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葛瑞夫诗7首

Dieter M. Gräf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葛瑞夫(Dieter M. Gräf),德国诗人。一九六Ο年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卢特维克斯哈芬(Ludwigshafen)。自一九九Ο年以来,以自由撰稿者的身分住在科隆。一九九六年起,成为国际笔会中部德国分会一员。一九九九年与二ΟΟ一年,两度担任「达姆斯特市文学三月」的评审(Literarischer Marz Darmstadt)。曾多次与艺术家合作展出,最近一次是二ΟΟΟ年与Margret Eicher合作的房间装置与目录展。出版有诗集《狂喜研究︰父+子》(1994)以及《漂浮的头》(1997),并经常撰写诗评、书评。自一九九二年来,连续获得多项德国国内文学奖。今年还获邀赴印度,担任德国文化节驻会作家。
葛瑞夫的诗作冷凝深思、线条明晰,彷佛新即物主义画家,在静观中揭露潜藏在日常生活中惊心、动人之情貌。




20.10.92╱倾听


苦难即将走到尽头,在声音中剥落

发出的声响,以缓慢、稳定的顺序,渐进到不再扯

入从前的事情,也不再挑激未来之事,

伸出头:不去听它,去倾听。




三餐


父亲敲击,他存活下来:

在刀子里,总是将她自己

供奉在白布上,母亲,张开

成三餐,献上自己以供消耗:他们

溶解,在盘子上,赤裸且

无所不在:分泌时我

听到他们叫喊,从排泄物,

在群聚家人四周不断咀嚼的

牛群中间。




无尽的小径


我强烈渴望夏日的

阴影,像孩子般:一只蜥蜴

躺卧于石头底下,

温热依旧的石头。也回想起

青苔,废墟,而今

发生了好多事:小径

曾在那儿,叶色微妙变化着

没有尽头,因为没有目的地

只在当时消逝。




明亮


好多条小径切过某样东西——那

曾是「周遭环境」;溶解,镶嵌

进去。这也是一样:小径

中止,因为全都变成

端笔直的线条的一部分:如此快速

便将森林清除的一道光束。这些地带

变得多明亮:

在安装好的光片下滑行

是何等感受,在电器化的冬天被推进

是何等滋味;

它的信号:在车流中不停闪烁。

现在它变成了

「映像」,在下着雪

的屏幕前——




杂种,在家。默达克附近的田地


雉鸡起飞,笨重地滑过

空中,很热的天空;

我,一个杂种

肺部满是

油菜籽,开始爱恋我的家园:

没有缘由地。满心欢喜,我经过

牵引机走过的痕迹——

(一团

绒毛状的云缓缓飘来成为

天空垦拓地的一部份;无声的

鸟群,一片片落

下到

休耕的田里——)




鸟如莎丽服似的


鸟如莎丽服似的

蓝色羽翼


拍动,

发着嘶嘶声


而去,穷困的


纸龙︰

孔雀




凌乱之美


待在车上的我们

轻轻爱抚让彼此

进入对方:先是

你的而后我的

眼皮也低垂,

你啊凌乱之美!我们的

话语浸浴着

彼此依偎,多美啊

阖眼之后,你眼皮上

可爱的皱褶,

即使在眼睛

睁开时也是:这样的钻

进你的身体,溜出来,

而后再一次,向镜中的

映像:拥有两个

身体,这些

曲线,

凹槽;变小,

伸懒腰,打呵欠。


陈 黎、张 芬 龄 / 译



里尔克是一虽不多产然而多能的作家,兼擅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类。他的不可胜数的书信,不是记录日常琐事的实用文体,而是精致隽永的美文,谈论人生、艺术、爱情、命运,娓娓道来,朴素亲切。古代中国散文中本来就有书信体的文类传统,而且里尔克的书信大多涉及青年人最为关切的问题且确有艺术魅力,因此中国作家对其颇为心仪,加以译介,也就不难理解了。1936年4月1日,杜纹呈主编的北平《绿洲月刊》创刊号上率先发表了冯至翻译的《给青年诗人卡卜斯德的信》。十二年后,当时任教于北平中法大学的青年教师叶汝琏,据法文译本译出里尔克的《给女朋友的信》和《给一个青年画家的信》,分别刊载在沈从文主编的天津《益世报·文学周刊》77期(1948年2月7日)和89期(1948年5月1日)。当然,对于里尔克的书信翻译最力者,首推冯至。1931年,冯至根据德文原版,翻译里尔克著名的《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193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在“译者序”里面,冯至介绍了翻译缘起和本书的旨归:“里尔克除却他诗人的天职外,还是一个永不疲倦的书简家;他一生写过无数比这十封更亲切、更美的信。但是这十封信却浑然天成,无形中自有首尾;向着青年说得最多。里边他论到诗和艺术,论到两性的爱,严肃和冷嘲,悲哀和怀疑,论到生活和职业的艰难——这都是青年人心里时常起伏的问题”。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出版不久,立即引起了读者的兴趣:王逊在1939年的《云南日报》上发表了阅读感言10。五年后,署名“石樵”的长篇评论也出现了11。石樵赞同关于“寂寞”、“忍耐”、“悲哀”等问题的看法,认同“诗不徒是情感,而最主要的却是经验”的见解:“我们看里尔克晚年写他的长篇哀歌时可说是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地步,万物与他中间连一点距离都没有了。他赤裸地生活在宇宙万物间。宇宙万物在他的眼中也都是赤裸的。这才可说是生命到达了饱和状态”。
再看里尔克小说的翻译情况。他的诗化小说《布里格随笔》出版在1910年,根据他游历巴黎的生活体验而写成,缺乏传统小说的连贯的故事情节,由一连串的观察和内心独白构成,主要聚焦于青年主人公的认同危机(crisisofidentity)12。波顿·派克认为,马尔特这个贫穷的丹麦诗人来到了欧洲文化的首都,但在他写就的日记中,巴黎不是被视为“光明之城”而是被当作“死亡与疾病之城”,他无力把他的印象组织进一个连贯的美学结构中,但是他的个人印象本身在思想上却是连贯的、极端精确的;他的问题以及他为自己所设定的任务是:为他的自我和他的文化的断片找到一个连贯的结构13。此书乃作者的钟爱,在许多通信中被屡屡提及。诗人吴兴华也认为“《布列格随笔》可以说是一部千万年后都可以使后来人充分了解现代人及他的痛苦的奇书”14。冯至在翻译了《十封信》后的一九三二年,两次摘译、发表了本书的个别片断15,后来附录于《十封信》其后。饶有趣味的是,几年之后,在沦陷区北平的一家杂志上也出现了《布里格随笔》的片断译文16。
里尔克的散文诗被译成中文的计有四篇:一,《旗手克里斯多夫·里尔克的爱与死之歌》。冯至在1926年秋天,首次读到富于浪漫主义气味与神秘主义色彩的《旗手》,立即被它的艺术情调和文体风格所吸引,他自言与里尔克的初次相遇“是一种意外的、奇异的收获。色彩的绚烂、音调的铿锵,从头到尾被一种幽郁而神秘的情调支配着,像一阵深山中的骤雨,又像一片秋夜里的铁马风声:这是一部神助的作品,我当时想;但哪里知道,它是在一个风吹云涌的夜间,那青年倚着窗,凝神望着夜的变化,一气呵成的呢”17。卞之琳率先把本文译为中文18,此诗后来与卞氏所译的《福尔·亨利第三》一起,由昆明文聚社在1943年3月出版。有趣的是,梁宗岱也将此文翻译成中文,题为《军旗手的爱与死之歌》19。二,至于散文《论山水》,我目前只见到冯至的译本20,后来作为《十封信》的“附录’。三,里尔克的另一篇不大引人注意的散文《白色的幸福》,在四十年代的天津文坛也出现了中译本21。四,里尔克最著名的散文《罗丹》,富于文学性和哲理色彩,阐发了许多精湛的艺术识见,恰巧有两个中文版本在同一年度问世:梁宗岱的译文收入《华胥社文艺论集》,而吴兴华的译文则题为《述罗丹(AugusteRodin)》22。
里尔克的作品中,被译成中文最多数量的,还是他的诗歌,而出力最多者,当推冯至与吴兴华二人。由于里尔克晚年之最重要的作品《献给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和《杜伊诺哀歌》,内容过于艰深晦涩,难以移译,虽然包括冯至和吴兴华在内的几位学者直接阅读过原文,但未见中文稿问世,直到半个世纪后,这项艰难的工程才尘埃落定23。其实早在一九四三年,冯至就发现了这一点:“里尔克的诗,由于深邃的意念与独特的风格就是在他的本国也不是人人所能理解的,在中国,对于里尔克的接受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24;而才智过人的吴兴华也在自己的论文中声明:“我特意避免讲到杜易诺哀歌(DuineserElegien)与《献给奥菲乌斯的十四行集》(DieSonnetteanOrpheus)两部诗集。它们是里尔克晚年的作品,也毫无异义的是他一生最重要,最富于含义,恐怕也是最好的作品。但片断的描述大概对读者毫无用处,而稍微仔细一点就需有一本专书”25。中国学者较多地翻译了里尔克的抒情“短诗”,数量之富,令人赞叹。冯至率先翻译了素负盛名的短诗《豹》26,后来又译出《里尔克诗钞》27,任教于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时,冯至又翻译了《里尔克诗十二首》28。另外一个学者兼诗人梁宗岱,也翻译了里尔克的《严重的时刻》、《这村里》、《军旗手的爱与死之歌》等3首诗,收入他的译诗集《一切的峰顶》在1934年出版。他的另一本书稿《交错集》,包括自家翻译的里尔克四首诗:《老提摩斐之死》、《正义之歌》、《欺诈怎样到了俄国》、《听石头的人》,则由桂林华胥社在1943年出版,不久之后,徐商寿就写出了热情的评论。徐氏赞扬里尔克的文体在感性之内织入深邃的知性,无论写什麽,人物性格总是恬静安详,不顾四周;徐氏还征引《老提摩斐之死》、《听石头的人》中的诗句,来说明里尔克最著名的诗歌艺术:“德国的近代诗人中最伟大的一个:里尔克,便是一位Twilight中的天使。在他的慕曹书简(BriefeauMuzot)中,他曾经说明他所企图的,要把一切已过去的人与事用文字来保存——可是人与事的可见的形(Visibility)都消隐于过去了,因为一切可见的形都是不可持的;可持的乃是这些人与事内孕的不可见的形(Invisibility),里尔克所企图的便是用文字把过去的‘不可见的形’永久扑获。”



推荐阅读:

葛瑞夫诗5首

林天英诗选

奥登诗10首

和泉式部短歌22首

华莱士·史蒂文斯诗5首

维庸诗4首赏析

维奥诗2首赏析

马莱伯诗2首

巴列霍诗4首

龙沙《致埃莱娜的十四行诗》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17首

艾米莉·狄金森诗5首

帕斯捷尔纳克诗13首

史蒂文斯《弹蓝色吉他的人》

阿吉·米斯赫尔诗17首

詹姆士·梅瑞尔诗7首

加尼埃《犹太姑娘》

龙萨诗6首赏析

辛波丝卡诗39首

瓦烈赫诗23首

雪莱《致云雀》

詹姆士·梅瑞尔诗14首

史蒂文斯《望过田野,观察鸟群飞翔》

罗伯特·布莱诗5首

丁尼生诗2首

尤金·菲尔德诗3首

聂鲁达诗30首

博尔赫斯诗8首

露易斯·格吕克诗2首

约翰·瑞博坦兹诗2首

莫里哀《情诗》

布瓦洛《致莫里哀》

拉贝诗3首赏析

塔契娅娜·莫塞耶娃诗选

特朗斯特罗默诗107首

策兰罗马尼亚语诗16首

吉增刚造诗5首

埃斯普马克诗4首

麦克里希诗3首

华莱士·斯蒂文斯《素初若圆》

保罗·德尔坎《向巴西的朋友们问好》

勒热夫斯基诗2首赏析

史耐德诗2首

泰德·休斯诗21首

施家彰诗7首

瓦科特诗7首

波格丹诺维奇诗2首赏析

拉季舍夫诗2首赏析

涅列金斯基-梅列茨基诗2首赏析

卡拉姆津诗3首赏析

莎士比亚诗7首

菲利普·拉金诗15首

茨维塔耶娃诗3首

佩脱拉克诗4首

卡萝·莫朵诗2首

波洛茨基诗3首赏析

苏马罗科夫诗2首赏析

毕尔格诗2首赏析

博尔赫斯诗5首

短歌行咏掌旗官基道霍·里尔克之爱与死

特列佳科夫斯基诗3首赏析

德尚诗2首赏析

吕特伯夫诗2首赏析

阿拉玛农《破晓歌》

加米涅夫《梦》

德米特里耶夫《一只灰鸽在呻吟》

汉斯·埃贡·霍尔特胡森《里尔克传》①  

克尼亚日宁《黄昏》

勒热夫斯基《诗章》

康捷米尔《致智慧》

里尔克俄语诗6首

博尔赫斯《雨》

歌德诗12首赏析

罗蒙诺索夫诗4首赏析

席勒诗6首赏析

赫尔蒂诗2首赏析

赫尔德诗2首赏析

博尔赫斯《献给贝阿特丽斯·比维洛尼·韦伯斯特·德布尔里奇》

丽泽·穆勒诗6首

希尼《挖掘》

希尼《在外过冬(1966-1996)》41首

克劳狄乌斯诗2首赏析

莱辛《卫生》

马丁·路德《上帝是座坚实的城堡》

维兰德《哀悼玛丽雅·泰莱希雅女皇 1780年11月29日》

采尔提斯《致阿波罗,诗歌艺术的创造者,愿他从意大利莅临德国》

博尔赫斯诗2首

雷沙德·卡普钦斯基诗2首

哈菲兹诗6首赏析

格吕菲乌斯诗4首赏析


一个个强壮的日子仍然等在前面
像刚烤出来的面包一样诱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