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克鲁斯《我受到爱情的一次打击》

墨西哥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胡安娜—伊内斯—德—拉—克鲁斯(1651-1695)墨西哥女诗人。生于墨西哥城附近的乡村。童年在外祖父的庄园里度过。16岁离开西班牙总督曼塞拉侯爵的宫廷进入修道院,从事研究和写作。她的作品以处于殖民地时期的墨西哥社会为背景,描绘了各阶层的人物,其中有贵妇、骑士、学生、牧人,还有印第安人和黑人,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她以写作爱情诗著称,带有贡戈拉主义倾向,流传至今的只有3部诗集。最著名的是长诗《初梦》(1689)和《神圣的纳尔西索》(1689)。她的主要剧作有喜剧《家庭的责任》(1683)和《爱情是个大迷宫》(1689)以及3部宗教短剧。散文《答菲洛特亚—德—拉—克鲁斯修女》(1691)具有传记价值。她以这篇散文回击了教会对她从事文学创作的非难,体现了她争取妇女解放、要求男女平等的思想。




我受到爱情的一次打击

[墨西哥]克鲁斯


我受到爱情的一次打击,

为了致命创伤的苦楚哀哭;

我想看看死亡会不会来临,

就尽力使得苦楚更加剧烈。


沉迷的心灵总是一切都不幸,

它的痛苦一阵接一阵地增多,

在每一个境遇中都得权衡

千次死亡会不会胜过一次生命。


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之下,

疲弱的心灵显出衰竭的迹象,

似乎只剩下了最后的一息。


不知道是什么奇妙的运气,

它却回头来跟我同意;我说:有什么希奇?

谁在爱情中曾经比我更加幸福?

王 央 乐 译

爱是克鲁斯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由爱情所带来的甜蜜与痛苦,丰富了克鲁斯的诗歌创作。《我受到爱情的一次打击》是克鲁斯用十四行诗的形式描写爱情的又一代表作品。
在克鲁斯颇为坎坷的一生中,爱情是她生命中一个转折点。西方有一句俏皮话:“有一千个理由不应该相爱却居然爱上了——这就是爱情。”在成为修女之前,克鲁斯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然而由于私生女的身份,有情人未能终成眷属。遭受了爱情的打击使她看破红尘、遁入空门,把一生奉献给了科学艺术。这也许是人们对这位才貌双全的女子进入修道院最合乎情理的一种解释。
和众多普通女性一样,克鲁斯曾经视爱情为整个生命,所以爱情的打击对她来说是一次致命的创伤。在这首《我受到爱情的一次打击》一诗中,诗人以女性独有的敏感细腻体味着爱情的苦楚和剧痛,最深沉的痛苦都根源于爱,她爱得深沉、爱得真切、爱得死去活来,以至于产生过对人生失去信心的念头,在这场绝望的爱情中她也想到过死。在爱的绝望的边缘,诗人的内心做过千万次挣扎,一方面,理性的情智使她认识到“沉迷的心灵总是一切都不幸”;另一方面,感性的情智又在反复权衡“千次死亡会不会胜过一次生命”,此时,诗人的心中就好像同时有一个天使和一个魔鬼,一个想要救她上岸,一个引导她继续沉沦。爱,还是不爱;沉迷,还是觉醒;死亡,还是生存……一系列矛盾复杂的感受在诗人心中纠结在一起。爱情所带来的沉重的打击使诗人身心疲惫,她历经了心伤、心痛,直至心碎的过程。
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克鲁斯对十四行诗体的继承和发展。该诗采用的是“4433”的结构,起承转合运用自如,同时也体现了克鲁斯诗歌热情、凄婉、动人的特点。在前三节中,诗人用哀婉的笔调描述了爱情的打击给她带来的创伤和不幸,整个情调哀怨且悲伤。然而,在最后一节,诗人笔锋一转,顿悟道:“谁在爱情中曾经比我更加幸福?”爱情在情与理的“搏斗”中得到了升华。只要真诚地相爱过,人生就没有了遗憾。幸与不幸,只在一念之间,诗人得到了自我救赎。毕竟在爱恋的过程,克鲁斯曾经感到过幸福。正如萨福所说,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
爱情产生了伤痛,伤痛铭刻了记忆,记忆又见证了爱情。克鲁斯的这首爱情诗似乎又应验了那句“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老话。(杨 海 英)



秦 齐 之 风 同 类 异 声

《 诗 经 • 秦 风 》和《 齐 风 》中 狩 猎 诗 比 较


1. 引言
《诗经·国风》取自民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各国的风土人情。诗经时代尤为重视狩猎活动,《秦风》和《齐风》都有记载。由于种种原因,秦、齐两地的狩猎诗迥然不同,笔者试从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两个角度对其作一分析。
2. 《齐风》与《秦风》中的狩猎诗
关于描写狩猎活动的诗歌,《齐风》中有三首,分别是《还》《卢令》和《猗嗟》。《秦风》中有《驷驖》一首。齐、秦两国对狩猎的描写,总体的感情基调都是赞美,高度赞扬狩猎者的身手敏捷,雄姿英发。但是二者又有很大的差异。
2.1. 具有军事化意味的秦国狩猎诗
从整体来看,《秦风·驷驖》的狩猎活动仿佛是一场军事演习。《秦风·驷驖》中对狩猎过程的描写非常细致。从狩猎前的各种准备到激动人心的狩猎场面,再到狩猎后欢愉的心情,用整个过程的书写来表达对狩猎者的赞扬。首先,跟从秦君打猎的“驷驖”,是偏军事化的意象。“驷驖孔阜,六辔在手。”诗歌从四匹高头大马切入,严肃庄重,整装待发,仿佛只等一声令下,便拔蹄而驰。“驷驖”,朱熹在《诗集传》中这样解释“四马皆黑色如铁也”。“孔阜”,是说体积的庞大,极言马的凶猛。“六辔在手”,可见狩猎前准备的充分和驾车人的高度自信。这一系列的描写像极了战争前的准备工作,也充分展示出了秦君对于狩猎活动的重视。其次,对狩猎过程的叙述,突出将帅的组织得力。“公曰左之,舍拔则获。”关于这句话,朱熹的《诗集传》中解释道:“‘公曰左之’者,命御者使左其车,以射兽之左也。盖射必中其左,乃为中杀。”这次猎捕活动虽然是在自家的狩猎场进行,但依然有良好的捕猎策略,轻而易举地捕到猎物是秦君和御者合作的结果。值得一提的是,猎物是“奉时辰牡,辰牡孔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天子国君的狩猎,有事先圈定的地方。古代天子狩猎,都要修马车,备器械,会同诸侯,因而含有向诸侯显示武力的意思,同时也有军事演习的意味。”而且,在描写狩猎一方的装备时,作者选用的是凶猛的甚至偏军事化的意象,对于猎物却用“孔硕”来形容。结合整首诗来看,这未尝不是在炫耀秦军的强大。再者,狩猎之结,强调的是秦君之功。打猎归来,“游于北园,四马既闲”、“輶车鸾镳”,一片悠闲祥和的场面,“载猃歇骄”,更像是战后的论功行赏。“公之媒子,从公于狩”。诗中歌颂的主人公秦君,他拥有很多侍从,一呼百应,是狩猎过程中的决策者,其形象是高大威猛、力大无穷的,取得如此的狩猎之果,与其密不可分。
《秦风·驷驖》读起来刚健有力,诗歌洋溢着激昂的情调,这也依赖于诗歌的形式。具体来看,全诗以四言写成,整齐有节奏,读起来刚健有力,充分体现出了秦军的训练有素、整齐划一。并且诗歌较少使用虚词,无语气词,几乎全是实词,读起来铿锵雄迈、咄咄逼人,这些都与诗歌的内容相呼应。
总的来说,无论是从诗歌内容还是形式上看,《秦风》中的狩猎诗都是偏军事化的,整个狩猎过程也是与战争过程相类似。
2.2. 具有生活化场景的齐国狩猎诗
与《秦风》不同的是,《齐风》的三首狩猎诗并没有详细的描写狩猎的过程。相对于《秦风》中的偏军事化的意象而言,《齐风》中的意象更加温和,诗歌中描写的场景也更加日常化、娱乐化。比如,《还》中捕获的猎物有“肩”、“牡”、“狼”,诗中并没有对这些猎物有过多的修饰词。对待捕获的猎物,也没有像《秦风》中那样“中杀”。相反,仅仅是“并趋从两肩兮”、“并趋从两牡兮”、“并趋从两狼兮”诸如此类的描绘,而且这些描绘均在“打猎归家的路上”,场景充满了生活情趣,以此来展现狩猎者高超的狩猎技巧。同样,《卢令》中,狩猎者打猎带的是“卢”这样的助手,“卢”是“田犬”,田犬佩戴的“环”,“令令”是“犬颔下环声”,“重环”是“子母环”,“鎇”是“一环贯二”,这些都是具有生活化的意象,整体营造的是温馨美好的氛围。
《齐风》三首诗中刻画的射猎者是长相俊美、身手敏捷的少年郎形象。《还》中在打猎归来的途中,通过两个猎人的对话,我们可以知道狩猎者的狩猎能力超群,诗歌中反复夸赞“揖我谓我儇兮”、“揖我谓我好兮”、“揖我谓我臧兮”。《卢令》中,“其人美且仁”、“其人美且偲”,可见,这是一个长相美丽、仁爱和善的猎人。而《猗嗟》中直接采用铺陈的手法赞美一位健美艺高的射手。“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抑若扬兮,美目扬兮”、“猗嗟名兮,美目清兮”、“猗嗟娈兮,清扬婉兮”,从中不难见出这个射手的俊美外貌。关于他的射技,诗中说到“巧趋跄兮,射则臧兮”、“不出正兮”、“射则贯兮”,这个射手身手敏捷、箭无虚发,射技实在是太精良了。
《齐风》中的这三首诗在语言上大量使用了虚词,如《还》和《猗嗟》,每一句后面都以“兮”字结尾,《还》和《猗嗟》分别使用“之”字和感叹词。《还》中的主语和谓语之间,都加有“之”字,如“子之还兮”、“子之茂兮”、“子之昌兮”。《猗嗟》中“猗嗟昌兮”、“猗嗟名兮”、“猗嗟娈兮”,这一系列的虚词的使用使诗歌整体上节奏放慢、语气舒缓。《卢令》中还运用了拟声词,“卢令令”,“令令”是犬颔下的环声,整首诗读起来欢乐轻快。
总之,《齐风》中的狩猎诗洋溢着欢乐和喜悦,表现了齐人对狩猎活动的喜爱和执着。
3. 秦齐之狩猎诗风貌差异的原因
3.1. 地理环境因素
《汉书·地理志》记载:“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力气,以射猎为先。故《秦诗》曰‘在其板屋’,又曰‘王于兴诗,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及《车辚》《四臷》《小戎》之篇,皆言车马田狩之事。” 秦三面与少数民族接壤,经常受到戎狄的侵扰,战争不断。齐国举行的大规模狩猎活动是为征讨戎狄做演练,以此来增强士兵战无不胜的勇气,所以《秦风》的狩猎诗中有战争诗的影子。此外,多山、长期干燥的环境形成了秦人粗犷豪迈的性格特点,因而《秦风》中塑造的猎人是高大威猛的。
而齐与秦国有很大的不同。《诗集传》中记载,“齐,国名。本少昊时奭鸠氏所居之地,在禹贡青州之城。周武王以封太公望,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太公,姜姓,本四岳之后,既封于齐,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业,民多归之,是为大国。”由此可见,地处中原一带的齐国物产丰富、交通发达、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齐人仅仅将“打猎”视为生活中的娱乐活动。
3.2. 历史传统因素
在秦国的建国史上,秦君就多次因为善于打仗而受封赏。《史记·秦本纪》中有记载,“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于鸣条。”“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其玄孙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穆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穆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关于秦被封为诸侯国,更是秦君救周王有功而得。“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骊王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内容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 赐之以西岐之地。”)秦由一个附属小国逐步壮大,最后成为诸侯国,是凭借着一次次的武力取胜。通过武力建立军功,从而彻底实现地位的转变,这是秦国的历史传统。《秦风》中具有军事化意味的秦国狩猎诗,就是这一传统的体现。
关于齐国,《毛氏诗谱订考》中说:“齐者,古少皓之世,奭鸠氏司宼之墟也。”齐地本属于东夷人的居地,东夷人好狩猎,齐人一直保留了这一传统。这在《大雅·大明》中也有体现,“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诗中把齐国的开国国君姜太公比作搏击翱翔的雄鹰,雄鹰本就是奭鸠氏的图腾,可见东夷人的思想对齐人影响之深。所以,《齐风》中出现了不少数量的狩猎诗,且都是在高度赞美猎人高超的射猎能力。
齐国建国的历史,《毛氏诗谱订考》中说:“周武王伐纣,封太师吕望于齐,是谓齐太公。地方百里,都营丘。周公致太平,敷定九畿,复夏禹之旧制。”在战争中,姜太公担任军事统帅,主要靠智慧发挥了运筹帷幄的作用。在治理国家中,姜太公“尊重自己的长辈,亲爱自己的亲属,即‘尊尊亲亲’。尊尊亲亲的原则规定了选用人才的时候必须按照血统关系,即先尊后卑,先亲后疏,实行任人唯亲的路线”。姜太公博学多才,凭借智慧受封,后世的荀子曾夸赞齐太公是“佐天子而圣君”,太公俨然已经成为智者的化身。因而《齐风》中的猎人也跟姜太公相似,是温文尔雅、长相俊美的形象。
4. 结语
诗歌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除了地理因素和历史传统因素外,诗歌创作时的社会背景、作者本人的思想倾向等也是造成秦齐两国狩猎诗差异的重要原因。秦齐两国狩猎诗从不同角度分析也有不同的解读,这都有待研究者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郇 义 飞)




推荐阅读:

王尔德《歌》

艾米莉·狄金森诗4首

狄金森《在冬季的午后》

狄金森《我是小人物》

狄金森《篱笆那边》

狄金森《成功》

王尔德《黄色交响曲》

王尔德《济慈情书被拍卖有感》

王尔德《林中》

狄金森诗20首

狄金森《灵魂选定她的同伴》

狄金森《晨昏》

狄金森《随着剧痛之后》

狄金森《我为美而死》

狄金森《我见过垂死的眼睛》

狄金森《因为我不能停步等死神》

狄金森《造一个草原》

叶芝《长久沉默之后》

叶芝《驶向拜占庭》

叶芝《丽达与天鹅》

叶芝《茵纳斯弗利岛》

叶芝《失去的东西》

叶芝《在学童中间》

叶芝《疯女珍妮与主教对话》

叶芝《白鸟》

费尔南多·佩索阿诗19首

泰戈尔《故事诗集》

拉塞尔《延续》

斯托尔尼诗9首

罗伯特·布里吉斯诗7首

奥斯卡·王尔德《晨的印象》

恰佑比《当我们还像树苗那样幼小的时候》

乌尔法特《自由的微风》

霍普金斯诗5首

斯温本诗6首

威廉·莫里斯诗2首

乔治·梅瑞狄斯《我们的船失事的日子里》

克里斯蒂娜·罗塞蒂诗3首

但丁·加百利·罗塞蒂诗6首

贡戈拉诗5首

泰戈尔《边沿集》

安德鲁·马韦尔诗9首

约翰·德莱顿诗6首

托马斯·纳什诗2首

托马斯·坎品诗12首

罗伯特·赫里克诗14首

乔治·赫伯特诗3首

苏尔达斯诗25首

斯宾塞诗4首

瓦尔特·雷利诗3首

锡德尼诗3首

马洛《大自然》

布罗茨基《以撒和亚伯拉罕》

黑塞诗20首

密尔诗2首

乔叟诗5首

华埃特诗3首

萨里伯爵诗2首

马修·阿诺德《相见恨晚》

伊丽莎白一世诗2首

司马特《为身材短小向某女士辩白》

索雷斯库诗25首

肯尼斯·帕钦诗5首


肃肃短后衣 烈烈北风吹 譬彼罗原雉 毛羽乍摧颓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