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歌德诗22首

德国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年),不仅是迄今为止德国最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而且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与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并称为四大文豪。同时,他还是画家、美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自然科学家、物理学家;并长年担任魏玛宫廷剧院经理。他多才多艺,是一位真正的天才。哲学家谢林说:“歌德活着的时候,德国就不是孤苦伶仃的,不是一贫如洗的,尽管它虚弱、破碎,但精神上依然是伟大的、富有的和坚强的。”尼采说:“歌德不仅善良伟大,而且自成一种文化,在德国人的历史上,他是一个后无来者的插曲。”
歌德是德国古典文学最主要的代表,“狂飙突进运动”代表人物。他的一生经历了德国文学史上的狂飙突进运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3个阶段,是德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作家(83岁)。他在一系列作品中呼唤自由,歌颂反抗。他的代表作有长篇诗剧《浮士德》(史诗巨著,创作时间长达60余年)、书信体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第一部发生重大国际影响的文学作品)、长诗《普罗米修斯》、历史剧《葛兹·冯·伯里欣根》、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等,以及大量抒情诗、评论文章、散文、自传。
歌德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镇(今黑森州)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父亲是法学博士,曾任皇家参议;母亲是市长女儿,精明活泼,善讲故事。他1765年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770年进入斯特拉斯堡大学继续深造,次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771年在法兰克福任律师;年轻时想过当画家,但很快放弃;1772至1775年之间写出了大量作品,其中《少年维特之烦恼》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1775年后积极进行地质学、矿物学、人体解剖学、植物学的研究,撰写出多种自然科学著作,以在人类胚胎中首次发现颌骨而闻名,并指出生物倾向于发展成螺旋形;1775~1786年为改良现实社会,应聘到魏玛公国做官,但成就不大;1786年前往意大利,专心研究自然科学;1788年回到魏玛后任剧院监督;1794年起同席勒交往,密切合作,促进了德国古典文学的繁荣;晚年过着隐居生活,孜孜不倦地进行创作,终于完成煌煌巨著《浮士德》。


歌德去世时,留下了著名遗言:“多些光!”
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讲述24岁的歌德因公去威兹拉,在出席一次舞会的途中,偶然认识了一个叫夏绿蒂的美丽少女,一见钟情。夏绿蒂是歌德朋友凯士特南的未婚妻,时年19岁,而凯士特南却31岁。歌德对夏绿蒂十分倾倒,便不顾一切向她表白了爱情。这使夏绿蒂惊惶失措,她把歌德的表白告诉了未婚夫,凯士特南对此却表现得无所谓。歌德知道这个情况后,感到十分震惊,为了自己,也为了夏绿蒂,他立即逃回法兰克福,斩断了这不合适的情丝。几个月以后,他的另一个朋友叶尔查林,因为爱上别人的妻子,受不了社会舆论的指责,绝望自杀。歌德知道这件事后,感触很深,使用叶尔查林作原型写了这部小说。
这部小说在20世纪初由“中国的歌德”——多情大才子郭沫若翻译并介绍到中国,同样引起巨大反响,文首那句脍炙人口的“青年男子哪个不善钟情,妙龄女郎谁个不善怀春”,几乎令亿万青年男女为之痴狂。
有研究学者评价,歌德一生在做3件事:写作、做官、恋爱。事实上,正是他一生轰轰烈烈的恋爱、生活和浪漫情感,才可能造就流芳千古的《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等文学巨著。歌德在《要素》一诗中提纲挈领地标明,要想作出一首真正的好诗来,“最要紧的乃是爱情”,其次是酒、“武器之声”和适当的“憎恨”。这首诗写于1814年,诗人时年65岁,已经历过无数次爱情,写出了无数篇绚丽夺目的爱情诗篇。
歌德一生虽只有1位妻子,只生过1个孩子,却和无数女人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他的129部作品,多以自己的爱情生活为背景,且有亲笔所写的15卷日记可供索引。其爱情之绚烂多彩,与作品之烟波浩淼相映成趣。周国平就曾说:“没有爱情,就没有歌德。”全世界研究歌德的学者不计其数,对于他背后的女人,却至多评说一句:“歌德一生不停地爱上新的女人,可又在每次情欲汹涌时逃开了。”
歌德一生至少爱过10几个女子。在1788年39岁时与克里斯蒂安娜·福尔皮乌斯同居前,他已经同至少7个女人有过恋爱关系。青年时代的歌德性格活跃,感情丰富,遇见漂亮的女人便情不自禁要去追求。尽管如此,他一想到要同某个女子结婚并长期生活在一起,便又有些胆怯,于是一次次退却和逃避。“他在情场中总上演不辞而别的戏码”。正因如此,他的前7次恋爱都以失败告终。
有人说,歌德是一个有魅力的人物,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人生的丰富性。这表现在许多相互映衬的方面。基本上每个这样的方面都被人研究了数十年之久,并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一篇独立的传记。两个特別的方面就是他和女人的关系和他的疾病,这两者也是对抗的:女人通常标志着歌德生活发展的开始——新的一页被打开,而一些严重的疾病则表示末尾、结束,也可能是逃避。






哈里斯·本·希利宰(6世纪末)

哈里斯·本·希利宰·叶什库里是巴克尔·本·瓦依勒部落的头面人物。对他的生平,我们了解很少,只知道他为了解决巴克尔和泰格里卜两部落的纷争而向阿慕尔·本·杏德国王诉讼一事(554-569)。
巴克尔和泰格里卜是两个兄弟部落,因发生纠纷而引起战争,即伯苏斯战争。这一战争持续了很久。后经蒙泽尔·本·麦乌赛玛调解,才制止了流血。但没过多久,纷争又起,双方都向希拉国王阿慕尔·本·杏德争讼。泰格里卜部落的代言人是它的首领、诗人阿慕尔·本·库勒苏姆,巴克尔部落的代言人是诗人哈里斯·本·希利宰。库勒苏姆在其悬诗中竭力夸耀本部落和自己的荣耀,哈里斯则以饱经世事的老人的睿智来回答他,反驳他的观点,并要泰格里卜部落承担战争责任,同时在诗中也赞颂了杏德国王,争取他的同情和支持。最后,希拉国王作出了有利于巴克尔部落的判决。
哈里斯·本·希利宰享寿很高,约死于公元580年。
希利宰的诗歌散见于文学典籍中。他的声誉主要来自悬诗的写作,这是按“轻律”写成的《哈姆宰韵基诗》,共八十五行。巴克尔和泰格里卜两部落争讼于杏德国王,诗人维护自己的部落,驳斥敌手库勒苏姆的观点,这就是我们知道的诗人作此悬诗的动机。
诗歌内容
开头:凭吊遗址,描写骆驼并把它比喻成鸵鸟(1-14行);
辩护:驳斥泰格里卜人的论点。揭露他们的谎言和残暴(15-20行),诗人及其部落不理睬敌人的诽谤、中伤,因为它既不会取得杏德国王的支持,也不会对巴克尔人有任何影响(21-31行),表达巴克尔人的自豪(32-39行),描写泰格里卜人的耻辱——破坏和平、惨遭失败(40-58行)。
拉拢杏德国王:叙述杏德国王和泰格里卜人之间的旧隙(59-64行),回忆巴克尔人和杏德国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对国王的赞颂(65-68行),陈述巴克尔人为国王及王室效劳的事实(69-83行),追述国王和巴克尔人间的亲缘关系(84-85行)。
本诗的沼兹尼注释本于1820年在英国牛津出版,1827年又在印度浦那出版,并译成拉丁文和法文。
哈里斯·本·希利宰的悬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这是一种演说的艺术和史诗的艺术。因此,它除了历史价值外,还有着巨大的文学价值。
希利宰是个雄辩的演说家、机智的辩护士。他给自己提出了为之奋斗、竭力争取的目标,这就是要杏德国王作出有利于他和他的部落、不利于泰格里卜部落的判决。为此,他运用智谋、手腕和辞令,终于使国王信服了他,为其部落的事业赢得了胜利。智谋使他思想严密、论证有方。开始,他反驳对手的中伤、诽谤,接着,以引人人胜的手法叙述巴克尔人的功德,着力渲染巴克尔部落所经历的那些美好日子,从而取得人们的信任,他决不写那些会引起人们反感的东西,然后,转而攻击泰格里卜人。表面上他不愿散布他们的那些羞耻之事,实际上却以一种含蓄而又犀利的手法对他们进行了揭露,使人感到他们不配得到国王的宠信。接着,再给他们致命的一击,煽起泰格里卜部落和国王间的旧有仇隙,与此同时,却竭力夸耀国王和巴克尔人间的良好亲缘关系。所以,诗人是一个非常出色的雄辩家。他能理智地运用语言,温柔有力、含蓄达意、赞颂与煽惑兼而有之,不知不觉打人国王的心坎,使他对泰格里卜人充满了恼怒。
诗人在诗中采用叙事和描写历史事件的手法来加强其论据,同时运用各种生动具体的比喻来丰富这一描写。因此,诗中回荡着战争的和自豪的旋律,它能唤起人们的自尊感和激情:
舍基格东战场旌旗蔽日,
穆阿德人披冑执戈云集;
他们呼拥在帅字大纛下,
主帅盖斯像山岳般挺立。
我们连续给其以迅猛打击,
血流成河如像那河口决裂;
他们的败绩只有真主才知晓,
为报仇我们使敌人流尽了鲜血。
这种叙述,由于涉及到对各种声音、战争准备活动的描绘,而具有洋溢着生活气息的史诗成分。
此外,希利宰的悬诗中还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使它超出其文学价值。有不少诗句对历史和政治事件作出了解释,如巴克尔和泰格里卜两部落间的和解,泰格里卜人战败的日子,泰格里卜人和蒙泽尔人间的旧仇,巴克尔人和希拉人间的亲善关系,及其他为别的蒙昧时期诗歌所不曾包含的内容。
简言之,哈里斯·本·希利宰的悬诗含有智慧的言辞和历史的知识,它既是诗,又是演说。




推荐阅读:

狄兰·托马斯《死亡也不得统治万物》

狄兰·托马斯《通过绿色的茎管催动花朵的力》

王尔德《歌》

艾米莉·狄金森诗4首

狄金森《在冬季的午后》

狄金森《我是小人物》

狄金森《篱笆那边》

狄金森《成功》

王尔德《黄色交响曲》

王尔德《济慈情书被拍卖有感》

王尔德《林中》

狄金森诗20首

狄金森《灵魂选定她的同伴》

狄金森《晨昏》

狄金森《随着剧痛之后》

狄金森《我为美而死》

狄金森《我见过垂死的眼睛》

狄金森《因为我不能停步等死神》

狄金森《造一个草原》

叶芝《长久沉默之后》

叶芝《驶向拜占庭》

叶芝《丽达与天鹅》

叶芝《茵纳斯弗利岛》

叶芝《失去的东西》

叶芝《在学童中间》

叶芝《疯女珍妮与主教对话》

叶芝《白鸟》

费尔南多·佩索阿诗19首

泰戈尔《故事诗集》

拉塞尔《延续》

斯托尔尼诗9首

罗伯特·布里吉斯诗7首

奥斯卡·王尔德《晨的印象》

恰佑比《当我们还像树苗那样幼小的时候》

乌尔法特《自由的微风》

霍普金斯诗5首

斯温本诗6首

威廉·莫里斯诗2首

乔治·梅瑞狄斯《我们的船失事的日子里》

克里斯蒂娜·罗塞蒂诗3首

但丁·加百利·罗塞蒂诗6首

贡戈拉诗5首

泰戈尔《边沿集》

安德鲁·马韦尔诗9首

约翰·德莱顿诗6首

托马斯·纳什诗2首

托马斯·坎品诗12首

罗伯特·赫里克诗14首

乔治·赫伯特诗3首

苏尔达斯诗25首

斯宾塞诗4首

瓦尔特·雷利诗3首

锡德尼诗3首

马洛《大自然》

布罗茨基《以撒和亚伯拉罕》

黑塞诗20首

密尔诗2首

乔叟诗5首

华埃特诗3首

萨里伯爵诗2首

马修·阿诺德《相见恨晚》


石上挥残雨 波间醉白云 闽南多战鼓 莫令此中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