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翁贝托·萨巴诗14首

意大利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翁贝托·萨巴(Umberto Saba,1883-1957),意大利诗人、小说家,出生于地中海边的港口城市的里雅斯特(Trieste,时属奥匈帝国)。萨巴一生经历艰辛,其母是犹太人,出生前就与母亲一同被其父抛弃。一战时曾从军,二战时受法西斯迫害,辗转流徙,受到诗人翁加雷蒂和蒙塔莱的友谊的保护。他的诗也受到隐逸派的影响,但又独具一格。
在 20 世纪意大利现代诗人中,除了“隐逸派三杰”夸西莫多、翁加雷蒂和蒙塔莱之外,帕韦泽、萨巴和普利莫·莱维也是我心仪的三位,其中后两位都是犹太诗人。
但萨巴又和其他意大利籍犹太作家如普利莫·莱维和娜塔莉亚·金兹布格不同,萨巴是淡化自己的犹太身份。读莱维和金兹布格的作品,你会意识到自己是在读一个犹太作家的作品;但读萨巴的作品就和读卡夫卡的作品一样,你常常会忘记他们的犹太身份。因为在他们的作品中,更重要的是人类的共性,而非自己的犹太属性。
严格说来,萨巴其实不属于任何流派,尽管他在许多当代意大利文学史中,常常被划归为隐逸派。但其与隐逸派的风格却迥然不同,夸西莫多和蒙塔莱,都很擅长风景描述,而萨巴则几乎不在自己的诗中进行过多的风景描写,其后期简短句式倒是有几分形似翁加雷蒂,但也仅仅是形似,在诗歌表述上则完全和翁加雷蒂以景抒情式的诗句不同,常常是直抒胸臆,但这种直抒胸臆往往只是萨巴所要表达的表层,其更深层的含义则要靠读者的领悟力。像萨巴这种考验读者水平的诗人,当然会与普通跟风读者离得很远,人们更喜欢读的是邓南遮那样的唯美派诗人。
如果说翁加雷蒂和蒙塔莱是现代诗人,萨巴则更像是穿越到现代的古典诗人。萨巴与他的犹太前辈海涅一样都喜欢在旧框架中玩出新花样,他们都热衷于创作十四行,用这种古老的形式来构造自己的“现代”诗篇。海涅的《歌集》(Buch der Lieder)是萨巴心仪的诗集之一,这也是他给自己的诗集取名“歌集”(Il canzoniere)的原因。
萨巴以十四行诗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强调诗歌重在内容,而非形式。一首好诗即使是用古老的十四行的形式,也能焕发新的魅力。《歌集》中没有未来派那种形式实验和语言实验,只有对自己内心的挖掘与探索。
萨巴继承自亚历山大·曼佐尼的文学信条,真实、诚实、原生性是萨巴的诗歌理念。萨巴特别强调真诚在诗中的重要性,也就是说,诗人不应通过诗来掩饰自己,而应该通过诗来袒露自己。
在萨巴的美学思想里,诚实是一个诗人最重要的美德,而他自己也忠实地实践这一点。在他的诗中,他毫不掩饰自己那种负面情绪和黑暗想法。诗成为他自我思考的一种方式,借助诗来思考人生,让诗成为自我生活的一部分。而伴随他一生的精神疾病,也要通过诗歌来治疗。



每当想你


每当我带着想你的思绪

进入黑暗,我时而于此

躲避白日恐惧的黑暗,我便保持

静止如赏心悦目的雕像。


接着我起身,重新开始生活。

一切都远离我,青春,

荣耀;太多顾虑离间了我与他人。


但想到你,你仍在,

尽一切可能安慰我。哦,柔情

无限,却近乎不近人情!




我爱


我爱无人敢用的陈词。

我被六月的月光

这个韵律迷住,世上

最古老和最难处理的词。


我爱那位于深处的真相,

几乎被遗忘的梦想,被痛苦

作为朋友再次发现。心怀恐惧的我

接近它,此后却不再将它放下。


我爱听我话的你,而王牌

在游戏结束时离我而去。




表演


你不会失望地离开剧院。

爱情和阴谋施展法术,

你的青春梦想都燃烧在

台上那些穿着戏装的角色身上。


就像你在另一个时代,另外的

温柔,盗走我流下的眼泪。


现在已晚了。褪去他们的装扮,

我们感触到他们的本质。如果裙子漂亮,

仍能赏心悦目。更多时候

谎言并无意义,让人恼火。




自传


1


我不快乐的青春伴随着

痛苦和悲伤的景象;艺术

使它们和其他人喜欢的

苍翠宁静的山坡相融合。


难以言喻我所遭受的悲痛,

不想写欢乐的诗。

那些爱它们的人心里明白;

必须放弃重生这种事的念头。


我也许是一个活着时

没得到太多桂冠的意大利诗人,

但我的灵魂从未有过怨恨。


我虽有薄弱之处,但我没灰心。

骄傲是我唯一的人性之罪。

夜晚来临时,我的日子才明亮起来。


2


我的母亲哭着在夜里

在孤寂的床上生下我,

她为我为自己被悲痛消耗,

她的家人在犹太区做生意。


一个老人为我们和他自己买东西,

为了给我们省钱,但也可能他喜欢这样。

用两个弗罗林币换裹在蓝色

大手帕里的一只阉鸡。


我的城市在当时非常美丽,

整个城市都是露天市场!

我仍然记得那绿色,好像在梦中,

当我和母亲一起外出。


但我很快就深谙忧郁,

一个父亲不在身边的独生子。


3


对我来说,父亲是“刺客”

直到我二十岁,当我见到他。

我立即发现,他还是个孩子,

我现有的天资是早先从他身上所得。


在他的脸上有我忧郁的眼神,

不合时宜的笑容,温柔而狡猾。

他游荡世界,像一个朝圣者;

不止一个女人曾爱过并养过他。


他开朗随和;我的母亲

感受到生活的全部负担。

他像个球从她手中滑落。


“不要像你父亲。”她告诫。

后来,靠我自己的理解:

他们分属两个有古老冲突的种族。


4


我的童年虽贫穷但满足

有几个朋友,几只宠物,

一个我爱如母亲的善良阿姨,

还有在天上的永恒之神。


到晚上,留半个枕头给

我的守护天使;

在初尝肉体的欢愉之后

我再也没有梦到他可爱的形象。


当我在学校读我的诗,

我的同学控制不住地大笑,

而我则是异常的兴奋;


在口哨、嘘声和野兽般的呻吟之间,

我可以看到在地狱陷阱里的自己,

独自听到内心的声音说:“好极了。”


5


但我的守护天使飞走了,

而内在的声音沉默了。

我喜欢一个东西,达到邪恶的程度。

我寻找每一种致命毒药。


懒惰指引欲望带给我

阴暗的想法和无限的惆怅。

当我重生灵魂。换个新的,

我的声音就像另一个人的声音。


从男孩身上诞生青春活力,

但仍然悲伤,仍然不确定自己,

而目标仍然遮蔽他的视野。


对自己和别人都很残酷,

他坐在暗房角落的床上

就像一个假装有隐秘悲伤的人。


6


当时我有一个朋友,我写

长信给他,仿佛写给新娘。

此后我才了解我有一种

从不当众显露的魅力,只有我们两人知晓。


我给他提供衷心而明智的建议

还有那么多体现忠诚友谊的礼物。

在他孩子气的脸颊上,我看到

黎明时天空渲染的粉红。


一晚,我本来想把荣耀的

桂冠放在他可爱的头发上

并说:这是我的朋友。


命运并没有信守对他的承诺,

或许他不是原先的模样。

曾经英俊而快乐的他,就像神一样。


7


这已是寻爱的好时光;黎明

给我勇气,夜晚给我奇迹。

因此,他走过世界的街道

他是世界真正的主人。


黄昏时我走向山间,或去

蜿蜒的海岸,我的心对我说:

你以为你了解人性的深处,

其实对它几乎是个外行。


当一个诗人的歌从自身

传遍广阔的地球,有人看到

人们满是激动地在街头转身


看着他!而我注定要承受这一切,

我现在躺在这个海边。

哦,这里,能否就是天堂,可能吗?


8


所以我梦见夜空,

星星闪耀于苍白的

月牙附近,映射于波动的

水面。哦,多么疲倦


我感觉到了,比如

我沉闷的早上勉强看到

太阳。我哭了,并让

流泪的母亲弯腰抱我。


一部分意志,一部分事实,

构成我的痛苦。但受苦是怎么一回事

后来我了解到,当突然的想法


折磨我的心;怪物占据了

我的心;无眠,我觉得我要疯了。

这是在比萨,我就要二十岁。


9


整天有一种不能压制的想法,

非我所原有,却无法清除,

这发生在我身上:从天堂

突然坠入恐怖的地狱。


这可怕的事为何没能摧毁我,

我对此还是一无所知。

相反,我与痛苦有个约定,

我同意与它面对面生活。


我见识了别处,结交新朋友。

我从陌生书籍了解到新奇的事物。

过了四五年,一点一点,


虽然我的日子不再有狂喜

和幸福,但却无拘无束

重现于生活和艺术的游戏中。


10


我当时住在佛罗伦萨,

每年回一次故乡。

许多人还记得听过,

以蒙特雷阿莱的名义,吟诵


我的诗给朋友们,或在辉煌的

大厅读给一个陌生的听众。

为自己喝彩——如今却让我很羞愧,

但故意隐瞒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维西利亚我结识了

加布里埃莱·邓南遮,他尽所有可能

礼遇客人,但在其他方面没有帮我。


乔瓦尼·帕皮尼,和他的小圈子

“声音”,从来没有喜欢过我。

我在其中是个外来物种。


11


在军旅生涯中,我发现了自我。

我诚实的缪斯诞生于其中。

在军营,在挥汗的操练中,

在黑暗的窄牢房里,


我朗诵给自己的十四行诗,

赞颂自由,处处虚饰着

一种勉强表达出的遗憾情绪,

只意味着有人在等着你的归来。


我好像你在梦中梦到的一样

莉娜。你对我诉说梦境,

因此我亲吻你的来信。


“水兵,你曾在休假时回来过,

怀着何等的热情,对我讲述,

你的经历中有谁满腹彷徨!”


12


我可以再爱,这是披红披肩的

莉娜,我生命中的挚爱。

一个在我们身边逐渐长大的

蓝眼小女孩,来自她的子宫。


我爱的城市是的里雅斯特,我爱的女人是

莉娜,我为她写下我最有气魄

又最诚实的篇章:到今天,

我的灵魂也不曾离开过她。


我熟知所有其他的人类之爱,

但为了莉娜我会开启新的人生,

我想重新开始。


我爱她深深的悲伤,因为她是

世间的一切,从不耍滑,

她可以爱这一切,但不爱自己。


13


我和她在一起时,我的书出版了,

第一次出版,我有了第一次失望。

这是真的,到处都有一扇门

为我打扮朴素的缪斯敞开,


但没有人猜到喜悦存放

在我蔓延着焦虑的心中;

在那些年里,我没有听到任何

从蒙特贝罗山上传来的声音。


我再次和她一起,在博洛尼亚,

在那些我如此钟意的红色小路上,

我吟诵着《宁静的绝望》。


在米兰,一个人不能愉快地

梦想艺术,我能想象

自己已生活在死人中间。


14


随着战争开始,我又成了步兵。

我是个坏诗人,也是名好战士——

我希望我能这么说!就算像个孩子

我也不喜欢被人虚假地称赞。


我赞颂撒迦利亚和尼诺,

以及其他我爱的人民之子。

但我的早年生活不再

现在有太多事情被掩埋。


在军营和野营里的魂魄,

飘向焦尔焦·法诺和好人圭多·沃盖拉,

飘向我在的里雅斯特的亲朋好友。


至于欧洲,我认为,已日薄西山,

以她闪烁的微弱光芒

向我们这些孩子露出原形。


15


一间稀奇的古旧书店

开在的里雅斯特的一条偏街上。

各种古老装帧的金黄色调

愉悦着浏览书架的眼睛。


诗人平静地生活在这种氛围里。

在这死者的鲜活记忆中

他诚实而满意地工作,

沉思陌生而孤独的爱。


他想在某天死去,通过毁灭

他秘密的激情,历经沧桑的眼睛

在他心爱的手稿上闭合。


有些事物仍然超出他的时空,

艺术把静止的他画得更美,

而诗会让这一切更加甜蜜。

江 鑫 鑫 译




Il torrente


Tu così avventuroso nel mio mito,

così povero sei fra le tue sponde.

Non hai, ch’io veda, margine fiorito.

Dove ristagni scopri cose immonde.


Pur, se ti guardo, il cor d’ansia mi stringe,

O torrentello.

Tutto il tuo corso è quello

del mio pensiero, che tu risospingi

alle origini, a tutto il forte e il bello


che in te ammiravo; e se ripenso i grossi 

fiumi, l’incontro con l’avverso mare,

quest’acqua onde tu appena i piedi arrossi

nudi a una lavandaia,

la più pericolosa e la più gaia,

con isole e cascate, ancor m’appare;

e il poggio da cui scendi è una montagna.


Sulla tua sponda lastricata l’erba

cresceva, e cresce nel ricordo sempre;

sempre è d’intorno a te sabato sera;

sempre ad un bimbo la sua madre austera

rammenta che quest’acqua è fuggitiva,

che non ritrova più la sua sorgente,

nè la sua riva; sempre l’ancor bella

donna si attrista, e cerca la sua mano

il fanciuletto, che ascoltò uno strano

confronto tra la vita nostra e quella 

della corrente.




小河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你是一个传奇,

如今在两岸间,你是那么贫瘠。

看不到开花的河畔。

却有脏物淤积。


尽管如此,再见你时我仍百感交集,

哦,小河!

你的流水,如同我的思绪,

让我想起过去

所有我在你身上


欣赏到的美好和强大;我想起

那些大河,汇入汹涌的大海,

你的流水浸红了

浣女赤裸的双脚。

我仿佛看到,高山上你的源头,

水流经过最欢快、最危险之处,

小洲和瀑布。


在你的岸上,青草在生长,

总是在我的记忆里生长,

星期六的午后,总是走在你身边; 

严厉的母亲

总是对身边的孩童说,

她说流水一去不复返,

再难回到这两岸间;那时美丽的女人

会陷入忧伤,孩子拉住她的手,

但却不懂为什么

要把流水和我们的生活

做比较。




Bocca


La bocca che prima mise alle mie labbra il rosa dell‘aurora,

ancora in bei pensieri ne sconto il profumo. 

O bocca fanciullesca, bocca cara, che dicevi parole ardite

ed eri cosi’ dolce da baciare.





先前在我唇上投下晨曦般红晕的那张嘴,

如今我在遐想中回味着它的香味。

噢,那年少时的嘴,可人的嘴,说着大胆情话的嘴

吻起来那么甜美。

陈 英 译




热情女人


仿佛,你拥有圣洁的天赋。

与你一起降生,它跟随着,

无论热情带你去向何处,

将你的罪转化为善的作品,

将你从所有的责备中赦免。

这份优雅,也许你竟不知晓,

它就是我们的爱,就是你的真理。

所有你瞥见的,顷刻之间就是你的,

将它们的生命献给了你。

为了一段你所受的创伤,

你的心血流不止,

原谅恳求着你,哦虔诚的,

哦热情的,哦纯洁的你,

如恳求着最良善的造物;

你不能诅咒你自己,即若你希翼,

你的罪被人爱恋,因为它们是你的。

你的声音,来到我身边,如此苦涩,

如此渗透着内心的痛楚,

被听到,似轻柔的乐音,

如沉缓的教堂乐。

在灵魂中,已受伤害的,无辜的你,

你苦涩的声音,

留下一种奇异的甜蜜,也在记忆中。

胡 桑 译




尼采 


在一个孤独的巨人身旁, 

飞鸟不飞翔,这些鲜活的 

生命亦不在他周围筑巢。 

你听到的只有沉默, 

看到的只有空气。 




尤利西斯 


哦,你如此地寡欢 

带着荣耀的预感 

懊丧的尤利西斯:可有 

欲望 

激起你灵魂深处 

对一位 

爱你的 

苍白的 

海难梦想家 

的温情柔感?




铭文 


我对一个已死的民族说话。 

死者,我拒绝荣耀而请求遗忘。 




爱 


我说再见,爱,纵然我追寻你, 

纵然我的年岁和灰发将会拥有你。 

哦,你身上是大地和太阳的阴影 

以及一个无心男孩的心。 




尤利西斯 


沿着达尔马提亚的海岸航行, 

当我年轻之时: 

萌生的小岛戴上波涛的桂冠,或有 

一只飞鸟盘桓,专注于猎食; 

镀着光滑的海藻,阳光中的 

海岛如翡翠一般可爱。 

当大浪和黄昏收回它们, 

迎风而行的帆船就驶向 

更宽广的水域,以逃离 

它们的陷阱。 

如今,我的王国是无人之地。 

港口的灯已为他者点燃;我, 

一个桀骜不驯的幽灵 

在世上四处地漂游, 

一种对生命的疼痛的爱。 

l i g h t w h i t e 译




冬 


那是夜晚,一个苦涩的冬天。你掀开 

窗帘,凝视窗外。你的头发 

狂野地吹动;愉悦突然 

睁大了你黑色的眼睛, 

而你所看见的——那是一个影像: 

世界末日——安慰了 

你的内心,使它温暖而平静。 


弯曲的街灯下,一个人冒险 

走到冰湖上。 




诗 


就像是为一个被风吹打, 

被雪致盲——在他周围极寒的 

地狱击打着城市——的人 

一扇门在墙边打开。 


他走了进去。他又一次发现生的善意, 

温暖的角落的甜蜜。一个早已忘记的 

名字把一个吻放到 

他从未看到而只在险恶的睡梦中 

隐约地感觉到的愉快的面庞上。 

                           他回到 

街上,而街道,也变得不一样。 

好天气回来了,繁忙的手 

打破坚冰,蓝色重新出现 

在天空和他心中。他觉得 

一切恶的极致都预示着善。

王 立 秋 译



中 世 纪 文 学

一 历史概况和基督教
公元2世纪末至3世纪末,奴隶制的罗马帝国爆发了全面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促发了奴隶以及其他贫苦人民多次起义,罗马帝国变得日益衰弱。北方的日耳曼“蛮族”不断越境侵扰,腐朽不堪的西罗马帝国终于在公元476年灭亡了。从这一年起,至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欧洲史称“中世纪”。“中世纪”是欧洲封建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的历史。漫长的中世纪,又被史学家分为三个时期:公元5世纪至11世纪是封建社会的初期,11世纪至15世纪是它的中期,15世纪至17世纪中叶是它的末期。在欧洲文学史上,中世纪文学是指前两个时期的文学,而后期的文学一般称为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侵入西罗马帝国的外族,亦习称“蛮族”,包括日耳曼人和匈奴人,但摧毁西罗马帝国的主要是日耳曼人。日耳曼人原来是些氏族部落,正处于氏族社会解体阶段。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日耳曼人在帝国废墟上建立起来的那些王国,通过土地的大量集中和农民的农奴化,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这一过程经过了几百年的时间。
在中世纪初期,各蛮族王国为了争夺土地不断发生战争,它们的疆域也不断发生变化。中世纪的最初几个世纪就处在这种混战的状况中。
在日耳曼人建立的各王国中,以6世纪初建立的法兰克王国最为强大。8世纪末和9世纪初,法兰克王查理(通称查理大帝,768—814年在位)通过多次征战和侵略,大大扩充了疆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帝国。查理死后,帝国迅速分裂。查理的三个孙子之间发生内战,公元843年帝国一分为三:西法兰克王国(法兰西)、东法兰克王国(日耳曼)和意大利。欧洲大陆三个主要国家的疆域,随着外族的定居和封建化而初步定型。
盎格鲁—撒克逊人和裘特人也是日耳曼族的族群,他们从欧陆西北角渡海侵入不列颠,原居民凯尔特人或被杀戮,或被驱赶到山区,或与入侵者融合成为英格兰的新主人。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又支撑了近千年,从7世纪起,长期的内忧外患使它逐渐衰弱下去。波斯人、斯拉夫人、阿拉伯人、突厥人的不断入侵使它穷于应付。最后,1453年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
欧洲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是和基督教分不开的。基督教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文化的影响极为巨大。基督教产生于罗马帝国的初期,最初它是奴隶和穷苦人的宗教。其基本教义是:上帝威力无边,他使救世主降临人间,指点人类走最终得救的道路。基督教提倡教徒之间互敬互爱、彼此互助,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教义还反对暴政压迫,鄙视富人,因而遭到帝国当局的残酷迫害。后来富有者和上层人士也加入进来,并取得了领导权。这些人不再宣传反抗压迫,而是突出宣扬忍耐顺从、爱仇敌、服从天命、希冀来世的思想。由此基督教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帝国政府也不再镇压而采取了扶植的政策,并于4世纪将其定为国教。
恩格斯说过:“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以便一切都从头做起。它从没落了的古代世界承受下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残破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7卷,40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当外族侵入罗马帝国时,他们抢劫和捣毁了古代文化的集中地——城市,致使古代文化大受摧残。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的基督教当时却以极大的努力进行传教,范围扩大至整个欧洲。日耳曼人以及东欧斯拉夫人所建立的大大小小的王国先后都接受了基督教。在中世纪欧洲封建化的过程中,基督教经过一番转型,成为适合封建社会的新的文化现象,在历史演化过程中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
在中世纪早期,封建主热衷于征战,轻视文化,僧侣们取得了独占文化教育的地位,教会成了中世纪文化的代表。教会宗教宣传的主要内容是禁欲主义和出世主义,认为人应该放弃追求世俗欢乐的欲念,听从命运的安排,把希望寄托于来世。教会实行严酷的思想统治,教会的教义维护着封建秩序,原来为奴隶主统治服务的基督教,到了中世纪很自然地变成了封建主统治的重要工具,成为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基督教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统治,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整个文化领域。一切文化和学术都染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这是欧洲中世纪文化包括文学的一大特点,其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
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欧洲文化有所复苏。在法国的查理大帝统治时期,出现了“加洛林文艺复兴”。在东罗马帝国,由于古代文明尚有保存,文化发展的情况与西欧有所不同。在那里,基督教文化与古代文化、东方文化融合,出现了“拜占庭文明”。这些新的文化成果都对欧洲中世纪封建文化的建成和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二 四种主要文学类型
在中世纪的文学中,宗教文学占有突出的地位。此外,还存在着世俗的骑士文学、英雄史诗以及市民阶级的城市文学。
一是宗教文学。
中世纪文化的主体是基督教,在文学方面,宗教文学占有显要地位。教会把一切学术纳入神学的范畴,把哲学看做神学的婢女,把科学看做宗教的仆人。文学艺术也被用来为宗教服务。作诗是为了撰写圣歌、祈祷词,作曲是为圣歌谱曲。修辞学是为了传授说教和讲道的技术,散文是为了写圣徒传,戏剧则用于搬演圣经故事和圣徒行迹等。
基督教的经典是《圣经》。《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旧约》是希伯来人古代典籍的总汇,其中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律法、历史书、先知书和诗文集,内容十分丰富,有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和文学价值。《新约》是基督教初期产生的关于耶稣及其使徒们的传说、言行录和书信。但僧侣们对《圣经》妄加解释,宣传人类负有原罪,在现世理应受苦,安贫守贱,顺从上帝的安排。这样,《圣经》就被封建统治者用来作为肯定现有秩序的理论根据。随着基督教的发展,《圣经》对欧洲社会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会文学的体裁种类繁多,有圣经故事、圣徒传、祷告文、圣者言行录、梦幻故事、奇迹故事、宗教剧等。这些作品有的宣扬上帝至高无上的权威,有的歌颂基督的伟大,有的对圣徒大唱赞歌。那些为了基督教信仰而献身的殉道者,那些弃绝尘世生活遁世苦修的苦行者,以及那些长途跋涉去圣地朝圣的香客,都是歌颂的对象,他们的事迹被写成“行传”广为宣传。
但是,有一些下级教士或非僧侣界的人所写的作品,虽然采用了教会文学的某种体裁,其内容却更近于世俗的观念,表现了下层的要求。如14世纪英国穷教士朗格兰(1332—1377或1400)的长诗《农夫彼尔斯的幻象》,借用宗教文学梦幻故事的形式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彼尔斯认为真理寓于劳动之中,他向“劳动者不得食,寄生者不劳而获”的社会提出抗议。作者反对剥削,肯定劳动,要求平等,揭露社会黑暗,揭露教会和僧侣的罪恶,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情绪。
中世纪教会文学经历了从无到有、由粗而精的发展过程。中世纪教会文学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一些独具特色的东西,诸如赞美诗、传记体、书信体等文学体裁,以及梦幻、隐喻、象征等手法,都具有创造性的价值,对中世纪的世俗文学和后世的文学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二是骑士文学。
中世纪的骑士文学,表现了封建贵族阶级的精神特征,也是世俗的贵族阶级文学的主要成就。
西欧到了十一二世纪,封建制度已经完全确立,封建主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统治地位日益巩固,这种情况使他们要求在基督教文化之外,还要有更直接更具体地反映自己阶级意识的文化。这种封建主阶级的文化,在他们的文学——骑士文学中得到了鲜明的反映。
骑士制度是封建制度的产物。最初,骑士是为保护封建主的私有财产而建立的武装,成员主要来自中小地主,后来领主的家臣和富裕农民也可以成为骑士了。骑士自备坐骑和盔甲,每当战争发生时,他们上战场替大封建主打仗,得到大封建主赏赐的土地和财物,成为小封建主。骑士是封建主阶级最低一层的等级。在几次十字军东征中,由于战争的需要,骑士的地位大大提高,并形成了固定的骑士阶层。12世纪时,出现了骑士团,从国王到拥有大小爵号的封建主都参加了骑士团的组织。封建主的子弟从小就接受军事训练,以便长大当一名合格的骑士。当他们训练合格、具备骑士的条件时,还要举行庄严的仪式,然后才正式成为骑士。在十字军东征和骑士制度的发展过程中,欧洲各国的骑士,接触到了较高的东方文化,也感到提高自己文明程度的必要,因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系列道德标准。骑士的信条是“忠君、护教、行侠”,此外,还要求骑士“文雅知礼”,甚至学习音乐和作诗。骑士把自己的荣誉看得高于一切。他不仅要忠实地为主人服务,还要效忠和保护女主人。女主人在骑士心目中像圣母一样神圣,这一点后来发展为对贵妇人的爱慕和崇拜。能为自己“心爱的贵妇人”去冒险并取得胜利,博得贵妇人的欢心,在骑士看来是最大的荣誉。所有这一切就构成了所谓“骑士精神”。骑士的忠君、护教,都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他们对贵妇人的爱慕和崇拜也带有明显的矫揉造作的特点。不过由于他们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最下一层,他们中间有些人的锄强扶弱、保护妇女、尊敬老人等道德信条,也有符合人民愿望的一面。他们向往世俗的爱情,要求突破禁欲主义的束缚,是对宗教教条的背离。但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和战争活动的相对减少,以及火枪的使用和雇佣兵制度的兴起,骑士制度已失去其意义而逐渐衰落下去。骑士们生活在王宫和大贵族的宫廷里,一味追求“典雅”,其腐朽和寄生的本质日益暴露,而他们引为骄傲的尚武精神则逐渐消失。
如同法国是中世纪骑士制度的中心一样,法国也是骑士文学最兴盛的地方。骑士文学的主要体裁有抒情诗和叙事诗(诗体传奇)。骑士抒情诗的发源地是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这里在查理大帝的帝国分裂以后,就处于独立的地位,商业发达,城市兴起,因而贵族文化也相当繁荣。恩格斯曾指出,南部法兰西“在新时代的一切民族中第一个创造了标准语言。它的诗当时对拉丁语系各民族甚至对德国人和英国人都是望尘莫及的范例”(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5卷,42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恩格斯在这里所说的诗,就是普罗旺斯的骑士抒情诗。
骑士抒情诗的作者主要是封建主和骑士,但也有少数是社会下层出身的人。在普罗旺斯,这种诗人被称为“特鲁巴杜尔”(Troubadour),意为吟咏诗人。普罗旺斯的骑士抒情诗在艺术方面受到民间诗歌很大影响,但内容则是描写骑士们的所谓“风雅的爱情”,主要是骑士对贵妇人的爱和崇拜。骑士抒情诗数量很多,其中以《破晓歌》最为有名,写的是骑士和贵妇人在黎明前依依惜别的情景。由于骑士抒情诗全都是歌颂所谓“风雅的爱情”,后来自然流于千篇一律了。不过它和宗教文学不同,写的是现世的生活,而且注重心理描写,语言也形象生动,诗律新颖多样,这些对后来欧洲诗歌的发展都有一定影响。
在普罗旺斯抒情诗的影响下,法国北部、德国和意大利的抒情诗也都流行起来。13世纪前期,由于法国北方封建主对南方的讨伐和破坏,南方的抒情诗人流落各地,极盛一时的普罗旺斯抒情诗也就衰落了。
法国北方骑士文学的主要成就是骑士叙事诗。这种诗歌的诗人被称作“特鲁维尔”,亦即吟咏诗人之意。骑士叙事诗一般都比较长,内容是写骑士对贵妇人的爱情,写他们为获得荣誉和博得贵妇人的青睐,除妖驱魔、降龙伏虎,进行各种冒险的事迹;有时也写他们为了护教而征讨异教徒。骑士叙事诗缺乏历史或现实上的根据,大多出自诗人的虚构。诗中的离奇情节和冒险精神,同十字军东征时的宗教狂热和阿拉伯传说的影响有关,但根本原因是由于骑士精神脱离实际。所以,骑士文学作品就只能在虚幻的故事中表现骑士精神。
骑士叙事诗中,描写不列颠王亚瑟和他的圆桌骑士的作品数量很多,在法、英、德等国都产生了不少的作品。其中以12世纪时法国的克雷提安·德·特洛阿(1135?—1191?)写得最好。亚瑟原是不列颠凯尔特人传说中的一个不大的封建领主,但特洛阿把他写成一个封建大国的国王。他的宫里讲究最优美典雅的礼节,四面八方勇武的骑士都云集这里。他们对美丽的贵妇人表示爱慕和崇拜,并到各地去从事冒险。特洛阿对封建骑士的生活和精神作了理想化的描写,情节生动,色彩绚丽。
《特里斯丹和依瑟》是流传最广的骑士叙事诗之一。故事取自不列颠凯尔特人的传说,法、德诗人都曾根据这个传说写成叙事诗,13世纪时还出现了散文体的传奇。作品叙述康瓦尔王马尔克派他的外甥特里斯丹为他到爱尔兰去向当地的公主依瑟求婚,求婚被接受了。依瑟的母亲给依瑟和马尔克准备了一种喝了便能彼此相爱的魔汤。特里斯丹和依瑟在归途中误饮了魔汤,由此二人产生了不可克制的爱情。依瑟虽同马尔克结了婚,但一心热爱特里斯丹。马尔克对他们进行种种迫害,终不能制止他们的爱情,最后两个情人都悲惨地死去。诗中歌颂了真诚的爱情,对封建的婚姻和礼教提出了抗议。
13世纪流传的《奥卡森和尼柯莱特》是一部用散文和诗交错的形式写成的作品。贵族公子奥卡森违背父亲意志,置保家卫国的骑士职责于不顾,与一个女俘虏恋爱,经过斗争、逃亡、漂流而终成眷属。这类后期的骑士文学作品,已经明显地表现出中世纪骑士精神的衰落,同时也可以从中看出近代反封建思想的萌芽。骑士叙事诗中的一些技巧为后来的长篇小说创作提供了经验。
三是英雄史诗和民谣。
在整个中世纪,民间文学极其丰富多彩,有歌谣、故事、传说,甚至还有长篇叙事诗。这些人民集体的创作,主要是靠口头流传,受到广大人民的热烈欢迎。这些作品渗透着人民反对封建压迫的战斗精神,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表现了大胆的异教精神。很多作品由于教会的摧残没有流传下来。那些由僧侣们记录下来的东西,既残缺不全也有失真之处。流传下来的作品中,只有个别国家的民谣还比较完整,从中可以部分地看出当时人民创作的内容之丰富。此外,从英雄史诗中也可以看到人民创作的一些痕迹。
英雄史诗是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容主要是反映民族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歌颂杰出的英雄人物。从英雄史诗所反映的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所反映的时代较早,属于民族大迁徙时期,即封建制度确立以前的氏族部落的生活。属于这一类的有日耳曼人的英雄史诗《希尔德布兰特之歌》(仅存68行)、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英雄史诗《贝奥武夫》,以及冰岛的“埃达”和“萨迦”。这类作品的基本内容是歌颂部落的英雄,反映了氏族社会时期的生活。
《贝奥武夫》是流传至今最完整的一部早期英雄史诗。史诗于公元七八世纪之间写成,诗中所反映的事件是在6世纪,即盎格鲁—撒克逊人尚在欧洲大陆时的生活。史诗叙述瑞典南部耶阿特族青年贝奥武夫率14名勇士渡海到丹麦,只身与巨怪搏斗,杀死了巨怪和它的母亲。50年后,贝奥武夫当国王时,又为本族杀死火龙,自己英勇牺牲。史诗通过歌颂一个入海斩妖、登山屠龙、临危不惧、奋勇当先的氏族英雄,宣扬见义勇为、大公无私、勇于自我牺牲的道德品质,体现了氏族社会末期人民的理想。诗中对英雄人物的性格刻画比较鲜明,结构比较严整,层次分明但也有一定的变化,语言富于形象的比喻。但史诗在传抄过程中曾受到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带有宿命论的色彩。
北欧是基督教影响传播较晚的地方,当地流传的异教神话和史传故事没有受到基督教的破坏。在冰岛流行的“埃达”和“萨迦”(意为故事,并非篇名)中保存着日耳曼人的古老的神话故事和英雄传说,这就使它们在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埃达”共含诗歌35篇。神话诗《女法师的预言》记录了关于世界的诞生、毁灭和再生的故事。《洛基的吵骂》写被压迫的洛基对诸神的堕落与罪恶的责骂。“萨迦”包括英雄传说和历史传说共150余篇,著名的《佛尔松萨迦》写主神奥丁后裔的故事,包括血亲复仇、财物与权力之争的内容。总之,它们极其生动、丰富地反映了氏族社会晚期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
另一类即后期的英雄史诗则是封建制度发展以后的产物。诗中英雄人物的思想和活动已超出部落的狭隘范围,他们为保卫国家而战斗。这些史诗的中心主题是爱国主义。诗中的英雄勇敢善战,忠于祖国,忠于君主,体现了封建关系下人民理想中的爱国英雄形象。某些史诗中还出现了强大英明、能够统一国家、制伏封建叛乱的理想君主的形象。这类英雄史诗一般都以一定的历史事实为基础,经过民间歌手们的传唱而辗转流传开来。这中间又经过各种加工,大约在十二三世纪时才被一些有文化的诗人记录下来。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以及在最后被记录时,往往发生一些被歪曲和篡改的情况,掺入了一些贵族的、基督教的思想,因而带有一定的复杂性。
后期英雄史诗中最著名的有法国的《罗兰之歌》(约1080)、西班牙的《熙德之歌》(约1140)、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约1200)和古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1185—1187)等。
法国的《罗兰之歌》是后期英雄史诗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全诗共4002行,用罗曼方言写成。诗中叙述的故事发生在查理大帝时代。查理大帝出兵西班牙,征讨摩尔人(即阿拉伯人),历时7年,只剩下萨拉哥撒还没有征服。萨拉哥撒王马尔西勒遣使求和。查理决定派人前去谈判,但大家知道马尔西勒阴险狡诈,去谈判是冒险的事。查理大帝接受其侄儿罗兰的建议,决定让罗兰的继父即查理的妹夫加奈隆前往。加奈隆由此对罗兰怀恨在心,决意报复。在谈判时他和敌人勾结,定下毒计:在查理归国途中袭击他的后队。加奈隆回报查理大帝,说萨拉哥撒的臣服是实情,于是查理决定班师回国,并接受加奈隆的建议由罗兰率领后队。当罗兰的军队行至荆棘谷,突然遭到10万摩尔兵的伏击。罗兰率军英勇迎战,但因众寡悬殊,终于全军覆灭,罗兰英勇战死。罗兰好友奥里维曾三次劝他吹起号角,呼唤查理回兵来救,都被罗兰拒绝。直至最后才吹起号角,但为时已晚。查理大帝赶到,看到的只是遍野横陈的法兰克人的尸体。查理率军追击,大败敌人。回国以后,将卖国贼加奈隆处死,而且惩罚了30个为加奈隆辩护的贵族。
史诗取材于法兰克历史。公元778年,查理大帝远征西班牙,因国内发生叛乱而返回,途中遭到巴斯克人的袭击。《罗兰之歌》的情节以这一历史事实为依据。但史诗中把一场只有几天的战争写成历时7年的征伐异教徒的大战,又把36岁的查理写成须发皆白的200岁老人。加奈隆这个人物也纯属虚构。这些虚构有力地渲染了史诗的气势,强化了史诗的英雄主义主题。
《罗兰之歌》是一部爱国主义诗篇。史诗热情歌颂了查理大帝,歌颂了罗兰和奥里维等赤胆忠心保卫祖国的英雄。同时,也严厉谴责了加奈隆为了私利而出卖国家利益的叛变行为。加奈隆不仅是一个叛徒,同时也是封建主桀骜不驯的体现者。在中世纪,封建主们不断发动争权夺利的混战,完全不顾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罗兰之歌》对叛徒和封建主的谴责,反映了当时广大群众的要求。史诗中的查理大帝英明勇武。他的威武和名声甚至使敌人也表示敬畏。这样一个贤明、强大,能保卫祖国,又能制伏封建主叛乱的国王,正是当时人民所要求的,同时也符合历史进步的要求。
罗兰是史诗中最动人的英雄形象。他体格魁伟、勇敢刚毅,面对10万敌军毫不畏惧。他在临终前的眩晕中,发现一个勇敢精壮的阿拉伯人来夺他身边的宝剑,竟能“对那人的金盔奋力一击,将钢盔和头骨一齐砸碎”,表现出一种非凡的英雄气概。他热爱自己的国家,把保卫“可爱的法兰克”看做自己的天职。他忠于查理,这无疑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君臣观念,但是罗兰之忠于查理是和他忠于祖国不可分的。史诗的事件被写成征伐异教徒、保卫基督教的战争,以及罗兰死后被天使引入天堂等等,都显然是后人加工的结果。
《罗兰之歌》在艺术上比较完美。情节集中在一个事件上,只写战争的最后一年。诗中惯用重叠和对比的手法,风格粗犷朴素。这些都是民间创作艺术特色的表现。
西班牙的《熙德之歌》歌颂了西班牙人民反抗阿拉伯人入侵斗争时期的民族英雄。史诗的主人公罗德利戈·德比瓦尔在国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的情况下,仍然忠于君主,他为民族独立而屡立战功,连阿拉伯人都表示敬畏,称他为“熙德”(阿拉伯语“首领”的意思)。在这个人物身上,爱国、忠君、为保卫基督教信仰而战的观念是结合在一起的,这部史诗的特点是没有中古文学中常见的神秘色彩和奇思幻想,一切都采用写实的手法。
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比较长,有9516行,这部史诗与《罗兰之歌》、《熙德之歌》不同,缺乏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主要写封建主之间的亲情与复仇。史诗肯定了急功好义、心怀坦荡的理想英雄西格夫里,谴责了阴险、残暴的封建朝臣的代表哈根。
同英雄史诗相比,从中世纪流传下来的一些民间歌谣,特别是俄国的英雄歌谣和英国的谣曲,更多地反映出人民的愿望和他们对自己的英雄人物的赞颂。
俄罗斯的英雄歌谣产生于俄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即基辅罗斯时代至蒙古人入侵的时期。这些英雄歌谣实际上是一些不太长的歌谣体叙事诗。作品的中心人物是一些农民出身的“勇士”,其中最著名、最动人并且被讲述得最多的人物是穆罗姆人伊里亚。他出身农民,是著名的三勇士的首领。他大公无私、力大无比,且正直善良、性情平和,但他对于贵族和王公们的无礼决不容忍。他有极强的自尊心,这对于一个在封建时代备受屈辱与压迫的农民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品德。然而最主要的,是他热爱祖国,是一个自觉地保卫祖国和人民的英勇战士。俄国的英雄歌谣歌颂了人民自己的英雄人物,所以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在西欧和北欧,民间歌谣也很盛行,特别是在14世纪以后。这和中世纪后期农民运动的高涨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西欧,民谣中最著名、也是最好的一组是英国的“罗宾汉谣曲”。歌谣中的罗宾汉是一个自由农民,善射箭,因不堪地主压迫逃往绿林,结交一批“法外之民”,形成一支由绿林好汉组成的武装队伍。他们为社会正义而斗争,反对地主、僧侣、官吏,但不反对国王。他们抢劫贵族、僧侣,救济贫苦农民。哪里有封建主压迫人民,哪里就有罗宾汉兄弟出现。谣曲里还歌颂了罗宾汉的伙伴们,如细长个子“小约翰”、快乐的僧人大力士吐克、歌手阿兰等。他们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他们的事迹传颂于一时。谣曲热情地歌颂了他们在斗争中所表现的机智、勇敢等品质。谣曲故事性强,又富于抒情性,在当时非常流行,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四是城市文学。
10世纪至11世纪,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以及商业的兴起,欧洲各国出现了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这标志着欧洲封建社会开始进入它的全盛时期。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封建剥削的加重,市民阶级为维护和发展自己的利益和争取自治而开始与封建主展开斗争。通过长期的斗争,许多城市取得了自治权。同时由于城市内部的分化,市民阶级上下层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深。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文化应运而生。它反映了市民阶级的反封建精神和市民的文化要求。城市中还出现了非教会的学校和反教会的“异端”运动。这种新的城市文化的产生,打破了教会在思想文化上的垄断,形成了非教会的世俗文化。城市文学也就应运而生。
城市文学是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教会文学和骑士文学不同,它取材于日常的现实生活,内容主要是对僧侣和封建主进行讽刺和揭露,因此最富于现实性,语言也极其生动,深受群众欢迎。在文学样式上,城市文学也有新的创造,像韵文故事和讽刺叙事诗都是新的体裁。作者主要是城市里的街头说唱者。城市文学的内容一般都是讽刺性的,讽刺的对象是专横的贵族、贪婪的教士和凶暴的骑士,特别是教士经常成为嘲笑的对象。也有的城市文学作品以赞扬市民和农民的机智为内容。
关于列那狐的故事诗是中世纪市民文学的最重要成就之一。大约在9世纪至10世纪时,法国广泛流传着动物故事。12世纪后,形成一批以狐狸为中心形象的故事诗。14世纪中叶,它们又被连缀成三万多行的长篇巨著,在西欧各国广泛流传。
《列那狐故事》通过对动物生活的形象描绘,反映出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现实生活。每一种动物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狮子象征专横而昏庸的国王,骆驼象征教皇,熊和狼则是残暴贪婪的封建领主和骑士的象征;狐狸象征市民,其他小动物则是下层人民的象征。许多诗篇写到列那和猛兽的冲突,如列那经常暗算依桑格兰(狼),使它大吃苦头。列那也害了许多小动物。动物们纷纷向狮王告状。狮王开庭审判,列那却利用对手之间的矛盾,逃脱了惩罚。列那与猛兽之间的斗争,反映了市民与贵族、僧侣之间的矛盾。诗中歌颂了市民的机智,对封建统治者进行讽刺和嘲弄。列那对小动物的欺侮,则反映了市民内部上下层之间的矛盾。这类故事谴责了列那的丑行,肯定小动物的胜利。这种寓意和讽刺的风格,是中世纪城市文学作品的突出特点。
长篇故事诗《玫瑰传奇》是中世纪城市文学中另一部重要作品。长诗分上下两部,分属两个不同的作者,也表现了不同的思想倾向。上部是骑士文学的仿作,用隐喻的手法写一个爱情故事:“玫瑰”代表少女,“情人”追求“玫瑰”而不可得。作品并未完成,几十年后,由一个市民诗人让·德莫恩续写,完成下部。德莫恩虽然继续采用隐喻手法写爱情故事,却表现了完全不同的思想。如果说,上部写的是骑士式的典雅爱情,那么下部完全突破了这一框架。不但写到了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对教会和贵族进行了尖锐的指责,而且在许多方面表现了新兴市民的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因而成为文学史上一部具有特殊意义的作品。
13世纪以后,市民抒情诗也出现了,代表作家是法国的吕特勃夫(?—1280)和维庸(1431—1480?)。他们的诗歌反映了城市下层人民的思想情绪。
城市戏剧在14世纪发展起来。城市戏剧是在中世纪的人民杂耍表演与宗教奇迹剧、神秘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剧种有道德剧、傻子剧和笑剧。道德剧的内容是劝善惩恶,人物是寓意性的,把抽象的观念拟人化。傻子剧是通过人物装傻来讽刺贵族和教士,指摘时弊。笑剧是城市戏剧中现实意义最强的一种。它最初作为穿插于宗教剧中的“幕间剧”而演出,后来独立出来,十四五世纪在法、德等国广泛流行。其特点是直接反映现实生活,充满戏谑和嘲弄,生气勃勃,内容丰富,深受群众欢迎。最著名的笑剧是法国的《巴特兰律师》,写巴特兰与羊倌捉弄布商,最后律师又被羊倌所捉弄的故事。作者赞扬了巴特兰的狡猾和羊倌的智慧。剧中把狡猾和诈术作为好品质加以赞扬,反映了笑剧作者的市民阶级意识。
中世纪戏剧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而繁荣起来,对文艺复兴和17世纪欧洲戏剧的发展都有不小的影响。




推荐阅读:

莱蒙托夫诗31首

柯尔律治诗11首

古今和歌集:冬歌

博尔赫斯诗33首

叶芝《他想要天上的呢绒》

叶芝《时间的智慧》

叶芝《人与回声》

杰克‧普瑞拉特斯基诗8首

托尼·托斯特《第一件事》

伊瓦什凯维奇诗8首

里尔克诗18首

鲁米诗17首

安德拉德《阳光质》

马林·索雷斯库诗25首

普希金诗21首

W.S.默温诗11首

W.S.默温诗7首

卡罗尔·安·达菲诗5首

卡图卢斯诗3首

威廉·布莱克诗20首

叶芝诗22首

叶芝《走过柳园》

叶芝《失窃的孩子》

叶芝《柯尔庄园的野天鹅》

叶芝《第二次降临》

卡·维耶任斯基诗3首

尤利杨·杜维姆诗8首

佩索阿诗21首

丁尼生诗17首

吉皮乌斯诗19首

叶芝诗11首

奥尔登·纳什诗22首

拜伦《唐璜》1

拜伦《唐璜》2

拜伦《唐璜》3

拜伦《唐璜》4

拜伦《唐璜》5

艾略特诗16首

豪斯曼《西罗普郡少年》

W.S.默温诗6首

W.S.默温诗2首

策兰《数数杏仁》

策兰《白昼》

卡·伊娃科维丘夫娜诗6首

日本俳句选:秋卷

罗伯特·彭斯诗11首

泰戈尔《病榻集》

古今和歌集:秋歌

阿赫玛托娃诗21首

洛尔迦诗20首

辛波丝卡诗23首

荷尔德林诗19首

W.S.默温诗6首

W.S.默温《日出时寻蘑菇》

威廉姆·威廉姆斯《俄罗斯舞》

珍妮特·查曼诗3首

卡·普·泰特迈耶尔诗6首

莱·斯塔夫诗10首

埃乌热尼奥·德·安德拉德诗20首

D·H·劳伦斯诗23首

古今和歌集:夏歌

勒内·夏尔诗21首

丁尼生诗15首

日本俳句选:夏卷

W.S.默温诗6首

W.S.默温诗8首

W.S.默温《绿岛》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25首

托马斯·哈代诗15首


别来生白发 归去换愁心 还复茅檐下 朝朝鸟雀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