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竹内新诗2首

日本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断章


1


树木只能是

一个夜晚


记忆耸立着

涨满水之影


从枝丫流泻下光芒

年年月月均衡地纯化

树木的记忆都是平等的

连同树梢和根尖的记忆


2


树木才是

梦的憩居


记忆回到所有的开始

被季节的顺序堆积一起


老树

最知道梦的内部构造


3


我懂得很多,窗外

热带雨林的绿色蝴蝶


微风吹遍树间互相埋葬

雨音在耳鼓里鸣响


绿蝶诞生在树梢的絮语

空气休息后一齐舞动着飘落


在树根的深处一定居住着

伟大的道德家--无政府主义者


伴随着白昼和黑夜诚实的呼吸

哪一棵树下都会变出隐约可见的流星




空中的遗迹


太阳从城市升起

道路上的拥挤和市场的喧哗

昨晚背后的紫丁香和我的记忆

消失


我做着无言之旅

与干燥的沉积岩对话

回想玉米慌忙生长的日子

然后,目击村落空中的一生


车站和人声在灿烂的天空喧嚣

列车在空中奔驰时人影变得沉重

拥抱岩石的大地无法支撑起天空

终于,西天又在村落中沉落


昨日的旧梦像一座山倒在途中

人群在其上踩来踏去

无数颗星星跌坠院落

人们踩着它回家吃晚餐


拂晓

村落不会浪费悲伤

土地中辽阔的遗迹悬挂在空中

还有广场的追悼会


我想起:

沙子中的午后饭桌

沙子中的石器

砖墙、土墙和平原

以及有一天被沙子埋葬的城市

田 原 译




想 象 力 的 飞 腾
布 莱 克

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大半生默默无闻的雕刻匠人,脑子里藏着奇幻的天堂景象的土画家,对于法国革命的意义有着正反两方面的深刻了解的独特的思想家,同时又是诗人,一个越来越受到爱好和推重的大诗人,20世纪西方的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正是对于他的重新发现和阐释 1 。
这也是一个需要用辩证法去研究的诗人,因为他本人就运用了辩证法:他用“羔羊”(lamb)同“老虎”(tiger)对照,用“天真之歌”同“经验之歌”对照,甚至用同一题目(《耶稣升天节》、《扫烟囱的孩子》等)写两首内容完全不同的诗,描述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两面,也象征了人身上本能与理性、纯真与世故、想象力与现实感等等一系列的矛盾。然而布莱克站在每一对矛盾的那一边又是十分清楚的;他不是一个经常犹豫、经常自我折磨的现代知识分子,而是一个有严峻的是非之感的19世纪手工匠人,立场非常明确。请看他如何沉痛地揭开伦敦的夜幕,将这样的现实公之于众:

伦敦
我走过每条独占 2 的街道,
徘徊在独占的泰晤士河边,
我看见每个过往的行人
有一张衰弱、痛苦的脸。

每个人的每声呼喊,
每个婴孩害怕的号叫,
每句话,每条禁令,
都响着心灵铸成的镣铐。

多少扫烟囱孩子的喊叫
震惊了每座熏黑的教堂,
不幸兵士的长叹
像鲜血流下了宫墙。

最怕是深夜的街头
又听年轻妓女的诅咒!
它骇住了初生儿的眼泪,
又带来瘟疫,使婚车变成灵柩。

用异常朴素的语言写出异常深刻的内容,这是布莱克的长处,而这当中起重要作用的,除了内容之外,是两个因素。一是他的音乐性。他的诗都是可诵的,特别是短诗,容易上口,容易背诵,像歌谣。就以《伦敦》为例,第一节的节奏与韵律是如何迟缓而沉重,特别是那像长叹息似的开始两行,任何读者都会一见就要停下来低声慢读的;然而接下去却出现了激越的声音,随着诗人的谴责越来越严厉,诗行的节奏也越来越激越,到“最怕是”而达到最高点,于是那“年轻妓女的诅咒”就真是充满了恨的力量。布莱克的诗不论内容如何神秘,而仍然有抒情的感染力,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的高度音乐性的节奏与韵律。
其次是他对于形象的运用。上引诗里的每个形象都是阴暗的,正合乎当时伦敦的凄惨夜景和泰晤士河畔夜行人的沉重心情。
但是布莱克又是完全能够运用鲜明闪亮的形象的,这就是当他描写天真的喜悦心情的时候,或描写诗人自己起而向邪恶斗争的时候:

给我闪亮的金弓,
给我欲望的箭,
给我矛,呵,把云卷开,
给我战车放火焰!

我将不停这心灵之战,
也不让我的剑休息,
直到我们把耶路撒冷
重建在英格兰美好的绿地。
(《弥尔顿》序)

还有更具有匠心的运用。他能够用一两个最普通的形象道出事物的本质,如:

黑暗的魔鬼的磨坊 3

他甚至违抗通常的所谓逻辑,把不同属性的事物连在一起:

不幸兵士的长叹
像鲜血流下了宫墙。

叹息怎么能变成液体流下墙壁呢?然而在诗人眼里,那些在英国上层人士发动的反对革命的法国的战争里受伤下来的英国士兵的叹息是控诉,他们流血的伤口也是控诉,而两者都是对国王提出来的,所以他把叹息、鲜血和皇宫的形象串在一起,造成了高声指责所达不到的异常沉痛的效果。这种连接和集中在《伦敦》一诗的最后一行里表现得最为突出:

And blights with plagues the Marriage hearse
(直译是:又用瘟疫摧残了婚礼柩车)

这七个字里有四个形象,前两个(blights,plagues:摧残,瘟疫)是互相支援的,而后两个(Marriage,hearse:婚礼,柩车)则是互相矛盾的,然而这正是诗人的用心所在:在那样一个少女必须卖淫才能过活的黑暗社会里,穷人家的新娘无幸福可言,于是喜庆的婚车变成了运尸的柩车。
这样的形象与形象的连接、迭嵌是20世纪诗人艾略特(T. S. Eliot)等所夸耀的“现代”手法,而布莱克在18世纪之末就已经常常运用了。这些,正表现布莱克的想象力的飞腾。
然而运用形象只是为了更准确、更生动地表现内容。在布莱克,如在一切真正好的作家一样,形象与内容总是血肉一体,不可分割的。他把形象合并、结合、溶化,是因为他的想象力看出了事物之间的细微的、几乎是隐秘的联系,或者是从最小的事物看最大的宇宙:

从一粒沙看世界,
从一朵花看天堂,
把永恒纳进一个时辰,
把无限握在自己手掌。
(《天真的兆象》)

这里的形象和形象的结合透露了布莱克的世界观。阴暗与明亮,细小与无限大:都是人生里的矛盾和对立面,或用布莱克自己的话说,都是“相反物”(contraries);然而“没有相反就没有进程”(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天堂与地狱的结婚》),正是矛盾把世界推向前去。
然而前去是为了取得矛盾的解决,取得一致。在得到一致的时候,就出现了更大更有概括力的形象,例如在有名的《老虎》一诗里:

虎,虎,烧个通红,
在黑夜的森林中,
谁的非凡的手和眼
能造出你这吓人的躯干?

在什么远海或高天,
燃着你眼睛的火焰?
他飞腾靠什么翅膀?
谁的手敢抓火光?

谁的力气,谁的本领,
拧成了你心里的筋?
当你的心开始跳跃,
谁的可怕的手造了你可怕的脚? 4

谁在使大锤?谁在铸铁链?
什么炉子在把你的脑子炼?
在什么砧上打?谁的可怕的手
敢把它的威势一齐收?

当群星扔下长矛,
又用泪水把天空浇,
他是否笑对自己的手艺,
他是否造了羔羊又造你?

虎,虎,烧个通红,
在黑夜的森林中,
谁的非凡的手和眼
能造出你这吓人的躯干?

至今没有人能确切地解释这首诗里的每一点,但是总的印象又是清楚的,令人难忘的,因为有一个大的形象,即老虎。这老虎躲在黑暗中,两眼闪闪发光,它有宇宙般大的威力。诗人对此感到神奇,他惊怖,但他又歌颂。问题是这力量又象征什么?有人说它代表人的灵魂中一股要冲破无知、压抑、迷信的包围的力量。 5 有人说它代表人类的想象力,因为布莱克对于想象力的重要作用是向来特别强调的。很可能老虎在这里是一个多方面的复杂象征,即它既象征上述两种力量(这两者并不矛盾,也不互相排斥),又象征法国革命中所见的巨大的革命暴力。这诗写于1793年前,正是法国革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的时候,布莱克又是激进派汤姆·潘恩的朋友,两年前,1791年曾作长诗《法国革命》歌颂了海峡对岸的革命者,而且在那首诗里出现过starry hosts字样(群星,代表贵族组成的反革命武力,见该诗第100行),与这里的“扔下长矛”的“群星”相通,因此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不管如何解释,这首诗有惊人的力量和惊人的美丽,它深入到了人生和宇宙里一些最本质的东西,而一切又很具体,毫不抽象,那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就像铁匠抡大锤在砧上一下一下打出来的响声,形成了有些批评家所称的“铁砧的音乐”。
在以上这些短诗里,布莱克的语言是高度精练的,而形象的出色运用使他更精练。但是他也能大步向前,他的诗笔也能放得开。请看:

经验的代价是什么?能用一曲歌去买它么?
能用街头舞去买智慧么?不能!要买它
得交出人所有的一切,房屋、妻子、儿女统统在内。
智慧的出售处是无人光顾的荒凉市场,
是那农夫耕种而收不到粮食的干枯田地。
…………
在夏天太阳照耀下取得胜利是不难的,
在葡萄丰收时坐在满载粮食的大车上唱歌也不难,
劝受折磨的人要忍耐也不难,
拿审慎的规则去劝无家的流浪汉也不难。
…………
身居繁荣的帐幕而庆幸是不难的,
我也能唱歌,能庆幸,但我却不干!
…………
(《伐拉,即四佐亚 6 》,第二夜)

这是后期作品,写的是经验(即智慧)和人为取得经验或积累智慧所付出的惨重代价,同前期的《经验之歌》的思想是一致的,然而内容加深了,话也说得更多更透彻了,在韵律上已经自由得像后世的自由诗(free verse)了,出现了一种壮阔的新风格。
从童谣般的纯真与素朴的小诗到千行或千行以上的内容复杂、充满象征的长诗如《法国革命》第一卷(1791),《弥尔顿》(1804—1808?写成),《伐拉,即四佐亚》(1795—1807写成),《耶路撒冷》(1804—1820?写成):这是布莱克的创作进程。这些长诗里有着布莱克的憧憬,他对于如何改变那个可诅咒的英国社会是有答案的,只不过由于他的神秘主义,由于他要避开当时到处搜捕异端和叛逆的官员的眼睛,他把答案藏在一套独特的象征与神话系统里,这当中有许多东西是不易了解的。但是成为他中心思想的仍是他对于法国革命的双重反应:一方面,他歌颂革命在摧毁旧制度时所表现出来的猛烈力量,把革命志士当作天国派来的使者加以欢迎;另一方面,他对于替这场革命铺平道路的以伏尔泰为代表的崇理性、重智慧的哲学思想却又深为厌恶,因此他在这些长诗里又特别强调本能、感情和想象力的重要性。在这点上布莱克是前后一致的,正如他的绘画同雕刻,他的诗同他披读别人著作时写在书页空白上的评语,他的为人同他的全部创作活动也都是一致的。先后一致而有所发展:布莱克的后期作品尽管难懂,却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新方面,使人们看到他比一般所估计的更深刻,更丰富。无论就内容上的尖锐性和表现上的有力与美丽来说,他的短诗就是前无古人的,而他的长诗,连形式都是一种独创,其深刻的内容是在今后若干年内都会有人去发掘的。毫无疑问,布莱克是全部英语诗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彭斯写作在18世纪80年代,布莱克的主要创作时期是18世纪90年代,两人带来了英国诗歌史上的新气候,成就是十分巨大的;然而彭斯僻处苏格兰,布莱克隐居在伦敦郊外,当时的英国正统文坛还不感到他们的威胁,还能够用嘲笑或故意不理会去对付他们。再过十年,跨过18世纪进入19世纪,情况就大为不同。首先是华兹华斯等“湖畔诗人”起来,接着是更锐进更激烈的拜伦、雪莱、济慈一代起来,诗人既大批涌现,杰作又竞出问世,原来18世纪诗歌末流的颓风为之廓清,代之而兴的是全新的诗风——新的内容,新的语言与韵律,新的理论与美学观点,于是英国浪漫主义进入兴盛时期。




推荐阅读:

兰波《奥菲莉娅》

荷尔德林《海德堡》

兰波《醉舟》

策兰诗15首

兰波《黄昏》

聂鲁达《女人的身体》

特拉克尔《给孩子埃利斯》

波德莱尔《感应》

策兰诗88首

里尔克诗选

蒲伯《隐居颂》

罗赛蒂诗2首

麦克尼斯诗2首

梅贵《短短的烟袋》

敏杜温诗2首

佐基诗2首

露斯·玛洽多诗2首

帕斯托里诗2首

里瓦斯诗2首

伊萨科夫斯基诗3首

叶夫图申科诗7首

谢维里亚宁诗19首

黎萨尔《我最后的告别》

乔卡诺诗2首

普拉达诗3首

布伦南诗3首

道伯森《鸡鸣》

坎贝尔诗4首

兰纳依沃《恋歌》

雷倍里伏罗诗2首

阿古斯蒂尼诗4首

伊巴博罗诗3首

狄布诗2首

扎卡里亚《请作证》

马蒙索诺《飞升》

桑托斯《归来》

辛波斯卡《在一颗小星下》

但丁·罗赛蒂诗3首

司各特《青春的骄傲》

斯宾塞诗13首

斯温伯恩诗4首

施皮特勒诗4首

曼德尔施塔姆《马蹄铁的发现者》

纪伯伦《我曾有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

玛丽·奥利弗《黑水塘》

奥基格博诗3首

迈耶诗2首

雅各泰诗8首

凯勒《冬夜》

马丁松诗10首

布罗茨基《黑马》

卡明斯《我喜欢我的身体》

布鲁诗3首

阿芳西娜·斯托尼诗3首

阿尔贝托·路易·庞索诗7首

卢贡内斯诗5首

埃尔南德斯诗3首

弥尔顿《斗士参孙》

威廉·斯塔福德《秋风》

卡波维兹《沉默的一课》

伊斯拉姆诗5首

马托斯诗4首

鲁文·达里奥诗10首

马克西莫维奇诗6首

爱斯基摩诗2首

阿米亥《人的一生》

博尔赫斯《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

茨维塔耶娃《我想和你一起生活》

塞内亚《致燕子》

马蒂诗10首

埃雷迪亚《流亡者之歌》

谢甫琴科诗3首

弗兰科诗3首

洛尔迦《梦游人谣》

詹姆斯·赖特《开始》

索德格朗《星星》

西·西索科诗2首

夏巴尼诗2首

沙比诗2首

阿·迈·贾伦《大海》

费多里《非洲的声音》

温德尔·贝里诗20首

聂鲁达《我喜欢你是寂静的》

聂鲁达《我记得你去秋的神情》

斯莱塞诗4首

斯图尔特《蕈》

斯特欧《当他躺在地上奄奄一息》

玛丽·贝瑟尔诗2首


似此星辰非昨夜 为谁风露立中宵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