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黑塞诗28首

德国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年7月2日~1962年8月9日),德国作家,诗人。出生在德国,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寿85岁。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早到的秋


已嗅到枯叶气息,

田地空空,再见不到谷物,

我们知道:夏已疲倦,

接下来的雷电,会将它脖颈折断。


金雀花豆荚发出裂开的声响,突然

我们自以为今日在握的,

都变得遥远,好像传奇一般,

花儿也都奇妙地逃走不见。


受惊的心中一个愿望在小心滋生:

不要过于执著自身之在,

也要经历树木一样的凋谢,

心之秋日不可缺少色彩与庆典。




文学家与他的时代


你忠实无限画面,保持对世界的察看,

时刻准备行动,愿意服务奉献。

然而在此无所敬重的时代,

你既无讲台与职务,亦无尊重与信赖。


尽管岗位失去,可是以你对天职之理解,

放弃荣耀,放弃日间乐趣,

要护卫不生锈的宝藏,

对世界以嘲笑,这已足矣。


市场嘲讽不应对你构成危害,

只要你能听到神圣声音;

如果此声绝望消音,你就会像个傻子

站在尘世上,受尽自己心灵嘲弄。

较好的是,致力于完美未来,

尽管痛苦,也要奉献,

不要辱没你的使命,

不要背叛自己去做大人物,去做国王。




乡村夜晚2


窗明镜亮,

各色鲜花立在窗台上,

窗外朦胧,

但见女孩发辫柔美闪光。


燕子低飞教堂上,

迅急而过如电光闪亮,

到处响起钟声,

夜晚在将白日取代。


让我们再站到玻窗面前,

细心听闻这平和时光,

然后上床去睡,

让白日换成梦乡。




悼念一幼孩


孩子,你就这么离去了,

对生活尚无任何体验,

可我们这等老者,

还被自己枯萎的岁月囚得紧紧。


眨一下眼睛,喘上一口气,

去感受一丝光,尝一口大地气息,

这一切对你都已多余;

你睡了,不会再苏醒。


也许这一瞥一吸,

会让所有生活的表情、游戏

呈现于你面前,

你会深深受惊,退缩回去。


可是孩子,也许有一天,

当我们闭上眼,我们会感到,

如果所见的一切,

并不多于你的所见,那该有多好。




对青春身影说


青春年华,传奇一般,

早年的身影向我询问,将我察看,

那曾有的辉光,

是否还存在,是否还有亮闪。


那时的道路又呈现于面前,

它给过我多少黑夜,多少磨难,

有过多少苦涩的转变;

我不想再走到它上边。


我还是忠诚地走了自己的路,

对它的回忆也很珍贵。

有过许多缺点,许多错误,

可我还是不懊悔走过。



闻友噩耗


会消逝的萎蔫得很快。

枯焦的岁月会很快逝然。

貌似永恒的星星,嘲笑着朝这边观望。


在我们心中,精神将这游戏

无动于衷地独自观看。

没有嘲笑,没有苦痛,

无论永恒,还是短暂,

在它都同等轻重贵贱。


可是心却要抗争,

要在爱中燃烧,

然后在不尽的死之呼唤中

在不尽的爱之呼唤里

屈从,如花朵萎蔫。




老了


老了就是这样:曾轻松愉快的

变为艰辛,清泉变得浑浊,

连疼痛也变得不再强劲——

人们宽慰自己:很快都会过去。


那些我们曾强烈抵抗过的:

应负的责任、义务,还有人际联系,

都变为庇护与慰藉,

一天里,人人还想完成一些日间活计。


不过负有责任感也帮不了什么忙,

心灵渴望轻盈飞翔,

它能预感,我与时代后面的死亡,

深深呼吸,要贪婪地将之吸入。




搬入新居


出自母亲的躯体,

却注定烂于地下,

人类对此困惑不已,

对众神的美丽记忆只短现于他的晨梦里。


于是人类转身,离开神帝,离开诸神,

忙碌着,劳作着,对不停歇的生活目标,

及他的身世,既羞愧又恐惧。


他建造房子,装扮一新,

装满柜橱,粉刷墙壁,

从此可邀请友人来欢聚,

还要在门前种花,花儿朵朵含笑美丽。




春的语言


每个孩子都知道,春天说什么:

生活吧,成长吧,开花吧,希望吧,爱吧,

欢欢喜喜长出新枝丫吧,

努力去做吧,不要怕生活!


每个老者也知道,春天说什么:

老人家,听任安葬吧,

把位置让给活蹦乱跳的孩童,

努力为之吧,不要怕死亡。




只是我们还暗暗渴望……


我们的生活好似天仙,

优雅、聪慧,袅娜如阿拉伯图案,

轻缓舞蹈,围着虚无旋转,

为了虚无我们把在与当前奉献。


梦境姣好,游戏可爱,

你们轻盈飘逸,纯正安然,

而此快活表面下,

却闪着渴望之光,向往着黑夜、流血、野蛮。


我们的生活在空洞中旋转,

没有强制与必须,永远准备戏玩,

只是我们还暗暗渴望真实生命,

渴望生育与诞生,渴望死亡与受难。




园丁之梦


梦仙子的神盒里都藏了什么?

首先有堆积如山的粪堆,那是最好的肥料!

然后是不生杂草的小路,

还有一对乖猫,从不吃鸟。


还应有粉末,用来洒扬,

让蚜虫叶片即刻变成蔷薇花簇,

让刺槐变成片片棕榈林,

这样的收成定让我们利润丰足。


哦,仙子,请让我们水流不断,

将我们插枝播种的地方浇灌;

请赐予我们菠菜,让它永不开花,

还有一辆手推车,它会自动轮转!


此外还有:较安全的毒鼠药,

能抗冰雹的天气法术,

能在谷仓和住房间装上的小缆车,

还有每晚都可换新的脊柱。



回首


山坡上石楠花儿吐艳,

枯枝中金雀花瞠着黄眼,

谁还知道五月间

树林曾怎样葱绿一片?


谁还知道,乌鸫、布谷

曾怎样啾鸣,

那迷人的鸣啭

早已绝声,被忘却。


那个夏夜庆典,

山上挂着圆月,

谁没忘记它们,将它们记在心间?

而今一切都已消散。

你和我也很快

被人忘却,不再被挂在嘴边。

那里将换上他人,

没人再将我们思念。


我们总将

金星、晨雾期盼。

上帝的大花园里,

我们开放又凋谢,心甘情愿。




夏末蝴蝶


又是蝶蛾纷飞的时节,

天蓝绣球花的迟香中,蝴蝶舞姿翩跹。

它们悄无声响,飘自蔚蓝,

它们是红蛱蝶、狐棕蝶、黄凤蝶,

还有豹斑蝶、银斑蝶,

有机敏的小豆长喙天蛾,红色的豹灯蛾,

还有孝衣蝶、姬红蛱蝶。


它们飘来荡去,色彩鲜艳,

不乏皮毛绒须,一身珠宝亮闪,

它们来自消亡的童话世界,

华丽、忧伤、沉默、茫然,

它们是这里的陌生客,

曾受天堂纯美牧场的露水滋润,

它们来自东方,生命短暂,

而东方是我们梦中打量的失落家园,

我们愿将这精神信使,

当做高贵生命的美好凭证。


它们象征着所有美丽及生命短暂,

代表过于细柔体、一切过分物,

它们做客于夏季老国王的庆典,

犹疑忧郁,金色装扮。




枯叶


每朵花都要结果,

每个清晨都会成傍晚,

地球上没有永恒,

除了逝去,除了变迁。


即使最美的夏,

也想感受枯萎与秋天,

风儿吹来,

叶儿耐心坚守,默然静候。


玩你的游戏,不要违抗,

让一切静静出现,

让风吹吧,将你吹落,

让你把家还。




沉思


精神是神圣和永恒的,

我们是它的工具与画像,

我们的路朝着它的方向,我们心底的愿望是:

像它一样,在它照耀下发光。


可我们属于尘土,又会死亡,

重担在我们众生身上,举步维艰。

大自然可爱,给我们母亲般关怀,

育我们以大地,置我们以坟墓与摇篮。

可是她不令我们满足,

精神不灭之火花

会将这母亲般的魅力击穿,

会像父亲,将孩童变为男子汉,

祛除天真,唤我们去奋战,面对良知考验。


就这样在父与母、

灵与肉之间,

造物之最脆弱的孩童,犹疑向前,

人类灵魂不停颤抖,它有能力承受苦难,

没哪个造物与人相似,能够接受高尚理念:

具有信仰,拥有爱。


人的道路艰辛万难,罪孽与死——家常便饭,

人类常迷失于黑暗,他若不被造物主造就,

似乎会更好些。

可永远照在他上方的是他的渴望,

他的使命,那是精神与光。

我们能感受,他险境重重,

可永恒精神尤其对他厚爱。


由此我们这些有错的弟兄,

尽管有分歧,但仍然有爱,

让我们更接近神圣目标的

不是审判,不是仇恨,

而是富有耐心的爱,

是爱的忍耐。





没有谁赋予我们在,

我们只是流水,自愿流入所有形态:

流入白日、黑夜,流入洞穴、塔楼,

我们流入,驱使我们的是对在的渴求。


从不停歇,我们填满一个个模式,

没哪个会是家园,是幸福,是必需,

我们一直在路上,永远是客,

没有呼唤我们的田、犁,没有为我们生长的粮食。


我们不知,上帝如何打算,

他玩弄我们,我们是他手上的土块,

土块可变形,不哭不笑,也不言,

它被捏成形,却从未被烧、被燃。


我们要变成石头!永在不变!

这是我们的渴望,会渴望到永远,

可这渴望永远是可怕的想象,

我们的路上,这渴望永不会停歇。




为诗集献辞


1

已经不再激情洋溢,

圈舞乐曲也带着秋意,

后来唱的,为从前所唱,

这个我们不能闭口不语。

2

多少诗行我已写出,

留下的却寥寥无几,

而它们依然是我的梦与游戏


秋风吹动树枝,

生命之树上

树叶缤纷,摇曳在收获的庆典里。

3

树叶落自树木,

生命之梦的歌儿

游戏着飘走失落;

那些轻柔旋律,

自我们当年唱起,

许多许多都已失去。

歌儿也会死去,

没有什么不绝耳际,

一切都由风吹逝:

比如花朵,比如蝴蝶,

它们是消逝性的

永不消逝的象征体。




花的一生


由绿萼围裹着,花蕾忐忑不安,

像个幼孩四下扫视,不敢细看,

她能感受阳光的沐浴,

能感受夏日不可想象之蔚蓝。


光啊,风啊,蝶啊,对她争相殷勤讨好,

她献出第一个微笑,将心怀向生活谨然绽放,

还要尽心尽力

将自己奉献给短暂生命的梦之顺序。


于是她敞开大笑,色彩光艳,

花蕊上,金色花粉胀得满满,

午时,她得体验日头闷热高照,

晚上,她精疲力竭倚向绿叶睡觉。


当她预感衰老,花瓣边缘如成熟女性的双唇,

开始微微颤抖,

她笑得朗朗,因为

她已满足,已将苦涩终结嗅到。


萎蔫时刻,她变成纤维吊悬着,

子房上,萼片倦落。

花色苍白,幽灵一般:

死亡的奥秘终将濒死者包卷。




妥协


永远的天真,永远的坚定不移,

它们决不容忍我们质疑。

它们的解说如此简单:世界平和宽坦,

深厚的说法纯属胡言。


这两个维度古老而可靠,

如果除此两项还有别的存在,

如何能让人生活无忧?

如何能让人有居住安全,


因而为实现和平稳固,

让我们清除别的维度!

因坚定不移者诚心一片,

探究深处又如此危险,

因而这第三维度可以去除。




致韦泽伯爵


不让自己随大流,

找自己的路,不理会嘲弄,

只忠实于使命,为真理服务,

即便官方将我们轻蔑,

即便同僚也会表现反感,

不走既定轨道,而要靠自己的足——

此点我们有类似追求,

因而彼此认了朋友。

你给了我很多,我却很少能给你,

这一辈子我都有欠于你,

只是希望相信,下辈子

我们还会走上类似的路。




读一位老哲人


千百年来的思想成果,

昨天还优秀高贵,魅力无穷,

今日却会忽然变得毫无意义,惨淡、萎枯,

就像音乐简谱,令五线谱的


升音符、高音谱号统统遭到清除;

一个建构的神奇重心消失了;曾经

和谐的,轰然塌陷,溃败腐烂,

只留下永恒回声。


由此,一张智慧老脸也会变形变皱,

他曾为我们爱戴推崇,

他的思想光芒也会寿终正寝,

在茫然的皱纹游戏中哀怨抖落。


由此,我们适才感到欢欣鼓舞,

又会马上皱眉不悦,

就像心中早拥有一个认知:

一切都会枯萎、消亡、腐烂。


即便这尸谷令人呕吐,

精神仍在它上方将火炬高举,

尽管痛苦,却满怀渴望,

要向死亡开战,让自己成为不朽。




中国式


乳白色云间露出月光,

它细数竹影尖尖,

还将拱桥一座画入水中,

拱桥如猫弓背,敦实,曲弯。


这是我们喜爱的画面,

无光的背景是黑夜与世界,

画面奇妙画就,奇妙飘游,

旋即又被下一时刻抹走。


一位诗人醉酒桑树下边,

运笔、把酒都自如熟练,

夜色令他感动,他要将它书写,

要写出影的摇曳,光的柔闪。


他的笔锋运走迅疾,

他写下云,写下月,还有所有

能消逝的物件,

他颂扬一切过眼云烟,

体验那些柔情,

给它们以精神,以持续不断。

于是它们将永不消散。




十二月的清晨


细雨迷蒙,

雪花缓落,像被织入灰色纬纱,

它们落上电线,挂上树枝,

或贴上玻璃窗片,

雪花浮融于湿冷之间,

给予潮湿大地

又薄又虚无的模糊气息,

给那水滴溪流

以犹疑表情,对日光送以

病弱不悦的苍白无力。


一排窗户没有晨光,

一扇窗上孤零零

通夜闪着温暖红光。

一位护士走出,用雪

湿润眼睛,站了一会儿,

看了一会儿,然后走回房屋。

蜡烛光消失了,苍茫晨光中

灰墙在变长。




吹笛


灌木林间,房屋静立夜幕中,

窗上微光闪动,

屋内朦胧模糊,

那里站着一个人,在将笛子吹奏。


这是一支熟悉的老歌,

夜间它尤其悦耳生动,

好似每条路都已走过,

好似每块土地都是归宿。


他的呼吸间,

宣告着世界的神秘意义,

心儿热诚投入,

所有时代都成了当前。




救世主


他总作为人出生于世,

既对虔诚者说话,也对充耳不闻者述言,

有时离我们很近,有时又离我们很远。


他总是孤峰独秀,卓越突出,

要承担所有兄弟的渴望与痛苦,

又总被钉到十字架处。


上帝总要一次次宣称,

要将天光照入罪孽之谷,

要让永恒之精神将肉体注入。


甚至在这样的时日,他也总

走在祈福路上,

用沉默的双目,

迎上我们的恐惧、眼泪、困顿与冤诉,

我们不敢将它回望,

只有孩子的眼睛可以将它承受。




人生台阶


就像每朵花都会凋谢,青年会

变成老年,每个人生台阶上都会有花儿盛开,

每种智慧,每种美德,

它们适时开放,又不能长盛不衰。

面对每次人生召唤,心要准备好告别,

还要准备,迎接新开端,

与他人勇敢而不哀伤地

建起新缔联。

每个开端都住有一个神奇力,

它将我们护卫,助我们生活向前。


我们应该高兴,从一个时空将另一个跨入,

在哪儿都不要像在家乡被紧紧牵住,

世界灵魂不想将我们束缚,

它将我们阶阶举起,让我们梯梯拾步。

往往,我们刚在一个阶圈入定,

舒适住下,松懈便来侵扰,

谁想突破这般困扰,就去旅行,

那样会消除这疲软惰性。


也许还会有死亡时刻

送给我们新的体验,

对我们,生之呼唤永不中断……

心啊,要告别过去,保持康健!




墓旁


离世前他向往黑夜与安宁,

我们只知道,他疲倦了,

且隐忍着苦衷。我们将他带到

一个宁静之处,为棺柩里的他祈福。


深深的墓穴将他掩埋,将他保护,

世界与时代不会再将他扰动,

平和的地下,疲倦男人应忘记痛苦,

离开这苦难世道,他多么有福!


我们还留在世界的喧嚣与战争中,

对死的恐惧让我们无法解脱,

苦难是我们的面包,

直到不再有噩梦让我们恐慌。


我们相信,到那时,世界之

平衡、之价值、之意义又会重现光彩,

人类形象会再复光芒,

天父的容颜又会永恒安详。




致诗集朋友


青春年华,传奇一般,

自那时起,有过多少欢愉、多少感动,

多少求索、祈祷、抱怨,

有过多少逃遁,多少多彩的混沌,

所有这些,你都会在这里体验。

它们是否受用,是否受欢迎,

问得不要太细太多——

接受它们吧——这些旧日诗篇!

只是我们,人已老矣,

沉浸在旧日时光,仍会得以慰藉,

那千万诗行的后面,

是花开一样的生活,它曾怎样美妙无比。

若因醉心这不值钱的玩意,

我们应承担什么责难,

那比起昨夜飞过的炸弹,

比起可怜军人、乌合之众的血腥,比起

地球上所有大人和帝王,

我们之负债要轻得多。

郭 力 译




我理解里黑塞的长篇是这样的一个状态:他关心、而且只关心精神成长和精神寄托。这不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在完成社会角色,在安置生活后去探索精神,而是将这种追寻作为存在的第一,物质、社会、环境是作为他理解精神、追求真理的对象。而且他观察的事物、讨论的东西是抽象的。
呃,表达有点奇怪。这么说,就是正常人结婚生子、努力工作,把生活过好了,然后去追求上帝;黑塞的主人公没有生活烦扰(所以主角一般是修道士,贵族这种不忙生计的),整个生命的全部时间都在追随上帝。将上帝换成全部人类精神(当然宗教也是黑塞追求的精神中极其重要的部分,他是把宗教的含义扩大了),差不多是这个意思。
所以与前面答主伊丹十三的感受不同,我觉得黑塞不中二,他不是在自己吓自己,《荒原狼》中主人公的恐惧颤栗来自于他对内心的极致探索,颤栗是表像,表达的是探索。而且这部是他感情最充沛、与世俗联系最紧的一部,他在这里讨论个人精神与市民生活的矛盾,个人信仰与社会普遍观念的矛盾。他向往高贵的、本质的精神、与社会保持距离而且享受这份孤独,然而他也被爵士乐、精美餐食、漂亮的姑娘所吸引。他文明而野蛮,精神和原始情感的冲突,秩序和毁灭的冲动之间的冲突,这让他痛苦、迷茫,而这份迷茫是跨越时代的。
他跟陀妥也非常不同,陀妥讨论一个人的精神,常常伴着宗教议题,是真实且蛮世情的痛苦。他对社会现实非常关注,也花了很多篇幅去讨论社会、时代对一个人的影响(《少年》、《群魔》),即便是《白痴》这种多愁善感的爱情故事里,陀妥还强塞了几个年轻角色讨论革命观点。黑塞则完全不,他爱在修道院里远离尘嚣、一心求道,他讨论的精神几乎没有情感倾向。
风格上,黑塞擅长思辨、探索精神,以及优美的叙述和描写,对剧情和结构没有关注。前面答主伊丹十三提到他认为黑塞写文章很累,投机取巧(我没理解这个说法@伊丹十三)我的感觉恰恰相反,他更可能是选择了一个基本的环境,然后就愉快地写了出来。我觉得不能从剧情、结构、核心的表达内容这种方面来解读他的作品。串起小说的线是主人公追寻、探索心中目标的过程,是思考层层推进,去解决疑问,在自我怀疑、与好友交流辩论、从生活体验中,不断选择追寻的方向,去将深度推向极致的过程。(感觉个人思考问题的模式很像黑塞笔下的主人公,所以读起来节奏特别顺,特别有共鸣~)所以黑塞不在乎也不需要关于剧情的任何润色,平淡的剧情结构反而很好地突出了思考的过程。
《在轮下》、《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各自刻画了两个性格各异的青年,表面对立,却有内在共鸣。《在轮下》汉斯守序、乖巧,赫尔曼离经叛道、追求自由。考虑到黑塞本人的经历,简直是把自己的两面分裂了一下。这本主要狂黑僵化死板的教育体制(不禁对照起我国的中学教育,真是相似),秩序限制自由,摧残孩子们的活力、生命。《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则讨论理性与感性的关系,这是追求真理的两种方式。纳尔齐斯沉在书籍、知识中,用思辨、逻辑理解上帝,歌尔德蒙则流浪,直接体验、享受艺术。纳尔齐斯鼓励歌尔德蒙走出修道院,又在最后救了他,引导他追求艺术;歌尔德蒙的激情则不断感染着纳尔齐斯,促使他反省出世的修行。感觉这其实也是黑塞在表达自己的两面:诗人的感性+思考者的理性,去探寻世界的本质,又完全沉浸入表象之中获得最直观的体验,一种深刻又诗意的认识。
《玻璃球游戏》,与自传性质短篇《东方之旅》放在一起讨论。读过一篇论文:《From West to East and Back Again: Faith, Doubt and Education in Hermann Hesse’s Later Work》,里面提到黑塞的东方是一种象征,不是地点,而且是站在西方的视角上理解东方的。他对现代西方文明持否定态度,这促使他将目光转向东方和西方的中世纪历史之中,于是这两本小说里融合了修道院、朝圣、东方的观念。
《东方之旅》的节选,借主人公H.H之口,叙述东方的含义,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
论文中提到黑塞对信仰、怀疑、教育的讨论,黑塞本身并不追寻任何一个特定的组织,他非常珍视个体的完整性。《东方之旅》中H.H通过将自己完全融入集体之中,去追寻真理,这与黑塞本身的理念是相异的。H.H陷入怀疑、焦虑,将希望投入集体;希望组织的理念能够终结他内心的挣扎;并完全依赖于领头人里欧。而到了《玻璃球游戏》中,克乃西特作为一个等级体系的顶端,一个开挂的天选之人(极高的天赋、领悟力,学习能力和几乎完美的品德)对这个体系是持怀疑态度的;没有为了信仰去放弃思辨,不断地怀疑、思考;并与导师、同学保持着理性、尊重、互相辩论提高的关系。
个人觉得《玻璃球游戏》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克乃西特对对宗教和历史等问题、对这个体系(与大众、世俗隔绝,过分高端自闭)的反复思考。我觉得这不是在否定自己,而是个不断推进,不断扩大内涵、条件,不断升华的思维过程。原来的语系下一个事情成立,而换种情况可能就不对了,于是产生了怀疑,产生了自辩,黑塞一直忠实、连续、完整地记录着这个过程。《玻璃球游戏》承载了作家一生所思,除了整理、解答部分前面提出的问题,还将一直刻意忽视和疏远的大众、世俗世界拉入讨论的范围。作家以前在现实世界中,以诗人的身份,用艺术的方式体验、汲取营养,现在他希望将全部精神所得反馈于社会,去弥合高尚、抽象、绝对的真理与大众间的裂痕,因为脱离了生存土壤,这颗凝结着智慧的果实终会变异、腐烂。
对于这个问题,从文后两个短篇中可以看出,黑塞是持悲观态度的(黑塞本来想写史诗,写多个跨越各个地理、时间的大师合集,无奈精力有限,就把其中几个大纲改成了主人公的作品,放在文末)。他明白这颗人类精神果实的脆弱性,他觉得广泛的大众没法理解、没法包容这种过分抽象难解的存在。相比于让克乃西特在无法实现理想的痛苦中郁郁而终,作家让他在学生的爱戴中意外死亡,所以主人公的人生在纯粹的理想追寻中,达到了知识的顶峰,然后在完成另一个更艰巨的任务的希望中死亡,一个完美的传奇。
这么看来,按年代排序,《在轮下》《悉达多》《荒原狼》《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这些长(中)篇,主人公都是反叛的,离世俗越来越远,个体的独立性越来越强,不断深入地表达对自我、对真理永无止境的追求。


因为先接触到他的长篇,对他“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的称呼深表不解,后来才意识到可能是用来评价他的诗歌/短篇的。黑塞作为生长在传教士家庭的孩子,从小博览群书,热爱诗歌,且接受东方文化的熏陶(父亲在印度传教)。学生时代对僵硬的教育体制非常不满(然而人家天赋异禀,天天逃课照样考第一,感受下这种学神的霸气,作为一名不作诗人就去死的炫酷少年,他果断辍学,然后当工匠学徒、作诗,浪浪浪,还真是,挺浪漫的。
所以他的短篇多有这种活泼、浪漫,对小城市风光的描绘,对劳动者的热爱,对流浪、自由生活的向往,跟长篇气质迥异。短篇主要以人物经历为主,注重表达情感、小镇风情,几乎没有对人物进行道德判断,是非常轻快的阅读体验。
1、写一个时间片段里,人的生活与城镇风光
《克诺尔普》主人公无所事事,四处流浪,靠着漂亮的脸蛋与农场姑娘睡觉,换吃的,睡在草垛里,向人们传递快乐,浪浪浪!其中用了大量笔墨写乡镇的人们劳作、生活、跳舞场景,是卷很美的风情画。最后主人公年老色衰,死后看到上帝开始忏悔自己无用的一生,上帝却说他是自己最棒的孩子……呃,讲道理其实蛮浪漫的,黑塞本人非常喜欢这篇,他觉得社会文明应该为这种纯粹的善良快乐留下生存空间。
《桑榆晚景》这是我最爱的短篇,写乡下一群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他们没什么文化,也没有子女看护,一起住在老人院里,凶狠而骄傲。黑塞没有对这个群体进行评价,也没有揭示什么社会问题,只是非常写实、非常认真地描绘这个群体生活的不同状态(工作、争吵、出走、离世),将德国小镇平静地发展扩大、生命时间的流失,生活、存在的永恒隐匿在文后。
极短的《城市》,写一个城市从无到有,从繁华到消逝,简练、干脆,用诗人的视角去梳理一个庞大社会产物的时间线。还有《南方的一座外国城市》专门描绘市民生活,感觉黑塞对生活的容器还是蛮感兴趣的。学校里城规老师推荐学生看《看不见的城市》,可能是希望学生能从人文角度理解城市,发掘城市的气质。我觉得黑塞的短篇也可以用来辅助理解人们的活动是如何点滴汇聚起来,投射在城市这个集体,左右其兴衰的。
2、写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盖特露德》写一个(朴实真诚、才华横溢的)作曲家、作曲家(不羁的)好友、(美丽迷人,拥有天籁之音的)盖特露德的谜样三角关系。(剧情发展蛮像电影《祖与占》)这些短篇会偏精神探索一些,去描述个人心理变化,如《狼》(《荒原狼》的母题?)《卡萨诺瓦的转变》(从良失败了23333)。
《拉丁语学校的学生》写一个小男生青涩、无疾而终的恋情。这种工匠、学徒、学生的无果恋情、友情在黑塞的短篇里很常见。这些短篇比较轻快,没有过多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挖掘,基本着重写情感,如《童年轶事》《艳遇》《婚约》《埃米尔科尔布》等等。
黑塞写人之间的联系、写情感算不上细腻纠缠,但有种恰到好处的、淡淡的情绪,或忧伤、或喜悦、或遗憾。作家在大部分短篇里,对待生活的主调是积极、热爱的,亲情的温暖、爱情的忧伤眷恋、友情的回忆,没什么起伏激烈的剧情转折,几乎像是散文。
对于背景人物的描绘,可能是由于作家的学徒经历,他对劳动者充满了爱。在他眼里,他们善良、纯真、高尚,不吝用最美的词句去赞美他们。黑塞很少写丑恶、写黑暗,几乎没有对社会的控诉,他的关注点在个体、本性的光明面,就连忧伤的情绪也是来源命运无常,气质不和,无关个人的善恶。




推荐阅读:

赫尔曼·黑塞诗34首

黑塞诗4首

黑塞《雾中》

马克西莫维奇诗6首

爱斯基摩诗2首

阿米亥《人的一生》

博尔赫斯《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

茨维塔耶娃《我想和你一起生活》

塞内亚《致燕子》

马蒂诗10首

埃雷迪亚《流亡者之歌》

谢甫琴科诗3首

弗兰科诗3首

洛尔迦《梦游人谣》

詹姆斯·赖特《开始》

索德格朗《星星》

西·西索科诗2首

夏巴尼诗2首

沙比诗2首

阿·迈·贾伦《大海》

费多里《非洲的声音》

温德尔·贝里诗20首

聂鲁达《我喜欢你是寂静的》

聂鲁达《我记得你去秋的神情》

斯莱塞诗4首

斯图尔特《蕈》

斯特欧《当他躺在地上奄奄一息》

玛丽·贝瑟尔诗2首

坎贝尔夫人诗6首

波德莱尔《秋歌》

魏尔伦《秋歌》

马拉美《叹》

罗宾·海蒂诗4首

曼斯菲尔德诗2首

费尔伯恩诗4首

劳丽丝·爱德蒙《捕捉》

梅森《忠贞之歌》

雨之诗

聂鲁达《马克丘·毕克丘之巅》

里尔克一诗两译

约翰·多恩《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安德里奇诗6首

普列舍伦诗7首

瓦斯科·波帕诗10首

兹马伊诗2首

艾略特《空心人》

君特·格拉斯诗25首

荷尔德林《塔楼之诗》

叶芝《十字路口》

托马斯·特兰斯特罗默诗61首

马雅可夫斯基诗7首

克塞尼娅·马列尼科娃诗11首

特拉特卡岑诗4首

R·S·托马斯《秋日》

R·S·托马斯诗14首

R·S·托马斯诗10首

爱德华·托马斯诗23首

鲁勃佐夫诗5首

库兹明诗35首

克雷洛夫寓言诗6首

罗日杰斯特文斯基诗2首

《诗艺》三章

叶芝《当你老了》

惠特曼《自我之歌》

冯.唐译泰戈尔《飞鸟集》38首

约翰·贝里曼诗17首


知道的不要全说 听到的不要全信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