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尔特·萨维其·兰陀诗3首

英国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华尔特·萨维其·兰陀(Walter Savage Landor,1775—1864)是十九世纪浪漫派散文大家,所作《想象的会话》至今有名。他也写诗,有几首小诗写得十分简洁而又余音不绝,这里选译的三首就是。第一首《七五生辰有感》表示“不与人争”,实际上他常卷入争端;一看“无人值得我争”,就知道口气仍是骄傲的。“生命之火前我把双手烤烘”则更近实况,因为他既爱自然,又爱艺术,确是热烈地生活过的。结句表示年纪已老,死而无怨,有一种古希腊式的宁静。




七五生辰有感


不与人争,无人值得我争,

爱的是自然,其次是艺术。

生命之火前我把双手烤烘,

火焰低落了,我准备离去。




谈死亡


死亡高站我的身后,低下脸

对我的耳朵念念有词,

它那奇特的语言我只懂一点:

其中无一个怕字。




为什么


为什么欢乐总不停留,

而让忧愁占据心头?

我答不了。自然传下了话:

听话!人也就听了话。

我眼见了,却不懂为什么,

刺儿存在,而玫瑰脱落。

王 佐 良 译



阿 拉 伯 文 学

阿拉伯人使用“文学”一词有多种含义。在蒙昧时期表示邀请赴宴,在蒙昧时期和伊斯兰时期还表示一个人的崇高可贵的品格及其对公众生活和个人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后来,这一词汇就专指一个人的情操、知识、诗歌等方面的教养。在9世纪及其后,文学专指运用哲学、数学、天文学、化学、医学、史记学、宗谱学、诗歌等有关诸方面的知识,调节社会关系。到12世纪时,“文学”一词指诗歌、散文及与其相联系的语法学、语言学、音律学、修辞学和文学批评等。
今天,文学有两部分:写作艺术及艺术作品。由此,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话来确定文学的含义:“文学,它是人类智慧通过创作或写作艺术所表现出来的产品的总和。”因此,文学不是词汇的堆砌,也不是思想的罗列。它是一种艺术,人们用它来正确地表达完美的思想。纯真的文学能表现文学家的品质,能揭示出生活的各个方面,能表达出思想和内心感情。它是个人生活和民族生活最生动的反映。
文学是个人和集团状况的生动反映,它必然随着个人和集团心理、政治、社会及其他方面发展变化的不同而不同。对文学状况变化发生作用的还有其他一些因素。
自然环境:是指人生存的地理及气候条件。山区对文学的影响不同于平原;热带地区对文学的影响不同于寒冷地区;乡村对文学的影响也不同于城市。自然环境是文学家灵感的源泉。
社会、生活、政治和文化状况:它反映出一个民族是富庶还是贫穷,是先进还是落后,也反映出它的道德、传统、精神生活、生活方式、相互关系和统治方式。所有这些,对语言和文学的词汇、风格、想象、思想、主旨,及其兴起、进化、停滞、衰落方面都有很大影响。
各民族的杂居和相互接触:它使各种文化互相混合,打开境界,在思想、想象、风格上引起许多重大变革。


宗教:宗教与人的心理紧密相联,能控制人的思想。它以其所倡导的道德、信仰,及其所规范的高尚精神和生活方式而对文学有着巨大的影响。
文学分为两类:写作文学亦称创作文学,叙述文学亦称专题文学。
写作文学或创作文学:是作家以其先天或后天能力所创作之文学。它可分两类,“一类是其词句依据一定格律、韵脚严格排列,其内容充满想象和激情,称为诗歌;另一类是其词句不依据一定的格律、韵脚,语言自由,不像诗那样受到限制,其内容不仅有想象和激情,而且主要是有正确的思想和完整的逻辑,称为散文。”
叙述文学或专题文学:它对创作文学进行研究,可分两类,文学评论和文学史。
文学评论:它研究文学作品的本质、因素及使其成为艺术品的特点,并表现其价值。
文学史:它叙述各时期的文学,并加以整理、分类,介绍创作文学的各个阶段的情况,研究其长处及不足,研究其发展及衰落,并能前后联系,凡事究其原委。文学史著作一般都要包括历史知识和分析艺术。我们也是按照这种原则写作的。
众所周知,文学史在近代是一门新学科,欧洲人在他们的复兴时期就知道这门学科。意大利人最先了解了这门科学,其他民族、特别是法国人后来居上。古阿拉伯人并不了解文学史。他们的方法是收集作家和诗人传记、阐述其成就与不足,引证某些评语,但并不系统和完整,只反映出某一时代的文学概貌,其分析也不充分。这些史学家的成果只是一些零散的传记,缺乏综合、剪裁、整理和分析。它们只是文学史料,而并不是文学史。
一般来说,文学艺术是思想的艺术表现形式,尤其是它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它井然有序地把人类智慧的结晶保存起来。它可分两大类:诗歌文学艺术和散文文学艺术。
诗歌艺术:诗歌艺术可分为四种,即叙事诗、吟诵诗、戏剧诗、教谕诗。
叙事诗,即史诗。诗人在诗中抛开自己的个性,用叙事的方法表现众多的英雄、集团、战争场面及民族史迹,充满超自然的神奇力量,如荷马的《伊里亚特》、费尔道西的《列王记》等;吟诵诗或抒情诗,它表现诗人的内心世界,通过短小的诗篇描写作者的各种感情和内心倾向,概述他的思想、观点及抒发对周围事物的想象;戏剧诗表现人类生活中历史的或虚构的事件,并将其搬上舞台,作者通过构思,用所描写的人物的语言以合乎其个性和地位的方法表现出来。教谕诗,诗人旨在借其进行思想教育。
叙事诗是社会诗,它表现了社会集团的生活,表明了他们的觉醒和对生活的关注,这种诗一般只在民族的童年时期才产生。吟诵诗表明了文化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扩大,从而可以使个人回归自身,关注其个性,这是人走向个性的一步。戏剧诗表明了文化的更有力的发展和人为争取个人及社会自由的广泛的进步。教谕诗表明了个人和集体对知识的接受和获取。
研究阿拉伯文学的人会发现,阿拉伯文学没有史诗式的长篇叙事诗,这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在蒙昧时期,阿拉伯人没有民族统一观念和爱国主义感情,没有形象思维的能力,没有超出他们的现实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想象出与他们淡薄的宗教信仰不相称的神奇事物。蒙昧时期,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十分淡漠,没有一种权威把他们维系起来,也没有任何外来者争夺他们的土地;其次,贝督因人的生活方式不可能组成正规军,进行大规模的进攻,贝督因人的战争不过是侵犯和袭击;此外,贝督因诗人自由多变,缺乏想象力,几乎不能专就某一题目写出一首诗,又怎么能写出枝叶并茂的长篇叙事史诗呢?另外,贝督因诗人写诗是出于冲动或激情,而不是出于远离个人本身的传世愿望。他是律师式的演说家,而不是小说家。贝督因人不能全面观察事物,一般说来,往往靠直觉。他们不能前后联系并系统地了解促使他活动的诸因素。所有这些使他受到局限,不能创作出长的诗篇。
然而,尽管阿拉伯文学没有长篇史诗,但还不乏具有史诗气派的诗篇,其中有传记式的诗篇,特别是有关诗人或与他有关的人的传记的诗篇,这差不多就构成了史诗的特点和采用了史诗的方式。
同样,古典阿拉伯诗歌完全没有戏剧性情节,这也有多方面原因。贝督因人就其天性来说,不善于进行道德的研究和细致的心理分析,不会花力气去创造那些远离他为之奋斗的现实物质生活的激动人的事件和场面,他们所追求的始终是如何维护这种生活和获取对它有价值和有用处的东西。贝督因人是个人主义者,他与社会精神相去甚远,他所处的社会也很不发达。由于后来阿拉伯社会状况的组织化及文化的扩展,诗人们染上了盲从和谄媚当权者的弊病,他们写短诗来获取大量的金钱。只要这些短诗能给他们带来丰裕的生活、讨得大人物们的欢心和一般人的赞扬,并获得评论家们的赏识——这些评论家除了对古阿拉伯人写的诗歌外,不能对任何阿拉伯的作品进行评价,不能对超出古人风格的任何风格表示首肯——只要这样,诗人们无论如何是不会把他们的诗歌写得更长、更详尽些的。
然而,阿拉伯人对教谕诗并不陌生。在蒙昧时期,诗人祖海尔在诗中写道:“谁怎么怎么,就怎么怎么……”从这时起,阿拉伯人就向这方面发展了。不过,他们的教谕诗一般缺乏真正的诗味,总的说来是枯燥的,与其说是诗,不如说是散文。
抒情诗自古以来就是阿拉伯想象力驰骋和发展的广阔天地。因为诗歌的本源是歌唱,特别是阿拉伯诗歌从产生之初就和歌手分不开。抒情诗涉及的主题:爱情、赞美少女、男女之恋(它描写妇女、和她们倾谈、歌咏情人、凭吊遗址等);矜夸(它歌颂个人及部族的品质,富有激情);赞颂(它数说、赞扬个人及部族的美德);悼念(它数说死者的功德并痛悼其人);讽刺(它数说敌人及其部族的缺点,嘲讽和贬斥他们);苦行(它谈生与死,感叹尘世瞬息即逝,向真主祈祷,宣扬行善去恶);格言(它是诗人从其经验、知识和对生活的观察中总结出来的教训,用精练的语言写在一行或两行左右的诗句中,以为警诫和教训);描写(它描写事物的各个部分,解释其面貌,给听者造成印象)。
阿拉伯诗歌一般比外国的诗歌短小。它的基本形式是“格西特”(由一百行左右,甚至不到十行诗句组成)和“麦格图阿”(由七行或不到七行的诗句组成)。阿拉伯人一般认为格西特或麦格图阿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它围绕一个或彼此有联系的若干个主题进行。格西特和麦格图阿由诗行组成,古代阿拉伯人认为每一行诗彼此独立。全诗诗律和韵脚都相同,按拉吉兹诗律写的诗除外,这种诗每行韵脚字母可以不同,每行上下句韵脚字母则应相同。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阿拉伯人逐渐从这种束缚中解放出来。
散文艺术:散文艺术可分为五种,历史、演说、小说、论文、书信。
历史是一门复活过去的科学,它用引人人胜的方式把历史事件彼此联系起来,表现人类发展的总进程。历史家可以借古喻今,从历史中找到未来的借鉴,对人们进行教育;也可以表彰历史上的英雄业绩和崇高美德从而灌输爱国主义精神。演说是一门使听众信服并感召人们为演说内容而奋斗的艺术。小说是写某一事件的散文故事,这事件被用来作为研究和讲述道德的引证。论文是对自然科学和文学的发明、创造、流派及其他艺术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艺术,行文应当精确严密。书信用于书面交谈,必须具有充分的艺术修辞手法。
有的阿拉伯学者还在这几门散文艺术之外增添了一门辩论或论战艺术,其基础是敌对双方力图用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并批驳对方的观点。阿拉伯人把散文分为两类:带韵散文和自由散文,这主要是根据散文是否受韵脚的限制区分。
阿拉伯文学的研究者会发现,阿拉伯文学中散文艺术十分丰富。然而,就像长篇小说一样,它的某些方面也只是在不久前才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平。
在人类历史当中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文字和书籍。可以断言,在这段时间里也是有文学的。在写作之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文学靠口头流传。阿拉伯文学也是这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由口头而不是用文字流传的。留意世界文学,特别是阿拉伯文学的人会发现,诗歌先于散文出现。但这并不是说,人一开始说话就是说的诗,这只是表明人类遗留下来的最古老的文学作品是诗。因为散文文学要求书写技术,而在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上,书写都是较晚才发明的。诗可以通过口头流传,散文就不容易通过口头流传,因为口述散文,内容容易被篡改而失真。此外,散文是理智的语言,诗是感情的语言,人用感情去感觉总是先于用理智去思考,因此,散文得以产生只是在一些人多少具备了较高的才智后才有可能。
阿拉伯诗歌一开始并不像我们所知道的流传至今的蒙昧时期的文学那样,也不像今天我们所了解的那样。阿拉伯诗歌在成熟之前,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这一发展过程相当长。据说在沙漠中赶骆驼的吆喝声就是诗歌的起源,阿拉伯诗歌的诗律就是和着骆驼的脚步声产生的。无疑,阿拉伯诗歌就其产生情况看具有自己的特点,它建立在经过选择的、按特定音律排列的词汇基础上,这种排列称为诗律,其最后一个词汇的最后一个字母相同,它类似音乐的叠音,称为韵脚。一些评论家认为,带韵散文先于拉吉兹体诗产生。文学史家一致认为拉吉兹体诗是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诗歌形式。诗律和韵脚有助于吟诵,使诗歌和歌唱紧紧联系在一起。“诗是蕴含着语汇的音乐,歌蕴含着声调的音乐”。早期,阿拉伯人根据不同情况吟诗和唱诗,这种看法是比较可信的。
阿拉伯文学是不同时期阿拉伯精神的反映。它经历了传统和融合、原始和开化、复兴和停滞、兴盛和衰落等不同阶段。
它是进行生存斗争和从一切束缚中求解放的反映。这种特点是赋性自由的沙漠之子所具有的特性,也是各个时代阿拉伯人普遍具有的特性。因此这一文学,特别是古典文学,充满了自豪、激情和骑士精神,描写战争场面及武器,描写野兽、旷野和进行冒险的工具——宝马和骆驼。同时也充满了讽刺,用舌和笔代替剑和矛来维护目的。
它是不能全面透彻观察事物的贝督因人思想的反映。在其文学作品中,即兴和本能的成分多于借鉴和创造成分,这是阿拉伯文学不发达的原因。因此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的逻辑性不强,结构不紧凑。然而,这正是贝督因人的思维方式及思想,它赋予了阿拉伯文学以一种独特的美学价值。注意力局限于某一具体事物上,这有助于了解它深邃的内涵。同时,阿拉伯人的竞相描述同一事物,也使他们从不同方面赋予它多种含义,尽管不深刻、不全面。在阿拉伯文学中充满了短小精辟的格言、格言似的谚语和精妙的诗句。
它是贵族化生活的反映。这种生活一方面使文学获得很高地位和造诣,另一方面,从蒙昧时期直到距今不远的时代它又给文学带来损害。它使文学的一部分脱离个人和公众生活,脱离人类永恒的真挚感情。诗人为阿谀奉承和讨赏而大写颂诗、悼诗等,范围的狭窄限制了诗歌或创作的灵感,甚至在爱情方面也刻意模仿,以迎合大众胃口和掩饰灵感的贫乏。这是逢场作戏的文学,不是创作,不是高级艺术,在阿拔斯时期尤其如此。然而,并不是没有自由创作的民间文学的时代,如艾布·努瓦斯文学,贾希兹文学,《一千零一夜》和其他故事。
它是游乐生活的反映。阿拉伯人善于游乐。他们通过扩张、通商、发展近邻关系并与非阿拉伯人接触,异地异国的习俗给其游乐生活提供了更丰富的内容。由此而产生了饮宴文学、爱情文学、音乐文学以及描写各类游乐的文学。
它是与希腊智慧、印度和波斯睿智融会而成的阿拉伯智慧的反映。这一智慧产生了沉思和学问,尤其在阿拔斯时期,苦行主义、苏菲主义和各门学问盛行,同时格言和谚语也十分深刻有力。
它是注重表面现象甚于真实本质的浮靡生活的反映。在那由于外来因素大量渗入,全国染上浮靡色彩,阿拉伯人处于开化、享受、思想衰退的时代,这种浮靡尤为盛行。它首先注重的是语句的雕饰和表达的造作,如在阿拔斯时期的某些阶段及在土耳其时期。由于注重享乐,缺少真正的文学作品,遂产生了相当数量的玛卡梅韵文体作品及与其相似的书信体作品、书籍的前言、许多拉吉兹体诗、历史诗等文艺形式。
最后,它是觉醒、兼收并蓄外来文化的反映。阿拉伯人善于吸收世界文化,并很快与之适应。他们善于获取一切知识,并从中获益。在近代文艺复兴和现代文学中,这种吸收表现尤其突出,它具有丰富的世界性和人类的多方面成分,诗歌和散文的文学艺术领域大大扩展。
阿拉伯文学循着生活的法则,随着历史的变迁,不断从一种状况发展到另一种状况。这种发展一般是阿拉伯人和其他人民、文明、文化互相混合的结果。这种混合一般是产生了具有独特倾向的文学复兴。最重要的文学复兴有三个时期:
蒙昧时期和伍麦叶时期的复兴:这是历史记载下来的第一次复兴。在蒙昧时期公元532年时就已成熟。《古兰经》的出现使其得到加强。这一复兴是由于北部阿拉伯人和南部阿拉伯人杂居,阿拉伯人在市场、公共社会中互相接触,通过经商与其他民族接触,罗马帝国的扩张、波斯帝国和罗马帝国的政治主张以及其他方面因素而产生了这次文艺复兴。其后,由于《古兰经》向文学家们提供了各类修辞方法,并通过伊斯兰帝国的广泛扩张打开了半岛上的阿拉伯居民的视野,从而加强了这一复兴运动。
阿拔斯时期的复兴:这是第二次复兴。它建立在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罗马人、印度人、西班牙人和其他人的互相接触和杂居,建立在多种文化和主张的融合,尤其建立在翻译引介的基础上。通过翻译引介,阿拉伯人引进了希腊哲学和知识,波斯历史、文化和制度以及印度格言和风格。所有这些,提高了阿拉伯人的思想,扩充了他们的知识,扩大了他们的想象。思想和学问成了一切的基础,所有文学因素获得了崭新的更加深刻的内容。
近代复兴:这是最近一次复兴。这是随着东方和西方的接触,尤其是自18世纪末以来的接触而发生的。这一复兴的成果使文学艺术的范围扩大了,阿拉伯文学开始在一切创作领域中与世界文学并驾齐驱,继续趋于成熟和完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阿拉伯文学分划为下列时期:
蒙昧时期(475-622)从公元5世纪末至伊斯兰教产生。
拉希德和伍麦叶时期(622-750/伊1-132):两个时期包括了第一次复兴。
阿拔斯时期(750-1258/伊132-656):包括东方的阿拔斯人时期和西方(安达卢西亚)的伍麦叶人时期。阿拔斯人时期包括其首府在巴格达的国家,及在伊拉克、波斯、呼罗珊、埃及和沙姆的各独立国,以巴格达陷落在鞑靼人手中结束。这是第二次复兴时期。
土耳其时期(1258-1798/伊656-1213):这一时期称做“衰沉时期”,包括蒙古人,麦曼鲁克人和奥斯曼人统治时期,到法国侵入埃及时结束。
复兴时期主要是指从公元18世纪末起至今天。
一些阿拉伯著作家按所处时代,把阿拉伯诗人分成三类:
生活在蒙昧时期的诗人。
生活在蒙昧时期末期和伊斯兰教兴起的初期的诗人,称为跨时代诗人。
其他诗人,称为后代诗人。




推荐阅读:

奥基格博诗3首

迈耶诗2首

雅各泰诗8首

凯勒《冬夜》

马丁松诗10首

布罗茨基《黑马》

卡明斯《我喜欢我的身体》

布鲁诗3首

阿芳西娜·斯托尼诗3首

阿尔贝托·路易·庞索诗7首

卢贡内斯诗5首

埃尔南德斯诗3首

弥尔顿《斗士参孙》

威廉·斯塔福德《秋风》

卡波维兹《沉默的一课》

伊斯拉姆诗5首

马托斯诗4首

鲁文·达里奥诗10首

马克西莫维奇诗6首

爱斯基摩诗2首

阿米亥《人的一生》

博尔赫斯《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

茨维塔耶娃《我想和你一起生活》

塞内亚《致燕子》

马蒂诗10首

埃雷迪亚《流亡者之歌》

谢甫琴科诗3首

弗兰科诗3首

洛尔迦《梦游人谣》

詹姆斯·赖特《开始》

索德格朗《星星》

西·西索科诗2首

夏巴尼诗2首

沙比诗2首

阿·迈·贾伦《大海》

费多里《非洲的声音》

温德尔·贝里诗20首

聂鲁达《我喜欢你是寂静的》

聂鲁达《我记得你去秋的神情》

斯莱塞诗4首

斯图尔特《蕈》

斯特欧《当他躺在地上奄奄一息》

玛丽·贝瑟尔诗2首

坎贝尔夫人诗6首

波德莱尔《秋歌》

魏尔伦《秋歌》

马拉美《叹》

罗宾·海蒂诗4首

曼斯菲尔德诗2首

费尔伯恩诗4首

劳丽丝·爱德蒙《捕捉》

梅森《忠贞之歌》

雨之诗

聂鲁达《马克丘·毕克丘之巅》

里尔克一诗两译

约翰·多恩《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安德里奇诗6首

普列舍伦诗7首

瓦斯科·波帕诗10首

兹马伊诗2首

艾略特《空心人》

君特·格拉斯诗25首

荷尔德林《塔楼之诗》

叶芝《十字路口》

托马斯·特兰斯特罗默诗61首

马雅可夫斯基诗7首

克塞尼娅·马列尼科娃诗11首

特拉特卡岑诗4首

R·S·托马斯《秋日》

R·S·托马斯诗14首

R·S·托马斯诗10首

爱德华·托马斯诗23首

鲁勃佐夫诗5首

库兹明诗35首

克雷洛夫寓言诗6首

罗日杰斯特文斯基诗2首

《诗艺》三章

叶芝《当你老了》

惠特曼《自我之歌》

冯.唐译泰戈尔《飞鸟集》38首

约翰·贝里曼诗17首

戈梅斯·希尔诗3首

豪尔赫·纪廉诗21首

谢尔·希尔弗斯坦儿童诗21首


昌晖旷重云 余光幸鉴席 佳人婉清扬 跋予万里隔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