benassuti)评注的《神曲》,于1865—1868年在维罗纳出版;由著名的评注家和文学家尼科洛·托马塞奥(Nicolò Tommaseo,1802—1874)注释的《神曲》,于1865年在米兰出版;由著名的但丁学家贾科摩·波莱托(Giacomo Poletto,1804—1904)评注的《神曲》,于1894年在罗马出版:波莱托曾在梵蒂冈举行过但丁讲座;由著名的瑞士但丁学家、新教牧师G.安德雷亚·斯卡尔塔齐尼(G.Andrea Scartazzini,1837—1901)修订并评注的《神曲》,先后于1874—1890年在莱比锡和1893年在米兰出版,由于该版本价值很高,1929年又由意大利但丁学会(Società dantesca italiana)出版,作为斯卡尔塔齐尼评注的《神曲》第九版,由朱塞佩·万戴利(Giuseppe Vandelli)在斯的评注基础上作了新的评注,通常称为“斯卡尔塔齐尼-万戴利注释本”,以后又陆续多次重印和修订;由著名但丁学家、历史学家、文学评论家托马索·卡西尼(Tommaso Casini,1859—1917)评注的《神曲》,于1889年在佛罗伦萨出版,该版本的第六版曾由S.A.巴尔比(S.A.Barbi)重编并增订,于1922年在佛罗伦萨出版,曾多次重印,通常称为“卡西尼巴尔比注释本”。在十九世纪,似乎也可以看出《神曲》的影响力扩及到国外:如1818—1819年,在巴黎就出版了《神曲,附乔萨法泰·比亚乔利的评注》(La Divina Commedia col commento di Giosafatte Biagioli);1842—1843年,在伦敦出版了由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小说家和评论家乌哥·佛斯科利(Ugo Foscoli,1778—1827)解说“一个意大利人”(即马志尼)主编的《神曲》;德国的莱比锡和弗赖堡也分别于1891年和1892—1893年出版了由菲拉赖特(Filalete)和贝耳泰尔神父(Berthier)评注的《神曲》。
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神曲》的各种注释本更是以迅猛之势大量涌现。这些注释本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其中重要的有:由著名的文学家、评论家佛兰切斯科·托拉卡(Francesco Torraca,1853—1938)重新评注的《神曲》,1915年出版于米兰;由著名的意大利文学史家维托里奥·罗西(Vittorio Rossi,1865—1938)评注的《神曲》中的第一篇《地狱篇》,1923年出版于那不勒斯〔后两篇即《炼狱篇》和《天堂篇》的评注则由萨尔瓦托雷·法西诺(Salvatore Fascino)续作〕:罗西是学术界知名人士,是罗马大学教授,曾任意大利最著名的林琴学院(Accademia dei Lincei)院长;路易吉·彼特罗博诺(Luigi Pietrobono)评注的《神曲》,1923—1926年出版于都灵;由伊西多罗·德尔·隆哥(Isidoro Del Lungo,1841—1927)评注的《神曲》,1924—1926年出版于佛罗伦萨:德尔·隆哥是著名的文学家和评论家,也是有声望的但丁学家,曾任成立于1582年的佛罗伦萨克鲁斯卡学院(Accademia de la Crusca)的院长;同样,也是在1924—1926年出版的、由G.A.文图里(G. A. Venturi)评注的罗马版《神曲》;由卡洛·斯泰因纳(Carlo Steiner)评注的《神曲》,1926年出版于都灵;由卡洛·格拉布埃尔(Carlo Grabher)评注的《神曲》,先后于1934—1936年在佛罗伦萨和1950—1951年在米兰出版;由著名的文学家、评论家阿蒂利奥·莫米利亚诺(Attilio Momigliano,1883—1952)评注的《神曲》,1945—1946年出版于佛罗伦萨:莫米利亚诺自1934年起任佛罗伦萨大学意大利文学教授,并是克鲁斯卡和林琴两学院的院士;由曼弗雷迪·波雷纳(Manfredi Porena)评注的《神曲》,1946—1948年出版于波洛尼亚,波雷纳还与马里奥·帕扎利亚(Mario Pazzaglia)合编了《但丁选集》(Opere di Dante),1966年也在波洛尼亚出版;由法乌斯托·蒙塔纳里(Fausto Montanari)主编的《神曲》,1949—1951年出版于布雷夏;由切萨雷·加尔博利(Cesare Garboli)主编的《神曲》,1954年出版于都灵;由纳塔利诺·萨佩纽主编的《神曲》,1955—1957年出版于佛罗伦萨,其主编的第二版为修订版,亦出版于佛市,1985年又在佛市出版了其主编的新版;由路易吉·马拉格利(Luigi Malagoli)评注的《神曲》,1955—1956年出版于米兰;由丹尼埃莱·马塔利亚(Daniele Mattalia)主编的《神曲》,1960年和1975年出版于米兰;由西罗·A.基门兹(Siro A.Chimenz)主编的《神曲》,1962年出版于都灵;由乔瓦尼·法拉尼(Giovanni Fallani)主编的《神曲》,1964—1965年出版于墨西拿;由朱塞佩·贾卡洛内(Giuseppe Giacalone)评注的《神曲》,1967—1969年出版于罗马;由翁贝尔托·波斯科和乔瓦尼·雷吉奥合编的《神曲》,1979年出版于佛罗伦萨,1988年又在出佛市出版了增添名家评论部分的新版;由卡洛·萨利纳里(Carlo Salinari)、塞尔乔·罗马尼奥利(Sergio Romagnoli)和安东尼奥·兰查(Antonio Lanza)合编的《神曲》,1980年出版于罗马;由埃米利奥·帕斯奎尼(Emilia Pasquini)和安东尼奥·夸利奥(Antonio Quaglio)合编的《神曲》,1982年出版于米兰,当时只出版了《地狱篇》和《炼狱篇》。此外,1924—1939年,在都灵,G.比亚基(G. Biagi)、G.L.帕塞里尼(G. L. Passerini)、E.罗斯塔尼奥(E. Rostagno)和U.科斯莫(U. Cosmo)合编了《神曲的艺术表现和历代评论》(La Divina Commedia nella figurazione artistica e nel secolare commento),其中汇集了自十四世纪到十九世纪所有评论家的评注,应当说是一部很有参考价值的工具书。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1921年,但丁学会出版了但丁全集的校勘本,后由乔治·佩特罗基(Giorgio Petrocchi)负责校订其中的《神曲》部分,题为《古本喜剧》(La Commedia secondo L'antica vulgata),现定为但丁学会的国家版。其中“前言”和《地狱篇》两部分,1966年出版于米兰;《炼狱篇》和《天堂篇》两部分则于1967年仍在米兰出版。本译本所依据的萨佩纽注释本和波斯科-雷吉奥注释本,都借鉴于这一国家版,而尤以后者为最,但他们在评注上都并未把佩特罗基的观点全盘照搬,而是有所创新。
在二十世纪,《神曲》流传意大利国外的势头更大了,美国的波士顿,先后于1909—1913年和1933年,出版了由C.H.格兰德金特(C. H. Grandgent)评注的《神曲》英文版;德国的斯图加特,于1954—1957年出版了海尔曼·格梅林(Hermann Gmelin)评注的《神曲》德文版。尤为著名的是1965年出版于巴黎的由安德烈·佩扎尔(André Pézard)翻译和评注的《但丁全集》法文版(Dante,   uvres complètes)。
目前,从意大利国内的《神曲》注释本来看,最重要的当然首推国家版,但本译本所依据的两个版本也是最畅销的:萨佩纽注释本的1985年新版,至1994年5月已重印十次;波斯科-雷吉奥注释本的1988年新版,《地狱篇》至1994年底重印十二次,《炼狱篇》和《天堂篇》则分别至1995年1月和2月重印十一次。
在《神曲》版本的演变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相继出现了不少有影响的注释家,其中参考价值最大的自然是一些古代注释家,他们的见解至今仍被当今版本大量引用,这是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与但丁时代相距甚近,有的甚至是但丁的亲属和同时代人,他们对《神曲》的背景和内容更为熟悉,对诗人的思想和精神吃得更透,尽管有些人只对《神曲》的个别诗篇,特别是《地狱篇》作了评注。在古代注释家中,较重要的,除前已提及的薄伽丘之外,还有如下一些:但丁的两个儿子:雅科波·阿利基埃里(Jacopo Alighieri)和彼特罗·阿利基埃里(Pietro Alighieri);雅科波的评注,曾被收入由本世纪初的著名的短篇小说家、记者、戏剧评论家朱利奥·皮齐尼(Giulio Piccini,1849—1915,笔名为“雅罗”Jarro)于1915年在佛罗伦萨编纂出版的《雅科波·阿利基埃里评注但丁·阿利基埃里的〈地狱篇〉》(Chiose alla cantica dell'Inferno di Dante Alighieri scritte da Jacopo Alighieri);彼特罗的评注,相对地被引用的较多,1845年曾由V.南努齐(V. Nannucci)在佛罗伦萨出版了《彼特罗·阿利基埃里论但丁》(Pietro Alighieri super Dante)。据说,用意大利俗语写出《神曲》第一篇评注的是雅科波·德拉·拉纳(Jacopo della Lana,1290?—1365?),1866—1867年由皮亚钦察的文学家和史学家路奇亚诺·斯卡拉贝利(Luciano Scarabelli,1806—1878)编纂了《但丁·德利·阿利基埃里的喜剧,附波洛尼亚的雅科波·德拉·拉纳的评注》(Comedia di Dante degli Alighieri col commento di Jacopo della Lana bolognese),在波洛尼亚出版;1924年,德国的法兰克福也出版了有拉纳评注的、由F.施密特科纳兹(F. Schmidt-Knatz)编纂的其他版本。另一位也是出自波洛尼亚的文学家、公证人、政治家格拉齐奥洛·德·班巴利奥利(Graziolo de Bambaglioli,1291—1343),他曾用拉丁文评注《地狱篇》;1915年,由A.菲亚马佐(A. Fiammazzo)在萨沃纳出版了他的《但丁评注》(Il commento dantesco)。有两位与但丁同时代的注释家,都是不知名姓的:一是以1865年在都灵出版有关著作的出版人F.塞尔米(F.Selmi)命名的评注者,通称“塞尔米评注”(Chiose Selmi),塞尔米出版的评注本题为《一位与诗人同时代的无名作者对神曲第一篇的评注》(Chiose anonime alla prima cantica della Divina Commedia di un contemponeo del poeta);另一位即是十分著名的“最佳评注”(Ottimo),全名为《神曲最佳评注》(L'Ottimo commento della Divina Commedia),该书于1827—1829年在比萨由A.托里(A.Torri)出版,L.贝洛莫(L. Bellomo)于1980年曾认为,此作者为“安德雷亚·兰齐亚”(Andrea Lancia)。另有一位通称“佛罗伦萨无名氏”(Anonimo fiorentino)的注释家,此名大致取自1866—1874年由P.范范尼(P. Fanfani)编纂的、在波洛尼亚出版的《十四世纪的无名氏对神曲的评论》(Commento alla Divina Commedia di Anonimo del secolo XIV)。被后世注释家经常借鉴和援引的两位十四世纪的注释家,一是本维努托·达·伊莫拉(Benvenuto da Imola)和佛兰切斯科·达·布蒂(Francesco da Buti),他们两位都是《神曲》最早的评注家中间的佼佼者,可惜译者手头没有他们的具体生卒日期和生平资料,只知前者是文学家;关于前者的评注,1887年,G.F.拉卡伊塔(G. F. Lacaita)曾在佛罗伦萨编纂出版了《本维努托·德·拉马巴尔迪斯·德·伊莫拉评注但丁·阿利基埃里喜剧》(Benvenuto de Ramabaldis de Imola Comentum super Dante Alighierii Comoediam)一书;后者的评注曾于1838—1862年由C.贾尼尼(C. Giannini)在比萨编入《佛兰切斯科·达·布蒂对但丁神曲的评注》(Commento di Francesco da Buti sopra la Divina Commedia di Dante)。
近代乃至当代的《神曲》注释家在继承和借鉴古代注释家的基础上,对注释《神曲》这一艰巨工作,也作了不少值得赞许的贡献: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和深化了古代注释家的一些观点和分析,弥补了古代注释的某些漏洞,澄清了其中某些疑点,纠正了某些难以避免的错误。近代注释家中比较重要的有:托马塞奥,他的原籍是达尔马提亚(现属南斯拉夫)的塞贝尼克(Sebenico),是十九世纪著名的意大利评论家和文学家,他一生坎坷,于1839年居住威尼斯时期,曾因爱国思想而被当时统治意大利北部的奥匈帝国逮捕入狱,1848年曾参加昙花一现的威尼斯临时政府。威尼斯被奥地利攻陷后,他被迫逃亡到希腊的科孚岛(即今克基拉岛),当时他已几乎失明;1854年返都灵,1865年又赴佛罗伦萨,靠卖文生活,直至逝世。他在流亡科西嘉岛时期,曾搜集并出版大量托斯卡纳、希腊等地民歌,一生著作颇丰,涉及范围极广(诗歌、小说、宗教、伦理、教育、历史、政治、文学评论、哲学、语文学,等等),还著有《神曲评注》(Commento alla Divina Commedia)一书。托拉卡曾于1903—1928年任那不勒斯大学意大利文学教授;1920年任意大利参议院议员,著有多部研究但丁及《神曲》的作品:如《但丁研究》(Studi danteschi)、《但丁新研究》(Nuovi studi danteschi)、《神曲评注》(Commento alla Divina Commedia)等。斯卡尔塔齐尼的《神曲评注》和《但丁百科全书》(L'Enciclopedia dantesca),也是两部享有盛名的作品。此外,德尔·隆哥、卡西尼、斯泰因纳也都是但丁学家所推崇的注释家。至于当代注释家,萨佩纽、波斯科、雷吉奥是当前最杰出的注释家,可惜波斯科已去世,不然,作为专门研究但丁作品的学者,他必将会对《神曲》的评注工作,做出更多的令人瞩目的贡献;他与雷吉奥合作达十五年之久,在合编《神曲》的工作中,他侧重评论分析,雷吉奥则主要负责注解,他在评论中有时甚至敢于指出《神曲》中的某些不足和疏漏,尽管遭到某些学者的非议,但由此也可看出他作为一个实事求是的学者的魄力、睿智和胆识,在这一点上,雷吉奥也是与他有许多共同之处的。萨佩纽的注释本第一二版都主要依据斯卡尔塔齐尼-万戴利注释本,新版则以国家版为《神曲》本文的依据,但他从不全部照搬,而是有分析、有批判地加以借鉴和采纳,他与波斯科、雷吉奥都有旁征博引、敢于和善于提出独到见解的长处。
时代在前进,《神曲》的注释本也在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和完善。我相信,随着新的世纪的到来,必将有更多更好的注释本出现,这将是对世界范围的广大《神曲》读者乃至译者的莫大福音,使伟大诗人但丁的这部伟大诗作放出更加辉煌的光彩,永传后世。( 黄 文 捷 )




推荐阅读:

曼努埃尔·德·巴罗斯诗5首

乔·夏普科特诗5首

谢默斯·希尼《格兰莫组诗》

杨·瓦格纳《蒺藜》

玛丽·奥利弗诗43首

理查·威尔伯诗15首

扬尼斯·里索斯诗77首

特德·休斯诗14首

玛丽·奥利弗诗5首

克莉丝汀·加仑诗2首

理查德·威尔伯诗歌6首

理查德·威尔伯诗7首

理查德·威尔伯诗10首

亨里克·诺德布兰德诗8首

扬·瓦格纳诗20首

阿米亥诗15首

丹尼丝·莱维托夫诗8首

罗伯特·洛威尔诗8首

亨里克·诺德勃兰特诗35首

亨里克·诺德布兰德诗5首

西蒙·欧迪斯诗7首

帕特丽夏·凯瑟琳·佩奇诗4首

史蒂文斯诗60首

弗兰克·奥哈拉诗26首

根塔斯.古丁斯诗10首

李晟馥诗7首

希尼诗6首

玛丽安·摩尔诗10首

鲍尔·马尔登诗3首

安德拉德诗3首

诺德布朗德诗15首

艾略特诗9首

爱德华多·卡兰萨诗11首

波希维亚托夫斯卡诗14首

埃德温·缪尔诗7首

吉行理惠诗3首

山本道子《背运的椅子》

会田千衣子诗2首

阿米亥诗12首

丽玛·卡扎科娃诗27首

杜尔斯·格仁拜因诗5首

马斯特斯《匙河集》10首

米歇尔·维勒贝克诗12首

叶甫图申科诗6首

梅厄·魏塞贴尔诗3首

让·萨尔扎纳《欲望·姐妹》

米沃什诗集《此》17首

松本杏花俳句30首

k.塞奇达南丹诗10首

阿米亥诗8首

阿米亥诗11首

弗拉基米尔·霍朗诗3首

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诗3首

安妮-迈克尔诗5首

阿米亥诗25首

阿米亥诗10首

品特诗7首

洛尔娜·克罗齐诗8首

图维亚·鲁伯纳诗14首

叶莲娜·亨里霍芙娜·古罗诗10首

尤金·奥尼尔诗6首

扎加耶夫斯基诗10首

阿米亥诗歌15首

阿米亥诗33首

弗拉迪米尔·霍朗诗16首


场寂寞凭谁诉 算前言 总轻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