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勃洛克《十二个》

俄罗斯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勃洛克(Александ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Блок,1880~1921),俄罗斯著名的抒情诗人,俄国象征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勃洛克出生并受教于贵族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童年与少年时代,最初是在彼得堡的“校长寓所”度过的。他的第一本诗集是《美妇人之诗》。勃洛克早期诗歌受象征主义的影响,1904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美女诗草》而蜚声文坛。1905年革命爆发之后,诗人宣布放弃象征主义,写下了揭示“可怕的世界”的作品,表达了对生活和未来的向往。十月革命后,勃洛克的创作走向巅峰,在动乱中写成了谜一般的著名长诗《十二个》(1918),确立了勃洛克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十二个(俄文:ДВЕНАДЦАТЬ),长诗。前苏联作家勃洛克于1918年仿照十二使徒寻找耶稣基督的故事,写十二个赤卫军战士在十月革命后的风雪之夜巡视彼得格勒的大街。那些旧制度的维护者资本家、雄辩士、神父、贵妇人在黑暗中咒骂革命。而代表新世界的十二个战士则英勇刚强,坚定地向前迈进。长诗《十二今》是诗人献给伟大十月的艺术杰作,他运用象征主义方法歌颂革命时代的精神,揭示旧世界灭亡的必然性,预示新生活的广阔前景。
长诗《十二个》,既标志着勃洛克创作的高峰,也是他献给十月革命的一份厚礼。
在写作《十二个》之前,勃洛克已经完成了著名长诗《俄罗斯》,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复兴的坚信在长诗中表达得淋漓尽致,而此时俄罗斯象征主义复兴俄罗斯的“泛审美化”浪潮也已经落潮,复兴俄罗斯的渴望和象征主义以“美”和“宗教”改良社会的理想的破产,促使勃洛克等象征主义者开始正视革命甚至走向革命。“革命还是不革命”这个困扰着十月革命前后几乎所有俄国知识分子的两难选择,对于写作《十二个》时的勃洛克来讲并不是问题,在《知识分子和革命中》他早已申明了拥护革命的立场:“用整个身体、整个心灵、整个意识——倾听革命吧。”在更加具有心灵深度的长诗《十二个》中,深具俄罗斯基督教人道主义精神的诗人却又无法抑制地流露出恐惧与不满。勃洛克的苦恼和困惑不在于革命与否,而更在于如何在革命的同时也能聆听上帝的教诲,如何在革命的暴力和无秩序之外也能保有道德层面上的人道精神。
十月革命成为勃洛克诗歌创作中的一个分水岭。十月革命之前,勃洛克创作了反映“喜悦—痛苦”象征内涵的诗剧《玫瑰花与十字架》(1913),表现“音乐与光明的旋风”式的爱情组诗《卡门》(1914)和《竖琴与小提琴》(1908—1916),以及思考人之使命的长诗《夜莺园》(1915)。十月革命后,勃洛克以整个的身心和全部的感情去迎接十月革命,勃洛克创作了后期代表作———长诗《十二个》。
为了创作这首长诗,勃洛克在1918年1月,构思和酝酿了三个星期,最后于27日和28日两天完成。



十二个


  一


  黑色的夜。

  白色的雪。

  风呀,风呀!

人的脚都站不住。

  风呀,风呀——

吹遍了上帝保佑的全世界!


  风卷刮起

  白色的雪。

雪下面——是冰块。

  滑呀,难走呀,

  每个行路的人

都会滑倒——唉,可怜的人!


  从这所房子到那所房子

  拖着一根长绳。

  长绳上——是标语:

“全部政权归于制宪会议!”


一个老太婆很伤心——哭起来了,

她始终都弄不清,这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有这样一条标语,

  为什么要这么大的一块布?

能给孩子们做多少绑腿呀,

  可是每个人——都是裸身,光脚……


  老太婆,好像一只老母鸡,

哆哆嗦嗦地绕过雪堆。

  ——哦,我的圣母保护神呀!

  ——哦,布尔什维克在把人赶进坟墓!


  刮人的风呀!

  严寒也不让步!

  一个资本家站在十字街口

  把鼻子藏进了衣领。


啊,那是谁?——披着长头发的人

低声在讲话,

  ——卖国贼!

  ——俄罗斯毁灭了!

大概,这是位作家——

  雄辩士……


那儿是位穿长袍的——

侧着身子——走过雪堆……

为什么现在不快活,

  神父同志?


你还记得吗,从前

你挺着肚子往前走,

肚子上的十字架

向老百姓闪着光?


那儿是位穿皮大衣的贵太太

碰到了另一位太太:

——我们已经哭过啦,哭过啦……

  脚下滑了一跤

噗通一声——躺下来!


  喂,喂!

  拖呀,爬起来呀!

  愉快的风

  又作恶,又快活。

  卷起衣裙,

  刮倒行人,

  撕着、揉着和刮着

  那条大标语:

“全部政权归于制宪会议!”

  它还带来了一阵话语:


  ……我们也有会议……

  ……就在这所房子里……

  ……我们讨论——

  我们表决:

一小时——十块钱,通夜——二十五……

  ……再少——谁的也不收……

  ……我们去困觉吧……


  深深的夜。

  街道空寂。

  一个流浪汉

  弯着腰,

  还有风在呼啸……


  唉,可怜的人!

    来吧……

  让我们接吻……


    面包!

  将来怎么样?

    走吧!


  黑暗、黑暗的夜空。


  恶念,忧郁的恶念

  在胸中沸腾……

  黑暗的恶念,神圣的恶念……


  同志!仔细地

    瞧着吧!



  二


风在散布,雪在飞舞,

十二个人在走着路。


枪上的黑皮带,

四周围是——火,火,火……


嘴里——衔着蹩脚的烟卷,军帽乱戴着,

背上应该绣上红方块爱司的花样!

  自由,自由,

  唉,唉,没有十字架啦!


    特拉——嗒——嗒!


冷呀,同志们,冷呀!


——而凡尼卡和卡奇卡——在酒店里……

——她有“克伦基”藏在袜子里!


——凡纽什卡现在也发财了……

——凡纽什卡从前是我们的人,现在变成大兵啦!


——呶,凡尼卡,你这个狗崽、资本家,

  试一试,你敢和我的情人接吻!


  自由,自由,

  唉,唉,没有十字架啦!


卡奇卡正和凡尼卡忙着呢——

忙什么,忙什么?……

  特拉-嗒-嗒!


四周围是——火,火,火……

枪上的皮带——背好它……


坚持着革命的步伐吧!

永不休息的敌人不会打瞌睡!


同志,拿住枪,不要胆怯!

我们要用子弹射击神圣的俄罗斯——


  那坚固的,

  那村舍的,

  那粗笨的俄罗斯!


  唉,唉,没有十字架啦!



  三


我们的孩子们

到赤卫军里去服务——

到赤卫军里去服务——

抛下那颗狂暴的头颅!


唉,你,苦中苦,

甜蜜的生活!

破旧的外套,

  还有奥地利的枪炮!


我们要叫所有的资产阶级吃吃苦,

我们要煽起世界的大火,

那血中的世界的大火——

  主呀,求你庇护!


  四


雪在旋转,马车夫在叫喊,

凡尼卡和卡奇卡飞驰着——

小电灯

  装在车杠上……

  唉,唉,靠边!……


他穿着大兵的外套

脸上一副傻相

用手拈着、拈着那黑胡子,

  他拈着黑胡子,

  他有说有笑……


你瞧着凡尼卡——他肩膀宽!

你瞧这凡尼卡——他嘴巴滑!

  他搂着卡奇卡这个傻丫头,

  说着迷人的话……


她把脸往后仰过去,

牙齿闪着珍珠的光……

  唉,你,卡佳,我的卡佳,

  胖面孔的卡奇卡……



  五


在你的颈子上,卡佳,

刀伤还没有结疤。

在你的胸前,卡佳,

伤痕还新!


  唉,唉,来跳舞吧!

  你的那双小脚儿多漂亮呀!


你曾经穿着绣花的内衣逛过——

逛吧,逛吧!

你曾经和军官们玩过——

玩吧,玩吧!


  唉,唉,玩吧!

  心在胸口跳跃着!


卡佳,你记得那个军官吗——

他逃不了我的利刃……

你是不是不去想,虎列拉?

还是你记性不好?


  唉,唉,记记清,

  让我和你来睡觉吧!


你穿过护娃罩,

你吃过“迷娘牌”的巧克力,

你和士官们散过步——

现在你又跟上大兵啦?


  唉,唉,犯罪吧!

  从此我才能安心!



  六


……又重新遇着马车,

车夫在飞驰,狂吼,怒叫……


站住,站住!安德留哈,帮帮忙!

彼特鲁哈,从后面追过去!……


特拉-嗒拉拉-嗒-嗒-嗒-嗒!

雪花旋转上天边!……


车夫——和凡尼卡——都逃走了……

再来一次!扳住枪击!……

特拉-嗒拉拉!你这才会知道,

……

和别人家的姑娘游荡,该是什么味道!……


他逃跑了,孬种!好,你等着,

看我明天来收拾你!


卡奇卡到哪儿去了?——死啦,死啦!

这是被打穿了的脑袋!


怎么,卡奇卡,你快活吗?半声也不响……

你这个死尸,躺在雪地上!……


坚持着革命的步伐吧!

永不休息的敌人不会打瞌睡!



  七


十二个人又重新在走,

肩头上——是短枪。

只有那可怜的杀人犯

面色都变了样……


他加紧脚步

愈走愈快。

他颈上裹着围巾——

心里总不愉快……


——同志,你为什么不高兴?

——朋友,你是不是有些害怕?

——彼特鲁哈,你为什么垂头丧气?

还是你惋惜卡奇卡?


——哦,同志们,亲爱的,

我爱过这个姑娘……

我和这个姑娘

度过了多少暗黑的、醉人的夜……


——因为她火般的眼睛里

那放胆的勇敢,

因为她右肩旁

那颗红色的痣,

我这个愚笨的人就杀死了她,

我一时心急就杀死了她……唉!


——咦,你这个无用货,还颠三倒四地发牢骚,

彼奇卡,难道你是娘儿们?

——真想把心翻出来

给人家瞧?请!

——维持你自己的尊严!

——约束约束你自己吧!


——要来安慰你,

现在还不是时候!

我们的负担还要更重。

亲爱的同志!


彼特鲁哈放慢了

急速的脚步……


他抬起头,

他又快活起来了……


  唉,唉,

今后寻乐并没有罪呀!


关上楼房吧,

马上就有抢劫!


打开地窖吧——

穷人们现在要进来游逛!



  八


哦,你,苦中苦!

  郁闷的郁闷,

  死的郁闷!


我总有一个时候

快乐,快乐……


我总要在头上

搔痒,搔痒……


我总要把瓜子儿

剥剥,剥剥……


我总要用小刀儿

在你身上划划,划划!……


资本家,你像麻雀儿一样飞!

我要喝你的血

为了我那情人

那黑眉毛的姑娘……


主呀,请你安慰你女奴的灵魂吧……


  沉闷!



  九


听不见城市的喧声了,

涅夫斯基钟楼的上空是一片寂静,

再也没有巡警了——

孩子们,没有酒也好游荡!


一个资本家站在十字街口

把鼻子藏进了衣领。

旁边有一条夹着尾巴的癞狗

缩起粗毛在那儿发抖。


这个资本家站着,正像一头饿狗,

他不声不响地站着,正像一个问号。

旧世界就像一头无家可归的狗,

夹着尾巴站在他背后。



  十


一阵雪风狂烈地刮过,

  哦,雪风呀,哦,雪风呀!


大家都彼此看不见呀!

  虽然只隔着四步路!


雪像漏斗在旋转,

雪像圆柱在升腾……


——哦,怎样大的雪风呀,上帝保佑我!

——彼奇卡!唉,不要讲废话!

圣坛前的金帏

能庇护你什么?

你这个没有自觉性的人

应该正确地判断,健康地思想——

为了卡奇卡的爱

你的手不是已经染了血?

——坚持着革命的步伐吧!

永不睡眠的敌人就在近旁!


  前进,前进,前进,

  劳动的人民!



  十一


……十二个不信仰圣名的人

向着远方走过去,

  他们为了一切都准备好,

  他们什么都没有惋惜……


他们的钢枪

向着那隐蔽的敌人……

就在黑暗的小街上,

那儿正刮着风雪……

就在那鹅毛似的雪堆里——

靴子陷进去都拖不出来……


  红旗子

  打着眼角。


  响着

  有节奏的步伐。


  瞧——残暴的敌人

  就要醒过来……


雪风刮着他们的眼角

  日日夜夜

  永不停息……


前进,前进,

劳动的人民!



  十二


……踏着威武的步伐走向远方……

——那儿还有谁?走出来!

这是风刮着红旗

在前面作乐……


在前面——是寒冷的雪堆,

——谁在雪堆里——走出来!……

只不过是头可怜的饿狗

在后面跛脚走……


——滚开,你这癞皮狗,

我要用刺刀抚摸你!

旧世界正像一头癞皮狗,

退后——我要把你敲一顿!


……露着牙齿——这头饥饿的狼狗——

夹着尾巴——紧跟在后面——

这头寒冷的狗——无家可归的狗……

——唉,回答一声,是谁在那儿走?


——谁在那儿摇着红旗?

——仔细看一下,多么黑暗!

——谁在那儿快步飞跑,

隐藏到所有的房子背后?


——无论怎样,我总会抓到你,

你不如还是活着来向我投降吧!

——唉,同志,该你倒霉,

出来,我们就要开枪啦!


嗒拉-嗒-嗒!——只有回声

响在房屋的墙壁上……

只有雪风长久地

在白雪堆里狞笑。


  嗒拉-嗒-嗒!

  嗒拉-嗒-嗒!……


  他们踏着威武的步伐在走——

  后面——是头饿狗,

前面——拿着血红的旗子,

  雪风遮得看不见他,

  子弹也不能伤害他,

他踏着轻柔的步伐,驾临在雪风之上,

雪花的细屑飞舞,有如珍珠,

  他带着白色的玫瑰花环——

  走在前面——这就是耶稣基督。

  戈 宝 权 译




十二个


漆黑的夜。

洁白的雪。

风啊,风,

刮得让人站不稳。

风啊,风

吹在神的世界中!


狂风撕扯着

洁白的雪花,

雪的下面——是冰。

路好滑啊,好难行,

腿脚再灵便,

也会跌倒——唉,可怜的人。


两座楼房之间

挂一根长长的绳子,

绳子上——一张大标语:

“一切权力归立宪会议!”


一个老太婆哭哭啼啼,痛苦万分,

怎么也搞不清,这为的是啥事情。

干啥挂这么大的标语,

干啥用这么大一块布,

能给孩子们做多少包脚布啊,

可每个人——都光着身,赤着足。


老太婆,像个老母鸡,

颤颤巍巍跳过雪堆。

——咳,圣母保佑!

——咳,布尔什维克是催命鬼!


狂风刺骨。

严寒紧跟。

一个资本家站在十字路口,

把鼻子藏进衣领。


这是谁?——长长的头发

说话还压低了嗓门儿:

    ——叛徒!

    ——俄罗斯给断送啦!

这肯定是雄辩家——

    舞文弄墨的人……


瞧那穿长袍的——

遇到雪堆,溜边儿走,

  哎,牧师同志,

  如今怎么发了愁?


记得你从前可不一般,

走起路来大腹便便,

肚子上的十字架

对着大家亮闪闪。


再瞧那穿羔皮大衣的太太,

朝另一个太太转过脸,

——我们哭呀,哭——

脚下一滑,啪嚓一声:

她摔了个仰面朝天。


  哎哟,疼死我啦!

  快伸出手,拉我一把!


快乐的风

既凶狠,又兴奋,

扯着衣襟,

扯着路上的行人。

它吹着,揉着,撕着

那幅巨大的标语:

“一切权力归立宪会议”,

还送来对话几句:


……我们这儿也开过会,

……就在这座房子里,

  ……讨论了问题——

  通过了决议:

一小时——十卢布,过一夜——二十五,

少于这个数——请另找主。

……走,我们睡觉去。


  夜色渐深,

  街上行人渐少。

  一个流浪汉

  弓起了腰,

风,风在怒号。


  喂,穷光蛋,

    快过来,

  让我们亲一下。


    给块面包吧。

  前边是啥?

    过去吧。


漆黑的,漆黑的天空。


仇恨,伤心的仇恨,

  在胸中沸腾……

忧郁的仇恨,神圣的仇恨……


  看吧,同志们!

    睁大眼睛1


    2


风在游荡,雪在飘摆,

十二个人列队走了过来。


步枪上系着黑皮带,

四下里——火光排排。


嘴里叼着烟卷,帽子皱成一团,

就差后背上贴一张“方块尖”。


    自由啦,自由啦,

  哎哈,哎哈,不要十字架!


    嗒嗒一嗒嗒!


好冷啊,同志们,好冷。


——万尼卡和卡奇卡在酒馆里……

——她的长袜里有大票克伦基!


——万纽什卡如今成了有钱人……

——他从前是我们的,现在却成了大兵!


——哼,万尼卡,狗娘养的,资本家,

    有胆试一试,把我的姑娘亲一下。


    自由啦,自由啦,

  哎哈,哎哈,不要十字架!

  卡奇卡和万尼卡搞上啦一一

  搞个啥呀?搞个啥?


    嗒嗒一嗒嗒!


四下里——火光排排。

肩膀上——枪带,枪带。

同志,接住枪,别畏缩,

让我们把子弹射向“神圣的罗斯”——

     射向坚固的罗斯,

    射向茅屋的罗斯,

   射向屁股肥大的罗斯!


哎哈,哎哈,不要十字架。


    3


我们的伙伴已出发,

到赤卫军里去服役。

到赤卫军里去服役,

抛头洒血在所不惜。


唉,你这苦中苦啊,

甜蜜蜜的生计。

破烂的军大衣啊,

奥地利的兵器。


我们要让资本家吃苦头,

把世界性的大火燃起,

世界性的大火在血中烧,

——赐福给我们吧,上帝。


    4


大雪飞舞,车夫高叫,

万尼卡和卡奇卡乘车飞跑。

一只灯笼

  在车辕上摇啊摇……

  哎,哎,闪开道!


他穿着军大衣,

一副傻瓜相貌,

留着一撮小黑胡。

  他一边捻胡须,

一边打情骂俏……


瞧这万尼卡——是个宽肩膀!

瞧这万尼卡——能说又会道!

  讲起话来滔滔不绝,

  跟卡奇卡这傻妞又搂又抱……


卡佳朝后仰过脸,

珍珠般的牙齿亮闪闪……

  你呀,卡佳,我的卡佳,

  你的脸蛋儿胖又圆……


    5


你的脖子上,卡佳,

那块刀伤还没复原,

你的胸脯下,卡佳,

那块刀疤还很显眼。


  唉咳,唉咳,跳个舞吧!

  你的大腿真好看!


你穿过一件长袖衫——

走一趟吧,走一趟

你曾跟军官荡马路——

再去荡吧,再去荡!


  唉咳,唉咳,再去荡!

  心儿快要跳出胸膛!


记得不,卡佳,那个军官——

他还是被人捅了一刀……

是想不起来了,瘟婆娘,

还是你的脑子乱糟糟?


  唉咳,唉咳,想想吧,

  再去跟他睡一场!


你穿过灰色的护腿袜,

你吃过“迷娘”巧克力糖,

你跟士官生兜过风——

如今又跟大兵配成双?


  唉咳,唉咳,作孽吧!

  这样也许好受些!


    6


迎面又飞一般驶过

一驾呼啸的马车。


停下,停下!安德留哈,帮帮忙!

彼特鲁哈,从后边跟上!


嗒嗒嗒—嗒嗒嗒—嗒嗒!

子弹打得四下溅起雪花!


车夫拉着万尼卡仓皇逃去……

再来一枪!快扣扳机!


嗒嗒嗒!看你还有没有胆量

再纠缠别人的姑娘!


溜了,王八蛋!别着急,

明天我再来收拾你!


卡奇卡在哪儿?——死啦,死啦!

子弹射穿了她的脑袋瓜!


怎么,卡佳,还高兴?——一声不吭。

在雪地上躺着吧,你这个死人!


迈起革命脚步!

警惕敌人反扑!


    7


十二个人又出发了,

雄赳赳地背起枪。

只有可怜的杀手

脸上是一副惨相。


他越走越快,

越走越急,

脖子上的围巾

怎么也弄不整齐。


——喂,同志,你怎么不高兴?

——喂,朋友,你慌个啥?

——喂,彼特鲁哈,为何垂头丧气?

  莫非你是可怜卡奇卡?


——唉,同志们,亲爱的,

这个小妞我爱过……

我跟这妞在一起

度过不少销魂的夜……


——就为她火辣辣的眼睛,

天不怕地不怕,

就为她有一块红斑

在她的右肩膀下,

我杀了她啊,我这傻瓜,

我一时火起杀了她……唉!


——瞧你这讨厌的家伙,唠叨个没完,

别奇卡啊,你怎么跟娘们儿一般?

——你当真要把心里的话

统统都倒出来?那就请便吧!

——快把腰杆子挺起来!

——对自己还要多检点!


——现在可没有工夫

让大家都停下来哄你!

我们的压力还会更大,

坚强些,亲爱的同志!


这位彼特鲁哈

开始放慢步伐。

他扬起了脑袋,

重新快活起来。


  哎哈,哎哈!

乐一乐总不算罪过!


快给房门加上锁,

马上有人来抢劫!


快把酒店全撬开,

穷人要来喝一喝!


    8


唉,你这苦中苦啊!

  寂寞的寂寞,

    折杀人的寂寞!


我要把时光来消磨,

     来消磨………


我要搔搔你的脑袋壳

     脑袋壳……


我要把瓜子剥一剥

     剥一剥……


我要把你身上的肉往下割

     往下割!……


你飞吧,资本家,和麻雀一样!

我要把你的血喝干,

为了黑眼眉的姑娘,

为了我可怜的心肝儿!


上帝啊,让你的女仆安息吧……


    寂寞啊!


    9


听不见城市的喧嚣,

寂静笼罩着涅瓦河钟楼,

再也不会有巡警啦——

出来玩吧,伙计们,别再喝酒!


一个资本家站在十字路口,

把鼻子藏进衣领。

一条癞皮狗蜷缩在他旁边,

翘起尾巴,浑身僵硬。


资本家无声地站着,

像一个问号,一条饿狗。

旧世界仿佛丧家犬,

翘着尾巴,站在他身后。


    10


暴风雪刮起来了,

  暴风雪漫天飞扬!

怎样的暴风雪啊,四步开外

  彼此看不清对方!


旋风卷起鹅毛大雪,

像柱子,像漩涡……


——好大的暴风雪啊,故世主!

——别奇卡,你真糊涂!

说说你的金圣像

给你带来过啥好处?

你真个叫做没觉悟,

该动动脑筋,想想清楚——

难道你的手没杀过人,

为卡奇卡而争风吃醋?

——迈起革命脚步!

警惕敌人反扑!


  前进,前进,前进,

    工人兄弟们!


    11


十二个不信仰圣名的人

毅然向远方走去。

他们做好了一切准备,

什么都在所不惜。


他们把自己的钢枪

对准了看不见的敌人,

对准了大雪纷飞

和寂静无声的街头巷尾,

对准了厚得拔不出脚的

毛茸茸的雪堆……


    一面红旗

    映入眼睛。


    传来有节奏的

    脚步声。


    残暴的敌人

    已经睡醒……


暴风雪在他们眼前

    纷纷扬扬,

    日夜不停……


  前进,前进,

  工人兄弟们!


    12


他们迈着雄健的脚步走向远处。

——谁还在那儿,快出来!

这是一面红旗

在前方迎风飘摆……


前面——是冰冷的积雪,

——谁在雪堆里?快出来!

只有一条无家可归的饿狗

在后边一瘸一拐……


——别跟着我,癞皮狗,

不然我要用刺刀把你刺穿!

旧世界啊,你这丧家犬,

毁灭吧——我要把你推翻!


那狗呲着牙——饿狼一般,

它翘着尾巴——步步紧跟。

冰冷的狗啊,丧家的狗……

——哎,回句话,来者何人?


——谁在那边挥舞红旗?

——仔细一看,漆黑一片!

——谁在那儿走来走去,

在房子的后面躲躲闪闪?


——反正我能抓住你,

要保性命就赶快投降!

——哎,同志,聪明点,

再不出来我可要开枪!


嗒嗒—嗒嗒!——只有回音

在每座房子里回荡……

只有暴风雪长长的笑声

在漫天大雪中飞扬……


  嗒嗒—嗒嗒!

  嗒嗒—嗒嗒!


  他们就这样迈着雄健的脚步——

  身后——是一条饿狗,

前面——一个刀枪不入的人

  被纷飞的暴风雪遮住,

  踏着晶莹的雪花,

  迈着轻柔的脚步,

  戴着白玫瑰的花环,

  把血红的旗帜挥舞,

前面——是耶稣基督。

郑 体 武 译




勃洛克创作出充满诗意体验和象征意味的长诗《十二个》,形象地揭示了复杂时代与宗教传统、社会变革与个人体验的隐蔽关联。
勃洛克比较客观如实地描写人民群众的代表———十二个赤卫队员,并没有将其理想化、片面化和妖魔化。在《十二个》中,十二个赤卫队员清楚自己是人民群众力量的表达者和象征者,意识到自己崇高的革命职责,并随时随地用激情和力量履行打破旧世界的职责,捍卫新世界的理想(“保持革命的步伐不甘心的敌人没有打瞌睡”)。  
勃洛克在长诗中描写猛烈的暴风雪、吹得人站不住脚的骤风、严寒的黑夜。他常常给予这些自然现象以特殊的神秘的象征意义。在写作《十二个》的过程中,他的日记里不断出现这样的记载:“傍晚暴风雪(变革的旅伴)”(1月3日)、“风在喧啸(又是旋风?)”(1月6日)。他在生理上都能感到旧世界被摧毁的声音:“近日睁着眼睛躺在黑暗中,听见轰隆、轰隆,我想地震开始了”(1月9日)。他指出:“革命像骤风,像暴风雪”,它的流发出威严和震耳欲聋的轰鸣”,“伟大的轰鸣”。诗人将自己高昂的革命激情,将自己雄浑的诗歌力量融于长诗中飞扬于天地之间的白色的雪的和怒风呼啸的黑色的夜的旋律之中。
在彼得格勒大街上,从黑夜的暴风雪深处,出现了长诗的主人公—一巡逻队,十二个赤卫军战士。他们是新世界的代表者,是新世界的十二使徒,他们主宰历史的命运。他们四周是火,火,火。火是革命的象征。他们要使全世界燃起熊熊大火。诗人把十二个描绘成背上应该绣上红方块爱司花样的人们,他们是被上流社会视为暴徒、罪犯的人们,是来自社会最底层的群众。然而他们愤怒了,造反了。这种造反表现出强大的人民自发性力量。在造反过程中发生过抢劫、情杀(十二个中唯一有名字的彼特鲁哈杀死了他的情人卡奇卡),他们睥睨一切,为所欲为:“自由,自由,没有十字架啦”。如果连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都可以抛弃,那么旧制度、沙皇、贵族、地主、资本家……一定能打倒。
勃洛克将大自然的暴风雪和黑夜、将象征世界革命的大火,同主人公的白发性革命激情融汇成一个汹涌澎湃、呼啸怒号的英雄主义多声部的悲壮交响曲。
勃洛克以前的诗歌写的多是主人公个人同社会、个人同环境的对立和斗争,而只有在《十二个》中表现了新旧两个世界的势不两立的决战。
十二个赤卫军战士在长诗中从始至终都在暴风雪的黑夜中行进,他们具有极大的概括性和象征性,我们看不见他们的表情,只能感觉到他们为了革命斗争表现出严峻、冷漠、坚强,他们带着上了刺的枪,保持革命的纪律,跟着耶稣基督走向远方,走向革命的圣地天国。
《十二个》是诗人发自心底的对十月革命和站起来投入斗争的人民群众的一曲激昂的赞歌.
诗作形式精巧,构思巧妙,结构严整,构架了三条充满戏剧性的情节线索:线索之一是,“彼得鲁哈—卡奇卡—万卡”三人因感情纠葛而引发的悲剧故事;线索之二是,十二个赤卫队员在彼得堡大街上,伴着雄壮的歌声迈着自豪的前进步伐;线索之三是,老太婆、资产阶级、贵太太、神甫、流浪汉等不同阶层、不同意识、不同身份的民众对革命的不同反应。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黑夜”里恣意横行的“暴风雪”、“大狂风”等自然背景之中。由此,三条情节线索既彼此独立,情节完整,又相互交织,对比鲜明,彰显出革命洪流的势不可挡,抨击了沙皇专制统治的保守黑暗。在作者笔下,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具有强烈的隐喻意义和审美的修辞效果:“黑夜”象征黑暗和腐朽,“暴风”、“骤雪”、“狂风”隐喻着强有力的摧毁力量和运动革命过程中的混乱无序;“白色”象征光明和纯洁,而“癞皮狗”、“饿狗”、“丧家犬”、“无家可归的狗”则隐喻行将就木、即将毁灭的旧世界。在诗中,旧世界的灭亡和新世界的诞生,直接与人民大众联系在一起,而来自城市底层的十二个赤卫队员则是人民的代表:
在革命期间彼得格勒街道后面,面对着百废待兴的废墟,诗人看到一个新世界即将诞生,一个新俄罗斯正在崛起;在巡逻的十二个赤卫队员的身后,诗人看到奔向未来的人民大众,一个人民做主的时代正在到来。在“拿着旗子的基督”的带领下,“他们迈着雄赳赳的脚步走向远方”———这面旗帜鲜艳而巨大,充满激情和感召;这个基督虽无迹可寻,但充满号召力和革命激情;这些脚步坚定而执著,豪迈而有力;这个远方,虽朦胧却美好,虽未知却美妙。这些形象共同体现出诗人对十月革命、人民群众和未来世界的认知立场和价值诉求———向旧世界报复的“革命风暴”,是涤荡肮脏、消除苦难的暴风雪,是正确而伟大的;跟随基督前进的“十二个赤卫队员”是新生活的代表者和捍卫者,是人民自发力量的表达者,同时带有无政府主义的极端性;而未来新世界则是符合宗教道德的,也是朦胧模糊的。
耐人寻味的是,对长诗的标题“十二个”,对中间若隐若现、结尾处明确出现的基督形象,俄罗斯评论界向来见仁见智,言人人殊,甚至彼此对立,迥然相异。有人认为,基督形象是革命者和社会主义者的象征,象征着革命者的共产主义理想,乃是一种宗教式信仰;有人认为,基督形象是符合教规的《福音书》里的人物,基督是美好未来的象征:有人认为,基督形象是异教的基督,是古老信徒派“燃烧的”基督,是永恒的女性气质的化身;也有人认为,基督形象是一个超凡脱俗的超人,是一个融合了西方外来思想和俄国民族传统的艺术家;更有甚者认为,基督形象是一个反基督者,一个敌基督者,是一个充满革命暴力的基督。可以肯定的是,标题“十二个”具有象征意义,十二个赤卫队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耶稣基督的十二个使徒,长诗在结构上分成12章,这与标题似乎又有着某种形式关联和内在呼应。而抽象的基督隐喻着:作者写十二个赤卫队员和基督形象,将二者并置共存,是一种内在意识的宰制和牵引,它们隐藏在一个“在前面奔跑着的斑点”后面,陷入灵感的迷狂状态之中,斑点巨大而光亮,“激动着和吸引着我”。至于“拿着旗子的基督”,在勃洛克看来是比较模糊的形象:“‘既是这样又不是这样’……当旗子随风飘动(在雨中或是在雪中,更主要的———是在夜色的黑暗中),就想到在它的下面有某个巨大的人,曾经和他有关的(他不是举着,不是拿着,怎么样呢———但我不会讲)。”不仅如此,诗人还曾经在笔记本上写道,基督形象是一个“女性的幻影”,凡此种种。如此看来,模糊的基督形象具有诠释的多样性:既可以理解为对革命的道义上的认可,也可以认为是崇高的道德理想的象征;既可以理解成对新世界的诞生和精神的改造的期待,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凌驾于人间之上的抽象力量,更可以认为是一种未来乌托邦世界的认同与召唤。然而,形象的诠释是有限度的,一如意大利符号学家安伯托·艾柯所言,“说诠释(‘衍义’的基本特征)潜在地是无限的并不意味着诠释没有一个客观的对象,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像水流一样毫无约束地任意‘蔓延’。说一个文本潜在地没有结尾并不意味着每一诠释行为都可能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因为“在神秘的创作过程与难以驾驭的诠释过程之间,作品‘文本’的存在无异于一支舒心剂,它使我们的诠释活动不是漫无目的地到处漂泊,而是有所归依”。俄罗斯学者图尔科夫在《勃洛克传》中认为,“诗人不是占星家,他的诗不是占星图。在诗中寻找对具体事件的预言,……这是可笑的”,勃洛克虽然看到人民运动的洪流和摧枯拉朽的革命是“生活的开端”,但对究竟谁可以拯救黑暗的旧世界,建立美好的新世界,并不明确和清晰。国内学者郑体武从诗人身份和诗歌审美角度出发,审视和诠释革命基督形象,其看法别有一番新意:“从作者本人的解释可以看出,《十二个》的基督与其说是一个抽象的幻影,不如说是对社会历史巨变的一种诗意体验。”综合各种观点,大致可以说,诗人通过基督形象给予十月革命和人民群众一种道德解释和象征认知———任何革命和信仰都是在传统和遗产上建立起来。事实上,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苏联发展道路的确定,既有来自西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诱惑,又有俄罗斯集体主义理念传统的支配和东正教乌托邦意识的渗透。
长诗《十二个》是勃洛克后期创作的代表作,被托洛茨基誉为“个人艺术的天鹅之歌”,集中体现了诗人对人民和革命的看法,具有高度的艺术水准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长诗《十二个》是勃洛克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两个月后写成的,从酝酿到搁笔,仅用了二十天时间。用诗人的话说,它是跟随着灵感的激流和借助了“自然力”的推动一蹴而就。《十二个》的主题,在国内外多有争议。正如《勃洛克传》的作者图尔科夫指出的那样:《十二个》是俄国诗歌中情节最单一、三言两语即能交代清楚,但却是最费解的作品之一。
科瓦廖夫等认为:“作品的基础是革命性的冲突,新与旧的斗争。冲突不可能以妥协而告终——斗争着的双方是这样剑拔弩张。它们之间的不妥协在长诗中是通过‘黑’和‘白’的对抗被强调出来的”。诗的开头两句便体现了“黑”和“白”的对抗,“漆黑的夜”与“洁白的雪”分别代表着“黑暗”和“光明”、“恶”与“善”、“过去”与“未来”的冲突,强烈的色彩冲突的背景是象征着毁灭的“狂风”,诗作开篇就将读者牵引进一个情势紧张、风云突变的环境中去。
民众对于革命的了解程度可以在开篇便出现的老夫人身上看出端倪,当老夫人看见标语“一切权力归立宪会议”时,她搞不清“干啥挂这么大的标语”,“干啥用这么大一块布”,可见老夫人并不理解革命口号和革命所追求的伟大目标,革命带来的巨浪狂涛下,并不是所有人都是热情满满,一无所知的老夫人就代表着诗人有意隐喻其中的现实真相。
接着出现了三个“反应奇怪”的人,分别是“把鼻子藏进衣领”的资本家、“发愁”的牧师以及“摔了个仰面朝天”的穿羔皮大衣的太太,他们代表着俄国的上层阶级对于革命的态度和反应,在旧世界光鲜亮丽,可以“呼风唤雨”的人,面对势不可挡的革命形势,表现出来的是担忧害怕,从这些人的反应中可以看出旧世界的消亡是一种必然。妓女对于革命的反应和老妇人是一样的,无人能够置身事外的革命对于一些边缘人仍是毫不相干,因为革命并不能带给她们实质性的利益。
图尔科夫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纠缠在勃洛克心头的错综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支持人民的革命行动,又认为这一革命行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还存在着许多必须认真思索的问题。比如在长诗中的十二个赤卫队员本身存在的问题,无节制地纵欲以及狂欢、为了爱情这种私人恩怨发生冲突以及复仇。长诗一方面表现了诗人相信革命会改造一切,因此号召“用整个身体,整个心灵、整个意识——倾听革命”,在长诗中讽刺性地描绘了旧世界的崩溃,并把十二个赤卫队员描写成新生活的代表和捍卫者;另一方面诗人又并未拔高他们,没有把他们理想化,诗人真实地写出了赤卫队员身上也存在的人性的劣根性、极端性甚至是一些罪恶,这些和革命的意图相去甚远。可见勃洛克不仅看到了革命的伟大,也看到它的丑恶现象。但是,体现在赤卫队员身上的仇恨、残暴和极端性有其现实的、深层的原因。图尔科夫认为,这不仅是勃洛克的长诗,也是人民生活与历史的活生生的、颤抖的、受苦受难的“肉身”。“他们为什么要挖古老的教堂的墙脚?——因为多少年来,大腹便便的神父在那儿打着饱嗝,收受贿赂,倒卖伏特加。他们为何要毁掉古老的公园?——因为多少年来,贵族老爷们就是在椴树和槭树下面耍威风的:他们向穷人炫耀钱袋,向傻瓜炫耀学识。”这些都是积蓄沉淀已久的阶级仇恨,由于长期不满而必须要释放出来的仇恨,哪怕这仇恨以极端的、残暴的形式释放。“政权是在枪杆子中取得的”,暴力可以使得革命进行得更加彻底。在仇恨之外,主人公身上还有强烈的对于自由的渴望。
在长诗的结尾,出现了“戴着白玫瑰的花环”的耶稣基督,“把血红的旗帜挥舞”,成为了十二个赤卫队员的领路人,非常奇怪矛盾的一点是,这十二个都是不相信圣名的人,“不要十字架”,可见这里的基督区别于教会中的基督,象征的是对革命道义上的支持以及革命的最终目的和理想。鲁迅先生认为:“篇末出现的耶稣基督,仿佛有两种解释:一是他也赞同,一是还须靠他得救。但无论如何,总还以后解为近是。”对诗人来说,基督象征着对统治者的对抗,还须靠他得救,迎来一个崭新的世界。
莫雷亚斯在《象征主义宣言》中说,“象征主义诗人意在写人的内在精神。故而自然景物,人的活动,种种具体的现象都不会原封不动地出现在象征主义艺术中,它们仅仅是些可以感知的外表而已,其使命在于表示它们与原始意念之间奥妙的相似性。”勃洛克正是遵循了象征主义艺术的这一原则对自然现象进行审美感知的,他的作品中出现的一些自然意象全然不是孤立的和静止的,往往是呈现出心与物的相互感应。整首长诗就是一个象征,其题目‘十二个’很自然的会使人与《圣经》中十二使徒追随耶稣的故事联系在一起,象征了赤卫队员是新的信仰的捍卫者;贯穿于通篇的风、雪、暴风雪、旋风等形象是‘自然界本能’的表现,是破环力量的象征,同时又与主人公的心灵感受相呼应,象征了主人公内在的精神骚乱和狂躁。
勃洛克关于《十二个》的札记中说,他在写完《十二个》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一连几天都能从生理上凭听觉感受到他周围混成一片的巨浪狂涛,这是旧世界垮台时发出的轰鸣。“狂风”、“暴风雪”等意象象征着革命所引起的混乱以及摧枯拉朽的气势,就像雪莱《西风颂》中,革命者们在具有破坏力的狂风中展开英勇的斗争,摧毁旧秩序,最后迎来的,必将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一个有着自由意志的至善至美的世界。




勃洛克长诗《十二个》的音乐特征


一、勃洛克和他的长诗《十二个》
勃洛克(1880——1921),是俄国20世纪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出生于贵族家庭,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他从四五岁就会写诗,有“神通”之誉,十八岁开始创作诗歌,二十四岁就出版了诗集《美妇人诗集》,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才华。此后,他相继出版了诗集《意外的喜悦》《夜晚时分》等,他的诗歌是当时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
长诗《十二个》创作于1918年,是描写十月革命的第一首长诗,这首长诗表达了勃洛克独特的思想意识,一方面他渴望革命,也向往并赞赏革命,他甚至呼吁人们投身到革命中;但另一方面,他和同时代的高尔基不同,没有全身心投入到革命实践中。他站在理性的角度看待革命,希望革命给国家带来改变,但反对革命带来的暴力。
在诗中,诗人利用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用“粗绳上的标语”“伤心的老太婆”“鼻子缩在衣领里的资本家”“嘴里说着‘俄罗斯灭亡了’的雄辩家”“开会的妓女”“摔跤的贵夫人”“流浪汉”这些人物和景象来象征旧世界,这些人物和景象都处在暴风雪之夜的躁动不安的气氛中,象征着旧世界衰败、阴暗的特征。
诗中的“十二个”指的是是十二个赤卫队员,他们一出场就带来了生气,“风在散步,雪在飞舞,十二个人在走着路。枪上的黑皮带,
四周围是———火,火,火……嘴里—斗衔着蹩脚的烟卷,军帽乱戴着,背上应该绣上红方块爱司的花样!自由,自由,唉,唉,没有十字架啦!”他们象征着革命的力量,用“火”给阴暗、寒冷的旧世界带来彻底的改变。其中“红方块爱斯的花样”原本是作为苦役犯的标志,这里象征着十月革命是底层人民奋起反击的斗争结果。“没有十字架啦”则是指革命者无宗教信仰。这些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向往革命,另一方面,因为“无宗教信仰”,诗人深感担忧,害怕由此使社会变得无序,影响人们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诗人的理想社会是改变旧世界,创造一个和平安详的理想新世界。达到这一境界不是通过暴力、鲜血,而是和平达到。他理想的新世界是道德引导下的安宁和谐。所以在长诗的结尾是这样一个情景:“他们踏着威武的步伐在走——   后面——是头饿狗,前面——拿着血红的旗子,雪风遮得看不见他,子弹不能伤害他,他踏着轻柔的步伐,驾临在雪风之上,雪花的细屑飞舞,有如珍珠,他戴着白色的玫瑰花环——   走在前面——这就是耶稣基督。”这里的“后面——是头饿狗”指的是旧世界,用“饿狗”来象征旧世界没有彻底灭亡,还要进行疯狂反扑,而“血红的旗子”象征着革命的道路,还有许多流血事件将要发生。而宗教代表耶稣的出现,是诗人希望未来的革命道路上具有道德的力量指引,和前面的“没有十字架啦!”相呼应。
长诗的名字《十二个》也具有特殊意义,在诗中是赤卫队员。但后来耶稣的出现却使人联想到十二门徒追随耶稣的故事。耶稣的出现使得整个西方在宗教信仰上得到了统一,人们的世界观中被融入了“人人平等”的观念,代表一个新时代的产生。诗人这样的象征,也是希望十月革命也能带来一个“人人平等”的新局面。
和后来关于十月革命的诗歌不同,勃洛克的诗歌没有给十月革命唱颂歌,也没有否定十月革命,而是从他特殊的意识来表达对十月革命后的期望,这也是他的诗歌独到之处。
二、《十二个》诗歌结构艺术的音乐性
《十二个》除了在思想上具有独到之处外,在结构上也有它自己的艺术特色。全诗共有十二节,在诗歌排列上具有对称感,这种对称就像大圆圈中套小圆圈一样,那就是第一节和十二节对称,第二节和十一节对称,第三节和第十节对称,最后,剩下第六和第七节对称。
诗歌第一节描写的是大场面,“黑色的夜。白色的雪。风呀,风呀!人的脚都站不住。风呀,风呀—— 吹遍了上帝保佑的全世界!”这里利用自然界的狂风暴雨对人的威胁来说明旧世界的腐朽,“人的脚都站不住”似乎在呼唤新的力量来改善这一切。
在诗歌的结尾,不仅景物描写和第一节对称,在内容上也和第一节遥相呼应:“雪风遮得看不见他,子弹不能伤害他,他踏着轻柔的步伐,驾临在雪风之上,雪花的细屑飞舞,有如珍珠,他戴着白色的玫瑰花环—— 走在前面——这就是耶稣基督。”这里还是用风雪这种自然景物来描写环境,耶稣的出现正好呼应了前面的人的呼救。
这样的对称在诗中多次出现,在第二节中的诗句:“坚持着革命的脚步吧!永不休息的敌人不会打瞌睡!”和十一节中的:“瞧,残暴的敌人就要醒来了1”也是遥相呼应的。
长诗中对于“十二个人物形象”也是按照对称的手法来描写的,在第二节中,这十二个人的形象是颓废的:“十二个人在走着路。
枪上的黑皮带,四周围是———火,火,火……嘴里—斗衔着蹩脚的烟卷,军帽乱戴着,背上应该绣上红方块爱司的花样!”他们嘴里衔着烟卷,军帽歪戴着,看上去不像革命者,倒像军痞。随着长诗的叙述,这十二个人在革命中受到锻炼,形象也变了。在十一节中出现时就威武得多“……十二个不信仰圣名的人,向着远方走过去,他们为了一切都准备好,他们什么都没有惋惜/红旗子/打着眼角 / 响着 / 平均的步伐”。这时候的十二个人,在形态上有了很大变化,不再是那副随便的模样,变得像个军人了。诗中反复提到“信仰”,一方面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另一方面,也为最后耶稣出现做好了铺垫。
诗人在创作这首长诗时,在结构上采用了音乐的表现形式,它的对称和呼应与钢琴曲中的“情景再现”是一致的,这也是长诗具有音乐性的体现。
三、长诗《十二个》的音乐特征
《十二个》不仅在结构上的对称具有音乐上的“情景再现”的特点,在题材选择上也具有交响乐的特征,就是将各种题材交织在一起,这些题材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并列和从属的特点,这样的编排和交响乐是相同的。交响乐都有自己的主旋律,一般都是在结尾中将主旋律再次表达。《十二个》的主旋律就是白雪、黑夜,在最后一节中,这些都出现了,正如交响乐的收尾一样,并且将全诗的主旋律也加以突出,那就是“饿狗”代表的旧世界和“耶稣基督”代表的“新世界信使”形象。
(一)《十二个》中的韵律美
作为一首具有音乐特征的长诗,诗人不仅在结构上采用了音乐的结构形式,在语言上还采用了具有韵律感的音韵,是诗歌具有特殊的韵律之美。
虽然诗歌是俄语写成,但其中的语言译成中文之后,仍然具有中国诗歌讲究的“押韵”之美。像“侧边一条夹尾巴的癞狗,缩起粗毛在瑟瑟发抖”,这两句的韵脚就是相同的,读来朗朗上口。还有:“细语悄悄,吹吹口哨;黎明之前,漫步逍遥;细细花枝,点头微笑:仿佛在说,请把我瞧。”这里的“悄、哨、遥、笑、瞧”都有韵母“ao”,因此读起来具有中国律诗般的韵律感。
“透过顶膜礼拜,还有点燃的蜡;叶茜妮娅,叶茜妮娅,叶茜妮娅,轻轻的语声,咿咿呀呀;你绯红的脸颊迸发着火花。”这里的“蜡、娅、呀、花”都有韵母“a”,因此也具有韵律美。
(二)对偶句的运用
诗歌的音乐美不仅体现在韵律上面,在句式上也能体现。我国的律诗读来上口和句式的运用也有关系,对仗工整就是一大特点。在词的结构上,特殊的词牌决定了一首词的句数和字数,读来忽长忽短也产生了音乐美。在《十二个》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对偶句,也具有强烈的音乐效果。
“他手里捏着胡叉,他嘴里说着笑话;革命的步伐要坚持,骚乱的敌人没睡死。”这四句就具有对偶的性质。
在“妓女开会”一节中出现的句子具有讽刺意义,句式上也有特点“我们讨论,我们表决,短时十块钱,通夜二十五”这种句式按照“四四五五”的排列方式,读起来也有对偶的感觉。
“关上楼房吧!马上就有抢掠/打开地窖吧!穷人要来游逛”这样的句式同样具有对偶性。
(三)《十二个》中的民间小调
长诗在表达中,还引用了民谣的表现形式,在第三章就是用民间小调的形式叙述:“苦哟苦,愁哟愁,甜美的日子在心头!身上穿着破大衣,一杆长枪拿在手。”在风声、人声、枪声的噪杂环境中,突然出现这样一段民歌小调,仿佛在交响乐中插入一段悠扬的笛声,顿时让人心情平静下来。
(四)《十二个》中的音响效果
《十二个》虽然是一首诗,但具有音乐灵感的诗人在诗中却营造了奇特的音响效果,如果将诗人描写的各种声音全部用录音机收录起来,将是一个奇特而丰富的音响效果。
在诗中,有风声,有雪地里走路的呼哧声,还有人们在雪中站不住发出来的尖叫声;还有老太婆的埋怨声“为啥要这条标语?为啥要这么大一块布?该给孩子做多少包脚步啊!可孩子却光脚丫,没衣没裤”。雄辩家的咒骂声:“卖国贼!俄罗斯是毁了!”贵夫人的摔跤声“噗通——躺下啦”,妓女们的开会声,流浪汉的问话声。后来还有赤卫队员出场后的脚步声,以及他们的枪声“特拉——特拉拉——哒——哒——哒”,还有后来的歌声“前进前进前进”。在第六章中还出现了更加杂乱的声音:马车的辚辚声,车夫的吆喝声,巡逻队员的喊叫声,尖利的枪声,这些声音将长诗推向了高潮。
这些不同的音响组合象征着旧世界的混沌,给人以烦躁感。再用后面的白雪来对比,就显得更加纯净了。
勃洛克就是这样将音乐的表现手法用到长诗中,使长诗不仅具有形象美,还具有意境美,这也是这首长诗别具一格,具有长久影响力度重要原因。( 陈 曦 泽 )




俄国在一九一七年三月的革命,算不得一个大风暴;到十月,才是一个大风暴,怒吼着,震荡着,枯朽的都拉杂崩坏,连乐师画家都茫然失措,诗人也沉默了。
就诗人而言,他们因为禁不起这连底的大变动,或者脱出国界,便死亡,如安得列夫;或者在德法做侨民,如梅垒什珂夫斯奇,巴理芒德;或者虽然并未脱走,却比较的失了生动,如阿尔志跋绥夫。但也有还是生动的,如勃留梭夫和戈理奇,勃洛克。
但是,俄国诗坛上先前那样盛大的象征派的衰退,却并不只是革命之赐;从一九一一年以来,外受未来派的袭击,内有实感派,神秘底虚无派,集合底主我派们的分离,就已跨进了崩溃时期了。至于十月的大革命,那自然,也是额外的一个沉重的打击。
梅垒什珂夫斯奇们既然作了侨民,就常以痛骂苏俄为事;别的作家虽然还有创作,然而不过是写些“什么”,颜色很黯淡,衰弱了。象征派诗人中,收获最多的,就只有勃洛克。
勃洛克名亚历山大,早就有一篇很简单的自叙传——进了彼得堡大学的言语科。一九○四年才作《美的女人之歌》这抒情诗,一九○七年又出抒情诗两本,曰《意外的欢喜》,曰《雪的假面》。抒情悲剧《小游览所的主人》,《广场的王》,《未知之女》,不过才脱稿。现在担当着《梭罗忒亚卢拿》的批评栏,也和别的几种新闻杂志关系着。”
此后,他的著作还很多:《报复》,《文集》,《黄金时代》,《从心中涌出》,《夕照是烧尽了》,《水已经睡着》,《运命之歌》。当革命时,将最强烈的刺戟给与俄国诗坛的,是《十二个》。
他死时是四十二岁,在一九二一年。
从一九○四年发表了最初的象征诗集《美的女人之歌》起,勃洛克便被称为现代都会诗人的第一人了。他之为都会诗人的特色,是在用空想,即诗底幻想的眼,照见都会中的日常生活,将那朦胧的印象,加以象征化。将精气吹入所描写的事象里,使它苏生;也就是在庸俗的生活,尘嚣的市街中,发见诗歌底要素。所以勃洛克所擅长者,是在取卑俗,热闹,杂沓的材料,造成一篇神秘底写实的诗歌。
中国没有这样的都会诗人。我们有馆阁诗人,山林诗人,花月诗人……;没有都会诗人。
能在杂沓的都会里看见诗者,也将在动摇的革命中看见诗。所以勃洛克做出《十二个》,而且因此“在十月革命的舞台上登场了”。但他的能上革命的舞台,也不只因为他是都会诗人;乃是,如托罗兹基言,因为他“向着我们这边突进了。突进而受伤了”。
《十二个》于是便成了十月革命的重要作品,还要永久地流传。
旧的诗人沉默,失措,逃走了,新的诗人还未弹他的奇颖的琴。勃洛克独在革命的俄国中,倾听“咆哮狞猛,吐着长太息的破坏的音乐”。他听到黑夜白雪间的风,老女人的哀怨,教士和富翁和太太的彷徨,会议中的讲嫖钱,复仇的歌和枪声,卡基卡的血。然而他又听到癞皮狗似的旧世界:他向着革命这边突进了。
然而他究竟不是新兴的革命诗人,于是虽然突进,却终于受伤,他在十二个之前,看见了戴着白玫瑰花圈的耶稣基督。
但这正是俄国十月革命“时代的最重要的作品”。
呼唤血和火的,咏叹酒和女人的,赏味幽林和秋月的,都要真的神往的心,否则一样是空洞。人多是“生命之川”之中的一滴,承着过去,向着未来,倘不是真的特出到异乎寻常的,便都不免并含着向前和反顾。诗《十二个》里就可以看见这样的心:他向前,所以向革命突进了,然而反顾,于是受伤。
篇末出现的耶稣基督,仿佛可有两种的解释:一是他也赞同,一是还须靠他得救。但无论如何,总还以后解为近是。
故十月革命中的这大作品《十二个》,也还不是革命的诗。
然而也不是空洞的。
这诗的体式在中国很异样;但我以为很能表现着俄国那时(!)的神情;细看起来,也许会感到那大震撼,大咆哮的气息。可惜翻译最不易。我们曾经有过一篇从英文的重译本;因为还不妨有一种别译,胡成才君便又从原文译出了。不过诗是只能有一篇的,即使以俄文改写俄文,尚且决不可能,更何况用了别一国的文字。然而我们也只能如此。至于意义,却是先由伊发尔先生校勘过的;后来,我和韦素园君又酌改了几个字。
前面的《勃洛克论》是我译添的,是《文学与革命》(Litera-turaiRevolutzia)的第三章,从茂森唯士氏的日本文译本重译;韦素园君又给对校原文,增改了许多。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大概还以为托罗兹基是一个喑呜叱咤的革命家和武人,但看他这篇,便知道他也是一个深解文艺的批评者。他在俄国,所得的俸钱,还是稿费多。但倘若不深知他们文坛的情形,似乎不易懂;我的翻译的拙涩,自然也是一个重大的原因。
书面和卷中的四张画,是玛修丁(V.Masiutin)所作的。他是版画的名家。这几幅画,即曾被称为艺术底版画的典型;原本是木刻。卷头的勃洛克的画像,也不凡,但是从《新俄罗斯文学的曙光期》转载的,不知道是谁作。
俄国版画的兴盛,先前是因为照相版的衰颓和革命中没有细致的纸张,倘要插图,自然只得应用笔路分明的线画。然而只要人民有活气,这也就发达起来,在一九二二年弗罗连斯的万国书籍展览会中,就得了非常的赞美了。( 鲁 迅 )




推荐阅读:

兰波诗13首

保罗·策兰诗8首

兰波诗3首

唐纳德·豪尔诗2首

保罗·策兰诗4首

保罗·策兰诗5首

保罗·策兰诗8首

狄兰·托马斯《没有太阳,光就降临》

古今和歌集:物名歌

惠特曼诗13首

兰波诗11首

阿尔弗莱·克伦堡诗4首

D.H.劳伦斯诗13首

狄兰·托马斯诗11首

席勒诗4首

罗伯特·哈斯诗17首

亚历山大·蒲柏诗5首

乔纳森·斯威夫特《咏斯威夫特教长之死》

叶芝诗15首

博尔赫斯诗13首

朗费罗诗14首

艾略特诗14首

里尔克《被弃于心之山》

里尔克《总是一再地》

里尔克《万有引力定律有多大威力》

里尔克《严重的时刻》

里尔克《俄耳甫斯·欧律狄刻·赫耳墨斯》

里尔克《我过的生活》

里尔克《睡前诉说》

里尔克《遮住双眼我也能看见你》

里尔克《我爱我生命中的晦冥时刻》

里尔克《旋转木马》

里尔克《我如此地害怕人言》

里尔克《时光俯下身躯,轻抚我》

里尔克《回忆》

里尔克《从没遇到的你》

里尔克《爱的歌曲》

里尔克《天鹅》

里尔克《瞪羚》

里尔克《音乐》

里尔克《罗马喷泉》

普希金诗15首

华兹华斯诗8首

弗朗西·耶麦诗12首

席勒诗52首

魏尔伦诗10首

安娜·阿赫玛托娃诗32首

万叶集Ⅰ

叶芝12首

爱伦·坡《赠海伦》

朗费罗《黎明》

歌德诗2首

泰戈尔诗2首

圣诗4首

千代尼俳句3首

日本俳句选:冬卷

保罗·策兰诗21首

高银诗13首

博尔赫斯诗11首

勒韦尔迪散文诗19首

史坦纳·布拉奇诗3首

亨利·德·雷尼埃诗4首

雨果诗8首

爱德温·阿灵顿·罗伯逊诗7首

里尔克诗17首

荷尔德林诗16首


多花必早落 桃李不如松 管鲍久已死 何人继其踪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