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维庸诗4首赏析

François Villon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弗朗索瓦·维庸(François Villon)法国中世纪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继承了13世纪市民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一扫贵族骑士抒情诗的典雅趣味,是市民抒情诗的主要代表。作为一个诗人,维庸的一生要算是奇怪、罕见的了。他就像当时社会的一个怪胎,集许多矛盾的因素于一身。死亡的主题,在维庸的诗作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一生中,他每时每刻都感到死亡的威胁。死亡的恐怖如同一个巨大的魔鬼,紧紧地纠缠他。难怪他的第一部诗集就开始立遗嘱,而第二部诗集就径直以“遗嘱”来命名了。因此,当他最后被判处绞刑时,他真切地感到死神在向他逼近,再也无法逃脱了。而在等待死亡之时,仿佛已经看到自己被吊在绞刑架上,在《绞刑犯之歌》这首诗中,他以一个绞刑犯的身份在向读者开口说话了:倾盆大雨涤荡浇淋,烈日之下干瘪乌黑。鸦鹊把眼睛啄成窟窿,胡须睫毛也荡然无存,鸟雀噱下,如同顶针。我们再也不得休憩,随着风儿,飘来荡去,听其摆布,南北西东。维庸不愧是写死亡的大手笔,他的作品贯穿着这样一种思想,人在死亡面前是平等的,在死亡的天平上,富人和穷人,王侯贵族和平民百姓,都具有相同的重量。即使是罪孽深重,十恶不赦,在冥冥的彼岸世界,也同样得到上帝的怜悯。世人面对绞刑架下的尸体,大可不必再有蔑视和讽刺。




绞刑犯谣曲


在我们之后存世的人类兄弟,

请不要对我们铁石心肠,

只要我们受到你们怜惜,

上帝就会提前对你们恩赏。

你们看到我们五六个紧相傍:

我们的皮肉,曾保养得多鲜活,

早就被吃光和烂掉剥落,

我们的骨头成了灰烬和齑粉。

没有人嘲笑我们的罪恶;

请祈求上帝,让大家宽恕我们!

我们兄弟般呼喊你们,你们对此

不要不理,尽管我们被判上了法场

一命归阴。但你们深知

凡是人理智都要热狂;

请原谅我们,既然我们已死亡,

来到圣母玛丽亚之子面前悔过,

但愿他的恩泽不要所剩不多,

让我们免受可怕雷霆的劈分。

我们已经离世,不受心灵折磨;

请祈求上帝,让大家宽恕我们!

雨水将我们淋得湿透和冲洗,

晒干和晒黑我们的是太阳;

喜鹊、乌鸦啄去我们的眼珠子,

把胡须和眉毛也都拔光。

我们任何时候都在摇晃;

风向忽东忽西,随意变化交错,

不停地把我们吹得忽右忽左,

鸟啄食我们就像戳顶针。

因此,不要加入我们一伙,

请祈求上帝,让大家宽恕我们!

圣子耶稣,我们都受他掌握,

你不要让地狱成为我们安身之所,

我们不需要它,也不用对它报恩。

人们啊,决不要对此加以奚落;

请祈求上帝,让大家宽恕我们!


郑 克 鲁 / 译


《绞刑犯谣曲》是维庸的传世名作。1462年11月底,维庸卷入一场严重的斗殴事件,再一次锒铛入狱并被判处绞刑。在巴黎夏特莱监狱的狭小囚室里,这位等待上绞刑的囚犯思如泉涌,写下了本诗和另外一首自嘲诗。后来,幸得奥尔良的查理等宫廷显贵的营救,他才被最高法院改判为驱逐出巴黎境外十年。从此,维庸音信杳然,没有人知道他最终是在监狱了结残生,还是成为山林中的隐士。虽然他在离开巴黎之前还创作了两首诗歌,但相比较而言,《绞刑犯谣曲》可谓维庸的最后杰作了。
维庸以将死者的心情来创作这首十行体谣曲。监狱逼仄的空间,幽暗的环境,迫使他深思自己被绞死后的命运。在第一诗节中,他向从绞刑架下路过的行人开口说话,恳求他们为自己以及其他绞刑犯祈祷。开篇第一句,他便饱含激情地呼喊:“在我们之后存世的人类兄弟……”“兄弟”一词,显示了维庸的良苦用心,他是要通过这个充满人情味的词语来唤起人们的道德心和同情心,希望人们不要对绞刑犯“铁石心肠”,不要“嘲笑”他们的“罪恶”。他们也曾是人,也曾有“鲜活”的皮肉,也曾五脏六腑俱全,也曾喜怒哀乐人生。只因为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他们作奸犯科并被绞死,但即便如此,也不能改变他们是人、是人类兄弟当中的一分子的事实。所以,原谅“兄弟”的罪恶吧,为“兄弟”祈祷吧。
在向行人祈求宽恕和怜悯之后,维庸又向摆脱了生死之苦的耶稣祈祷,恳求他开恩,不要让绞刑犯们承受太多的酷刑。他虽然承认他们确实做过错事,但又不忘为他们的过错辩白:“凡是人理智都要热狂”。这也就是说,人类倾向于在本能冲动的指引下做出非理性的选择。维庸的这番辩白,恰恰说明他远远超越了他的时代。中世纪后期,世俗教会把基督教精神推向了极端,致使原始基督教对人性本质的理性追求最终走向了对人性的扼杀。人的本能欲望、个性观念和主体要求都被视为罪恶和异端,人在上帝面前只是谦卑的奴仆。维庸在此却强调人的非理性一面,而且还在现实生活中选择了一条布满荆棘的个性自由之路。这种对人性的认识,正是后来文艺复兴时期反对以“神”为本、崇尚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
接着,维庸放任自己的想象,描写他们这些绞刑犯被绞死后的凄惨画面:他们的尸体随风飘摆,日晒雨淋,昔日“鲜活”的肌肤逐渐腐烂,鸟雀啄去了眼珠子、拔光了胡须和眉毛,浑身就像“顶针”那样密密麻麻地都是凹痕。这样的场景,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维庸却写得颇为镇定。事实上,维庸正是希望通过恐怖的惨状来博取人们的怜悯之心。对于绞刑犯来说,死亡本身就是一个强迫灵魂抽离躯体的痛苦过程,而死后躯体所经历的各种苦难远非常人可以想象,所以,死亡并不是一种解脱,而是一种惩罚。既然他们已经遭到了应有的惩罚,经受了各种苦难,难道不能弥补或抵消本身犯下的罪过?维庸当然指望这两者之间能够画上等号,继而得到大家的宽恕,让他们上天堂,而非下地狱。
作为一首谣曲,本诗的叠句是:“请祈求上帝,让大家宽恕我们!”它在每节诗歌的尾行出现,一唱四叹,热烈而真挚,将维庸对死亡的恐惧、对过错的忏悔以及渴求被人原谅的心情集中体现了出来。如果我们撇开维庸身上一定会遭到摈弃的罪恶因素,便能从他的生活轨迹中寻找到一系列与生命本质相关的问题:个性自由与现实约束、自我沉沦与精神升华、生命短暂与永恒价值……这些矛盾和悖论支撑起一个活生生的维庸,一个离经叛道的维庸,一个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的维庸。在他灵魂深处的异端火花,成就了那些脍炙人口的谣曲和回旋诗,也让他跻身于法国最伟大的诗人行列。( 蔡 海 燕 )




回旋诗


……当我将坟场上

所堆积的骷髅细看,

所有这些死者至少是诉状

审理庭的法官,

或者是提篮叫卖的小贩:

我可以让它们互相代替;

因为从主教与路灯看守之间,

我看不出有什么差异。

这些死者生前有的人

卑微,有的人骄倨,

有的人贵为天子至尊,

有的人沦为奴仆,充满恐惧,

我从这里看到大家共同的结局,

只见他们乱糟糟地挤成一团。

他们的领地已被人夺去;

教士或主子都无从分辨。

如今他们离开了人间,上帝守着亡魂!

至于肉体,他们已经腐烂。

无论他们曾是贵妇或贵人,

养尊处优,恣意寻欢,

吃尽乳油、麦糊或米饭,

他们的尸骨都化为尘土,

他们的欢声笑语都烟消云散。

但愿仁慈的耶稣将他们宽恕!……


张 秋 红 / 译


维庸是公认的写死亡的大手笔。在维庸的一生中,他比普通人更多地感受到死亡的不可回避性。维庸对待死亡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像大多数人那样,对于死亡充满恐惧心理。在唯心主义大行其道的中世纪,死后的世界是一个可以大做文章的世界。宗教信仰、法律惩戒的基石都在于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忧戚。这种情境下的死亡,其内涵就好比一种鞭策,可以使人向善避恶。另一方面,维庸又认为死亡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一种可能。他强烈地感受到人间的种种不公平、非正义,但是他除了以消极方式反抗丑陋的社会外,没有任何能力颠覆社会的现实状态。但是在死亡这一人类共通的生命轨迹中,维庸看到了平等性。或许,死亡这个谁也摆脱不了的阴影,恰恰是替天行道的英雄。在这首《回旋诗》中,我们将看到死亡在维庸心目中的第二种形象。
诗歌开始的时候,维庸以平淡的口吻告诉我们,他身处“坟场”,四周堆积着“骷髅”。这样的景象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有其现实根据。且不论维庸本人多次被判处绞刑,与死刑犯朝夕相处,动荡的社会本身就为大众提供了难以计数的死亡画面。维庸所处的时代,正是英法百年战争的尾声。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给两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法国大地更是笼罩在一片狼烟之中,饱受摧残。士兵的宝贵生命沦为利益集团角逐的牺牲品,一旦活生生的价值被抽取殆尽,只剩下无声无息的尸体,便乏人问津,任其满足鸟兽虫豸的口腹。他们的骷髅就像一份份“诉状”:是对生前遭受的不公正待遇的控诉。维庸从他们的结局中看到了大家“共同的结局”:死亡。
在诗歌中,维庸说:“这些死者生前有的人/卑微,有的人骄倨,/有的人贵为天子至尊,/有的人沦为奴仆……”虽然维庸想借此表达芸芸众生、殊途同“死”的观点,但显然也有主观幻想的成分。一个人生前的地位、财富不同,死后的墓穴、碑石也会呈现不一样的景象。维庸不可能在贫民的墓园中看到封建统治者的坟墓,更不可能看到“他们乱糟糟地挤成一团”。人类真正平等的最高境界在于死亡本身。在死亡面前,一切特权、一切财富、一切荣辱、一切美丑都化为乌有。生前吃糠喝稀、忍饥挨饿的尸骨会转变为尘土,生前“吃尽乳油、麦糊或米饭”的尸骨也会成为尘土。死亡是确定无疑的、势所必至的、不可超越的,是每个人孤立无援的生命终点。
巴洛克教堂的天顶画《末日审判》很有意思。它将人划分为蛮人、市民和贵族三个等级,却又描绘了人无分轩轾地死亡的画面。法国后来的大文豪雨果说过这样一句话:“死亡是最伟大的平等,死亡是最伟大的自由。”有命咸归于死,凡是活着的生命,最后无一例外地成为坟中枯骨。维庸看不到现世生活的平等,于是将人间平等的希望寄托在死亡,这也是维庸向人类社会递交的一份“诉状”。( 蔡 海 燕 )




美丽的制盔女


我恍惚觉得我听见

旧日的美人——制盔女

徒然在把青春呼唤,

哀叹着年华的逝去:

“衰老啊!你残酷而阴郁,

为什么这么早击倒了我?

是什么不让我立即死去,

一刀就结束这种折磨?

你剥夺了我至上的魅力,

它使得教士、执事和商贩

无不倾倒于我的美丽,

当时凡是父母生的儿男

谁都愿为我倾家荡产,

毫不顾及后悔和烦恼。

他们求之于我的,到今天

白送给乞丐也遭嗤笑!

我把许多男子一一拒绝,

(你们瞧我有多么傻!)

却爱上了一个奸诈的冤孽,

把无限柔情全献给了他。

尽管我对别人把手腕耍,

我对他可是一片真心!

他对我呢,却粗暴践踏,

他爱的仅仅是我的金银。

尽管他蹂躏我虐待我,

我对他的爱情依然如故;

哪怕他把我在地上拖,

只要叫我吻他,只要他吩咐,

我就忘掉了一身痛楚,

只求这恶贼的一点体贴……

他给了我什么好处?

到如今只剩下耻辱和罪孽。

他死去已经三十年岁月,

而我活着,变了白发婆婆。

每当我追忆往昔的欢悦,

对比当年的我和今日的我,

每当我看见自己全身赤裸,

看见我的身体已经变形,

可怜,枯萎,瘦小,皱缩,

我觉得我马上就要发疯。

哪儿去了,那额头洁白晶莹,

那金发灿烂,那双眉弯弯?

哪儿去了,那宽敞的眼睛,

那无人能抵御的顾盼?

还有笔直的鼻子匀称好看,

优美的耳朵小巧玲珑,

下巴的酒窝,面颊的曲线,

还有那嘴唇甜美、艳红?

哪儿去了,双肩雅致纤细,

美丽的手,修长的臂膀,

还有娇小的双乳耸起,

挺拔的腰股丰满、修长,

正适合做爱的竞技场;

而在宽广的腰股之间

有神秘而迷人的力量

隐藏在这座微小的花园?

啊,额头起了皱,金发已灰白,

眉毛已脱尽,眼睛已昏昧,

失去了顾盼传情的神采,

这曾经使多少人心醉!

鼻子勾了,失去了优美,

耳朵下垂,盖着苔藓层层,

下巴起皱,面颊色如死灰,

而嘴唇犹如皮革制成。

人的美,就这样告终!

背已驼了,双肩已佝偻,

玉臂僵缩,手挛缩成爪形,

双乳呢?干瘪到一无所有

腰股也与乳房一样干瘦,

迷人的宝藏啊,全然凋残!

玉腿萎缩得那么丑陋,

像腊肠似的污迹斑斑……

我们就这样哀叹着往昔,

几个老妇人,呆傻、憔悴,

瑟缩着蹲在秋风里,

依偎着幽暗的火堆,——

一把麻秆刚燃起光辉,

顷刻之间已经烧完。

啊,我们曾是那么娇美!

但这条路啊,谁人能免?”……


飞 白 / 译


《美丽的制盔女》是维庸的传世之作,通过一个昔日美人之口,哀叹年华易逝,风韵不再。该诗的抒情视角尤为独特。无论中世纪末期的但丁还是文艺复兴初期的彼特拉克,无论被誉为英国玄学派诗人的多恩还是独具个性特色的马韦尔,抑或是西班牙的贡戈拉,他们笔下的女子无论多么光彩照人,美艳绝伦,往往都是无声的。我们既听不到但丁的贝雅特丽齐和彼特拉克的劳拉倾吐的心声,听不到多恩《跳蚤》中掐死跳蚤的女子倔强的言辞,听不到马韦尔“娇羞的女友”对他的一番长篇大论的回应,也听不到贡戈拉笔下那位“金发灿烂光辉”的女子对诗人如此追天捧月般赞美所发出的感叹,我们只能猜想,但我们的猜想又常常跳不出诗人抒情的渲染。维庸的《美丽的制盔女》独辟蹊径,让昔日的美人站出来倾诉自己青春不再的痛苦和感伤,令人耳目一新。
这里的美人以第一人称“我”爆发出遏抑已久的苦楚:“衰老啊!你残酷而阴郁,/为什么这么早击倒了我?/是什么不让我立即死去,/一刀就结束这种折磨?”一声悲怨的呐喊,道出了不为外人知悟的辛酸;这是一种生不如死的折磨,恨不能用一把刀立即结束。穿越历史的星空,制盔女不仅发出了声音,而且将一腔悲苦淋漓尽致地泼洒出来,毫不掩饰,毫不躲藏。女子的青春美艳宛若令人迷醉的春天,眩晕了人间四月的芳菲,激发了诗人无尽的想象和诗情,但古往今来,又有几位诗人窥探过美人被秋霜删改的容颜,以及冬日围坐炉火旁青丝成灰的凄怆。维庸不但看到了美人衰老的外表,洞穿了她们汹涌的悲伤,还赋予她们话语权,给她们一片倾诉的空间,使读者透过衰老的外表看到昔日美人痛苦的内心挣扎。这首诗可谓一篇制盔女洋洋洒洒的内心独白,贯穿全诗的“我”在最末一节变成了“我们”,由己及人,制盔女不再只是为自己诉说,她成了所有“呆傻”又“憔悴”的昔日美人的代言人,从而使极度个人化的情感具有了普遍意义。
强烈的死亡意识是这首诗最显著的特色。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的宿命,衰老则是无情的刻刀,我们咄咄逼人的傲慢,我们不可一世的娇艳,在这把刻刀下无可奈何地落入黑暗的泥土。曾经生命激荡着奔腾的浩瀚,曾经爱情迸射出夺人的璀璨,曾经徜徉上帝的伊甸,要求自己神的位置、神的装扮,曾经痛饮他人惊羡的目光,沉沉醉入虚空的美奂。锋利的刻刀冷漠地穿行脆弱的皮囊,美丽如同蛛丝轻轻落入暗角,慑人的“丑”在那里裸露、招摇,朦胧了生命的界限。绝望挥动惊慌的手臂挣扎、呼号,黑漆的海面荡漾着无动于衷的波澜。我们深陷绝境,无法跳出“衰老”的铁笼。400余年后,罗丹的同名青铜雕塑《美丽的制盔女》震惊了法国艺术界,它赋予这首诗立体的质感,将语言铸成肌肉骨骼,将衰老的裸体突兀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冲击着我们的视觉张力,惊醒了我们灵魂深处潜藏的恐惧不安。死亡如此残酷,衰老分外不堪!当我们久久凝视这座青铜雕塑,我们看到了生命暮秋的花园,看到了一片狼藉的衰败丑陋,看到了死亡冰冷的铁面后得意的狞笑。我们没有退路,我们无权发言,只能扛着上帝的惩罚,迷失在黄昏回忆的森林,在白发和皱纹涂抹的面包里,咀嚼永不再来的青春残留的影子和笑声,在睡意昏沉中重温生命诗意的惊艳。
在法国甚至世界文学史上,可能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像维庸这样的诗人。他受过大学教育,却沾染上了当时大学生的不良习气:偷盗甚至杀人。他一生放浪形骸,与窃贼为伍,两次被判处绞刑,均以改判流放告终。1463年他被改判逐出巴黎10年,从此杳无音讯,他的死也成了千古之谜。维庸长期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社会的黑暗不公和自己多戕的命运使他的诗既有赤子之心的真诚多情,又有对动荡社会现实的无情的抨击和嘲讽,同时洋溢着幽默乐观的积极情调。人生的意义和变化无常、命运的不合理安排、死亡对人的威胁,这些是维庸诗中不断思索的问题。风华当年的制盔女将那些倾心于她的“教士、执事和商贩”一一拒绝,却偏偏将“一片真心”给了一个“冤孽”,尽管受尽欺凌却依然钟情于这个“恶贼”,让人不能不扼腕叹息,这也从另一个方面验证了爱情盲目性的一面。维庸多次情场失意,我们虽不明其因,但通过制盔女之口道出的“他爱的仅仅是我的金银”,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揭露可见一斑。这首诗暗含了维庸被女人屡次抛弃的责怨,但对她们的命运仍寄予深深的同情。带着欣赏的眼光,维庸化身为制盔女,注视着自己皱缩变形的裸体,感觉“马上就要发疯”。想到当年“那额头洁白晶莹”,“金发灿烂”,“双眉弯弯”,“修长的臂膀”,“娇小的双乳”,尤其回想到“挺拔的腰股丰满、修长”时,竟爆发出“正适合做爱的竞技场”这样酣畅的慨叹。这里不难看出诗人对性爱的盛赞,认为腰股有一种“神秘而迷人的力量”,隐藏在女性的“微小的花园”。但紧随其后的却是“金发已灰白”,“眼睛已昏昧”,“面颊色如死灰”,“玉臂僵缩”,双乳“干瘪到一无所有”,连“那迷人的宝藏”都“全然凋残”,萎缩的“玉腿”像“腊肠似的污迹斑斑”。维庸通过对比的手法,细致地勾勒出“美”和“丑”,以“丑”的坚硬呆滞凸显了“美”的脆弱灵动。他毫无忌讳地将“丑”的残酷面孔真实摆在我们面前,在死亡无法阻挡的铁蹄下,他暗示人们享受青春的欢愉,珍惜“美”绽放的瞬间,诗人“及时行乐”的人文主义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最后一个诗节极富诗意,以“我们就这样哀叹着往昔”将读者从回忆拉回现实,几个老妇人“瑟缩着蹲在秋风里”,“依偎着幽暗的火堆”,不禁使人想到了“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百无聊赖,想到了龙萨笔下傲慢的美人变成了老婆婆蹲坐炉火旁摇着纺车的凄然,还有叶芝笔下“头白了,睡思昏沉”的茅德·冈脸上“衰老的悲戚”。诗人接着用“一把麻秆刚燃起光辉,/顷刻之间已经烧完”再次强调了生命瞬间的激越和终将灰飞烟灭的结局。最后一句“但这条路啊,谁人能免”切中要害,凸显了在死亡面前生命的脆弱、渺小和无奈。
这样一位由牢狱生涯造就的放荡不羁的天才诗人,虽然生活在中世纪,他的诗却远远地超越了他的时代,他传奇般地销声匿迹也许正预示了他的不朽。诗人埃马纽埃尔认为维庸诗中“有我国中世纪的灵魂”,诗人瓦雷里认为维庸某些方面“比魏尔伦更是现代派诗人”。我们不由感叹,中世纪确是一个巨大的贝母,只孕育几粒诗人的珍珠,而维庸便是其中夺目的一粒。( 樊 维 娜 )




遗言(节选)


在我一生的第三十个年头,

我早已蒙受了一切耻辱……

我珍惜我青春的时光,

那时,我比旁人更多地纵情玩乐,

直到暮年终于来访,

这晚年却对我隐瞒了动身的时刻。

我的韶华既不曾徒步而行,

也没有骑马而去:唉!怎么办?

我飞逝的韶光突然不见踪影,

竟没给我留下什么纪念。

青春逝去,我独自留下来,

缺乏知识,缺乏理性,

忧郁,慌张,比桑果更悲哀,

没有财产,没有年金。

说实话,我最微贱的亲友

都不认我,都不回头看我一眼,

连天职都抛之脑后,

只因为我没有几个钱……

唉!上帝啊,假如我读过书,

在我疯狂的青年时代,

献身于善良的风俗,

我会有个家,睡得畅快。

但怎么样呢?我竟逃避了学习,

像坏孩子的行为。

一提起这件往事,

我就禁不住心碎……

我的岁月在飘泊中消逝……

我再不害怕谁将我纠缠,

因为一切都归结于死亡。

和蔼的放荡之辈今在何方?

往日我曾经将他们追随,

他们口若悬河,纵情歌唱,

他们的言行是那么富于趣味!

他们全都与世长辞,

谁也不再在这人间逗留,

但愿上帝将幸存者拯救!

……我知道,神甫与俗子,

穷汉与富翁,平民与贵族,

智者与笨伯,吝啬鬼与慷慨之士,

美丈夫与丑八怪,无名小卒与大人物,

卷起衣领的少妇,

无论怎样的身份,

头上顶着瓦罐或挂着珍珠,

都毫无例外地躲不过死神。

且任帕里斯或埃莱娜①失去影踪,

无论谁满怀着痛苦离开人间,

都无异于透过一口气,吹过一阵风:

他的辛酸从心头破裂消散,

只有上帝才知道他流过怎样的汗水!

没有谁减轻他的痛苦:

纵然是兄弟或姐妹

也不愿代替一个孩子进入坟墓。

死亡使他吓得脸色发白,不断战栗,

低下头,拉紧血管,

缩起脖子,肌肉变得软弱无力,

关节与神经都扩大伸展。

女性的肉体啊,你是如此柔软。

光滑而细嫩,如此宝贵,

你不需要等待这些痛苦的熬煎?

这可是活生生地向天国远走高飞。


张 秋 红 / 译

弗朗索瓦·维庸虽然出身贫寒,但成年后取得了文学学士学位。按照常理,他有能力选择一种符合那个时代规范的优雅生活,安安稳稳地享受人生的乐趣。可是由于天性中的不安分因素,他宁愿与流浪汉、风尘女和作奸犯科者为伍,不断卷入凶杀、盗窃案中。牢狱的阴影、绞刑的噩梦、死亡的威胁,总是不断地追逐着他,撞击着他的心灵,因而他一生中仅有的两部诗集都是以“遗言”为名。这里节选的诗段,出自他的《大遗言集》。
《大遗言集》由186节八行诗组成,其中还穿插了一些谣曲和长短歌。在这部诗集中,维庸极尽冷嘲热讽、玩世不恭之能事,在暴露社会阴暗面的同时,真实而完整地敞开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他回顾了自己的身世,追述了少年时期的放荡生活,袒露了对疾病、衰老和死亡的恐惧以及对虚度年华、作恶行凶的悔恨,并对人的命运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节选的诗段,既有维庸感喟时间流逝的描写,也有他抒发死亡面前众生平等的词句,体现了他对个人境遇的反思和对人生状况的认识。
选段一开始,维庸便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们,他虽然正值“一生的第三十个年头”,却已经感受到韶光飞逝,暮年将至。在人生最健康、最朝气、最活跃的头三十年时间里,他“比旁人更多地纵情玩乐”。他珍惜自己的青春时光,并且认为及时行乐、肆意生活才是充分地运用时间、享受人生。他除了间或一展诗才外,整日沉溺于酗酒、赌博、斗殴、偷窃、行骗,甘与街头混混为伍,一再放逐自我,以至于后人要想了解这位中世纪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生活轨迹,只能通过他在诗中的自述以及他那个时代司法部门的档案记录。这样的生活带给他一定的自由感和满足感,却没有“留下什么纪念”。维庸在肆意挥霍了青春年华之后,徒然感叹时间之流逝、生命之短促。他为自己仍然“缺乏知识,缺乏理性”而忧郁、慌张,为“没有财产,没有年金”而悲哀、惋惜,为“最微贱的亲友”都不认自己而沮丧、落寞。他开始幻想,对“疯狂的青年时代”进行假设,用合乎常规的生活来映衬自己“坏孩子的行为”,追悔莫及,“禁不住心碎”。
维庸在反躬自责之后,逐渐变得理智。他用一种看破红尘般的口吻说道:“我再不害怕谁将我纠缠,/因为一切都归结于死亡。”昔日与自己“纵情歌唱”的友人,而今都已与世长辞。时间之神克洛诺斯,手执锋利的镰刀,毫不留情地砍断我们的生命之链,把我们的身躯推向死亡的深渊。无论“神甫与俗子”、“穷汉与富翁”、“平民与贵族”、“美丈夫与丑八怪”、“无名小卒与大人物”,无论“怎样的身份”、怎样的显贵,都最终难逃一死。我们向着此生“透过一口气”,所有的尘缘往事、所有的喜怒哀乐、所有的爱恨离愁便“从心头破裂消散”,就仿佛一阵风吹散了云朵。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每个人也都将经历自己的死亡,没有人能够替代别人的生死,也没有人能够改变生命的轨迹。站在这样的认识层面,我们对于人生的无常便多了一份宽慰,对于死亡的理解也多了一份坦然。既然芸芸众生,殊途同归,我们又何必斤斤计较此生的荣辱、得失与哀乐?对于每个灵魂来说,死亡是结束此生的不公正,“向天国远走高飞”的过程,是令人向往、令人期待的过程。
在《大遗言集》中,维庸还有很多对个人坎坷命运的描述,对生活放浪形骸的追悔,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沉思。他用杰出的诗才,用真挚的情感,用坦诚的态度,向我们剖析生活的艰辛和生存的状况,充分体现了行吟诗人表现个人和现实的传统。与那些不露声色、满纸堆砌香艳之词的贵族抒情诗人相比,维庸显然是一个异端,也显然更加贴近我们的心灵。( 蔡 海 燕 )



推荐阅读:

维庸诗2首

亚·达·托迪《欢乐的心声》

兰斯敦·休斯诗7首

梅里尼诗4首

萨巴诗22首

斯卡马卡诗5首

塞雷尼诗4首

塔索诗3首

石川啄木《可悲的玩具》

洛尔迦诗26首

夸西莫多诗19首

帕斯科里诗3首

帕韦塞诗3首

彼特拉克诗6首

普利埃泽《甜蜜而惹人爱的脸儿》

莱蒙托夫诗36首

屠格涅夫诗28首

连蒂尼《奇妙的爱情》

莱奥帕尔迪诗5首

比亚乔·马林诗3首

米开朗琪罗诗8首

蒙塔莱诗12首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

亚里士多德《修辞学》

薄伽丘《悼念彼特拉克》

迪诺·坎帕纳诗3首

卡尔杜齐诗7首

维多丽亚·科隆娜《无题》

加百列·邓南遮诗3首

拜伦抒情诗70首

斯泰纳尔诗8首

容·乌尔·沃尔诗5首

斯蒂芬斯诗2首

布拉吉诗3首

西格福斯·达达松诗4首

古德蒙兹多蒂尔诗2首

斯诺里·夏扎逊诗2首

马格努松诗10首

罗伯特·勃朗宁诗11首

勃朗宁夫人十四行诗

曼德尔施塔姆《贝壳》

曼德尔施塔姆诗42首

曼德尔施塔姆诗15首

曼德尔施塔姆诗30首

日拉希诗8首

亚里士多德《致荣誉》

叶赛宁诗20首

庞德诗33首

裴多菲诗49首

提尔泰奥斯诗2首

奥第·安德烈《在匈牙利荒原上》

奥洛尼·雅诺什《在市集上》

阿蒂拉·尤若夫诗5首

惠特曼诗50首

希克梅特诗32首

里索斯诗37首

萨福诗选

塞弗里斯诗16首

西摩尼得斯诗3首

梭伦诗2首

加里·施奈德诗40首

日本古典俳句选

伊比科斯诗首

库里亚《花衣》

米姆奈尔摩斯诗首

品达罗斯诗2首

柏拉图诗3首

卡利诺斯《号召》

康斯坦丁·卡瓦菲诗6首

艾利蒂斯诗34首

希尼诗57首

希尼诗16首

希尼诗10首

希尼诗7首


我们生而破碎 用活着修修补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