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奎报《代农夫吟》

朝鲜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代农夫吟

[朝鲜]  李奎报


带雨锄禾伏亩中,

形容丑恶岂人容。

王孙公子休轻侮,

富贵豪奢出自哝。

新谷青青犹在亩,

县胥官吏已征租。

力耕富国关吾辈,

何苦相侵剥及肤。


《代农夫吟》是高丽诗人李奎报在流放期间写下的一首诗作。1199年,32岁的李奎报出仕高丽王朝,因抨击贪官污吏,常常与上司发生冲突,长期在地方任牧司录兼掌书记等小官。1215年前后,由于他名震一时的文才,升任正言知制诰、大司谏等职。但是其光明磊落,刚正不阿的本性始终未改,仍公然发表对当权者的不平不满。因此当权者们把他看作是“狂人”,权臣们更是诬告和谗害。李奎报屡次被贬谪流放,长期受到贫寒的折磨。在流放过程中,他亲身体验了下层老百姓的艰难生活,广泛地接触了农民,目睹了他们的辛酸,清晰地窥见了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思考了封建统治制度的弊端。《代农夫吟》就创作于这一时期。
《代农夫吟》是一首代言体的诗歌,诗人李奎报代农夫言,也就是诗歌以农夫为第一人称的形式,道出了农夫的心声:农民下雨天还得俯身在田里干活,恶劣的天气、辛苦的劳作,使农民样子十分狼狈。农民恳请那些贵族阶层的王孙公子不要笑话他们,轻侮他们,因为国家的财富,贵族奢侈的生活都离不开农民的辛勤劳动。诗歌的后四句,农民谴责了酷吏对他们的无情盘剥。田里的庄稼还没有成熟的时候,酷吏就已经来催租了。国家财富的积累都要靠农民的辛勤耕作,酷吏如此残忍地敲骨吸髓,让农民没有活路可走。
这首诗对农民艰苦劳动的深切同情,对榨取农民血汗的王孙公子、酷吏的谴责,是中国传统儒家民本思想的体现。李奎报从小就对中国文化颇感兴趣,熟读经史百家,深受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影响,认为国家的治理应该以民为本,统治者只有关心下层百姓的生活,才能使得国家兴盛。他还赋予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以新的内容:“施德安民”,主张依靠圣君贤相缓和武臣之乱后的朝鲜社会,安定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代农夫吟》体现的就是这种“施德安民”思想,希望圣君贤相能够改革陈腐的封建王朝,清除贪官污吏,改善处于饥寒交迫的农民的生活。
《代农夫吟》诗风质朴平实,这与李奎报反对一味追求华丽辞藻的形式主义倾向有关。全诗对社会现实的描写逼真而生动。(凌 喆)



塔拉法·本·阿卜德

生平阿慕尔·本·阿卜德,绰号“塔拉法”,是巴克尔部落人。生于波斯湾巴林一个富贵家庭。父亲是部落诗人,母亲乌尔黛是阿卜杜·麦西哈之女。他出身高贵,并生活在一个诗歌的环境里。祖父、父亲、两个叔叔——大穆拉格什和小穆拉格什,还有舅舅穆泰拉米斯都是诗人。他出生不久父亲即去世,由叔父抚养。叔父们不仅不尽心教养他,甚至还虐待他,侵犯他的远离自己家族的母亲的权利。他曾用诗歌对他们进行过攻击。
塔拉法刚成年,就毫无节制地沉湎于享受。他酗酒、玩乐、挥霍、奢侈,一意放纵而不知悔改,因此他的部族不得不把他赶走。他骑着骆驼到处游荡。他时而打劫抢掠,时而躲进山洞,足迹遍及阿拉伯半岛,还可能到过埃塞俄比亚。在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他饱尝了流浪生活的艰辛,后来又回到自己的部落,决心顺从部落首领,过一种有理智的生活。在饱尝了流离之苦和异乡之辱后,他方才了解到生活的真谛。他迫不得已地为同父异母的哥哥麦阿伯德放牧骆驼群。然而,一贯高傲,并以自己的家族自豪的年轻诗人怎么能专心地放牧呢?由于疏忽,骆驼群走失,麦阿伯德要他赔偿,他只好向堂兄马利克求救。马利克不但拒绝帮忙,而且还对他的过失进行指责,并无中生有地责怪他(见他的悬诗76-79行)。但是部族中的另外两个首领帮助了他,他写诗颂扬他们。他不仅赔偿了哥哥的骆驼群,而且用剩下的钱又过起了从前的玩乐放纵的生活,以满足自己青春时的贪婪欲望和极强的自尊心,他对别人的忠告、责备执拗不听(见悬诗55-56行)。
贪婪的欲望使他再次离开部落,四处遨游。他最后到了希拉王国的宫廷,诗人的舅舅穆泰拉米斯和姐夫阿卜杜·阿慕尔都在那里。阿慕尔·本·杏德国王对他恩宠有加。因为他姐夫虐待他的姐姐,他便对姐夫进行攻击,同时还攻击国王和国王的弟弟嘎布斯。阿卜杜·阿慕尔恼羞成怒,对诗人进行中伤,因此国王对诗人怀恨在心,便设下计谋将他害死。
塔拉法死时不到三十岁,大约死于569年。据说,杏德国王因怨恨诗人和他的舅舅穆泰拉米斯,便分别写了两封信给巴林总督,并欺骗说,他给他俩每人一份礼物,让他俩赶快去巴林总督那里领取。路上,穆泰拉米斯对信产生怀疑,拆开一看,原来是国王命令总督杀死他。他把信撕碎扔到河沟里,然后叫塔拉法也拆开信看一看。但是塔拉法不拆,带着信去巴林,谒见总督,把信交给他。巴林总督与诗人有亲缘关系,暗示他逃走,但诗人拒绝逃跑。巴林总督把他囚禁起来,同时给杏德国王写信说:“你派一个杀塔拉法的人来吧!我下不了手。”于是杏德国王从泰格里卜部落派去一个人当巴林总督。当塔拉法被带到新总督面前时,总督对他说:“我一定要杀死你。你愿意怎样死?”塔拉法答道:“如果非要杀死我,那就拿酒来给我喝,放我的血吧!”于是总督照办,诗人大出血而死。诗人的姐姐西尔妮格曾写诗悲痛地悼念他。
诗人有一部包括大约六百五十七行诗的诗集。叶尔古卜·本·赛基特和艾尔赖姆·珊特麦里分别于9世纪和11世纪注释过这部诗集。1870年德国东方学家威廉·本·沃尔德将这部诗集编人《蒙昧时期诗人诗歌珍集》一书中首次发表。1900年法国东方学家马克斯·赛勒松把这本书连同珊特麦里的注释译成法文,并写了一个长篇历史序言,再次印行。
塔拉法诗集中最著名的诗歌有《拉依韵基诗》,特别是他的悬诗,注家蜂起,被译成多种文字。这是一首按“长律”写成的一百零四行的长诗,叫《达勒韵基诗》。
这首诗是一次写成的,他写这首诗的原因是他在堂兄马利克那里遭到了冷遇、伤害以及堂兄拒绝帮助他,蔑视他,对他寡情薄义——他的性格容忍不了这样的对待。他原以为人们,特别是他认为与自己同类的人们,会在金钱和援助方面像他对待别人那样对待自己,他非常伤心。他的亲戚也不许他纵情玩乐,挥霍无度;他对这种压制想表示自己的看法,因此写了这首诗。这首诗也可能不是一次写成的,他描写高大壮实的骆驼,表明这首诗是他在流亡生活中创作的;通过他在诗中描写的玩乐放纵的内容来看,这首诗又可能是他在流亡前创作的。
他的悬诗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1、爱情:他在诗中悼念遗址、描写女奴(1-10行)。
2、描写:只限于描写骆驼(11-44行)。
3、记事:诗人介绍自己和他的生活方式,对堂兄进行责怨(45-94行)。诗中还提出他的遗嘱,要求死后如实地评价他(诗歌的其余部分)。
很多人认为塔拉法的悬诗比蒙昧时期的任何诗歌都好。因为它充满了人性:互相矛盾的感情,对生与死的看法,具有历史意义。在艺术上,描写隽丽、比喻精美,有很强的表现力。这首悬诗“对一颗年轻炽热的心作了最生动的剖析,这颗心了解生活,但不知它的崇高含义。因此,有些事他做对了,有些事他做错了。他首先是一个诗人,其次是一个诚实者,他永远受到人们的喜爱。”
无疑,在传世的塔拉法的诗中有许多伪作,但这首悬诗和上面提到的《拉依韵基诗》则是他的作品。塔哈·侯赛因对于他在悬诗中有关骆驼的描写表示怀疑。他认为:对出身于拉比尔种源的诗人来说,如此生硬地描写骆驼是奇怪的,尽管这种描写柔和、简练,但他与所有描写骆驼的诗人不同,他的描写显得呆板,完全没有表现出骆驼的活力和生气,就好像骆驼被拴在诗人面前的木桩上,诗人对他一点一点地进行描写。
塔哈·侯赛因的理由是不充分的,但反驳者的论据也不充分,无论如何,这类描写虽然是属于塔拉法的,因为在语句、表达、描写、熟练地运用比喻和借喻方面,都表现出了它的蒙昧时期的原始特点;另外,在塔拉法很长一段的流亡生活中,唯一的伴侣是骆驼,诗人描写它,这是自然的。在描写和表达上用语比较粗犷,这是不足为奇的;至于把骆驼比作狮子,比作荒原,就更不奇怪了,因为在蒙昧时期,有特定的语汇,这些语汇随着时间推移对后人便显得非常陌生了,由于在与其他民族接触后,阿拉伯诗歌开始选择新题材,旧题材被忽视,因而这些语汇也就不大使用了。至于塔拉法描写牵骆驼和赶骆驼时使用的语句更是柔和、流畅,这是因为他表达的是感情和内心世界,而这正是人类的永恒题材。题材本身要求细腻,语句自然也应该是亲切、明快的。
贝达威说:“塔拉法和蒙昧时期的大诗人们一样,描写自然,结构精美,在这方面他们有着共同的艺术特点;然而他又以强烈的感情,自由而深刻的思想独具一格。他不像乌姆鲁勒·盖斯那样只在描写外部事物上有所创新,也不像祖海尔那样表述思想虽然井井有条,但是却显得呆板,也不像纳比埃那样,在表达感情时往往过分夸张。他的诗歌却洋溢着充沛的、为人们所喜爱的活力,从而使意境更生动,思想更深刻,从中表现出诗人诙谐的、放荡不羁的强烈个性。”我们来看看他的各类诗歌中的主要特征。
1.描写:像所有蒙昧时期的诗人一样,塔拉法的描写十分细致,如描写驼轿(悬诗3-5行),骆驼(11-45行),玩乐生活(48-55行)。他的描写自然朴实,善于从自然界中选取各种比喻。
2.责怨:这类诗细腻诚挚、充满自尊。他并不是因为无能和软弱而责怨,而是因为亲人们对他过分暴虐,但他却始终维护他们的地位(80-83行)。
3.爱情:他的情诗具有贝督因式的细腻,但不像乌姆鲁勒·盖斯那么放纵(1-10行,50行等)。
4.讽刺:诗人只写了少量的讽刺诗。最著名的是讽刺杏德国王和国王的弟弟嘎布斯以及诗人的姐夫阿卜杜·阿慕尔的诗。这些诗的特点是大胆、尖锐、表现出对对手的蔑视和嘲讽。
5.格言:塔拉法写了一些格言诗句,这是根据发生在他生活中的事件而创作的,其中最有名的是:
亲人的逼迫欺凌,
比利剑更加伤人。
时间将向你揭示,
那还未知的事情。
告诉你消息的人,
也许你素昧平生。
这就是塔拉法诗歌的重要主题。从研究中我们还会了解到悬诗中含有的个人处世哲学、艺术性和史料方面的价值。
诗人塔拉法的处世哲学塔拉法是一位极有个性、思想自由、言行坦率的诗人,他具有老人的睿智和青年的放任,他全身心充满了活力,他还力图以某种哲学思想来观察事物,并带着某种信仰处世。
他没有一点宗教信仰。他在一个只知追求物质享受的环境中长大,这使他受到不良教养,他为所欲为而毫无节制。从父辈那里继承下来的财产的荣耀,使他自命不凡,并形成一种信念:凡是他所作所为的皆对,否则皆错;同时他也有条件过这种贪得无厌的、花天酒地的生活。此外,他经历过巨大的痛苦和磨难,那些觊觎父亲遗产而侵吞母亲权利的亲人们把他像“牲口”一样地赶出了部落,他对此愤愤不平。因此,他养成了一种具有遗传的、先天的勇敢、慷慨、施舍和不甘屈辱的贝督因的高尚品质。
塔拉法的诗在精神上追求崇高境界和完美的事物,而在实际生活中,他又贪求物质享受。他并不认为理想追求者不应有欲望,因为如果只有理想而没有欲望,那只是一种对来世的信仰。为所欲为障翳了诗人对永恒真理的探索和思考,削弱了他对它的信仰,使他在信仰和实践上迷离了真理的道路。因此,他的哲学处于追求物欲和追求理想的矛盾中,带上了因生活转瞬即逝和力图用享受来弥补迅速失去的年华的悲观情调。生活中的痛苦、族人的暴虐、流亡生活的遭际使这种悲观的情调更浓。
他看到死亡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死亡将降临到每一个人——富翁、穷人、慷慨者、悭吝者、勇士和懦夫的头上。既然如此,人为什么不用转瞬即逝的生活欢乐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呢?既然人愿意向穷人提供帮助和施舍,能够响应发扬刚毅、勇敢精神的号召,那么为什么不能不失时机地满足物质享受呢?
我喜好战事、还把声色贪求,
啊,请慢些将我诅咒,
难道你能使我永恒不朽?
假如你不能使我免除一死,
就让我撒尽千金去对付死神。
指你的生命发誓:
死亡像拎牲口的长绳,
绳的一端牵在死神手里,
人或迟或早终归死去。
贪吝之人的坟墓,
与奢靡之人的陵寝,
并没有什么不同。
他的这种观点表现在两个方面:社会生活方面和个人生活方面。在社会生活方面,塔拉法认为,无论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时期,他都首先是属于部族的。他有很强的责任感,会毫不犹豫地响应部落号召去战斗:
一旦人们呼唤:
“谁是部落的英雄?”
我总以为那是指我,
毫不迟疑地站出响应。
他属于一切需要他的人。他愿意住在高山顶上,让乞丐和需要帮助者容易看到他,便于呼唤他,他总是满足他们的要求,向他们提供金钱和援助。这部分总起来讲是诗人理想倾向的产物,它和我们下面提到的不同。
在个人生活中,塔拉法只注重于精神追求和物质享受。一方面,他热衷于保持阿拉伯贝督因的高尚精神,并用所有能保证这种精神的东西来充实它。他在玩乐场所总是和长者坐在一起;他慷慨大度,因为吝啬地死去毫无价值;他既是一个果断、自信而又自恃的人,又是一个刚毅勇敢而又诚挚的人;他只和名流们聚饮,与他们一道和着舞女的歌声豪饮;他希望死后作为良士被悼念。另一方面,闲暇之余,他又热衷于寻求肉体享受,他认为这不是什么罪过。从他的无神论观点看来,只有那些与大方、勇敢和蒙昧时期贝督因崇高品质格格不入的东西才是罪过。他不愿在生活享受未完全满足就死去。塔拉法不愿白白地活着,因为他认为人都要死亡,任何人都不会永生,因而他对生活感到失望,对生命的瞬息即逝感到忧伤。然而他善于思考,不囿于忧伤,也不作无益的长吁短叹,恰恰相反,他追求生活享受,想在短暂的一生中尽情地享受一切。在他看来,生活享受也是次要的,一旦社会义务或个人义务需要,他可以抛开它,享受不能阻止他去战斗和献身。他的放纵还是有节制的。
生活享受主要是纵酒和调情,他为此花费掉所有金钱而毫无怨悔。他有意识地细细品尝生活的乐趣,而不是不加节制地恣狂。他对族人对他的谴责感到不解,因为穷人和富人都喜欢他,穷人感谢他施舍,富人赞赏他高尚。
在他的处世哲学中,不乏高尚之处,因为这一哲学是诗人生活的基石和他个人信仰、强烈欲望的反映。在社会生活方面,在表现阿拉伯特点方面,它是高尚的、美好的,并且也产生了效果,因为从表面上看,它的物欲倾向和精神倾向彼此协调,两者的需要均能满足。然而人的这种不同倾向的协调是幻想,它不可能实现,除非使卑下的力量服从于把人和动物区分开的高尚的力量。这种服从如果不牺牲某些嗜欲以保持作为理智的人的价值所在的崇高准则,也是不能实现的。另外,为他人作出牺牲,为公益甘冒风险及其他高尚品德,也不能为无神论和否定来世生活作出体面的解释。诗人没有感到这一矛盾,因为他不信仰来世永恒,他仅仅因为怀疑而不信神。他的怀疑纯粹建立在感情上,而没有经过正确的科学的思考和深刻的分析。他的无信仰并未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上,而建立在无信仰基础上的哲学总是肤浅的。最后,在诗人处世哲学中还有一种腐败的哲学。他不懂得应按公认的、拒绝不良嗜欲的准则理解生活,尽管在精神方面有着某些值得赞赏的品格。这种哲学会动摇社会的基础,使它成为狂饮和放纵的场所,并使人们产生失望情绪。
塔拉法的诗歌才能和艺术塔拉法有天赋的诗歌才能。他从小就作诗,一生都不曾离开过吟诵。正如我们知道的家庭的诗歌环境影响了塔拉法,他才思敏捷,但是也只局限在纯现实的物质上,很少进行深思熟虑的思考,因为他的感情和感觉胜过了理智。经过痛苦磨炼后,他的感觉更加敏锐,生活经验变得丰富,为人也更加诚实;他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节制,不盲目冲动,也不肆无忌惮地追求。
除思想敏锐、感情热烈外,塔拉法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想象力,它偏重在具体的物质方面,运用时有所节制,显得平和、率真,他生活的沙漠环境和他在各地的流亡,滋润和砥砺了这一想象力。这一想象力主要表现在比喻上。塔拉法像乌姆鲁勒·盖斯和其他天才诗人一样,借助于比喻来表达思想。然而他的比喻不及“迷茫君王”的精巧和具有艺术性。他的比喻是从环境和流亡中所见生发出来的。他如果描写“马利基亚驼轿”,就把它比喻成在他生长的波斯湾见过的帆船;如果描写骆驼在山谷行走,就把它比喻成在海中摇曳行驶、像手中犁头耕翻土地般破浪前进的大船。
塔拉法悬诗的构思逻辑性不强,是触景生情而写的。感受深的事物,他表达的就深刻,就合情理,如描写骆驼;在表达感情、感觉时就显得柔和。他的风格具有姆德里人式的力量,拉比尔人式的细腻,总的比较洗练。
他的诗歌有时也比较冗杂、晦涩,也有粗犷、怪异之词,特别是在描写骆驼方面。但他还是善于遣词用句,词意新颖、有吸引力:
如果你们,
在人群中找我,
定会把我遇着;
如果你们,
在酒店猎取我,
定会将我捕获。
这种诗句和内容的协调,用“猎取”、“捕获”等词义的成功,不仅给诗作增添了艺术魅力,而且也完全达到了预想效果。
这就是悬诗作者塔拉法,诗才横溢、艺术率真。然而他不够稳重、成熟,他的诗逻辑性不强、不够开阔。
尽管他的诗流传下来的很少,但是通过介绍,还是看得出他是个很有影响的诗人。历史意义的充分更增加了他的悬诗的地位。他的悬诗充分地描绘了阿拉伯人的高尚品德和蒙昧时期部分青年的物欲倾向;此外,诗中许多历史记载,使我们了解到那时阿拉伯人在航海、舟楫方面的情况——那时船只在波斯湾游弋,并上驶底格里斯河;还使我们了解到巴林的制船业,也门的皮革业、沙姆的造纸业以及罗马人在建筑方面的技巧,阿拉伯人所使用的一些工具,如锉刀、铁钻、镜子、石锤等。



推荐阅读:

雪莱《致云雀》

詹姆士·梅瑞尔诗14首

史蒂文斯《望过田野,观察鸟群飞翔》

罗伯特·布莱诗5首

丁尼生诗2首

尤金·菲尔德诗3首

聂鲁达诗30首

博尔赫斯诗8首

露易斯·格吕克诗2首

约翰·瑞博坦兹诗2首

莫里哀《情诗》

布瓦洛《致莫里哀》

拉贝诗3首赏析

塔契娅娜·莫塞耶娃诗选

特朗斯特罗默诗107首

策兰罗马尼亚语诗16首

吉增刚造诗5首

埃斯普马克诗4首

麦克里希诗3首

华莱士·斯蒂文斯《素初若圆》

保罗·德尔坎《向巴西的朋友们问好》

勒热夫斯基诗2首赏析

史耐德诗2首

泰德·休斯诗21首

施家彰诗7首

瓦科特诗7首

波格丹诺维奇诗2首赏析

拉季舍夫诗2首赏析

涅列金斯基-梅列茨基诗2首赏析

卡拉姆津诗3首赏析

莎士比亚诗7首

菲利普·拉金诗15首

茨维塔耶娃诗3首

佩脱拉克诗4首

卡萝·莫朵诗2首

波洛茨基诗3首赏析

苏马罗科夫诗2首赏析

毕尔格诗2首赏析

博尔赫斯诗5首

短歌行咏掌旗官基道霍·里尔克之爱与死

特列佳科夫斯基诗3首赏析

德尚诗2首赏析

吕特伯夫诗2首赏析

阿拉玛农《破晓歌》

加米涅夫《梦》

德米特里耶夫《一只灰鸽在呻吟》

汉斯·埃贡·霍尔特胡森《里尔克传》①  

克尼亚日宁《黄昏》

勒热夫斯基《诗章》

康捷米尔《致智慧》

里尔克俄语诗6首

博尔赫斯《雨》

歌德诗12首赏析

罗蒙诺索夫诗4首赏析

席勒诗6首赏析

赫尔蒂诗2首赏析

赫尔德诗2首赏析

博尔赫斯《献给贝阿特丽斯·比维洛尼·韦伯斯特·德布尔里奇》

丽泽·穆勒诗6首

希尼《挖掘》

希尼《在外过冬(1966-1996)》41首

克劳狄乌斯诗2首赏析

莱辛《卫生》

马丁·路德《上帝是座坚实的城堡》

维兰德《哀悼玛丽雅·泰莱希雅女皇 1780年11月29日》

采尔提斯《致阿波罗,诗歌艺术的创造者,愿他从意大利莅临德国》

博尔赫斯诗2首

雷沙德·卡普钦斯基诗2首

哈菲兹诗6首赏析

格吕菲乌斯诗4首赏析

胡腾《一曲新歌》

胡什哈尔·哈塔克《雄鹰第一次刚冲出窝巢》

哲利尔《昨天拉米斯带着一个坏消息》

波莉·克拉克诗3首


杯动青春色 琴仓沧海声 终焉谢朱绂 携手石梁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