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艾米·洛威尔诗10首

美国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艾米·洛威尔(AmyLowell,1874-1925年),美国诗人,她的第一部诗集,《多彩玻璃顶》(1912年)采用了传统的写作技巧。然而,1913年她在实验性的意象派运动中脱颖而出,并继埃兹拉·庞德之后而成为该运动的领袖人物。从其诗作《剑刃与罂粟籽》(1914年)开始,她运用“自由韵律散文”和自由诗的形式进行创作,她称其为“无韵之韵”。她后期的诗歌作品受到了中国和日本诗歌的影响。1926年,在她辞世后,其诗作《几点钟?》被授予普利策奖。她写的《约翰·济慈》(1925年)是一部著名的传记作品。
艾米·洛威尔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布鲁克林,与著名天文学家帕西瓦尔·洛威尔和前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洛威尔是同胞姐妹。她的祖父是诗人詹姆士·拉塞尔·洛威尔的堂兄。艾米·洛威尔早年接受私立教育。在几次出国旅行之后,艾米·洛威尔定居于祖宅——塞维奈尔(Sevenels)。因其行为古怪而尽人皆知,比如抽烟、满口粗话等。
她的其他诗集还有:《男人、女人和鬼魂》(1916年)、《浮世绘》(1919年)、《东风》(1926年)、《艾米洛威尔诗选》(1928年)。评论集有《法国六诗人》(SixFrenchPoets)(1915年)、《美国现代诗歌趋势》(TendenciesinModernAmericanPoetry)(1917年),以及《一个批评性寓言》(ACriticalFable)(1922年)。



秋天的薄雾


是一只蜻蜓还是一片枫叶

轻柔地落到水面?




和平


栖息在炮口

一只黄蝴蝶悠悠张合著翅膀。




落雪


雪在我周围低声絮语,

木屐

在身后的雪地踩出一串小坑。

可没有人会经过这里

寻我的脚印,

当寺钟再次敲响

脚印会被掩埋消失。




中国皮影


红毛地黄映在黄墙上

一道道紫红的影;

一妇人打着红黄色的阳伞;

波浪缓缓冲击着胸墙。

这就是全部。

无有──永恒──

坚固如纯金戒指的中空。




梭子鱼


褐水深深,

阳光下银灿灿,

芦苇荫下流水舒缓清凉,

一条梭子鱼在打瞌睡。

他隐身芦梗影中

难以被发现。

突然他一摆尾,

一道铜绿之光

在水下一闪。

芦苇丛中

闪出一道橄榄绿的光;

接着一道桔色闪过

阳光强烈的水面,

是那条鱼掠过水池,

铜绿色

一暗一闪,

遂隐入对岸柳树憧憧的

倒影。




风与银


亮闪闪,

秋月浮动在朗空;

她飘过鱼塘时,

鱼塘遂脊骨抖龙鳞闪




一年又逝


在愉园的瓷篱那头

我听见蛙鸣在蓝绿色的稻田

而剑形的月

把我的心割成两瓣




渔家妇


孤独时,

松林里的风

如涛哗哗

拍打着船舷。




中国情结


想到

照着殿前台阶的

月光

也照着故土的

一方方稻田

遂热泪滚滚

如白色的米粒

滴在脚边




纸鱼


纸鲤鱼

挂在高高的竹竿上,

把风吃进嘴里

再从尾部排出。

人莫不如此,

从来都是大口大口地吃风。

郑 建 青 译



北 非 文 学

概述

北非即非洲大陆北部地区,习惯上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北广大区域,有时又将埃及、苏丹、利比亚称东北非,将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称西北非或马格里布地区。北非的主要人种是白人,其中大部分是阿拉伯人,还有北非土著柏柏尔人。大多数阿拉伯人是穆斯林,他们的生活方式带有伊斯兰教文化色彩。
埃及现代文学起步较早,成果较多。在诗歌领域,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笛旺派”诗人反对复兴派的复古倾向,强调诗歌的现代感受和情感的真诚表达。“笛旺派”的主将和代表是阿卡德(Mahmud al-Aqqad,1889—1964),阿卡德作为诗人,写有约10部诗集。他的诗以生命、自然、心灵和情感等为主体,探讨人生,歌颂劳动者。他最好的代表作是长诗《魔鬼传》,诗人在诗中以魔鬼作为自己及与其志同道合的诗人、艺术家的象征,他们酷爱自由,不畏强暴和专制,敢于向传统势力挑战。此外,他还写了小说 《萨拉》(1937)以及各种有关政治、社会、哲学、宗教、历史的文艺批评、人物传记等作品达10余部,被认为是阿拉伯现代文坛巨匠和一代宗师。
在小说和戏剧领域,显示出实绩的是“埃及现代派”,代表作家是塔哈·侯赛因(Taha Husayn,1889—1973)、陶菲格·哈基姆(Tawfig al-Hakim,1898—1988)、迈哈穆德·台木尔(Mahmud Taymur,1894—1973)。塔哈·侯赛因是埃及也是阿拉伯世界现代最著名的文学家、文学评论家、思想家之一。他写了大量关于思想、社会、教育、文学批评的文章和专著,出版了《星期三谈话》(1925—1957)、《我们的现代文学》(1958)、《埃及文化前景》(1938)、《春天行》等文集。同时,他还创作了在埃及近代文学中有着重要地位的小说:自传体小说《日子》(三卷,1929,1940,1972),小说《一个文人》(1934)、《鹬鸟声声》(1934)、《山鲁佐德之梦》(1943)、《苦难树》(1944)、《真实的承诺》(1949)和短篇小说集《大地上的受难者》(1948)。《日子》是塔哈·侯赛因用第三人称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从童年写到13岁离家去开罗艾资哈尔学校读书为止。他以一个双目失明的孩童的回忆,记述了他不幸的童年、少年生活,以及家庭、农村的贫穷、落后、愚昧。这个孩童生活的家庭和农村,就是当时埃及千千万万个家庭和农村的缩影。《日子》的出版,使阿拉伯文学中增加了自传体小说这种形式,它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陶菲格·哈基姆是埃及现代著名剧作家、小说家,阿拉伯现代哲理戏剧的奠基人。哈基姆是一位多产作家。他在小说和戏剧创作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193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灵魂归来》,是埃及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主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乡村检察官手记》(1937)、《东方来的小鸟》(1938)、《着魔的宫殿》(1937)及短篇小说集《神殿舞姬》等,戏剧《洞中人》(1933)、《山鲁佐德》(1934)、《皮格马里翁》(1942)、《喂,爬树的人》(1962)等,以及大量评论、随笔、小品、文集等。哈基姆在戏剧创作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埃及戏剧文学的奠基者。他创作了多部哲理剧,还写了系列社会剧。
迈哈穆德·台木尔是“阿拉伯现代短篇小说的奠基人”,被称为“埃及的莫泊桑”、“阿拉伯短篇小说艺术大师”。他一生写了近400篇短篇小说,收在《穆台瓦里大叔》、《歌女的心》等26部短篇小说集中。台木尔早期受埃及资产阶级改良思潮和文化启蒙运动的影响,作品往往以人道主义为基调,采用白描的手法,描写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许多作品描写了下层劳动人民善良、勤劳、纯朴等高尚的品德,对他们的贫苦生活深表同情,从正面或侧面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人压迫人等黑暗现象。
突尼斯现代小说先驱是阿里·杜阿吉(Ali ad-Duaji,1903—1948),他多才多艺,是画家、诗人、新闻工作者、演员、导演、小说家和剧作家。他的作品通过广播、报刊风靡一时,但大多未整理结集出版,有的仅有手稿。除小说外,游记《地中海酒馆巡礼》被认为是杜阿吉最重要的作品。突尼斯现当代最著名小说家是迈哈穆德·迈斯阿迪(Mahmud al-Masadi,1911—2005)。迈斯阿迪有较深厚的阿拉伯语言文学功底,又受过西方教育,通今博古,学贯东西,深受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影响。他的小说也因此多有象征、哲理色彩,深深打上了存在主义的印记。其主要著作有《遗忘的产生》、《水坝》和《艾布·胡赖伊赖传说》。
阿尔及利亚文学由两部分组成——阿语文学和法语文学。阿尔及利亚现代阿拉伯文中长篇小说的先驱是艾哈迈德·里达·胡胡(Ahmad Rida Huhu,1911—1956)。1947年,胡胡发表了《麦加来的姑娘》,这是阿尔及利亚的第一部阿拉伯文长篇小说。阿尔及利亚的当代最著名小说家是阿卜杜·哈米德·本·海杜盖(Abd al-Hamid bn Haduqah,1925—1996)和塔希尔·瓦塔尔(at-Tahir Wattar,1936—2010)。海杜盖的代表作是发表于1971年的长篇小说《南风》。小说通过一个女中学生娜菲莎由首都回到边远山村度假期间的遭遇,反映出独立后的阿尔及利亚农村在变革时期新旧势力的斗争。塔希尔·瓦塔尔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拉兹》。《拉兹》发表后,受到多方赞誉,被认为是阿尔及利亚现当代文学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典范。主人公被列入阿拉伯现当代文学创作的革命英雄画廊中一个难得的典型形象。
诗歌一直是摩洛哥阿拉伯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学形式。无论是在长期的反法斗争中,还是在独立后的国家发展建设中,诗歌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摩洛哥现代诗坛最著名的新古典派——复兴派的先驱是穆罕默德·苏莱玛尼(Mahammad as-Sulaymani,1863—1925)。继穆罕默德·苏莱玛尼之后,摩洛哥诗坛新古典派的先驱和代表是阿卜杜拉·卡嫩(Abd al-Lah Kanun,1908—1989)。阿卜杜拉·卡嫩的诗歌以勇于直抒胸臆、语言严谨著称。其诗作多集于诗集《诗情画意》中。他不仅是位诗人,也是位著名的学者,曾任摩洛哥学者联谊会主席、开罗阿拉伯语言学会理事,并曾获马德里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其论著有《摩洛哥现代诗歌研究》、《马格里布名人传》、《摩洛哥在阿拉伯文坛的出类拔萃者》、《我们的诗人埃米尔》等。塔哈尔·本·杰伦(Tahir bn Jallun,1944—)是摩洛哥最著名的诗人、小说家和文化批评家,是当代阿拉伯世界非常醒目的一个文化人物。本·杰伦于1987年出版了小说代表作《神圣的夜晚》,这是塔哈尔·本·杰伦被广泛称颂的作品,该小说出版之后,立即赢得了当年法国文学的最高奖——龚古尔奖,并使他成为西北部非洲马格里布法语区阿拉伯作家中,获得这个奖项的第一人,因此备受关注和赞扬。小说的主题直接指向了摩洛哥社会的宗法制度压迫下的普通人的生活。

马哈福兹

纳吉布·马哈福兹(Najib Mahfuz,1911—2006) 是埃及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阿拉伯作家。他将阿拉伯现实主义小说推上了顶峰,并推动了阿拉伯小说现代化和民族化的进程,因此享有“阿拉伯小说之父”的美誉。
一、生平与创作
马哈福兹1911年12月11日出生在开罗古老的贾马利叶区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所生活的街区,是开罗的老城区,有着浓厚的宗教和传统文化的氛围,街道虽然狭窄,却是开罗市内阿拉伯传统保留最好、味道最浓的地方,他后来的许多小说,都是以这里为背景创作的。马哈福兹是五兄妹中最小的一个,自幼聪明好学,迷恋文学。1930年,马哈福兹进入开罗大学学习哲学,他读了很多哲学著作,并写了一些哲学方面的文章,后来虽未成为哲学家,但早年的哲学研究无疑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他于1934年毕业后,曾先后在宗教基金部、文化部任职,1971年起在《金字塔》报社工作,任专栏作家,退休前曾任文化部管理委员会主席,是埃及艺术、文学和社会科学最高理事会理事,1970年获埃及国家文学荣誉奖,198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荣获此奖的首位阿拉伯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在颁奖词中这样评价他:“纳吉布·马哈福兹作为阿拉伯散文的一代宗师的地位无可争议。由于他在所属的文化领域的耕耘,中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艺术技巧均已达到国际优秀标准,这是他融会贯通阿拉伯古典文学传统、欧洲文学的灵感和个人艺术才能的结果。”
在半个多世纪的文学生涯中,他共创作长、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约50余部,还有为数众多的文学评论和其他作品。他始终处于埃及和阿拉伯长篇小说创作的顶峰,被誉为阿拉伯小说史上的一座“金字塔”。马哈福兹的创作历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浪漫主义的历史小说。马哈福兹从大学时代起即开始文学创作,早期写诗和短篇小说,1938年曾写出短篇小说集《眼睑的悄语》。但他真正的文学创作是从写作历史小说开始的,这一阶段出版了3部历史小说:《命运的嘲弄》(1939)、《拉杜碧斯》(1943)、《底比斯之战》(1944)。这3部小说以浪漫的幻想叙述了古埃及法老时期的故事,借用历史题材,对当时英国殖民主义和土耳其王室这些外来侵略者进行抨击。
第二阶段:现实主义的社会小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家放弃了历史小说的写作,开始面向现实生活,出版了一系列揭露社会黑暗、呼吁社会变革的现实主义小说。马哈福兹在40年代中期以后创作的《新开罗》(1945)、《赫利利市场》(1946)、《梅达格胡同》(1947)、《始末记》(1949)和著名的“开罗三部曲”——《宫间街》(1956)、《思宫街》(1957)、《甘露街》(1957),都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小说,这些小说聚焦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开罗中产阶级的生活,从不同侧面表现了马哈福兹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第三阶段:新现实主义的哲理小说。1952年埃及摆脱了英殖民统治,走上了独立道路。但埃及人民仍然没有过上幸福的日子。社会犯罪、政府官员的贪污腐化以及各种社会矛盾使埃及社会灾难重重。作家通过冷静的社会观察和思考后,接连写了《我们街区的孩子》(1959)、《小偷与狗》(1961)、《道路》(1964)、《乞丐》(1965)、《尼罗河上的絮语》(1966)、《雨中的爱》(1973)、《卡尔纳克咖啡馆》(1974)、《平民史诗》(1977)、《千夜之夜》(1982)、《日夜谈》(1986)等小说。这些作品有对为实现理想而献身的历史人物进行凭吊,但主要是对独立后的埃及社会存在着的假社会主义、贪污腐化、走私、通货膨胀、社会犯罪等各种社会弊端进行了揭露和鞭挞,对社会伪君子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我们街区的孩子们》是一部现代寓言小说,也是马哈福兹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小说以象征主义的手法,以一个街区的故事,寓意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演进过程。《千夜之夜》巧妙运用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的人物和情景,以12个连续的故事揭示人们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迷惘,表明人生中只有不断超越旧我,才能实现新我。
总之,从马哈福兹的小说创作的轨迹考察,不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实的角度出发,他的整个创作活动始终扎根于社会的土壤,深沉地思考社会问题。
二、“开罗三部曲”
1952年,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法鲁克国王,建立共和国,埃及腐朽的封建王朝统治从此结束。革命成功给饱受封建压迫和外国殖民统治的埃及人民带来希望。但革命后,马哈福兹竟有整整五年停笔。马哈福兹于1956年至1957年间发表了革命前已经完成的三部曲:《宫间街》、《思宫街》和《甘露街》。三部曲的发表奠定了他在埃及和阿拉伯文学界“长篇小说之柱”的地位。三部曲描写了埃及社会在20世纪前半叶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知识分子的彷徨和疑惑。当时的埃及人民生活在法鲁克国王统治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状态,正是阿拉伯世界在西方强权统治下伊斯兰人最悲观﹑最黑暗的时代。
小说通过一家三代人不同的命运,描绘了1917年至1944年间埃及社会历史的种种变迁,每一部侧重描写一代人的生活,并以该代人的居住地作为书名。作品颇似一幅埃及现代的风俗画卷。
第一部《宫间街》以老宅所在的街道命名,重点描写第一代人艾哈迈德·阿卜杜·嘉瓦德的人生和思想历程。艾哈迈德是个英俊、健壮而富有的中年商人,在他身上表现出特定时代的多重性格特征。他在家里道貌岸然,独断专行,实行严厉的家长统治。但这位家长在外面却放浪形骸,纵情酒色。
第二部《思宫街》以亚辛居住的街道命名,重点描写第二代人凯马勒的人生和思想历程。凯马勒自幼笃信伊斯兰教,但随着激烈的时代变迁,西方思潮的影响,特别是达尔文进化论的研究动摇了他的宗教信仰。对真理、科学的追求与传统价值观念的束缚,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他感到苦闷、迷惘,从而陷入感情和信仰的危机之中。
第三部《甘露街》主要描写了艾哈迈德一家第三代人的生活道路。亚辛的儿子拉德旺进了政府部门后,巴结了大量的头面人物;海迪洁的大儿子蒙伊姆进了法学院,成为狂热的宗教主义者;小儿子到报社工作后,结识了社会主义者苏珊,毅然与她结合,并把自己的住所作为讨论马克思主义的场所;蒙伊姆则把自己的住所作为穆斯林兄弟会的俱乐部。最后,兄弟俩均被当局送进集中营。凯马勒从外甥的斗争精神中得到了启发,从徘徊中走了出来,走向革命的道路。凯马勒代表了革命处于低潮时埃及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也是作者的化身。
马哈福兹的“开罗三部曲”是埃及第一部广泛地反映了一个时代风貌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这个时代正是埃及国内民族独立斗争不断发展、政局动荡不安的时候,埃及人民在为民族的出路不断斗争,并已逐步开始意识到反封建斗争具有与反帝斗争同等的重要性。他以恢宏的气势,高超的写作技巧,成功地把一家的活动和三代人的演变与整个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生动地把时代风貌表现出来。“开罗三部曲”气势宏大,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广阔的社会画卷,从家庭生活的狭小世界到推动历史进程的社会,再到普通人丰富多样的内心深处,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用多样的手法为人民提供了一幅纷繁复杂的社会风情画。
小说没有集中描述大的历史事件,没有扣人心弦的精彩故事,作者擅长描绘寻常的、不起眼的日常生活,家中的每一次相聚场面都能传达出丰富多彩的信息。艾哈迈德的形象塑造是非常成功的,他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埃及商人形象,一方面精明能干,善于理财经商;一方面讲求享乐,纵情声色;一方面威严正直,不苟言笑;一方面纵欲无度,放荡不羁;一方面害怕政治风浪影响自己的安乐生活,一方面又具有一定的政治热情和爱国情怀。“开罗三部曲”是埃及文学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标志着埃及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成熟。




推荐阅读:

普希金诗20首

石川啄木《脱手套的时候》

松尾芭蕉俳句A

威廉·布莱克诗15首

聂鲁达《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

聂鲁达诗21首

聂鲁达诗10首

聂鲁达诗7首

聂鲁达《每天你跟宇宙的光》

聂鲁达《今夜我可以写出最悲哀的诗》

聂鲁达《第十五首情诗》

古今和歌集-东歌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10首

罗伯特·弗罗斯特《鬼屋》

罗伯特·弗罗斯特《它之最》

罗伯特·弗罗斯特《雪暮驻马林边》

罗伯特·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4首

罗伯特·弗罗斯特《走了,走了》

阿米亥诗12首

叶芝《歌词》

平田俊子诗4首

约翰·弥尔顿诗3首

本·琼森诗2首

史蒂文斯《内心情人的最后独白》

阿尔基洛科斯诗7首

托马斯·胡德诗3首

兰波散文诗13首

博尔赫斯诗13首

叶芝诗9首

安·斯沃尼姆斯基诗4首

辛波斯卡诗16首

伊戈尔出征记

沃尔特·惠特曼诗7首

保罗·默顿诗10首

艾略特诗12首

沙曼诗6首

歌德诗22首

叶赛宁诗7首

艾米莉·勃朗特诗14首

荷尔德林《面包和葡萄酒》

海涅诗23首

里尔克《新诗集》

里尔克《贫穷与死亡之书》

里尔克《修士生活之书》

里尔克《朝圣之书》

里尔克诗42首

阿赫玛托娃诗12首

阿赫玛托娃《战争组诗》

海涅诗4首

海涅《梦中幻象》

海涅《少年的烦恼》

海涅《青春的烦恼》

卡尔·桑德堡诗21首

鲁米诗22首

鲁米诗10首

鲁米《爱的火焰》

鲁米《芦笛之泣》

鲁米《芦笛之爱》

鲁米《黄昏时分》

彭斯《歌》

席勒诗21首

洛尔迦《歌集》


联步趋丹陛 分曹限紫薇 晓随天仗入 暮惹御香归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