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玛丽·吉尔摩《民族主义》

澳大利亚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民族主义

我历苦恨而成长,

我视世界如整体;

虽然我不复能恨,

儿子总还属自己。

大家围着上帝的圆桌而坐,

所有的人都应该饱餐一顿;

可是我手里的这块面包,

这面包是我儿子的一份。

马 祖 毅 译


我们主要从思想内容方面解读此诗。《牛津澳大利亚文学指南》一书说该诗“一方面承认国际主义的必要性,同时又强调了种族与血统的显著地位”。世界如整体,围着上帝圆桌的人都应该饱餐,所以“我”不能恨世界。但“儿子”属于自己的,“我手里”的面包是“儿子”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旗号般的思想观点,是一首有力度的政治抒情诗。
吉尔摩的诗作传达了她所处时代的一些精神讯息,充满着诗人自身的人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由于她的诗作及求悖精神,她终于成为澳大利亚现代史上一位有特色的妇女人物。( 林 染 )




新历史主义者及憎恨派同道们一直试图贬低和瓦解莎士比亚,意图通过消除中心来解构经典。有意思的是,作为经典次中心的但丁在美国和意大利均没有受到类似的攻击。这种攻击无疑将出现,因为五花八门的多元文化主义者们难以找到比但丁更值得反对的大诗人,而且但丁狂野和强烈的精神属于极端的政治不正确。在西方主要作家中,但丁是最咄咄逼人和善辩的,这方面连弥尔顿也矮他一截。和弥尔顿一样,他是一个政治党派中人,但是他的强烈异端性一直被学术评论所遮掩,这些评论经常善待他,似乎视他的《神曲》为诗体的圣奥古斯丁之作。不过我们最好还是先标明他那不寻常的胆识,这在包括弥尔顿在内的所谓基督教文学的整个传统中是无与伦比的。

在西方文学史上,从耶和华文献作者、荷马直到乔伊斯、贝克特这一漫长历程中,没有什么比但丁对贝亚特丽丝的赞美更为高扬激烈,贝亚特丽丝从一个欲望的形象升华为天使的形象,成为教会拯救等级体系中的关键因素。她原本仅仅是但丁意志的工具,她的神祇化也必然包含但丁自己的被选。他的诗是一种预言,好比第三种约书而不属于新旧约。但丁不会承认《神曲》是他虚构的上乘之作,相反,他认为此诗是真实的和普遍的,而不是暂时的真理。朝圣者但丁在诗人但丁的叙述中所见所说的一切,都是为了使我们永远地相信但丁在诗歌和宗教上的不可回避。从朝圣者或诗人的角度看,诗歌显示出的谦逊态度让但丁研究者们印象深刻,但是这一姿态比不上诗歌对所有其他诗人的颠覆,以及诗歌致力于体现但丁自己的先知潜力。

我迫切要解释的是,这些话主要是针对但丁研究而不是但丁本人。我认为,难以把但丁出众的诗歌才能与他的精神抱负区分开来,这种抱负必然是独特的和不受亵渎的,因为但丁在身后一代人之内就赢得了未来的名声。如果《神曲》不是莎士比亚惟一真正的文学对手,那么贝亚特丽丝对教会甚至文学天主教就是一种冒犯。这部诗篇的影响广大不容忽视,对T.S.艾略特这样的新基督教诗人来说,《神曲》可算是又一部圣经,一部对基督教经典《圣经》有所增补的"新新约"。查尔斯·威廉斯是新基督教诗人如艾略特、C.S.刘易斯、W.H.奥登、多萝西七赛耶斯、J.R.R.托尔金及其他人的导师,他甚至认为,亚大纳西的"人类必服膺神"的信条直到但丁才有了全面的表达。于是,教会必须等待但丁和贝亚特丽丝形象的出现。

威廉斯在《贝亚特丽丝形象》(1943)-书中通过深人的研究,指出了但丁成就中最大的争议之处:诗人最杰出的创造是贝亚特丽丝。莎剧中没有一个角色,包括卡里斯玛型的哈姆莱特或神祇式的李尔,能够媲美贝亚特丽丝这一极为丰富的人物。比她更有震撼力或更受称道的表现只有J作者的耶和华和《马可福音》中的耶稣。贝亚特丽丝是但丁原创性的标志,她之所以被捧上基督教拯救机制的崇高地位,全在于她的诗人最大胆的行为,即把他继承的信念转化为更具他个人特色的东西。

但丁研究者不免要反驳我的主张,但是这些人因受研究对象的长期影响,已经不能充分意识到《神曲》中的陌生性。对有雄心的读者来说,这部作品是迄今可见的文学创作中最为奇特的一部,译文艰涩和内容庞杂也无法阻止它流传。普通读者被《神曲》所吸引在于但丁精神的质量,这质量不是一般所说的"虔诚"二字就可以概括的。但丁对诗歌先辈或同辈们皆无真正的正面评价,对于《圣经》,除了其中的《诗篇》,他终究不觉得有多少实际用途。他似乎觉得,只有耶稣的祖先戴维王配做他的惟一前辈,这是仅有的另一位能坚持表达真理的诗人。

初次接触但丁的读者立即会发现,别的世俗作家都不会断然确信自己的作品即真理,是最重要的全部真理。弥尔顿,或许再加上后来的托尔斯泰,都具有但丁式坚定的正义感,但他们两人也反映了现实的矛盾和较多的独特观感。但丁在修辞上、心理上和精神上都十分强大,足可以削弱别人的自信。神学不能支配他,而只是他的许多资源中的一种。没有人能否认但丁是一位超自然主义者,一位基督徒,一位神学家,或至少是一位神学寓言家。但所有既定的观点和形象在但丁的笔下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是以原创性、创新性和丰富奇特的想象直逼莎士比亚的惟一诗人。在劳伦斯·宾扬精致的三韵体译诗或约翰·辛克莱尔流畅的散文体译作中初遇但丁的读者,会失去一些阅读意大利原文的恢宏感,但仍然可以领略整个宇宙。但是,最关紧要的是但丁作品的陌生性和崇高性,这是除莎士比亚而外无人能比的独特品质。正如莎氏作品那样,我们在但丁作品中也能发现超卓的认知力量和不受实际约束的创新性。

你若阅读但丁或莎士比亚,你会感受到艺术的界限,然后你又会发现这些界限已被扩展或突破了。但丁的全面突破比莎士比亚更具个人性也更公开,如果说他比莎士比亚更是一个超自然主义者,那么他超越自然的才能和莎士比亚独特而无与伦比的自然主义一样是为他独有的3两位诗人最容易互相冲突之处是他们对爱情的表现,这让我们回到贝亚特丽丝这个形象,即但丁作品中爱情的发生与结束之地。

《神曲》中的贝亚特丽丝在天堂的等级体系中占有一席难以理解的地位。对此我们无法借助任何指引来加深理解;在教义中也找不到任何东西要求赞美这位特殊的佛罗伦萨姑娘,只是但丁对她怀有永久的爱。博尔赫斯在《梦中相遇》一文(《其他探询,1937-1952》)里对这种坠入情网作了最具有反讽性的评论:

坠入情网等于创造一种神会失足的宗教。但丁坦承了对贝亚特丽丝的崇拜,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她取笑和斥责他的事实在《新生》中得到了表现。有些人坚持认为这些事实是象征其他人的,但即使如此,这也会加深我们的认识,即认定那是一场不幸的与不现实的爱情。

博尔赫斯至少把贝亚特丽丝恢复到了原状,即"幻觉中的邂逅",以及恢复到对但丁读者而言是谜一样的他者贝亚特丽丝的永远存在是为了但丁,而但丁的存在几乎与贝亚特丽丝无关,或者就是毫无关联。我们的虔诚和敬意使我们忘记了这一可怜的不协调,而但丁对此无法忘却。"

博尔赫斯也是在吐露自己对贝亚特丽丝·维特波的反讽式荒唐热情(见他的犹太教神秘主义故事《阿莱夫》),这无关紧要。但是,博尔赫斯巧妙地强调的是那种显著的不合宜,即但丁和贝亚特丽丝共同的经历(几乎没有)与但丁在《天堂篇》里想象两人共受神示之间的不协调性。正是这种不协调性引领但丁走上了通向崇高的王家大道。他像莎士比亚一样能抛开一切,因为他们都超越了别的诗人的局限。但丁作品中到处可见的反讽(或寓意)就在于他一面突破界限一面却声称接受这些界限。但丁作品中一切生动和创新的东西都是随意的和个人的,但又表现为真理,与传统、信仰和理性都是一致的。误读但丁几乎是难免的,直到与规范相融合时误读才会减少,这最终让我们遇到了但丁不可能会欢迎的某种成功。现代美国学术研究中神学的但丁就是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及他们同道的混合物。这是一个遵守教规的但丁,学识深奥,信念虔诚,所以只有美国的教授们能完全理解他。




推荐阅读:

托马斯·胡德诗2首

秋曼·哈笛诗4首

葛瑞夫诗7首

奥登诗10首

和泉式部短歌22首

华莱士·史蒂文斯诗5首

维庸诗4首赏析

维奥诗2首赏析

马莱伯诗2首

巴列霍诗4首

龙沙《致埃莱娜的十四行诗》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17首

艾米莉·狄金森诗5首

帕斯捷尔纳克诗13首

史蒂文斯《弹蓝色吉他的人》

阿吉·米斯赫尔诗17首

詹姆士·梅瑞尔诗7首

加尼埃《犹太姑娘》

龙萨诗6首赏析

辛波丝卡诗39首

瓦烈赫诗23首

雪莱《致云雀》

詹姆士·梅瑞尔诗14首

史蒂文斯《望过田野,观察鸟群飞翔》

罗伯特·布莱诗5首

丁尼生诗2首

尤金·菲尔德诗3首

聂鲁达诗30首

博尔赫斯诗8首

露易斯·格吕克诗2首

约翰·瑞博坦兹诗2首

莫里哀《情诗》

布瓦洛《致莫里哀》

拉贝诗3首赏析

塔契娅娜·莫塞耶娃诗选

特朗斯特罗默诗107首

策兰罗马尼亚语诗16首

吉增刚造诗5首

埃斯普马克诗4首

麦克里希诗3首

华莱士·斯蒂文斯《素初若圆》

保罗·德尔坎《向巴西的朋友们问好》

勒热夫斯基诗2首赏析

史耐德诗2首

泰德·休斯诗21首

施家彰诗7首

瓦科特诗7首

波格丹诺维奇诗2首赏析

拉季舍夫诗2首赏析

涅列金斯基-梅列茨基诗2首赏析

卡拉姆津诗3首赏析

莎士比亚诗7首

菲利普·拉金诗15首


有匪君子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