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松尾芭蕉俳句4首

日本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松尾芭蕉,日本江户时代最著名的俳句诗人。本名松尾宗房。俳号桃青、钧月庵、芭蕉等。生于日本伊贺上野的赤坂(现三重县上野市)旧武士家庭。十四岁始作俳句,并逐渐树立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二十九岁时成为一代俳句大师,于当时的诗坛独树一帜。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俳句和散文,至今仍为日本国民喜闻乐见。其主要俳句选集有《俳谐次韵》(1681)、《虚栗》(1683)、《猿蓑》(1691)、《木炭草袋》(1694)。除此之外,他还以漂泊诗人著称于世。游历之中,他写下了大量的俳句纪行集和俳句文集,如著名的《风雨纪行》(1685)、《鹿岛纪行》(1687)、《笈中小札》(1709)、《更科纪行》(1704)、《幻住庵记》(1690)。他最有影响的一部俳句纪行文集是《奥州小路》(1689)。
松尾芭蕉的俳句素以“闲寂恬淡”、“色润情潜”、“怜世”和“幽深玄妙”为特色,于江户时期开拓了一代俳句诗风。他的作品为日本传统的俳谐艺术的升华和民众性风格奠定了基础,至今仍被推崇为日本古典文学宝库中的艺术珍品。





赏花


樱花飘四方,

洒满鲙鱼和酱汤,

树下乐未央。


这一俳句,作于1690年(日本元禄三年,中国康熙二十九年)。松尾芭蕉时年47岁。樱花盛开,心情舒畅。赏花之兴,也是充满诗情的景象。人们纷纷在花下铺着草席,摆开带来的菜肴,笑言快语,交杯劝饮。芭蕉就是截取了这一野外欢宴的情景而作成此句。
由于微风吹动,落花缤纷,花瓣洒满一地,也可以说是一种花的海洋。在通常情况下,“酱汤、鲙鱼”这类平日极为普通的食物,不为和歌取作吟料。而芭蕉则反其道而行之,抓住春天的常有之景和生活中的常见之物,加以尽兴的描写,创造出新的意境。
从这一俳句看,芭蕉可能早就意识到西行的那首和歌:“春日风和爽,樱树底下躺。吉野山花落,纷纷被一床。”另外,还有木下长啸子(16世纪歌人)的和歌:“寝室檐旁樱,微风花如倾。地板与枕旁,似雪白晶晶。”这可能也是浮现于芭蕉脑际的作品。
《三册子》中,曾引述芭蕉生前的话说:“作此句时,老师(指芭蕉)讲,赏花时稍用心观察,即有所得,就轻快地成句。”“轻快”此语,杉浦正一郎解释说:“就是把这种极其平常的世界,非常浅易地创作成句。”
中国唐朝杜甫有一首《花底》诗,十分细腻地描绘了诗人在花底下观花赏花的情景,其诗云:“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其大意是:紫色的花蒂仿佛精心地包托着许多花蕊,黄色的花心又高高地映照着无数花朵。那朵朵鲜花上滚落下的晶莹水珠,仿佛是飘洒着潇潇暮雨;那千朵万朵鲜花汇成了花的海洋,织成了花的云锦,仿佛使人觉得置身在一片绚丽、万道金光的朝霞之中。诗的最后,在写喜花之心的同时,又写到惜花之情。惜花之情的深沉,正反映出喜花之心的热烈。



寂静


寂静似幽冥,

蝉声尖厉不稍停,

钻透石中鸣。


在写作《奥州小道》的旅途中,松尾芭蕉于1689年(日本元禄二年,中国康熙二十八年)访问山寺(今山形市山寺的宝珠院立石寺)时作出此俳句。
句中“寂静”,是芭蕉对自己内心状态的描写。面对满山寂寞的景象,芭蕉内心也不禁陷入闲寂的境地。正在这种景况下,又听到蝉的叫声,自然更增加和强调了闲寂境地的程度。“钻透”,是指声音深深地穿透进去了。这是十分准确地把握了当地的地理特征和风俗习惯所作的生动描绘。
这一俳句,在写作手法上最明显的特点是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静。在生活中,动和静是对立的,但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反而相成的。在创作实践中,有时描写某种情态,若单从它本身的状态去写,反倒不易达到最佳效果;如果从它相反的方面去表现,则往往可达到相成的目的。芭蕉此作,也体现了这一艺术辩证法。写动而显示静,通过蝉鸣而反衬内心的闲静。
这种以动显静,使静态不板滞、有生气的作品,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可见到。静中见动,可以使人更加有静穆之感。明朝袁中道在《爽籁亭记》中曾仔细地记述过这种体验。他爱静坐石下听泉声,其声变态百出:“初如哀松碎玉,已如鹍弦铁拨,已如疾雷震霆,摇荡川岳。故予神愈静,则泉愈喧也。泉之喧者,入吾耳,而注吾心,萧然冷然,浣濯肺腑,疏瀹尘垢,洒洒乎忘身世,而一死生,故泉愈喧,则吾神愈静也。”泉声越是喧闹,作者的心神就越觉宁静;反之,心神越静,也就更感受到泉声的喧腾。
芭蕉此作所创造的意境,与袁中道的论述也相一致。芭蕉这一俳句,初稿时是“山中有山寺,蝉声渗到石中去”,后来正式成文时,因考虑到在山形市(今称山形县)有一名叫立石寺的山寺,所以就把“山寺”略去。原来所用的“渗到”一词语,似乎有颜色附着在物体之上的感觉,其程度,常是表面的,没能表现出声音的响度和给物体影响的深度。因此,改为“钻透”一词语,则更准确而形象。




古池


古池碧水深,

青蛙“扑通”跃其身,

突发一清音。


松尾芭蕉这一著名俳句,作于1686年(日本贞享三年,中国康熙二十五年)。开始只写有中七字,下五字。上五字空搁着。其弟子其角力主用“山吹花”(蔷薇花科)。芭蕉觉得不好,没有采纳。那是因为把“山吹花”和“青蛙”糅合在一起,只不过是和歌的传统,没有独创性。同时,芭蕉也不取通常所用的“鸣蛙”,而采用了跳跃之中的动态之蛙。最后,上五字定为“古池碧水深”。蛙跳入古池塘的一声水响,打破了寂静的环境,一会儿又回到了寂静中去。以一瞬间之小动作所引起的水声,波动了万籁俱寂的氛围,烘托了清寂幽思的意境,表现了静——动——静的时间过程。作为艺术作品,其形象也很易使人联想到惊蛰一过,大地春回,万物复苏,凝视田野,不禁会感触到活泼地跃动着的生命力。从这一名作中还可窥见芭蕉从严寒的威胁中脱身而出时所作俳句的跃动感。
从艺术辩证法的角度看,芭蕉此俳句主要是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静。文学艺术表现人对世界的感受和体验。世界万物,有动有静,变化无穷。静的客体,有时会使人感受为动的;动的客体,有时会使人感受为静的。客体的动态,有时会使人产生静意;客体的静态,有时会使人产生动感。高明的作家,所表现出的对动与静的这种感受和体验,可以使作品妙趣横生,韵味不尽。比如绘画,是静的艺术,但画家却能暗示出对象的动态,给人以动感。画中之竹,本来静止不动,但由于画出了包孕着变化的瞬间,而从这瞬间的意态,可使人想象到那竹子正在暴风雨中摇动。再如音乐,是动的艺术,但音乐家通过那运动的声音,能暗示出对象的静态。几声鸟鸣,可衬托出山岭早晨的寂静。几声萧鼓,可显出春江花月夜的宁静。
文学是用语言来创造艺术形象的,比之其他艺术形式,它有更为自由的表现力。写景状物,动中见静,静中见动,动静交错,仪态万千,可充分地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形成不同的意境。以静中之动来衬托静境而言,中国古代诗歌中屡见不鲜。早在《诗经·小雅·车攻》篇中就有“萧萧马鸣,悠悠旆旌”之句,以战马嘶鸣的萧萧之声,衬托旗帜悠悠飘动,而无喧哗之态。这样的以动写静,很有情致。
可能受此诗的影响,梁代王籍所作的《入若耶溪》诗,也有相似的表现。其诗中有句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作者长年宦游外地,思乡心切,对仕途奔波,也深感厌倦。当他客居浙江,到绍兴附近的风景区若耶溪游览时,就写下了这首诗。诗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两句,尤为人所激赏。这也是以动写静,更见其静,从而表现了作者艺术审美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对于作者来说,由于“长年悲倦游”,其心情自然难以平静,一旦感情沉湎于若耶溪的景物之中,他就希望摆脱俗累,过幽静的山林生活,使之心理状态获得暂时的平衡,呈现出和谐的心态,这就是诗中的“静”。在作者看来,大自然的一切都是和谐平静的,动态的事物,也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这便是作者内心世界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因此,可以说这两句所表现的景静,正是作者心静的写照。
唐朝王维是善于把动静之态结合起来创造妙境的高手。试看其《鸟鸣涧》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诗写春夜山涧静美之境,表现作者淡雅安闲之趣。所用的主要手法,就是以动写静。
如果把芭蕉此俳句的手法及意趣,与中国古代这类诗歌比读,恐不能说没有相通之处。动和静,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和表现形态。它们之间是对立的,但又是联系的,相反而相成。芭蕉的这一著名俳句,中国作家的这类古典诗歌,都巧妙地运用了这一艺术辩证法,以动衬静,写动而显示静,使静态不板滞,富于生气,达到了艺术上的高妙境界。



露珠照人心


露珠照人心,

晶莹透澈滴滴清,

洗尽世俗尘。


这是松尾芭蕉于1684年(日本贞享元年,中国康熙二十三年)寻访因赏樱花而出名的吉野山深处的、西行曾经居住过的古庵遗迹时所吟诵的俳句。这是受相传为西行所作的那首和歌的启发而写成的。(西行和歌的大意是:从岩间青苔上淌过的清水,涓涓不停地向前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就是我清贫简朴的生活写照。)芭蕉此一俳句的主旨是怀念西行,赞颂他以苔清水为生活的寄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同时也反省自己心有杂念而抛不开世俗,表现了作者对西行的敬慕之情和希望自己能永住如同吉野山深处那样的清静之境,远离俗世之外。
《孟子·离娄上》篇有云:“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中国古代诗歌中,以清水濯洗污秽为喻的作品甚多。早在南朝时代,沈约在其《新安江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诗中写道:“眷言访舟客,兹川信可珍。洞澈随深浅,皎镜无冬春。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沧浪有时浊,清济涸无津。岂若乘斯去,俯映石磷磷。纷吾隔嚣滓,宁假濯衣巾?愿以潺湲水,沾君缨上尘。”
从广泛的意义上考察,这些诗文,可能对芭蕉创作这一俳句有一定的影响。( 陆 坚 译 )




奥州小道(节选)


日月是百代的过客,去而复来的年年岁岁也是旅人。在船上度其一生的人,或牵马辔而终老的人,每天都在旅行,并且是以旅次为家的。古人死于羁旅中的很多。不知从哪一年起,看到被风荡漾的一片孤云,诱发我不停地向往着流浪他乡。
去年,漫游滨海各地,秋季返江畔的破屋,扫去蜘网住下,不久过年了。当天空笼着云霞的春天来临时,就想翻越白川关。为此我如同被诱惑神所缠,弄得心慌意乱,而道祖神亦来相邀,更使我不能安心做事了。于是补缀好细筒裤的破绽,换上了斗笠的系带,灼灸三里穴位之后,浮到心上的,首先是松岛之月。把住房卖给他人,迁居到杉风的别墅中。
如偶人从箱中移到坛上,
连草庵也有人移住,
这世间的习俗。
把第一面8句的诗帖,悬挂在草庵的木柱上。
三月二十七日,黎明天色朦胧,晓月已消失了光辉,能隐约地看到富士山。想到不知何时才能重赏上野、谷中的樱花枝梢,而感到凄凉。昨晚,所有亲友都聚在一起,今朝搭船送行,至千住弃舟登陆。想着前程三千里,心中充满悲哀。在短暂的人生的相别路口,流下了离别之泪。
春去也,
鸟啼,鱼的眼里浮着泪花。
已咏出旅行中的第一首俳句,可是尽朝着去路而彳亍不前。亲友们排列在途中,将直到看不见我的背影为止而为我送行呢!
虽说要去的地方还很遥远,而又发病,真感到沮丧,但是由于早已抛却红尘,怀着人生无常的观念,在偏僻之地旅行,若死于路途也是天命,这样一想,倒多少恢复了一些气力。自由自在地步行着之间,越过了伊达的大木户。再过镫折、白石两城,到笠岛郡,向人询问藤中将实方的墓在哪里。据告,从此处远望可以看到右面山麓下的村子,叫做蓑轮、笠岛的正是。道祖神的神社、作为纪念物的芒草至今还留在那里呢!这些天来降着梅雨,道路极坏,加之身体疲乏,只好远远地瞭望一下就走过去了。
想到蓑轮、笠岛的蓑和笠,都同梅雨时节相关:
笠岛在何处,
五月道路泥泞。
夜宿岩沼。
武隈的松树,使人大为惊叹。同一树根在土地表面处分长成两棵松树,不失往昔的姿态。首先使人想起能因法师。当时陆奥守来到此地,可能有采伐松树,制作名取川桥桩之事,遂使能因法师咏出:“松树今何在,已不见遗迹。”据说在往昔的年代里,有时采伐,有时补种,至今这些松树已显示出历经千年的姿态,构成十分优美的景色。
想起举白道别的俳句是:
已是晚樱季节,
请观赏武隈之松吧。
亦赋咏一句:
赏樱毕,又观两棵松,
阅时已三月。
渡名取川入仙台,已是房檐插菖蒲的端午节。我到宿处,逗留了四五天。此地有一个叫加右卫门的画师,听说他略具风雅之心,相结识了。此人说,他多年来查清了一些已经不明的名胜,并一一为我导游。宫城野胡枝子茂盛,使人浮想起秋天的景色。玉田横野杜鹃花冈,正是梫木花盛开之时。走进不漏日光的松林,据说称此处为树下。往昔因此处露水浓重,故有“侍者呵,请提醒戴斗笠”之咏。参拜了药师堂、天神神社等处,天已暮了。但画师在松岛、盐釜等处还绘了画给我。饯别时,又送我两双草鞋,草鞋带染成藏青色。至此,证实了他确是深懂风雅三昧的人。
用菖蒲作草鞋带,
系在脚上。
依照画师所绘的地图且问且行,进入奥州小道㉒。那山旁,生长着十符菅草。据说,直到现在,每年都要调制十符菅草的席子㉓献给藩主。
壶碑㉔  在市川村多贺城
壶碑高6尺余,宽仅3尺。透过青苔,隐约地可以看到碑文,记述着此地与四周邻国㉕边境的里数。碑文还记述着:“此城神龟元年按察使镇守府将军大野朝臣束人之所置也,天平宝皇六年参议东海东山节度使镇守府将军惠美朝臣朝獦修造也。十二月朔日。”由此看来,此城是在圣武天皇时建立的。古来和歌所咏的名胜,虽然有很多被传诵下来,但是,这些名胜有的已山崩河涸,道路更改,有的已石埋土中,有的树已老朽,代以幼木,时移代换,以至无法找到古迹。但此壶碑,无疑是千年的遗物,使现在能亲眼来检阅古人的心。这是旅行的一点收获,也是活在世上的一种喜悦,使人忘掉羁旅的苦劳,流下欢喜的眼泪。
之后,观览了野田的玉川和海上岩石。末松山上建有一所寺院,称做末松山宝国寺。松树之间都是墓地,有过比翼、连理姻缘的夫妇,到头来不过如斯,不胜悲伤。抵达盐釜湾,听到暮钟之声。梅雨的天空稍稍放晴,夕月发出幽光,笠岛就在近处。渔夫的小船,并泊在岸边,听到分鱼的唤喊声,使我领会了纤绳分外有趣呀这歌的意境,而觉得更为感人。这一天晚上,听盲目僧人弹琵琶,说唱奥州净琉璃,此曲调既不同于平家琵琶,也不同于幸若舞,而是以粗犷的调子,放声说唱。因为近在枕旁,显得嚣闹,但毕竟不失僻壤的传统唱法,值得称赞。
清早,参拜盐釜的明神。此神社为此国领主所重修。殿柱粗大,彩椽辉煌,石阶高叠九仞,朝日照耀着朱色的神垣。想到连这样偏僻的地方,神佛也大显神通,已成为我国的习俗,觉得十分可贵。神前有古老的宝灯,灯的铁扉上铸有“文治三年和泉三郎献”。五百年前的迹象,又重现眼前,不由地感到十分珍贵。和泉三郎是一个义勇忠孝之士,他的美名,直到今天,还受到人们的钦慕,可以说“人诚能勤于道,守其义,而名必随之”。
天近中午,租船去松岛,其间二里余,抵雄岛的石滩。( 张 香 山 译 )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文章基本以游历的先后顺序写景记事,线索清晰;在写景记事的同时抒发着对人生的感悟。
作为旅人,难免漂泊之苦,作者的孤独、悲凉之情自是显现文中。因此,文中写了相别时的落泪,也写了对天气、道路、身体不好等不利情况的抱怨。但这种漂泊不是落难时被迫的逃亡,而是源于作者对流浪他乡的向往。这份向往又源于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因此,文中充满了在游历中得到收获的喜悦。作者固然“在短暂的人生的相别路口,流下了离别之泪”,但他也在得见千年壶碑时“忘掉羁旅的苦劳,流下欢喜的眼泪”。作者固然告别了长送不舍的故友,但不也结识了“深懂风雅三昧”的新朋么?青睐作者的人,多是被他那种闲寂的风格所吸引。在喧嚣的尘世终日忙碌的人读到芭蕉的闲适,便会想“偷得浮生半日闲”。芭蕉作文不为载道,写景不为抒怀,他笔下的景与事似乎只是自己,此外别无深意。沿着奥州小道信步走来,观赏风景,品评音乐,听说一位画师略具风雅之心便结识了,看到了一个难得的千年遗物就喜极而泣,一切只是一个颇有兴致的游客的做法。
当然,芭蕉有不露痕迹地将情与理融入景与事的本事。这里着重分析文中的几处俳句。三月离去,亲友相送,依依不舍。“春去也,鸟啼,鱼的眼里浮着泪花。”无一字写离别,却无一字不在写离别。“春去也”使人感觉到已是暮春时节,春意阑珊,百花凋残,离别之意涌上心头,从今后天各一方,心痛油然而生;“鸟啼,鱼的眼里浮着泪花”,移情到鱼、鸟,它们也禁不住分别而哭泣起来,让哭泣的鱼、鸟来体现离别之痛,更加形象生动。此处俳句既应时应景,又合情合理,虽不免略显悲伤,但一气呵成,自然圆熟。
远望笠岛,心向往之,但“这些天来降着梅雨,道路极坏,加之身体疲乏”,又觉得笠岛似很遥远。“笠岛在何处,五月道路泥泞。”此处俳句虽平白,却道尽了羁旅之苦与远望笠岛的怅惘。
端午时节,独在异乡,与一具风雅之心的画师相识几日,临别相送。“用菖蒲作草鞋带,系在脚上。”没有一字直接提到两人短暂的友谊,但惜别之情与祝福之语都已在其中。
松尾芭蕉是放达的、潇洒的,心中无羁绊,忘情于自然,因此他为文就自由自在,任意挥洒。的确,对芭蕉而言,在自然中流浪是一种向往。( 刘 晓 华 )




推荐阅读:

松尾芭蕉俳句选

赫伯特诗12首

卡波维兹诗4首

卡缅斯卡诗7首

科诺普尼茨卡诗6首

米沃什诗选①

米沃什诗选②

米沃什诗歌100首

米沃什诗18首

米沃什《礼物》

米沃什《和珍妮谈天》

米哈尔斯基《随时随刻》

华莱士·史蒂文斯诗36首

柯尔律治诗选

爱伦·坡诗14首

阿伦茨诗9首

耶可布森诗3首

阿斯内克《呼声》

易卜生《索尔薇格之歌》

普希金诗12首

保罗·穆尔顿诗13首

弗尔克·布劳恩诗11首

戈特弗里德·贝恩诗29首

波波夫斯基诗5首

豪格诗9首

林德纳诗5首

里斯·安德森《致心灵》

埃弥尔·伯依松《晚年》

惠特曼《草叶集》1

惠特曼《草叶集》2

惠特曼《草叶集》3

翁加雷蒂诗11首

梅热拉伊蒂斯诗13首

亚·达·托迪《欢乐的心声》

兰斯敦·休斯诗7首

梅里尼诗4首

萨巴诗22首

斯卡马卡诗5首

塞雷尼诗4首

塔索诗3首

石川啄木《可悲的玩具》

洛尔迦诗26首

夸西莫多诗19首

帕斯科里诗3首

帕韦塞诗3首

彼特拉克诗6首

普利埃泽《甜蜜而惹人爱的脸儿》

莱蒙托夫诗36首

屠格涅夫诗28首

连蒂尼《奇妙的爱情》

莱奥帕尔迪诗5首

比亚乔·马林诗3首

米开朗琪罗诗8首

蒙塔莱诗12首

薄伽丘《悼念彼特拉克》

迪诺·坎帕纳诗3首

卡尔杜齐诗7首

维多丽亚·科隆娜《无题》

加百列·邓南遮诗3首

斯泰纳尔诗8首

容·乌尔·沃尔诗5首

斯蒂芬斯诗2首

但丁《神曲一脔》

尼伯龙根之歌

布拉吉诗3首

西格福斯·达达松诗4首

古德蒙兹多蒂尔诗2首

斯诺里·夏扎逊诗2首

马格努松诗10首

罗伯特·勃朗宁诗11首

勃朗宁夫人十四行诗

曼德尔施塔姆《贝壳》

曼德尔施塔姆诗42首

曼德尔施塔姆诗15首

曼德尔施塔姆诗30首

艾略特诗选

艾略特《荒原》查

艾略特《荒原》汤

日拉希诗8首

亚里士多德《致荣誉》

叶赛宁诗20首

庞德诗33首

裴多菲诗49首

提尔泰奥斯诗2首

奥第·安德烈《在匈牙利荒原上》

奥洛尼·雅诺什《在市集上》

阿蒂拉·尤若夫诗5首

惠特曼诗50首

希克梅特诗32首

里索斯诗37首


孤独是你昂贵的注解 日与夜 犹如明暗侧写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